【同步备课】2016八年级物理(沪粤版下册)同步备课资料(课件+练习+学案):10.1 认识分子(4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同步备课】2016八年级物理(沪粤版下册)同步备课资料(课件+练习+学案):10.1 认识分子(4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粤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5-12-25 10:06:49

文档简介

课件40张PPT。第十章 从粒子到宇宙
10.1 认识分子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
不变的最小微粒,大多数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m。2.知道分子很小。3.通过媒体资料分析事例,意识到我们身边常见的现象里可能隐含着深刻的物理学道理,从而激发我们探索微观世界的兴趣。尘土、树木、水、火焰、空气、星辰,我们周围的一切,包括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都是物质。从无限的宇宙到微小的基本粒子,物质以各种各样的形态展现着。仰望天空,群星闪烁。宇宙到底有多大呢?人们还在探索。在我们的周围,有潺潺的流水,美丽的鲜花,飞翔的小鸟,嬉闹的人群,这便是人们熟悉的世界。在人们不能用眼睛直接看到的世界里,同样奥秘无穷。那里有细胞、病毒、分子、原子……目前科学家们的研究范畴已进入这样的微观世界。仔细观察下面的图片:1. 水滴石穿 →水磨石头水冲刷石头时间长了,为什么能使石头表面变得圆滑?2. 铜像→变小,变光滑。为什么铜像的手被摸多了,会变小变光亮?3.铁铲铁铲用久了,为什么会变薄?4. 花园→花香弥漫走进花园,为什么很远就能闻到花香?? 这些日常生活现象,也许我们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共同特点共同特点:物质一点一点地散失反过来,我们可以猜想:

物质是怎样组成的??物质微粒德谟克里特
德谟克里特(古希腊哲学家)
猜想:大块物体是由极小的物质
粒子组成的。 猜想是经验素材和科学理论之间的一座桥梁,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科学探究经常需要猜想。  继德谟克里特的猜想之后,化学家从实验中发现,自然界中确实存在着保持物质化学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 1811年,意大利物理学家阿伏加德罗首先把它命名为分子。二、什么是分子?1.分子: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物体都是由分子组成的一滴水蚂蚁石块大海河马大厦分子的大小:分子很小,要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大多数分子直径尺度的数量级
为10-10 m (0.1 nm)。0.1nm=10-10 m10-1=0.110-10=0.0 000 000 00110-2=0.0110-3=0.0011nm=10-9 m1.5× 10-10 mDNA分子结构示意图放大上亿倍的蛋白质分子结构模型分子质量也很小
如:一个水分子的质量为3×10-26 kg,你流的一滴汗里,大约有1×1027个水分子,可见分子质量之小。组成一个物体的分子数非常多 一滴水里含有1.5万亿亿个水分子。假如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面的水分子,如果每人每分钟数100个则需要9000年。 2500万个水分子一个挨一个地排成一行,长约1 cm。活动:想象分子的大小1×10-10 一小滴油酸在水面上散开后,可形成厚度数量级为
10-10 m的油膜。由此可以推断,油酸分子的直径约为
_________ m。用比较法认识分子的大小: 假设分子的直径为1.25×10-10 m,乒乓球的直径约4cm=0.04 m0.04 m÷ (1.25×10-10 m)=320 000 000(倍)地球的直径约12 800 km=12 800 000 m12 800 000 m÷ 0.04 m =320 000 000(倍) 乒乓球的直径约4 cm, 它是分子直径的多少倍?地球的直径约12 800 km,它是乒乓球直径的多少倍?比较这两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体积 · 分子的直径很小,自然它的体积很小。通常1 cm3的空气中,约有2.7×1019个分子,如果在一个容积为1 cm3的小盒子上开一个小孔,每秒让1亿个分子跑出来,要经过
9 000年,容器中的分子才能全部跑出来。 1.公元前11世纪我国五行说认为自然界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
五种基本物质组成的。
2.古希腊哲学家______________ 把组成物质的微粒叫________,
意思是______________ 。
3.1811年,意大利化学家____________把保持物质性质不变的最
小微粒叫________ 。
4.我们把保持______________ 的最小微粒叫分子。金、木、水、火、土德谟克里特原子不可再分割阿伏加德罗物质性质不变分子思考:几天后,扎紧口的气球体积为什么会逐渐变小?
