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13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同步训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13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同步训练(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08.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11 15:22: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出题人 历史组
审核人 历史组
一、单选题
第一部分----基础夯实
1.明朝政府编修《大明一统志》,所构建的疆域观未包括边疆地区尤其是长城以外的“三北"。清朝前期设一统志馆,隶属于内阁,选用内阁、翰林院等官员充任,《大清一统志》由各省县、蒙古等藩属、部分海外朝贡国的地志汇编而成。清朝这一举措( )
A.意在构建新型“大一统 ”观念 B.说明统治者具备近代国家观念
C.进一步拓展了清朝前期的疆域 D.强化了对思想文化的全面控制
2.阅读下列表格,表格体现了明清时期( )
洪武十四年 “沿海军民官司纵令私相交易者,悉治以罪”
永乐三年 泉州、宁波、广州等三处市舶司更名为"来远”“安远”“怀远”
永乐四年 “不许军民人等私通外境,私自下海贩密番货,依律治罪”
顺治十八年 “沿海居民分别内迁三十至五十里,设界防守,严禁逾越”
乾隆二十四年 关闭江、浙、闽三海关,由粤海关行商垄断对外商贸易事务
A.朝贡贸易相对发达 B.海防政策逐渐走向保守
C.加强东南沿海地区的治理 D.规范了中西贸易往来
3.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开始,清政府在新疆地区发放牛具、种子,分配土地,大力设屯垦田。其中,绿营兵于天山南北设屯辟田,称为兵屯;内地汉人也大批到新疆屯垦,称民屯或户屯;南疆的居民赴伊犁、哈密等地屯田则称回屯;伊犁地区还有“旗屯”。这说明( )
A.多民族共同开发边疆 B.民族交融推动农业技术变革
C.新疆的人地矛盾突出 D.农业生产区域分工形成
4.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康熙帝在福建督抚请示台湾应不应该开荒的奏折中批示:“台湾地方多开田地,多聚人民,不过目前之计而已,将来福建无穷之害俱从此生。尔等会同细商,毋得轻率。”这一批示( )
A.体现了康熙对开发台湾的重视 B.说明台湾经济开发的困难较大
C.证明康熙重视维护国家的统一 D.折射出治台政策的消极和保守
5.康熙统治期间,继续沿用八旗制度,定期举行木兰秋狝;提倡理学,重用徐乾学、李光地、熊赐履等理学名臣;任用南怀仁等西方传教士,甚至授意传教士写信给教皇选拔具有天文、律吕、算法、画工、内科、外科等学问的传教士来中国效力。这些措施( )
A.凸显了兼容并蓄的社会气象 B.表明社会控制逐渐趋向宽松
C.突破了闭关锁国政策的限制 D.体现了满汉一家的民族关系
6.以下对中国古代不同时期政治状况的描述,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阁臣之职,止是票拟”
②“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
③“本章归内阁,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
④“置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两府”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③①④ D.②④①③
7.1752年,乾隆皇帝下令编撰《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为抗清遇难的明朝官员平反并进行表彰;随后又下令编纂《贰臣传》,将重要的降清官员洪承畴、祖大寿等纳入其中,并诏曰:“此实乃朕大中至正之心, 为万世臣子植纲常!”乾隆皇帝这些举措( )
A.旨在巩固清朝封建专制统治 B.消除了满汉间的民族矛盾
C.反映出儒家伦理已深入人心 D.根源于主流价值观的转变
8.内阁制度始建于明代,曾一度拥有票拟权,清代继续保留内阁,但自雍正后,担任内阁大学士的大臣常被抽调充任军机大臣,参预政事,内阁变成只是办理例行事务的机构,一切机密大政均归于军机处办理。这说明( )
A.内阁与军机处逐渐合并 B.专制统治基础有所扩大
C.清朝内阁已经名存实亡 D.清朝中央中枢机构转移
9.如图呈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某一层面的发展历程,其演变反映了( )
A.政治架构日趋繁复 B.中央集权日益加强
C.选官制度渐趋完善 D.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10.如表内容是康熙帝亲政后推行的部分措施。下述举措表明( )
时间 措施
1673年 颁谕举荐山林隐逸之士
1678年 诏开博学鸿词科,吸收学行兼优、文词卓越的素有名望的汉族文人
1679年 开明史馆,收罗汉族文人编纂明史
1699年 开始大规模的经籍传注的纂辑
