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备课】2016八年级物理(沪粤版下册)同步备课资料(课件+练习+学案):10.3 解剖原子(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同步备课】2016八年级物理(沪粤版下册)同步备课资料(课件+练习+学案):10.3 解剖原子(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粤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5-12-25 11:21:22

文档简介

课件31张PPT。10.3 “解剖”原子1.知道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2.初步了解原子的结构。3.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分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吗?还可以再分割吗?分子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还可以再分割。19世纪初,英国科学家道尔顿证明了原子的存在,有的分子由单个原子组成,叫做“单原子分子”;绝大多数分子由多个原子组成,叫做“多原子分子”。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的。金属分子是由一个金属原子组成的。一个铁原子就是一个铁分子。比分子更小的微粒——原子信息链接:
电子是比分子、原子更小的物质微粒。它的质量Me=9.11×10-31 kg,约等于氢原子质量的
一个电子所带的电荷量很少,6.25×1018个电子所带的电荷量是才是1C(库)?十九世纪末,汤姆孙发现了电子,并知道电子是原
子的组成部分.由于电子是带负电的,而原子又是中
性的,因此推断出原子中还有带正电的物质.那么这
两种物质是怎样构成原子的呢?汤姆孙 在汤姆孙的原子模型中,原子是一个球体;正电核均匀分布在整个球内,而电子都像枣核那样镶嵌在原子里面.电子正电荷 这个模型不久就被实验事实否定了著名的 粒子散射实验卢瑟福??根据汤姆孙模型计算的结果:电子质量很小,对α 粒子的运动方向不会发生明显影响;由于正电荷均匀分布,α 粒子所受库仑力也很小,故α 粒子偏转角度不会很大.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做原子核.
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
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着核旋转.卢瑟福提出的原子核式结构体育场 根据卢瑟福的原子结构模型,原子内部是十分“空旷”的,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原子原子核 1919年,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核,得到了质子,进而猜想原子核内存在不带电的中子,这一猜想被他的学生查德威克用实验证实,并得到公认.质子中子核子质子数电荷数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差不多。质子和中子质子中子核子质子数电荷数原子的结构
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做原子核.
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
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着核旋转.卢瑟福提出的原子核式结构质子由两个上夸克
和一个下夸克组成中子由两个下夸克
和一个上夸克组成原子原子核分子10-10 m10-10 m10-14 m10-15 m<10-17 m微观世界的尺度20世纪中叶,人类为了探索微观世界的奥秘,制造了各种类型的离子加速器。借助不断完善的离子加速器,发现了哪些离子?μ子、?介子、 к介子、Λ超子、Σ超子、?子等这些400余粒离子是比原子核更深一个层次的物质存在形式。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永无止境,探索永不停止,微观世界的神秘面纱,还有待于同学们去揭开。1.我们周围的空气、鲜花、树木、动物、水和石头等都
是 。2.我们周围的一切物质都是由 或 组成
的。3.19世纪初英国科学家道尔顿证明了________的存在;
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孙发现了__________;1909年卢
瑟福在进行α离子散射实验后,提出了______________模
型。物质分子原子原子电子原子的核式结构4.原子是由_________和________组成,原子核是由
_______和_____组成,其中______带正电,______不
带电。 原子核电子质子中子质子中子5.下列选项中,由同种分子或原子组成的是( )
A.黄金、空气、水
B.黄金、铁、铜
C.水、酒精、油
D.冰、水、水蒸气D6.用锉刀锉铁件时,得到许多非常细的铁粉,有人说每一
粒铁粒就是一个铁分子,你认为对吗?为什么?
7.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中性原子的质子数一定等于核外电子数
B.原子的质子数一定等于中子数
C.中性原子的原子核内的正电荷总数一定等于核外所有
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总数
D.任何物体内部都存在大量的正负电荷
8.一个碳原子中有6个电子,碳原子的质量是氢原子质量
的12倍,所以1个碳原子中有___个质子,___个中子。B66原子原子核核外电子质子中子2上夸克1下夸克1上夸克2下夸克凡没有就着泪水吃过面包的人是不懂得人生之味的人。
——歌德 10.3 “解剖”原子
【教学内容】:《10.3解剖原子》沪科粤教版 物理 八年级 第十章 第3课 (1课时)
【教材分析】:教材按照从小到大,由微观到宏观的顺序编排,前两节在于引导学生从微观上初步认识物质的组成――分子的概念与原子的组成,教材中重视介绍人类探索粒子和宇宙的历程,并预示这种探索将不断深入。
【学情分析】: 本章涉及较多现代物理知识,所需基础知识较多,但本章教学要求不高,因此,教材中较多采用以图代文的呈现方式。形象生动,简明扼要,不仅给学生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也给教师在组织教学时有更多选择和发挥的余地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
(2)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
(3)了解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过程;
(4)了解大多数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m。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宏观物质及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了解人类认识物质结构的过程,运用猜想、实验和计算的方法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不变的最小微粒,了解大多数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m。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前人研究的成果,可使学生初步体会微观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坚定科学探索的信心.