猜想:- - - - - - - - - - - - - - - - - - - 该现象说明什么?有一滴体积为10-9 m3 的油滴在水面上,形成一个面积为10 ㎡ 的油层,则该油滴分子的直径为多少 ?提示:通常1 cm3的空气中,约有2.7×1019个分子。解:( 2.7×1019)× 1 000= 2.7×1019× 103= 2.7×1022(个)答:一口气吞进2.7×1022个空气分子。某中学生深吸一口气,约能吸进1000 cm3的空气,相当于一口气吞进多少空气分子?分子很小,现有直径为1×10-10 m的某分子,要将多少个这样的分子一个接一个排列才能达到一粒芝麻的宽度(1 mm)?1×10-3 m/1×10-10 m=107个1g酒精含有的分子数为1.2×1022个,将它倒入蓄满水的三峡水库中(库容为400亿m3)。如果酒精分子能均匀分布到水中,则1cm3的水库中含有多少个酒精分子?1.2×1022个/400×108×106 cm3
=3×105个/cm31.联系生活实际,你认为有哪些方法可以证明分子存在?
2.分子是最小的微粒吗?分子还能再分吗?能无限地分下去吗?请查阅相关资料,证明你的观点。1.我们应该由一些物理现象作出大胆猜想。2.保持物质性质(化学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叫分子。3.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的。4.分子直径尺度很小,其数量级为10-10 m(0.1 nm)。当你的希望一个个落空,你也要坚定、要沉着!10.1认识分子
三维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
知道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了解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过程;了解大多数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m。
⑵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宏观物质及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了解人类认识物质结构的过程,运用猜想、实验和计算的方法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不变的最小微粒,了解大多数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m。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看图和自己动手做实验和计算,使学生初步体会微观世界是可以认识的,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推理、想像能力;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兴趣,使学生乐于探索微观世界。
教学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得出分子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而对分子概念及其直径的理解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方法:
猜想是经验素材和科学理论之间的一座桥梁,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科学探究经常需要猜想。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本节的学习中,更要注意科学猜想。注重猜想能力的培养。另外,更广泛的获取直观形象的材料,也是学习好本节的关键。
以学生观察分析为主,教师引导为辅。
教学思路:
在教学过程中对分子概念的提出可由学生自己阅读课文和看图片得出。在得出分子概念的同时,要使学生逐步体会猜想是物理学中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并指出我国在代思想家在这方面也做过贡献,加深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得出分子概念后要引导学生对于自然界中确实存在分子这种物质找出事实证据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关于分子的大小,可做一个打足气的气球会逐渐变瘪的演示实验来供学生观察与思考,这个实验可在几天前先给气球充足气扎紧挂于教室内,也可让学生回家完成,通过这一现象由学生讨论分析,可以得出很多的猜想和结论,但分子是非常小的这一结论也是显而易见的。
对于“油膜法”测分子直径的实验,可简要说明其原理、方法,然后用多媒体动画进行演示,对于所测出的分子直径的计算由学生自行算出。
对于分子的数量级之多,学生往往缺乏感性认识,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比喻和课后作业中的习题加以说明。
教学过程:
㈠新课引入:
用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理现象来引入课题,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并提出问题。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多姿多彩,千奇百怪,例如:屋檐滴水时间长了,为什么能“水滴石穿”呢?厚厚的鞋底穿久了为什么底会越来越薄呢?如书96页图5-1所示,铁铲用久了为什么会变薄呢?当我们走近花园时又为什么能闻到花香呢?自然界中的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呢?对于这些问题,人类很早就在探究其原因。你是怎么想的呢?带着这些问题,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节“认识分子”。
㈡新课教学:
1、德谟克里特的猜想
⑴让学生阅读课文第96至97页中内容,想想人类是怎样认识分子的?
我们注意到人类在认识分子的过程中提出了一些猜测和想法,我们把这种科学研究方法称为“猜想”。
⑵什么是“猜想”呢?
让学生看课本第96页下面的方框图:“猜想是经验素材和科学理论之间的一座桥梁,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科学探究经常需要猜想。”
告诉学生猜想必须以科学事实为基础,不能凭空乱想,而且还要有一定的根据;对于猜想的正确性,我们又要通过实验和实践去检验。
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通过看课文后,你认为古代人们是怎样认识分子的呢?提出过怎样的猜想呢?