A.康熙帝的文化修养深厚 B.康熙帝通过笼络汉族知识分子加强统治
C.民族团结推动文化融合 D.传统文化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11.1709 年,康熙皇帝在时任苏州织造李煦《奏进晴雨册并请安折》中朱批:“朕无可以托人打听,尓等受恩深重,但有所闻,可以亲手写折奏闻才好。此话断不可叫人知道。若有人知,尓即招祸矣。”材料反映奏折制度( )
①进一步分割宰相权力 ②使政务信息传递保密且直接
③有利于强化君主专制 ④便于六科稽查六部百司失误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2.康熙中后期,旗人官员向皇家工程捐银的现象较为频繁,不仅认捐数额巨大,且带有一定强制性。如康熙四十八年,户部侍郎噶礼负责修建热河行宫,上奏捐银六万八千两,康熙令其先“上折陆续交银三万两”,其余留待备用,并称此谕旨“不可给任何人看”。康熙时期的捐银现象( )
A.反映了政府财政危机逐渐凸显 B.利于缓和统治集团内部的民族矛盾
C.折射出政治贪腐问题日益加剧 D.实质是专制皇权对社会财富的侵蚀
13.1791年,廓尔喀军队(外国势力)入侵西藏,西藏请求清廷派兵支持。1792年,清军击退廓尔喀军队。1793年,清廷订立了《饮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规定西藏地区外事活动必须由驻藏大臣处理。这一规定( )
A.立足于因俗而治的怀柔政策 B.落实了中央对西藏的管辖权
C.保证了边疆地区的长治久安 D.实现了西藏地区的改土归流
14.康乾盛世时期,清朝版图得到进一步开拓和巩固。下列属于清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是( )
①抗击倭寇 ②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③在台湾设府 ④派遣驻藏大臣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5.下列史实和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
史实 结论
A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以霸主身份主持了葵丘会盟,提出“尊周室,攘夷狄”。 蛮夷戎狄形成华夏认同,蛮夷戎狄逐渐融入华夏族。
B 北周武帝加强皇权,灭佛崇儒,劝课农桑,国力大增 学习汉制使得十六国各族政权之间的差异逐步缩小
C 西夏参照唐、宋法律,编修了《天盛改旧新定律令》,这是第一部用少数民族文字印行的法典 西夏模仿汉字字形创制了本民族的文字
D 清朝派遣驻藏大臣,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中央政府明确对西藏的管辖权
A.A B.B C.C D.D
16.清政府收抚蒙古各部后,重新划定游牧草场和编审地方户口,推行盟旗制度。盟旗仍以各首领原有领地为基础,但部族首领只有管辖权和使用权,失去了对这片领地的占有权,也不可再自行分配和调整牧地。由此可知,盟旗制度( )
A.落实了民族平等的原则 B.消除了满蒙之间的矛盾
C.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D.扩大了地方的权力范围
17.清代乾隆年间,每年正月初一、乾隆皇帝都会在紫光阁筵宴外藩,并举行冰嬉。受邀者包括:四卫拉特(绰罗斯部、和硕特部、杜尔伯特部、土尔扈特部)、廓尔喀及内蒙古、台湾、哈密等处的民族首领和朝鲜、安南、琉球、暹罗、缅甸等国使团。乾隆朝形成的这一惯例( )
A.有效巩固了清初中央集权体制 B.增强了边疆地区的文化向心力
C.维系了“天朝上国”的脆弱迷梦 D.具有柔怀四方的政治附加功能
18.1793年,清政府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其中第一条规定对活佛转世的认定实行金瓶掣签制度。该条文说:“大皇帝为求黄教得到兴隆,特赐一金瓶,今后遇到寻认灵童时,……由各呼图克图和驻藏大臣在释迦牟尼像前掣签认定。”这一规定( )
A.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安定 B.彻底解决了西藏各教派间的矛盾
C.保证了改土归流政策的实行 D.开始确立中央对西藏的行政管理
19.对沿袭自元朝的土司制度,明政府在较进步地区采取“改土归流”,即中央派流官进行管理;相对落后地区仍保留土司制度;还有部分地区施行“土流兼治”。康雍乾时,朝廷对违法的土司实行降级或革职的举措。这些举措( )
A.改变了西南民族地区传统社会结构 B.捍卫了国家领土主权完整
C.构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D.推动了土司地区与内地的一体化
20.乾隆年间,英国马嘎尔尼使团来华,使团成员记载去京城的路上“两岸的土地……只有很小一部分被耕种了,大部分看上去都是不宜耕种的沼泽,野草萋萋……要说有什么令人惊叹的话,那就是人口之众多。自到达之日起,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每天都蜂拥到岸边来”。从材料可推知当时( )
A.英国发展遥遥领先中国 B.农业落后经济萧条
C.统治者天朝上国的心态 D.盛世之下蕴含危机
