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课时训练(含答案)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课时训练(含答案)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09 19:41: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两次鸦片战争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一、选择题
1.(2023山东德州期末)以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始终不敢明确支援越南人民反抗法国的斗争,1883年初,才派没有番号的军队去援助黑旗军,正规军驻守镇南关外凉山一带,表示只求保境,不和法国决裂。材料描述的是(  )
A.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情景
B.中法战争爆发前的情景
C.中法战争全面爆发后的情景
D.八国联军侵华时的情景
2.(2023山东淄博二模)黄遵宪在给好友的信中写道:新约既定,天旋地转……东南诸省所恃以联络二百余年所收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之……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黄遵宪信中的“新约”(  )
A.打破了闭关自守的局面
B.使清政府成为列强的统治工具
C.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展
D.反映了列强对华侵略方式的转变
3.(2023山东济南期末)下图是西方人绘制的《中日朝鲜相争图》,河两边的垂钓者分别是虎视眈眈的日本和闭目静待的中国,河中游鱼代表朝鲜,桥上站着观望的则是居心叵测的俄国人。这反映了(  )
A.清廷自上而下避战求和
B.日本伺机挑衅
C.俄国积极干预
D.朝鲜寻求独立
4.(2023山东临沂二模)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发布“宣战谕旨”,声称“与其敬且图存,贻羞万古,孰若大张挞伐,一决雌雄”。这表明了(  )
A.清政府不再“敬且图存”,想与列强一决雌雄
B.列强的暴行激怒了清政府
C.清政府不容列强干涉其内政的本能行动
D.清政府内部顽固派对列强主张坚决抵抗
5.《辛丑条约》签订后,各地督抚接连致电军机处,商讨中央能否对地方筹款予以折扣,减轻地方负担。清廷先是允诺督抚所提建议,随后又否定地方提议的减免方案。地方未能实现减免诉求。这反映出(  )
A.地方势力依然受中央掌控
B.中央集权受到严重挑战
C.清末新政未取得明显效果
D.财政危机困扰地方政府
6.(2023山东济南三模)有学者认为,经过这场战争,北京的官员就这样创立了中国与西方关系的新秩序,而滞留在长城以外热河的朝廷则怀恨在心。随着新条约的履行,热河和北京之间的观点分歧不断扩大。这场战争导致(  )
A.中国与西方列强矛盾加剧
B.晚清政治局势日趋动荡
C.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D.晚清中央权力基本下移
7.(2023广东茂名二模)鸦片战争后,法国人以“中国虽与英夷息兵通商,为和好究不足恃”为由,建议清政府“必须自为防备,方无后患……庶有事可资辅助”,并要求互派公使;同时建议清政府“派官赴伊国,学习修船铸炮水战兵法,万一将来英夷再有滋事,不难制胜”,均被清政府一口回绝。这表明(  )
A.清廷对外依然昏聩懵懂 B.英法矛盾尖锐不可调和
C.法国企图干预中国内政 D.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
8.[2023·江西省二模]18世纪末,一两白银换铜钱1 000文左右,到19世纪30年代后期,上涨到1 600文。按清政府规定,完粮纳税须用白银,因而劳动人民实际要多交60%的赋税。这说明当时中国(  )
A.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
B.国家财政收入大幅增加
C.对外贸易居于优势地位
D.传统经济结构逐步瓦解
9.[2023·济南市高三三模]1858年京师“官兵所领止有实米二成,其余按折色定价”,同时清政府鼓励民间商人补给京仓,并将漕运由河运改为海运。这主要是由于(  )
A.海上运输的发展 B.商品经济的发达
C.国内局势的变化 D.列强侵略的加深
10.[2023·十堰市高三调研]晚清上海有竹枝词这样写道,“金杂货有洋行,各式奇珍进口忙;工厂海船诸铁器,名驰遐迩广消场……”“轮船减价货争装,局设招商是保商。不让外人专垄断,经营经济策都良”。这些词句反映出晚清时的上海(  )
A.经济结构出现变动
