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课时训练(含答案)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课时训练(含答案)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09 19:40: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一、选择题
1.(2023山东潍坊一模)太平天国运动后,人口大量减少,土地荒芜,“向存鱼鳞册、黄册荡然无存”。江浙皖诸省往往“客民争携耒耜来受塍廛”,而“土著之流亡者,一旦生还,反致无所归宿。田为人有,屋为人居,力不能夺,讼不能胜”。材料主要说明(  )
A.清朝政府统治瓦解 B.农耕经济衰退
C.土地关系受到冲击 D.阶级矛盾尖锐
2.洋务运动最特别的地方在于它并不是由中央政府自上而下主动推动的变革,而是由一些汉族地方大员自发并各自展开的“自强”“求富”运动,只是少数比较开明官员的实践,没有发展成为整个社会的士大夫的集体自觉行为。材料意在说明洋务运动(  )
A.缺乏顶层制度设计 B.管理模式相对落后
C.遭到士人集体反对 D.依赖外国科学技术
3.(2023北京延庆一模)洋务运动期间,奕?批评洋匠说:“洋匠与中国立合同,订明若干年造船若干号,因恐成船太速,不能久留以食薪工,往往派华匠造一器,必先宽其期。有先期而成者,必以为不中程式弃之。华匠相率缓延,遂成痼习。”这表明(  )
A.华匠技术不精,消极怠工
B.洋务运动代表人物对华匠不满
C.洋匠挟技居奇,唯利是图
D.华匠对西方新式技术掌握太慢
4.(2023北京通州三模)“每一场重要的革命都有一个伏尔泰或一个卢梭。”1912年初,纽约《美国书评评论》的一篇文章谈到20世纪初的革命时,将“伏尔泰”和“卢梭”的赞誉给了康有为和梁启超。结合所学判断,作者此举是认为康、梁(  )
A.是最先开眼看世界的知识分子
B.最早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C.将“中体西用”的思想付诸实现
D.掀起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浪潮
5.(2023江苏南京一模)太平天国运动时期《资政新篇》提出:兴车马之利……倘有能造如外邦火轮车,一日夜能行七八千里者,准自专其利,限满准他人仿做。兴银行……兴器皿技艺。有能造精奇利便者,准其自售。义和团时期揭帖称:兵法易,助学拳,要摈鬼子不费难。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导致两者对待西方文明态度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A.农民阶级的落后性与保守性
B.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程度不同
C.两者社会主要矛盾存在差异
D.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改变
6.(2023福建泉州三模)鸦片战争前,中国主要外贸商品需从江南、两湖、福建等地运往广州,因此养活了一大批广西籍搬运工。五口通商后,外贸商品可以就近从上海、宁波、福州、厦门等地出洋,于是广西籍搬运工失业了,这成为太平天国起义爆发的诱因之一。据此推知(  )
A.农民起义冲击清王朝统治
B.鸦片战争迫使中国卷入世界市场
C.民族矛盾激化了阶级矛盾
D.五口通商推动中国社会结构变革
7.(2023辽宁辽阳期末)1840—1860年,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民族危机加深,先进的中国人产生了“师夷长技”的思想,逐渐更多地关注世界。他们最早的做法是(  )
A.唤醒民众的世界意识
B.宣传西方政治文明
C.翻译并撰写著作介绍西方
D.创办大量民用企业
8.[2024湖南调研]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同文馆招考范围扩大为:不分满汉,年在十五至二十五岁、文理业已通顺者;满汉之举贡生监,平日讲求天文、算学、西方语言文字者。于是“投考者颇不乏人”,甚至高达394人,是同文馆首次招考的四倍,最后录取108名。这反映了(   )
A.社会风气和思想眼界的逐步开放
B.近代教育满足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C.洋务运动推动中外思想文化交流
D.新式学堂建立推动了满汉间的交融
9.[情境创新/2023河北省级联测]1858年,英法等西方国家通过《天津条约》获取了在内地游历、经商等权益,但1863年之前,西方人在华游历的首选之地为东三省、天津和北京,而1865年之后,长江中下游和东南地区逐渐成为西方人游历的热点地区。对这一变化,解释合理的是(   )
A.“东南互保”符合列强利益
B.太平天国运动具有反侵略性
C.传统的宗藩关系逐渐解体
D.西方侵略势力伸向东南沿海
10.[2024海南模拟]有学者指出:洪仁玕的《资政新篇》涉及兴办近代交通、银行、采矿、保险等,鼓励科技发明和保护发明专利,立官司理工商税……勾画了一个开放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秩序。据此可推知,洪仁玕(   )