【教学理念】:
本节的重点在于:对原子内部结构的认识
本节的难点在于:对原子内部结构的认识
鉴于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建议采用的教学方法: 阅读法、归纳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我们已知分子是一种微小粒子,它是保持物质性质不变的最小粒子.能不能将这种粒子再分割呢?答案是肯定的,但所得粒子就不是原来的性质了.例如将水电解, 就可得到比水分子更小,性质与水不同的两种粒子—— 氢和氧,科学家称这样的粒子为原子.水分子正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的,见课本图5-7 (a).原子能不能再分呢?由此引出课题:解剖原子.
二、新课教学:
1、? 电子的发现
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发现了电子,并认为一切原子中都含有电子,以及科学家们发现了放射性物质以后,人们开始揭示原子内部的秘密。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100页"电子的发现"一段, 指出历史上汤姆生正是从这些实验中发现了新粒子一一电 子,并指出它带负电荷。
2、? 汤姆生模型与卢瑟福原子结构模型
展示课本图5-10 (a),介绍汤姆生原子模型,你认为这种原子模型合理吗?
1909年卢瑟福指导他的两个学生(盖革与马斯登)在曼彻斯特大学做了著名实验:用α粒子去轰击金箔,大多数粒子都直接穿过金箔,少数只产生很小的偏转,然而的极少数的粒子会反弹回去。卢瑟福说:”好象你用一炮弹去轰击一张薄纸,而炮弹返回把你打中.”他对这一实验结果的解释是: α粒子可能被质量很大但体积很小的核碰撞回来,原子核带正电荷,位于原子的中心。
1910年,卢瑟福与其他科学家合作进行了α粒子在金和其他金属薄膜中的散射试验。根据试验的结果,卢瑟福建立了原子的有核模型:原子的正电荷和质量集中在原子中心一个很小的区域内,并把它叫做原子核,原子中的电子像行星绕着太阳那样绕着原子核运动,原子中的空间也像太阳系中的空间一样,绝大部分是空荡荡的。由于原子表现出电中性,原子核一定是带正电的,其带电量与核外电子所带负电量一样。
3、? 原子核的组成:
(1)应用卢瑟福模型分析氢原子.认识质子一一它是带 正电荷的氢原子核.
(2)介绍中子的发现 1932年查得威克发现原子核中还有不带电、质量同质子差不多的粒子称为中子.
(3)质子和中子可由夸克组成
(4)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核外电子总共所带的负电荷。所以整个原子呈中性,物体对外不显电性。
三、归纳小结:
微观世界的尺度(从大到小):分子、原子、原子核、质子和中子、电子、夸克。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图5-16,了解微观世界的尺度, 进一步体会人类在微观领域的探索正在不断深入.
四、板书设计:
微观世界的尺度(从大到小):分子、原子、原子核、质子和中子、电子、夸克
10.3 “解剖”原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原子的核式结构,知道原子是比分子更小的微粒,知道电子是原子的组成部分,了解原子核内还有质子和中子。
2、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并认识到这种探索将不断深入。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媒体课件帮助同学们观察或分析前人所做实验的结果,沿着科学家探索原子结构的历程,应用猜想、实验、模型等方法,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及原子核的组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科学家探索原子结构的历程和研究成果,激发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体会微观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坚定科学探索的信心。
教学重点: 原子的核式结构和科学家探索原子结构的历程。
教学难点: 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中,汤姆生模型、卢瑟福模型的建立,都是在一些事实基础上,经过想象、类比等论证提出的。
教学方法:观察、分析、猜想、
学法指导:观察和分析前人所做实验的结果,应用猜想和建立模型的方法,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及原子核的组成。
设计思路:介绍了人类对微观世界认识过程中迈出飞跃性的一步的过程,即人们从开始认为原子是不可分的,自从电子发现后,人们认识到原子也是可分的,从而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原子结构模型,其中包括著名的汤姆逊原子结构模型。由于α粒子大角度散射实验,进一步提出确立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了解原子核内还有质子和中子。
本课总体设计思想是:课堂教学借助多媒体及师生双边活动,充分展示原子核式模型提出的背景和过程,在科学史实展示中渗透科学思想和研究方法。
教学准备:阴极射线管、α粒子散射实验、汤姆生模型、卢瑟福模型等课件。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创设物理情境,引入新课(5分钟)
引入提问:你知道的最小的东西是什么?请同学们比赛一下,看谁说的最小?:
上一节我们学了分子,分子已经很小了,它的直径大约是10-10m,我们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能不能将这种微粒再分割呢?