B.抵制洋货运动兴起
C.民族工业曲折发展
D.列强经济侵略加深
11.[2023·福建莆田二模]据统计,最早反对签订《马关条约》的京官中,宗室贵胄及二品以上者十余人次,二品以下有奏事权者五十余人次。翰林院、总理衙门、国子监、内阁、六部皆有官员大规模联名上书,签名者达六百多人次。这说明(  )
A.变法革新观念深入人心
B.民族主义成为主流思想
C.朝廷压制公车上书运动
D.统治阶级内部分化严重
12.[2023·日照市高三三模]1900年6月20日,清政府向各省督抚发布一道密旨(如下图)。此道密旨(  )
各省督抚均受国厚恩,谊同休戚。时局至此,当无不竭力图报者。应各就本省情形,统盘筹划,于选将、练兵、筹饷三大端,如何保护领土,不使外人逞志;如何接济京师,不使朝廷坐困……沿江沿海各省,彼族觊觎已久,尤关紧要……各督抚互相劝勉,联络一气,共挽危局。
A.加速汉族地主势力迅速崛起
B.赋予地方督抚一定的自主权
C.引起清政府权力结构的变化
D.巩固了清政府政治统治根基
二、非选择题
13.(2023北京昌平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李鸿章将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局势形容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1888年,康有为在《上清帝第一书》中指出:“近者洋人智学之兴,器艺之奇,地利之辟,日新月异。今海外略地已竟,合而伺我,真非常之变局也……臣谓变法则治可立待也。”吕思勉先生认为:“自西力东侵,而中国人遭遇到旷古未有的变局……且将数千年来的君主专制政体,一举而加以颠覆。自五口通商,我国民感觉时局的严重,奋起而图改革,至此不过七十年,而有如此的大成就,其成功,亦不可谓之不速了。”
——摘编自李鸿章《筹议海防折》、吕思勉《中国通史》等
围绕材料中“未有之变局”,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两次鸦片战争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一、选择题
1.(2023山东德州期末)以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始终不敢明确支援越南人民反抗法国的斗争,1883年初,才派没有番号的军队去援助黑旗军,正规军驻守镇南关外凉山一带,表示只求保境,不和法国决裂。材料描述的是(  )
A.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情景
B.中法战争爆发前的情景
C.中法战争全面爆发后的情景
D.八国联军侵华时的情景
解析:从材料时间看,1883年底中法战争爆发,1883年初,处于中法战争爆发前,B项正确。
2.(2023山东淄博二模)黄遵宪在给好友的信中写道:新约既定,天旋地转……东南诸省所恃以联络二百余年所收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之……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黄遵宪信中的“新约”(  )
A.打破了闭关自守的局面
B.使清政府成为列强的统治工具
C.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展
D.反映了列强对华侵略方式的转变
解析:“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即勒索巨额赔款,允许外商在华设厂制造,因此该“新约”为《马关条约》,列强侵华方式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向资本输出为主,故选D项。
3.(2023山东济南期末)下图是西方人绘制的《中日朝鲜相争图》,河两边的垂钓者分别是虎视眈眈的日本和闭目静待的中国,河中游鱼代表朝鲜,桥上站着观望的则是居心叵测的俄国人。这反映了(  )
A.清廷自上而下避战求和
B.日本伺机挑衅
C.俄国积极干预
D.朝鲜寻求独立
解析: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朝鲜作为清朝藩属国已达数百年的时间,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虎视眈眈的日本”说明日本伺机挑衅,意图将朝鲜变为自己的殖民地,故选B项。
4.(2023山东临沂二模)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发布“宣战谕旨”,声称“与其敬且图存,贻羞万古,孰若大张挞伐,一决雌雄”。这表明了(  )
A.清政府不再“敬且图存”,想与列强一决雌雄
B.列强的暴行激怒了清政府
C.清政府不容列强干涉其内政的本能行动