21.清朝嘉庆年间制作的《台州府太平县海洋全图》,详细记录台州府沿海的地理信息,尤其强调炮台和信号站的位置。1895年,程鹏等晚清士人绘制出《沿海七省口岸险要图》,“大旨据英国海部图”,但“命意不同,注重陆岸形势”。这两部海图的共同之处在于( )
A.学习西方的绘图技术 B.旨在提高国人的海防意识
C.利于海上贸易的发展 D.体现近代主权观念的加强
22.“木兰秋猕”是清代入关后逐渐形成的一项具有满族特色和政治意义的盛大狩猎活动,康乾年间最为兴盛。从乾隆末期开始,逐渐衰落,嘉庆朝秋称次数大为减少,道光、咸丰年间基本再未举行。这主要是因为( )
A.西方殖民侵略加剧 B.满族尚武传统丢失
C.社会危机日益加深 D.皇帝个人兴趣不同
23.1792年9月,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到中国试图打开中国市场。乾隆帝认为“天朝德威远被,万国亲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拒绝了英国使团的要求。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巨”,就是历史上有许多事件开始并不得到重视,但时过境迁之后,却深深的影响着后世。材料旨在表达( )
A.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失败
B.满清统治集团盲目自大的优越心理
C.马戛尔尼使团决定中英关系
D.中国失去融入世界的机会而陷入被动
24.据估算,中国古代人口从西汉末至南宋绍熙年间才实现翻番,历经近1200年;从南宋的1亿人到17世纪中叶增加50%用了450年的时间;18世纪前期至19世纪前期人口则增加160%-170%。清朝中期这一人口发展趋势( )
A.根源于赋税制度变化 B.顺应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C.使资源危机日益显露 D.导致清朝政治腐败加剧
25.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中内在的和人为的原因在于( )
A.“重农抑商”和“闭关禁海”政策的压制
B.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
C.由于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
D.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
26.元朝政府曾四次“禁商泛海”。明朝建立后,朱元障“禁海外互市”,1567年,明朝开放海禁,但对船只数目、贸易地点仍有严格规定,并严禁与日本贸易。清朝初年,清廷实行禁止沿海人民出海贸易的政策,后虽逐渐开放海禁,但对船的长宽、载量和可载人数等予以限制。封建政府实行海禁政策的直接原因是( )
A.防范西方的殖民侵略活动 B.维护地主阶级统治的需要
C.自然经济占据了主导地位 D.受传统儒家义利观的影响
27.乾隆十三年(1748年),清廷开始禁止汉民到蒙地耕种,明令:“民人(汉族)所典蒙古地亩,应计所典年份,依次还给原主”,而内地诸省百姓往往蜂拥而至,难以阻挡。到道光元年(1821年),清廷遂议定:“(蒙古)敖汉旗招民(汉族)开垦之地一律给予印照,按亩交租”。清政府这一政策调整反映出,当时( )
A.国家财政亏空愈发严重 B.内地人地矛盾日趋尖锐
C.朝廷极力奉行重农理念 D.蒙汉边地互市数量增多
28.十三行是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在广州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商行。清政府规定其对官府负有承保和缴纳外洋船货税饷、规礼,传达官府有关法令及管理外商等义务,并享有对外贸易特权,所有进出口商货都须经由十三行买卖。据此推断,十三行( )
A.统揽对外贸易事务,是清政府重要的外交机构
B.与英国、荷兰成立的东印度公司属性殊途同归
C.在清政府授权下有征缴关税、协调商贸等职能
D.在中日《马关条约》签订以后,开始走向没落
29.如表所示是北京故宫所藏的清代前中期部分绘画作品。这些作品可用来说明清代前中期( )
时期 名称 所记录事件
康熙时期 北征督运图册 清军平定噶尔丹叛乱时,西路大军向前线运送军柱
雍正时期 丕翁先生巡视台阳图卷 雍正十三年(1735年)巡台御史巡视台湾的情景
乾隆时期 潞河督运图卷 清代乾隆年间潞河及通州的漕运实况
A.边疆治理能力得到提升 B.统一多民族国家日益巩固
C.漕运成为主要运输方式 D.绘画艺术形式出现了创新
30.清朝入关后,各地驻防的将军、都统、提督大多都是从一品,比正二品的总督、从二品的巡抚只高不低。但耐人寻味的是各地总督、巡抚一般都被朝廷授予部院职务,如两江总督本为正二品,加兵部尚书或都察院右都御史衔者即为从一品。清廷这种设置意在( )
A.提高两江总督的地位 B.体现分层级控制的原则
C.分散武将的统兵权力 D.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二、材料分析题
31.中国古代边疆政策自秦汉初具规模后,经隋、唐、元、明诸一统王朝的充实、完善,到清朝形成了完整体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至今仍存在于北京天坛公园中的“七星石”是明嘉靖九年(1530年)的杰作。“七星石”象征着泰山七峰,是“大一统”的另类表示。清王朝入主中原后,为表明满族亦为“华夏”一员,清乾隆皇帝诏令于东北方向增设一略小的镇石,有“华夏一家,江山一统”之意。“七星石”到“八星石”的变化,实际上是清朝统治者在多民族国家构建过程中给自己的定位,与雍正帝所说的“此揆之天道,验之人理,海隅日出之乡,普天率土之众,莫不知大一统之在我朝”是同一意思。