化学研究发现,还有比分子更小的粒子,称原子。分子由原子组成,不同的物质分子,其原子构成也不同。如:水分子、二氧化碳分子、也有单原子分子,如大多数的金属:铁、铜。分子能保持物质性质不变,但原子不能保持物质性质不变,原子的不同组合出现不同的性质。
例如:一块冰糖是什么味道?分道糖分子时还是甜的,但分到原子时就不再甜了
原子能不能再分呢?本节课我们就沿着科学家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一起来探索微观世界——“解剖”原子。
新课教学:
㈡、电子的发现(5分钟)
1、阴极射线实验
直到19世纪末,人们一直认为原子是不可分的。十九世纪后期,人们发现了阴极射线。
我们和科学家一起来观察一下这个实验
198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逊确定了阴级射线的是由带负电的粒子组成,这种粒子被命名为“电子”。 自从一个伟大的发现——电子发现后,人们认识到原子也是可分的。
2、学生阅读课本中的信息浏览,了解电子的一些知识
学生回答:①、电子的质量多大?
②、电子的半径是多少?
③、一个电子带的电量是多少?
㈢、原子的结构模型的建立(25分钟)
1、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猜想
电子发现后,科学家就思考:电子带负电,而生活中物体通常是不带电的,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
讨论:电子的发现对人类认识原子结构有何重要意义?
电子的发现揭开了研究原子结构的序幕,使人们认识到原子是有复杂结构的,于是,科学家们对原子的结构进行猜想和实验,并提出了多种模型。
强调:建立模型是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方法。物理模型是在一些事实基础上,经过想象、类比等论证提出的,它是否正确,需经过实验的验证。
请同学们和科学家一起猜想一下原子的结构,并把自己的猜想画下来,并请一位同学来展示自己的猜想。
2、汤姆生摸型和卢瑟福核式模型
下面我们观察当时科学家提出的非常著名的两个原子结构模型:汤姆生摸型和卢瑟福核式模型。
比较一下,你自己的猜想和那种模型相似,这两种模型那一种正确呢?如何判断?
实验的验证
3、α粒子散射实验
1911年,卢瑟福巧妙地利用放射性物质发出的α射线(带正电的粒子流)去轰击金箔
预备知识:学生阅读课本,了解什么是放射现象
猜想:原子结构与汤姆生摸型相似,会发生什么现象?
原子结构与卢瑟福核式模型相似,会发生什么现象?
观察:α粒子散射实验
现象:大部分粒子几乎不受任何阻挡地穿过金箔,只有少数粒子发生了偏转
结论:卢瑟福核式模型是正确的
根据卢瑟福核式模型,科学家又提出了新的问题;各种原子的结构究竟怎样,原子核内有什么?
4、质子和中子
质子: 科学家发现,氢原子的结构最简单,核外只有一个电子,如果把电子的电荷量作为一个单位的负电荷量,则氢原子核的电荷量便是一个单位的正电荷量。这种具有单位正电荷量的氢原子核叫质子。
中子:科学家还从实验中发现,原子核中还有一种不带电的粒子,它的质量跟质子差不多,这种粒子叫中子
5、原子的结构: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给原子作出合理的构想
我们看一下科学家的构想:阅读课本“原子的结构”
观察氢、氦、锂原子的示意图,请同学们说出它们的核内各有几个质子和中子
既然原子核也是可以分的,那么,质子和种子能不能再分呢?
科学家正在进一步探索这些粒子的内部结构,并且已经取得巨大进展。认为质子、中子也有内部结构,它们是由“夸克”组成的。“夸克” 能不能再分呢?需要同学们长大后去探索、去发现。
㈣、微观世界的尺度(3分钟)
引导学生观察课件,了解微观世界的尺度。
讨论:(3分钟)
2000多年前,我国的庄子说过:“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意思是说,一尺长的木棍,每天取它的一半,永远也取不完。你学过物质的微观结构后,对上述这句话有什么新认识?
小结:(3分钟)
观看课件:物质的组成。
作业布置:(1分钟)
课本103页自评与作业第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