古希腊的哲学家德谟克里特提出猜想:大块物质是由极小的物质粒子组成的。他把这种物质叫做“原子”,意思是这种粒子是不可再分割的。
⑷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实际上在德谟克里特提出他的猜想之前,也就是公元前11世纪,我国古代思想家对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这一问题就有研究和记载:他们认为自然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组成的;战国时期《中庸》也写道:“语小,天下莫能破焉”。
2、什么叫分子
⑴分子概念的来源:在德谟克里特提出他的猜想之后的2000多年中,科学家进行了无数的探索和实验。随着化学学科的发展,化学家从实验中发现,自然界中确实存在着能保持物质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1811年,意大利物理学家阿伏加德罗首先把它称为“分子”,而且任何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的。
⑵分子概念:能保持物质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称为分子;
⑶一切物质都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如何物体,无论它们大小、轻重有何不同,也不论它们是否有生命,都是由分子组成的。
⑷你能再找出一些生活中的现象能说明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的吗?请大家一起看课本图5-3思考并讨论一下。
一座大楼、小石块是由分子组成的,大海中的水、一滴水由水分子组成,大的动物河马、小动物蚂蚁也是由分子组成的等等。
3、分子的大小
⑴引入:我们学习了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知道物质都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那么这个大量倒底有多少呢?一粒沙是由大量分子组成,那么一个沙分子又有多大呢?
⑵举例:春节的时候,我们很多同学喜欢买气球,买回家过几天后,你看到什么现象?
学生会回答:气球瘪了,里面的气体分子跑掉了一些。
教师适时肯定并提出下一个问题:对,里面的气体分子跑掉了,我们不是把口扎紧了的吗?为什么气体分子还能跑掉呢?
这样就告诉学生,原来它们从缝隙中跑掉了,那气体分子肯定要比这些缝隙要小的多了,到底有小到什么程度呢?
⑶介绍“油膜法”测分子直径的方法:把1滴油酸滴入盘中的水面,让其充分展开,形成单分子油膜,若把分子看成球形,则单分子油膜的厚度就可认为是油酸分子的直径,我们只要测出一滴油酸分子的体积,再测出油酸展开后的面积就可算出油膜的厚度,即为分子直径;
观看“油膜法”测分子直径的电脑动画。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经过测量和计算,我们算出单分子油膜的厚度,也就是分子的直径为10-10m。用同样的方法我们还可以测其它物质分子的直径。我们看到书上98页的图5-4,这里分别是DNA分子的结构示意图和金原子的结构图。
⑷让学生看书再回答:大多数分子直径的尺度是多大呢?
让学生回答:大多数分子的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m。
⑸举几个很形象实例来告诉学生分子确实很小,这个直径相当于我们所学过的1nm的十分之一。
①我们再来看看书中98页图5-6,原来1cm3的空气中,约有2.7×1019个分子,如果每秒让1亿个分子跑出来,要经过9000年才能使容器中所有的分子都跑出来;
②若有这么多砖块,它们能将地球铺满,且厚度达120km,相当40000层楼高;
③物质和分子的关系就像把一粒沙如果比做地球,那组成沙的分子就像地球中的一个小乒乓球。
这就是我们所学习的微观世界,你觉得它奇妙吗?今天我们只学习了它的大小,以后我们还要学习更多的这方面的知识,下面请一个同学来回顾一下今天我们所学习的内容,先看一分钟的书。
㈢学生小结:
1、科学探究的一个重要方法:猜想;
2、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
3、一切物质都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4、分子很小,它的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m。
㈣作业布置:
在学习了分子的初步知识后,我们回家后千万别忘了巩固今天的学习成果,大家回家后观察一下身边的事物,看看它们是不是都是由分子组成呢,你能不能找到一个能用肉眼看到的分子呢?对于书本99页的作业2,你能不能将它改成一道新的题呢,回家试试看吧。
10.1 认识分子
【教学内容】:《10.1认识分子》 沪科粤教版 物理 八年级 第十章 第1课 (1课时)
【教材分析】:本节由三个段标组成,即德谟克里特的猜想、什么叫分子、分子的大小。教材首先通过对宏观事物的观察和分析,提出自然界中的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问题,然后介绍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里特的猜想和其他科学家的研究和发现,最终提出分子的概念。并同时提出一切物质都是分子组成的。