——摘编自李元晖、李大龙《“大一统”思想的形成与实践
——多民族国家中国疆域的形成和发展》
材料二 清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统一进程曲折复杂,形式多种多样。清朝统一边疆,一般采用和平招抚方法,使其接受中央管辖,纳入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版图。清朝对一些边疆地区的民族政权,一时不能直接进行统治时,或借助其他力量进行间接统治,实行较为宽松的管理制度,但决不允许有破坏清朝大一统的行为出现,一旦时机成熟,即由间接统治向直接统治转变。对不肯接受清朝政府统一政策的边疆地区部族和政权,和平招抚方法无法奏效,他们甚至以武力对抗,清朝亦不惜以兵戎相见,但在一般情况下中央剿抚并用,尤其在武力征讨奏效后,即实施安抚政策。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材料表达的主题理念,试列举两例清代以前中央王朝在西北地区践行这一理念的活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边疆治理清政府不同模式的具体运用。
(3)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清朝边疆政策对今天的边疆治理的启示。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以郡县治东方,用秦吏秦法经纬天下,移风濯俗,结果激起东方社会的反抗,其间包含着区域文化差异与冲突。刘邦建立汉家帝业,一方面必须“承秦”,包括承秦之制,另一万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的习俗。
—摘编自陈苏镇《<春秋>与汉道:两汉政治与政治文化研究》
材料二 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
材料三清朝军机处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西汉对秦朝制度的继承和发展。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评宋初制度建设。
(3)指出材料三中军机处的实质。概括说明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趋势。
3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康熙元年)令滨海民悉徒内地五十里,以绝接济台湾之患。于是麾兵拆界,期三日尽夷其地,空其人。……自有粤东以来,生灵之祸,莫惨于此。
——【清】屈大均《广东新语》
材料二 (康熙五十五年下诏)海外有吕宋、葛喇巴等处,常留汉人,自明以来有之,此即海贼之薮也……东洋可使贸易,若南洋,商船不可令往。
——《清圣祖实录》
材料三 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游手无赖亦为欲富所驱,尽入番岛,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即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窘迫)。居者苦艺能之无用,行者叹致远之无方,故有以四五千斤所造之洋艘,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
——【清】蓝鼎元《论南洋事宜书》
(1)据材料一、归纳康熙帝实行“海禁”政策的原因和影响。
(2)据材料二、归纳康熙帝实行“海禁”的主要目的。
(3)据材料三、指出“开海”的积极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海禁”对中国社会长远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由“开海”与“海禁”的反复,指出清朝统治者政治决策上的根本出发点。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答案
1.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本质题、影响题。据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所构建的疆域观未包括边疆地区……《大清一统志》由各省县、蒙古等藩属、部分海外朝贡国的地志汇编而成”可知,清朝《一统志》的编修,将各省县、蒙古等藩属、部分海外朝贡国的地方志都纳入进去,涵盖之广,疆域之大,海内外大一统,体现清朝的新型“大一统”观念,A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清朝统治者具备近代国家观念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大清一统志》体现的是“大一统”观念,并不是拓展清朝前期的疆域,排除C项;《大清一统志》体现的是“大一统”观念,无法得出对思想文化的全面控制,表述不准确,排除D项。故选A项。