A.承担了反帝反封的历史使命
B.推动了中国经济近代化转型
C.提出了近代社会治理的方略
D.试图全面移植西方经济制度
11.[2024河北摸底]19世纪末,梁启超将康有为的“公羊三世说”演变为“三世六别说”,认为君主专制制度走向民主制度是历史的必然,阐明了“君权”与“民权”相嬗的原理,初步形成了以“君权与民权”为框架的君主立宪的宪政模式。梁启超这些主张旨在(   )
A.推翻封建正统思想统治地位
B.实现君主立宪与民主共和有机结合
C.通过制度之变实现救亡图存
D.扩大“中体西用”观念的社会基础
12.[2024山东联考]下图为洋务运动时期大众传媒(画报)介绍西人制作的气球,名为《气球破敌图》。对此图理解准确的是(   )
A.中西结合成为近代绘画新潮流
B.推动了中国近代科学发展
C.如实描述了新式气球的先进性
D.利于启蒙国人的科学意识
二、非选择题
13.(2023山东日照三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林则徐在广州禁烟时提出为了改变军事技术的落后状态应该制炮造船的意见;亲自主持并组织翻译班子,翻译外国书刊,把外国人讲述中国的言论翻译成《华事夷言》,虎门销烟之后,鸦片战争爆发,英军长驱直入进攻北方沿海,林则徐先被降为四品卿衔,然后又被充军发配伊犁,途中遇黄河泛滥,遂奉旨协助治河救灾。1845年开始,道光帝重新起用林则徐,相继调任陕甘总督、陕西巡抚、云贵总督。在陕西时,林则徐一方面开仓赈灾,一方面镇压当地的反清起义,大力剿杀“刀客”叛乱,维护一方稳定,加强统治秩序。在任云贵总督时,他镇压了各种反清起义、暴动,并提出整顿矿政,鼓励私人开采,提倡商办等主张。1850年,咸丰帝命他为钦差大臣前往广西镇压起义,林则徐上任途中病逝。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等
林则徐在近代的生平记录,蕴含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的诸多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一、选择题
1.(2023山东潍坊一模)太平天国运动后,人口大量减少,土地荒芜,“向存鱼鳞册、黄册荡然无存”。江浙皖诸省往往“客民争携耒耜来受塍廛”,而“土著之流亡者,一旦生还,反致无所归宿。田为人有,屋为人居,力不能夺,讼不能胜”。材料主要说明(  )
A.清朝政府统治瓦解 B.农耕经济衰退
C.土地关系受到冲击 D.阶级矛盾尖锐
 解析:“向存鱼鳞册、黄册荡然无存”表明战争毁掉了土地所有权的官方证明材料,外来的“客民”占有了土地,原来的土地关系受到冲击,故选C项;武昌起义胜利后,清朝政府统治瓦解,排除A项;在“人口大量减少,土地荒芜”的情况下,“客民争携耒耜来受塍廛”有利于农耕经济恢复,排除B项;“客民”“土著”都是农民,不能体现阶级矛盾,排除D项。
2.洋务运动最特别的地方在于它并不是由中央政府自上而下主动推动的变革,而是由一些汉族地方大员自发并各自展开的“自强”“求富”运动,只是少数比较开明官员的实践,没有发展成为整个社会的士大夫的集体自觉行为。材料意在说明洋务运动(  )
A.缺乏顶层制度设计 B.管理模式相对落后
C.遭到士人集体反对 D.依赖外国科学技术
解析:“它并不是由中央政府自上而下主动推动的变革,而是由一些汉族地方大员自发并各自展开的”说明洋务运动是少数开明官员的个体实践,即缺乏中央层面的顶层制度设计,故选A项。材料未反映其管理模式,排除B项;“没有发展成为整个社会的士大夫的集体自觉行为”并不等同于士人集体反对,C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依赖外国科学技术,排除D项。
3.(2023北京延庆一模)洋务运动期间,奕?批评洋匠说:“洋匠与中国立合同,订明若干年造船若干号,因恐成船太速,不能久留以食薪工,往往派华匠造一器,必先宽其期。有先期而成者,必以为不中程式弃之。华匠相率缓延,遂成痼习。”这表明(  )
A.华匠技术不精,消极怠工
B.洋务运动代表人物对华匠不满
C.洋匠挟技居奇,唯利是图
D.华匠对西方新式技术掌握太慢
解析:据材料可知洋匠为了能让自己长期任职,以获得酬劳,便弃用华匠所制造的机器,借此减缓制造的速度,体现出洋匠唯利是图的一面,故选C项。
4.(2023北京通州三模)“每一场重要的革命都有一个伏尔泰或一个卢梭。”1912年初,纽约《美国书评评论》的一篇文章谈到20世纪初的革命时,将“伏尔泰”和“卢梭”的赞誉给了康有为和梁启超。结合所学判断,作者此举是认为康、梁(  )
A.是最先开眼看世界的知识分子
B.最早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C.将“中体西用”的思想付诸实现
D.掀起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浪潮
解析:把康有为和梁启超比作“伏尔泰”和“卢梭”,强调的是二者宣传维新思想、推动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浪潮的作用,故选D项;最先开眼看世界的知识分子是林则徐、魏源等,排除A项;最早提出发展资本主义方案的是洪仁玕,排除B项;将“中体西用”的思想付诸实践的是地主阶级洋务派,排除C项。