本节的后半部分又以图片和一个小活动说明了分子的大小是可测的,并用“油膜法实验”测出了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书中以大量的图片以及文献资料增加学生对分子的感性认识,并以类比的方法来说明分子的大小,使学生对分子的大小有一个更清晰、更直观的认识;文中有关中国古代对物质结构的研究和认识又可以加深学生对中国文明历史的认识,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学情分析】: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在探究微观世界的物理现象和性质时,充分运用猜想和建立模型的方法,这是科学家采用的一种非常有效的办法,也是学生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图片资料与物理学史料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多媒体电教手段,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知道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了解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过程;了解大多数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m。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宏观物质及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了解人类认识物质结构的过程,运用猜想、实验和计算的方法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不变的最小微粒,了解大多数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m。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看图和自己动手做实验和计算,使学生初步体会微观世界是可以认识的,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推理、想像能力;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兴趣,使学生乐于探索微观世界。
【教学理念】:
本节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得出分子的概念
本节的难点在于:对分子概念及其直径的理解
鉴于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建议采用的教学方法:阅读法、实验与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用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理现象来引入课题,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并提出问题。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多姿多彩,千奇百怪,例如:屋檐滴水时间长了,为什么能“水滴石穿”呢?如书96页图5-1所示,铁铲用久了为什么会变薄呢?当我们走近花园时又为什么能闻到花香呢?自然界中的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呢?对于这些问题,人类很早就在探究其原因。你是怎么想的呢?带着这些问题,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节“认识分子”。
二、新课教学:
1、德谟克里特的猜想
让学生阅读课文第96至97页中内容,想想人类是怎样认识分子的?
我们注意到人类在认识分子的过程中提出了一些猜测和想法,我们把这种科学研究方法称为“猜想”。猜想是经验素材和科学理论之间的一座桥梁,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科学探究经常需要猜想。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通过看课文后,你认为古代人们是怎样认识分子的呢?提出过怎样的猜想呢?古希腊的哲学家德谟克里特提出猜想:大块物质是由极小的物质粒子组成的。他把这种物质叫做“原子”,意思是这种粒子是不可再分割的。
实际上在德谟克里特提出他的猜想之前,也就是公元前11世纪,我国古代思想家对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这一问题就有研究和记载:他们认为自然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组成的;战国时期《中庸》也写道:“语小,天下莫能破焉”。
2、什么叫分子
⑴分子概念的来源:在德谟克里特提出他的猜想之后的2000多年中,科学家进行了无数的探索和实验。随着化学学科的发展,化学家从实验中发现,自然界中确实存在着能保持物质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1811年,意大利物理学家阿伏加德罗首先把它称为“分子”,而且任何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的。
⑵分子概念:能保持物质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称为分子;
⑶一切物质都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如何物体,无论它们大小、轻重有何不同,也不论它们是否有生命,都是由分子组成的。
⑷你能再找出一些生活中的现象能说明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的吗?请大家一起看课本图5-3思考并讨论一下。
一座大楼、小石块是由分子组成的,大海中的水、一滴水由水分子组成,大的动物河马、小动物蚂蚁也是由分子组成的等等。
3、分子的大小
师:我们学习了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知道物质都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那么这个大量倒底有多少呢?一粒沙是由大量分子组成,那么一个沙分子又有多大呢?春节的时候,我们很多同学喜欢买气球,买回家过几天后,你看到什么现象?
生:气球瘪了,里面的气体分子跑掉了一些。
师:对,里面的气体分子跑掉了,我们不是把口扎紧了的吗?为什么气体分子还能跑掉呢?原来它们从缝隙中跑掉了,那气体分子肯定要比这些缝隙要小的多了,到底有小到什么程度呢?