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从明朝到清朝,对于沿海居民的管控越来越强,限制越来越多;对于海外贸易,逐渐垄断为一口通商政策,这说明明清时期海防政策逐渐走向保守,B项正确;通过材料信息并不能说明朝贡贸易发达,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海防政策,而海防政策的保守不等于加强对东南沿海的治理,排除C项;明清时期逐渐限制中西贸易,而非规范,排除D项。故选B项。
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清代在新疆地区推行屯田政策,出现了汉人的“民屯”、回民的“回屯”以及满族的“旗屯”,这说明多民族共同开发新疆地区,A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农业生产技术没有发生革命性变化,排除B项;清政府因新疆地区地广人稀,才在当地推行屯田政策,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各地区作物的类型和分布,不能说明农业生产的区域分工形成,排除D项。故选A项。
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康熙五十四年(中国)。据本题材料可知,福建督抚请示康熙皇帝应不应该在台湾开荒,康熙帝批复的奏折中指明“将来福建无穷之害俱从此生。尔等会同细商,毋得轻率”,可知治台政策的消极和保守,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对台湾开发的消极保守,并未体现对台湾开发的重视,与材料完全相反,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康熙帝对台湾开发的主张,并未涉及对台湾经济开发的困难体现,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是关于台湾开发的问题,无法体现康熙帝对国家统一的重视,排除C项。故选D项。
5.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中国)。依据材料“康熙统治期间,继续沿用八旗制度,定期举行木兰秋狝;提倡理学,重用徐乾学、李光地、熊赐履等理学名臣;任用南怀仁等西方传教士,甚至授意传教士写信给教皇选拔具有天文、律吕、算法、画工、内科、外科等学问的传教士来中国效力”可知,材料涉及康熙时期,不仅保留了本民族的八旗制度,还推行理学,学习西方的天文、律吕、算法、画工、内科、外科的知识,说明汉族与少数民族、外来文化共存,凸显了兼容并蓄的社会气象,A项正确;清朝的社会控制逐渐加强,排除B项;清朝厉行闭关锁国政策,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民族关系的论述,无法说明满汉一家,排除D项。故选A项。
6.D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唐、宋、明、清(中国)。本题要求按前述时间先后顺序排列。①“阁臣之职,止是票拟”是明朝的内阁;②“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是唐朝的三省六部;③“本章归内阁,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是清朝的军机处;④“置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两府”是宋朝的二府。时间先后顺序是②④①③,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本题选D项。
7.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乾隆时期一改祖制,将对清朝建立有诸多贡献的“降清”之人编入《贰臣传》,对变节之人予以公开贬低,对抗清遇难之人则进行表彰,以增强社会忠君爱国的思想,进而巩固清朝 封建专制统治,A项正确;“消除了”的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乾隆个人,不涉及当时社会 整体情况,排除C项;两汉后的中国封建社会始终以儒家思想为主流,排除D项。故选A项。
8.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清朝内阁权力愈来愈低,特别是军机处设立后担任内阁大学士的大臣常被抽调充任军机大臣,参预政事,使内阁成为只是办理例行事务的机构,说明清朝中央中枢机构发生转移,故选D项;内阁与军机处并没有合并,排除A项;专制统治最终控制在皇帝一人手中,所以不能说专制统治基础扩大,排除B项;根据材料“内阁变成只是办理例行事务的机构”说明内阁仍然办理事务,因此不能说名存实亡,排除C项。故选D项。