D.清政府内部顽固派对列强主张坚决抵抗
解析:从清政府宣战的时间看,八国联军侵华后,清政府才正式宣战,但是,从理性的角度分析,清政府无力应对八国联军的进攻。从最后的结局看,清政府并没有抵抗外国侵略者的决心,清政府宣战实际上是一种本能性的、非理性的行为,C项正确。
5.《辛丑条约》签订后,各地督抚接连致电军机处,商讨中央能否对地方筹款予以折扣,减轻地方负担。清廷先是允诺督抚所提建议,随后又否定地方提议的减免方案。地方未能实现减免诉求。这反映出(  )
A.地方势力依然受中央掌控
B.中央集权受到严重挑战
C.清末新政未取得明显效果
D.财政危机困扰地方政府
解析:据材料“清廷先是允诺督抚所提建议,随后又否定地方提议的减免方案。地方未能实现减免诉求”可知,督抚仍然受制于中央,故选A项;据材料“地方未能实现减免诉求”可知,中央权力大于地方,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清末新政的内容,排除C项;财政危机困扰地方没有将材料内容完全反映出来,排除D项。
6.(2023山东济南三模)有学者认为,经过这场战争,北京的官员就这样创立了中国与西方关系的新秩序,而滞留在长城以外热河的朝廷则怀恨在心。随着新条约的履行,热河和北京之间的观点分歧不断扩大。这场战争导致(  )
A.中国与西方列强矛盾加剧
B.晚清政治局势日趋动荡
C.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D.晚清中央权力基本下移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这场战争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C项正确。
7.(2023广东茂名二模)鸦片战争后,法国人以“中国虽与英夷息兵通商,为和好究不足恃”为由,建议清政府“必须自为防备,方无后患……庶有事可资辅助”,并要求互派公使;同时建议清政府“派官赴伊国,学习修船铸炮水战兵法,万一将来英夷再有滋事,不难制胜”,均被清政府一口回绝。这表明(  )
A.清廷对外依然昏聩懵懂 B.英法矛盾尖锐不可调和
C.法国企图干预中国内政 D.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
解析:法国人的建议较为中肯,但清政府予以全部拒绝,说明清政府对国际局势和近代外交仍然昏聩懵懂,故选A项。
8.[2023·江西省二模]18世纪末,一两白银换铜钱1 000文左右,到19世纪30年代后期,上涨到1 600文。按清政府规定,完粮纳税须用白银,因而劳动人民实际要多交60%的赋税。这说明当时中国(  )
A.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
B.国家财政收入大幅增加
C.对外贸易居于优势地位
D.传统经济结构逐步瓦解
解析:根据“到19世纪30年代后期,上涨到1 600文。按清政府规定,完粮纳税须用白银,因而劳动人民实际要多交60%的赋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述现象是鸦片输入导致白银外流、银贵钱贱所造成。中国丧失对外贸易的优势、白银外流、人民负担加重都是经济受到严重破坏的表现,故选A项;政府税收是收白银,老百姓需要用更多的铜钱去换白银,政府收到的白银数量并没有增加,排除B项;银贵钱贱是白银外流造成的,体现了中国丧失对外贸易的优势地位;外贸居于优势地位应体现在白银流入中国,排除C项;传统经济结构逐步瓦解应体现在纺织分离、耕织分离,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遭破坏,时间是鸦片战争以后,排除D项。
9.[2023·济南市高三三模]1858年京师“官兵所领止有实米二成,其余按折色定价”,同时清政府鼓励民间商人补给京仓,并将漕运由河运改为海运。这主要是由于(  )
A.海上运输的发展 B.商品经济的发达
C.国内局势的变化 D.列强侵略的加深
解析:根据时空观念可知,1858年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南方粮食无法抵达京城,因此清政府鼓励民间商人补给京仓,并将漕运由京杭运河运输改为海运,故选C项;海上运输的发展推动了漕粮海运,但无法解释清政府鼓励商人补给京仓的做法,排除A项;此时是晚清时期,我国在内忧外患的局势下,商品经济发达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D项仅是其中一个因素,还包括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排除。
10.[2023·十堰市高三调研]晚清上海有竹枝词这样写道,“金杂货有洋行,各式奇珍进口忙;工厂海船诸铁器,名驰遐迩广消场……”“轮船减价货争装,局设招商是保商。不让外人专垄断,经营经济策都良”。这些词句反映出晚清时的上海(  )
A.经济结构出现变动