师:(介绍“油膜法”测分子直径的方法)把1滴油酸滴入盘中的水面,让其充分展开,形成单分子油膜,若把分子看成球形,则单分子油膜的厚度就可认为是油酸分子的直径,我们只要测出一滴油酸分子的体积,再测出油酸展开后的面积就可算出油膜的厚度,即为分子直径;
观看“油膜法”测分子直径的电脑动画。
经过测量和计算,我们算出单分子油膜的厚度,也就是分子的直径为10-10m。用同样的方法我们还可以测其它物质分子的直径。我们看到书上98页的图5-4,这里分别是DNA分子的结构示意图和金原子的结构图。
师:大多数分子的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m。
举几个很形象实例来告诉学生分子确实很小,这个直径相当于我们所学过的1nm的十分之一。
①我们再来看看书中98页图5-6,原来1cm3的空气中,约有2.7×1019个分子,如果每秒让1亿个分子跑出来,要经过9000年才能使容器中所有的分子都跑出来;
②若有这么多砖块,它们能将地球铺满,且厚度达120km,相当40000层楼高;
③物质和分子的关系就像把一粒沙如果比做地球,那组成沙的分子就像地球中的一个小乒乓球。
这就是我们所学习的微观世界,你觉得它奇妙吗?今天我们只学习了它的大小,以后我们还要学习更多的这方面的知识。
三、归纳小结
四、布置作业 P99 1—3
?
教学反思:
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教学方式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很大提高,在课堂上讨论的气氛很浓厚,思维也比以前活跃了,大多数学生能在自己看书与讨论的过程中提出一些有建设性的问题,也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但同时也存在一些效果不佳的地方:例如有部分学生甚至是相当数量的学生在回答理论性问题时不敢轻易发表想法,原因是他们怕说出的想法和老师的标准答案不同,片面追求和书上概念的一模一样,不太相信自己的表达能力:另一个问题是对于身边事物的举例比较浮于表面化,举一反三的能力较弱;在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形势下,那些只会死记死背的学生不如平常不很认真听讲的学生的思维要活跃。

认识分子
自主学习 领悟基础知识
1.根据德谟克里特的猜想,大块物体是由极小的物质微粒组成的,这种微粒叫做 , 这个词是 的意思。
2.猜想是 和 之间的一座桥梁,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
3.分子是 的最小微粒。
4.大多数分子直径的尺度,其数量级为 。
5.有很多事例能够证明分子的存在,试举2例。
课堂巩固 掌握基本技能
【分子的概念】
6.下列现象中不能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的是 ( )
A.金块和铅块紧压在一起,过几年后发现铅中有金、金中有铅
B.酒香不怕巷子深
C.沙尘暴起,尘土满天
D.衣橱里的樟脑球会逐渐变小
7.大多数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时体积
A、变大 ??? ?B、不变     C、变小      D、无法判断
8.有一定体积,但没有确定形状的物质形态是
A、固态     B、液态  C、气态     D、无法确定
9.下列现象中说法正确的是  
A、液体的蒸发,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B、汽车驶过,公路上扬起灰尘,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C、矿石被粉碎成粉末,说明矿石分子很小
D、冬天口里呼出“白气”,说明分子看得见。
10.请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事实
(1)墙内开花墙外香
(2)湿衣服晾在太阳底下比在阴暗处快干
【分子的大小】
11.对于飘在空中的尘埃,正确的说法是 (? )
A.它和一个原子差不多大??? B.它包含有几个分子
C.它有几个“纳米”??? D.它是由许多分子组成的
12.分子的大小大约是
A、3×10-5m    B、3×10-8m    C、3×10-10m    D、3×10-7m
13.一滴油在水面上散开后,会形成一层油膜,油膜的厚度约为
A.1mm B.1μm C.1nm D. 0.1nm
14.分子很小,1cm3的水中有3﹒35×1022个水分子,试估算一个水分子的质量。若全世界有60亿人,每人每秒数一个,需要多长的时间?
课后拓展 演练基本题型
15.人们在对自然现象的本质和规律进行探索时,常常是在___________的基础上,先提出某种_________,它一旦被众多的实验事实所证实,就可转化为__________________。
1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空气中细小的灰尘就是分子
B.大雾中,我们看到空气中许多极小的水珠就是一个个小分子
C.把一块铜块锉成极细的铜屑就是铜分子
D.由于分子非常小,人们无法直接用肉眼进行观察
17.(探究题)参与下面的探究。
情景一:夏天,小明为了解热,自己制作冰棒,当他将制好的冰棒连同冰棒模从冰箱内取出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原来与冰棒模口齐平的水结冰后,竟然向外“鼓”了出来,如图5-1-1(1)所示。
情景二:小红擅长用蜡塑像。可每次将熔化的蜡水倒进模型中冷却后,原来与模口齐平的蜡水中间却凹下却一个坑。如图5-1-1(2)所示。
图5-1-1
问题:物质的温度降低后,体积增大还是缩小?