5.(2023江苏南京一模)太平天国运动时期《资政新篇》提出:兴车马之利……倘有能造如外邦火轮车,一日夜能行七八千里者,准自专其利,限满准他人仿做。兴银行……兴器皿技艺。有能造精奇利便者,准其自售。义和团时期揭帖称:兵法易,助学拳,要摈鬼子不费难。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导致两者对待西方文明态度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A.农民阶级的落后性与保守性
B.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程度不同
C.两者社会主要矛盾存在差异
D.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改变
解析:材料中太平天国时期的《资政新篇》主张学习外国先进技术,义和团运动主张排除一切西洋技术,两者对西方科学技术的态度截然不同,两者都是农民阶级的运动,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义和团运动时期的民族矛盾更尖锐,C项正确。
6.(2023福建泉州三模)鸦片战争前,中国主要外贸商品需从江南、两湖、福建等地运往广州,因此养活了一大批广西籍搬运工。五口通商后,外贸商品可以就近从上海、宁波、福州、厦门等地出洋,于是广西籍搬运工失业了,这成为太平天国起义爆发的诱因之一。据此推知(  )
A.农民起义冲击清王朝统治
B.鸦片战争迫使中国卷入世界市场
C.民族矛盾激化了阶级矛盾
D.五口通商推动中国社会结构变革
解析:材料说明,“五口通商”进一步加剧阶级矛盾,使得大批广西籍搬运工失去收入来源,从而成为农民起义的主要力量,故选C项。
7.(2023辽宁辽阳期末)1840—1860年,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民族危机加深,先进的中国人产生了“师夷长技”的思想,逐渐更多地关注世界。他们最早的做法是(  )
A.唤醒民众的世界意识
B.宣传西方政治文明
C.翻译并撰写著作介绍西方
D.创办大量民用企业
解析:林则徐、魏源等人翻译并撰写著作以介绍西方,是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一批人,故选C项;A项发生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排除;先进的中国人最早学习的是西方器物,而后才是西方政治制度,排除B项;D项发生在洋务运动时期,排除。
8.[2024湖南调研]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同文馆招考范围扩大为:不分满汉,年在十五至二十五岁、文理业已通顺者;满汉之举贡生监,平日讲求天文、算学、西方语言文字者。于是“投考者颇不乏人”,甚至高达394人,是同文馆首次招考的四倍,最后录取108名。这反映了(   )
A.社会风气和思想眼界的逐步开放
B.近代教育满足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C.洋务运动推动中外思想文化交流
D.新式学堂建立推动了满汉间的交融
解析 据材料可知,由于招考范围扩大、考试内容更加迎合潮流,同文馆“投考者颇不乏人”,是同文馆首次招考的四倍,这反映了当时社会风气和思想眼界的逐步开放, A项正确;B项的“满足了”表述绝对,排除;同文馆教习外文及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是向西方学习,不能体现中外思想文化交流,C项排除;满汉间交融材料没有体现,D项排除。
9.[情境创新/2023河北省级联测]1858年,英法等西方国家通过《天津条约》获取了在内地游历、经商等权益,但1863年之前,西方人在华游历的首选之地为东三省、天津和北京,而1865年之后,长江中下游和东南地区逐渐成为西方人游历的热点地区。对这一变化,解释合理的是(   )
A.“东南互保”符合列强利益
B.太平天国运动具有反侵略性
C.传统的宗藩关系逐渐解体
D.西方侵略势力伸向东南沿海
解析 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在1863年之前,虽然西方国家获取了在内地游历、经商的权益,但是他们游历的首选之地在北方,到1865年之后,长江中下游和东南地区逐渐成为西方人游历的热点地区,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其主要活动区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这从侧面说明了太平天国运动具有反侵略性,故选B项。“东南互保”发生在1900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宗藩关系,排除C项;鸦片战争后,西方侵略势力已经伸向东南沿海,排除D项。
10.[2024海南模拟]有学者指出:洪仁玕的《资政新篇》涉及兴办近代交通、银行、采矿、保险等,鼓励科技发明和保护发明专利,立官司理工商税……勾画了一个开放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秩序。据此可推知,洪仁玕(   )