9.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图示中“三公九卿”“中朝”“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都是不同朝代的中枢机构,反映的是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趋势,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不同朝代的中枢机构,体现不出日趋繁复,排除A项;中央集权反映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而材料强调君主专制,排除B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表现在世卿世禄制、军功爵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0.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颁谕举荐山林隐逸之士”“诏开博学鸿词科,吸收学行兼优、文词卓越的素有名望的汉族文人”“开明史馆,收罗汉族文人编纂明史”和所学可知,材料背景是康熙帝亲政后,为缓和满汉民族矛盾、维护统治,对汉族知识分子实行笼络政策而推行的措施,B项正确;材料中并无关于康熙帝文化修养的描述,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民族团结对文化融合的推动作用,排除C项;材料体现出康熙帝笼络汉族知识分子,与传统文化是否利于国家统一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1.C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1709年(中国)。据本题材料“朕无可以托人打听,尓等受恩深重,但有所闻,可以亲手写折奏闻才好。此话断不可叫人知道。若有人知,尓即招祸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并没有提到分割宰相的权力,①进一步分割宰相权力不符合题意;奏折可以直接呈报皇帝,并不可被他人知道,因而②使政务信息传递保密且直接符合题意;奏折制度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从而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材料并未提及六科稽查六部百司的信息。②③符合题意,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1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清朝(中国)。根据材料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康熙时期,皇帝经常向旗人官员索要银两,这些银子远超官员的正常收入,且不合法,但皇帝对此并不在意,这反映出皇帝对旗人官员的贪腐行为允以一定默许,并通过八旗制度中旗主与旗人的主仆关系,将部分贪腐银两收归己有,这正是专制皇权对社会财富侵蚀的表现,D项正确;材料中仅涉及在建造皇家工程时才会向旗人官员索要捐银,而皇家工程多由皇帝内务府出资,政府财政危机凸显的说法有误,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皇帝利用八旗制度掠夺社会财富,这与缓和民族矛盾无关,排除B项;仅以材料无法得出清朝政治贪腐问题的变化情况,排除C项。故选D项。
13.B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1793年,清廷订立了《饮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规定西藏地区外事活动必须由驻藏大臣处理。”结合缩小知识可知,清朝在1793年制定了《饮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其中规定西藏地区的外事活动必须由驻藏大臣处理。这一规定体现了清朝对西藏地区的直接管理和控制,是清朝中央政府对西藏地区管辖权的具体体现,B项正确;虽然清朝在治理边疆时确实采取了因地制宜、因俗而治的政策,但这不是《饮定藏内善后章程》的直接体现,排除A项;“保证了边疆地区的长治久安”夸大了《饮定藏内善后章程》等政策的作用,排除C项;改土归流是指废除土司制度,实行流官制度,材料没有体现清朝对于西藏土司制度的废除,排除D项。故选B项。
14.D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清朝(中国)。结合所学可知,戚继光抗倭属于明朝维护国家统一的措施,①不符合题意;乾隆时期平定大小和卓叛乱,②符合题意;康熙时在台湾设府,③符合题意;“驻藏大臣”是雍正皇帝设立的,④符合题意;②③④均属于清朝统治者维护国家统一的措施,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1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清朝派遣驻藏大臣,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派遣驻藏大臣,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使得清朝中央政府明确对西藏的管辖权,D项正确;公元前651年,齐桓公以霸主身份主持了葵丘会盟,提出“尊周室,攘夷狄”,主要与华夏诸侯国召开会盟,这有助于增强华夏族的凝聚力,但不能直接得出蛮夷戎狄因此就形成了华夏认同并融入了华夏族,排除A项;北周武帝时期,北方基本实现统一,不存在十六国各族政权,排除B项;西夏文字是在吸收了汉字的一些元素的基础上创制的,但并不是简单的模仿,排除C项。故选D项。