猜想:下面是三位同学对上述问题的看法及猜想。
甲:水结冰时膨胀了,表明物体温度降低时体积要增大。
乙:蜡水凝固时向内凹进,表明物体温度降低时体积要缩小。
丙:有的物质降温体积缩小,有的物体降温时体积增大。
由小明和小红的经历,结合你自己的思考和经历,你更支持谁的看法?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将水、食油、熔化的蜡烛、洗发精分别装满四个相同的小玻璃杯,放进冰箱的冷冻室内,待它们全部凝固后取出,观察体积的变化,结果发现:只有水结冰后表面向外鼓出来,其余液体降温后,表面都向内凹进。
交流:(1)除了_________以外,一般的液体凝固后体积都要_____________。
(2)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时,分子之间的距离要变______________。
(3)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或由液态变为气态时,体积要变_____________。
18.(创新题)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运动着.那么,在分子世界中,谁跑得最快呢?跑得最快的是气体的分子.在气体分子中,跑得最快的是氢气的分子.在0℃时,氢气分子每秒钟可以跑1700 m,相当于每小时跑6120 km,这个速度比喷气式飞机还要快.以这个速度前进,6.5 h就能够绕地球一周.其他气体的分子跑得要慢一些,例如氧气分子,每小时能跑1550 km.气体分子跑得这样快,为什么把桌子上的香水瓶盖打开,香水的气味不是一下子就能闻到呢?

19.(新情景题)如果分子的直径是以10-10m来量度,在通常的温度和压强下,1cm3的空气里大约有2.7×1019个分子。现代大型计算机每秒可计算一百亿(1010)次,问:
①1cm3的空气质量为多少?(设空气的密度为1.29kg/m3)
②如果人数数的速度也能达到每秒数一百亿个,请用计算器算一算:要把1cm3空气中的分子一个个数完,需要多少年?
积累延伸 提升综合能力
古希腊“第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德谟克利特(约前460年~前370年)出生于色斯雷的海滨城市阿布德拉。当时的阿布德拉是个大商埠,海外贸易发达,各地的商人往来频繁。德谟克利特从小就见多识广。小时候,他作过波斯术士和星象家的学生,接受了神学和天文学方面的知识,对东方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在学习和研究的时候非常的专心,经常把自己关在花园里的一间小屋里。一次,父亲从小屋里牵走了一头牛,他都没有察觉。他的想象力很丰富,并且刻意培养自己的想象力,有时他到荒凉的地方去,或者一个人呆在墓地里,以激发自己的想象。
德谟克利特成人后,来到雅典学习哲学。后来又到埃及、巴比仑、印度等地游历,前后长达十几年。他在埃及居住了五年,向那里的数学家学了三年几何。他曾在尼罗河的上游逗留,研究过那里的灌溉系统。在巴比仑,他向僧侣学习如何观察星辰,推算日食发生的时间。回到故乡阿布德拉后,他担任过该城的执政官。在繁忙的政务之余,他始终没有放弃追求哲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并且在艺术方面也有了一定的造诣。
德谟克利特经常外出旅行,花费了父亲给他留下的绝大部分财产。他又整天写着“荒诞”的文章,在花园里解剖动物的尸体,以至族中有人认为他发了疯。有些人企图占有他剩下的财产,便控告他浪费祖产,对族中的事不加理会,把好好的园子变成了杂草丛生的荒地。根据该城的法律,犯了这种罪的人,要被剥夺一切权利并被驱逐出城外。但是,聪明且能言善辩的德谟克利特在法庭上据理力争,终于被判无罪。
德谟克利特研究过天文、地质、数学、物理、生物等许多学科,提出了圆锥体、棱锥体、球体等体积的计算方法。他对逻辑学的发展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德谟克利特的著作涉及自然哲学、逻辑学、认识论、论理学、心理学、政治、法律、天文、地理、生物和医学等许多方面,据说一共有52种之多,遗憾的是到今天大多数都散失或只剩下零散的残篇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因此赞美他是古希腊人中“第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