B.抵制洋货运动兴起
C.民族工业曲折发展
D.列强经济侵略加深
解析:根据材料“金杂货有洋行,各式奇珍进口忙”体现了列强对中国的商品倾销不断加强,“工厂海船诸铁器,名驰遐迩广消场”体现了近代机器工厂的出现,“轮船减价货争装,局设招商是保商”体现了洋务运动时期轮船招商局的设立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工厂”“轮船招商局”的出现说明上海的经济结构出现了变化,故选A项。
11.[2023·福建莆田二模]据统计,最早反对签订《马关条约》的京官中,宗室贵胄及二品以上者十余人次,二品以下有奏事权者五十余人次。翰林院、总理衙门、国子监、内阁、六部皆有官员大规模联名上书,签名者达六百多人次。这说明(  )
A.变法革新观念深入人心
B.民族主义成为主流思想
C.朝廷压制公车上书运动
D.统治阶级内部分化严重
解析:据材料“最早反对签订《马关条约》的京官中,宗室贵胄及二品以上者十余人次,二品以下有奏事权者五十余人次”可知,清政府大量官员反对签订《马关条约》,说明统治阶级内部分化严重,故选D项。
12.[2023·日照市高三三模]1900年6月20日,清政府向各省督抚发布一道密旨(如下图)。此道密旨(  )
各省督抚均受国厚恩,谊同休戚。时局至此,当无不竭力图报者。应各就本省情形,统盘筹划,于选将、练兵、筹饷三大端,如何保护领土,不使外人逞志;如何接济京师,不使朝廷坐困……沿江沿海各省,彼族觊觎已久,尤关紧要……各督抚互相劝勉,联络一气,共挽危局。
A.加速汉族地主势力迅速崛起
B.赋予地方督抚一定的自主权
C.引起清政府权力结构的变化
D.巩固了清政府政治统治根基
解析:据材料“于选将、练兵、筹饷三大端……不使朝廷坐困”可知,面对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赋予各省督抚便宜行事权力,希望各省督抚调动能动性切实保护各自管辖的省份,尽量对北京危机局势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故选B项;太平天国运动加速了汉族地主势力迅速崛起,排除A项;太平天国运动引起清政府权力结构的变化,湘淮系官僚集团崛起,中央权力下移,排除C项;该密旨赋予地方督抚一定的自主权,为“东南互保”提供根据,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3.(2023北京昌平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李鸿章将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局势形容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1888年,康有为在《上清帝第一书》中指出:“近者洋人智学之兴,器艺之奇,地利之辟,日新月异。今海外略地已竟,合而伺我,真非常之变局也……臣谓变法则治可立待也。”吕思勉先生认为:“自西力东侵,而中国人遭遇到旷古未有的变局……且将数千年来的君主专制政体,一举而加以颠覆。自五口通商,我国民感觉时局的严重,奋起而图改革,至此不过七十年,而有如此的大成就,其成功,亦不可谓之不速了。”
——摘编自李鸿章《筹议海防折》、吕思勉《中国通史》等
围绕材料中“未有之变局”,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
论题:中国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是前所未有的变局。
阐述:中国从夏商周以来,是农耕文明的社会。经济上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政治上等级制度森严,思想上儒家思想长期占据主流地位。鸦片战争后,出现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前所未有的变局。
鸦片战争后,中国受到近代西方资本主义代议制度的影响。1911年,革命党人发动了辛亥革命,1912年,建立了中华民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鸦片战争后,西方近代工业经济传入中国,冲击了自然经济并使之开始解体,中国逐渐开始机器化大生产,开始了由农耕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型;鸦片战争后,随着民主、自由、平等、法制等启蒙思想的传入,中国民众经历了数次思想启蒙,民主、自由、平等、法制观念渐入人心;这些可谓是中国旷古未有之变局。
总之,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向工业文明转变,这是中国数千年未有的大变局。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