A.承担了反帝反封的历史使命
B.推动了中国经济近代化转型
C.提出了近代社会治理的方略
D.试图全面移植西方经济制度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措施,包括交通、科技、税收等多个方面,这是其学习西方而提出的近代社会治理方略,C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学习西方,而非“反帝”,排除A项;《资政新篇》未能实施,B项表述夸大了其影响,排除;洪仁玕主张学习西方,但不是“全面移植西方经济制度”,排除D项。
11.[2024河北摸底]19世纪末,梁启超将康有为的“公羊三世说”演变为“三世六别说”,认为君主专制制度走向民主制度是历史的必然,阐明了“君权”与“民权”相嬗的原理,初步形成了以“君权与民权”为框架的君主立宪的宪政模式。梁启超这些主张旨在(   )
A.推翻封建正统思想统治地位
B.实现君主立宪与民主共和有机结合
C.通过制度之变实现救亡图存
D.扩大“中体西用”观念的社会基础
解析 结合材料“君权”“民权”“君主立宪”可知,梁启超是维新派人士,主张君主立宪制,梁启超的主张符合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故选C项;梁启超通过重新阐释传统思想来解释君主立宪的必然性,其对封建正统的儒家思想有所借鉴,而非要将其推翻,排除A项;君主立宪制保留君主,民主共和制要废除君主,两者在对待君主问题上存在根本差异,不可能实现有机结合,排除B项;梁启超的思想已经突破了传统的“中体西用”思想,排除D项。
12.[2024山东联考]下图为洋务运动时期大众传媒(画报)介绍西人制作的气球,名为《气球破敌图》。对此图理解准确的是(   )
A.中西结合成为近代绘画新潮流
B.推动了中国近代科学发展
C.如实描述了新式气球的先进性
D.利于启蒙国人的科学意识
解析 画报中的气球图和文字中的“凡铁桥、轮舰、炮台、火药库、电报局及水陆兵弁,皆不可恃”相关作用描述,有利于增强国人对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的认知,从而启蒙国人的科学意识,满足洋务运动的需要,故选D项;仅凭材料信息无法判断近代绘画的潮流,排除A项;材料中只是在介绍西式气球,无法得出推动中国近代科学发展的结论,排除B项;“画报”不属于一手史料,“如实描述”说法还需进一步考量,排除C项。
二、非选择题
13.(2023山东日照三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林则徐在广州禁烟时提出为了改变军事技术的落后状态应该制炮造船的意见;亲自主持并组织翻译班子,翻译外国书刊,把外国人讲述中国的言论翻译成《华事夷言》,虎门销烟之后,鸦片战争爆发,英军长驱直入进攻北方沿海,林则徐先被降为四品卿衔,然后又被充军发配伊犁,途中遇黄河泛滥,遂奉旨协助治河救灾。1845年开始,道光帝重新起用林则徐,相继调任陕甘总督、陕西巡抚、云贵总督。在陕西时,林则徐一方面开仓赈灾,一方面镇压当地的反清起义,大力剿杀“刀客”叛乱,维护一方稳定,加强统治秩序。在任云贵总督时,他镇压了各种反清起义、暴动,并提出整顿矿政,鼓励私人开采,提倡商办等主张。1850年,咸丰帝命他为钦差大臣前往广西镇压起义,林则徐上任途中病逝。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等
林则徐在近代的生平记录,蕴含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的诸多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答案:示例
启示:近代中国社会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内忧外患严重。
说明:林则徐屡次被皇帝调派镇压各地的反清起义,说明近代在清政府封建专制的压迫下多地社会动荡不安,显示出当时社会的阶级矛盾尖锐,天灾人祸,民不聊生,统治秩序十分不稳定,给封建统治者造成了极大的威胁,是晚清政府的内忧表现。自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国门被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开始沦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掠夺地和商品倾销市场,中国人民受到外来侵略者和本国封建统治者的双重压迫,经济上被西方侵略剥夺,政治上被西方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夺去了许多特权,中华民族与西方侵略者之间的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国外患的表现。综上所述,由于清政府的反动封建统治,中国社会面临着严重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内忧外患加剧。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