16.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中国)。根据材料“清政府……推行盟旗制度”“部族首领只有管辖权和使用权”“不可再自行分配和调整牧地”可知,盟旗制度之下的蒙古各部权力缩小,这有利于清政府加强对蒙古地区的控制,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C项正确;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才落实了民族平等原则,排除A项;“消除”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依据材料可知盟旗制度之下的蒙古各部权力缩小,排除D项。故选C项。
17.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在乾隆年间,每年正月初一的紫光阁筵宴外藩和举行冰嬉的活动,实际上是一种政治和文化的外交手段。这种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加强中央政权与边疆地区以及邻国之间的关系,通过文化的交流和宴会的形式,增强边疆地区对中央政权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此外,这种活动也确实具有柔怀四方的政治附加功能,即通过和平的外交手段来稳定边疆,减少冲突,促进和谐,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有效巩固”的依据,排除A项;材料不仅涉及边疆地区,还有周边邻国,排除B项;“天朝上国”主要针对的是外来朝贡的国家,与宴请少数民族首领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8.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代(中国)。根据“大皇帝为求黄教得到兴隆,特赐一金瓶,今后遇到寻认灵童时,……由各呼图克图和驻藏大臣在释迦牟尼像前掣签认定。”可得出金瓶掣签制度强调的是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权,体现的是维护国家的统一,加强中央集权,A项正确;矛盾仍然存在,没有解决,排除B项;C项不符合主旨,排除C项;这一制度并不是西藏归属中央的标志,排除D项。故选A项。
19.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可知,明朝政府在不同的地区,对土司制度采取不同的措施,弱化土司制度的影响,清朝朝廷对违法的土司实行降级或革职,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推动了土司地区与内地的一体化,D项正确;西南民族地区传统社会结构并未因为土司制度的变化而改变,排除A项;土司制度实行的地区也是明清时期的国家领土,与捍卫了国家领土主权完整没有关系,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土司制度的变革,而非构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排除C项。故选D项。
20.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两岸的土地……只有很小一部分被耕种了,大部分看上去都是不宜耕种的沼泽”与“那就是人口之众多。自到达之日起,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每天都蜂拥到岸边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马嘎尔尼看到当时的中国土地被充分利用但是人口众多,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尽管当时中国处于所谓的“康乾盛世”,但土地未被充分利用和人口众多可能暗示着潜在的社会经济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包括土地分配不均、农业生产效率低下或人口压力等,这些都可能是社会不稳定或危机的前兆,D项正确;材料中提到了英国使团,但是并没有提到英国的发展情况,无法得出“英国发展遥遥领先中国”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中提到了土地利用率低,大部分地方不宜耕种,这可能暗示了农业的落后。但是,这并不能直接推断出经济的萧条,因为经济的情况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如工业、商业等,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及当时清朝统治者的态度,无法得出“统治者天朝上国的心态”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
21.B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材料可知,《台州府太平县海洋全图》详细记录沿海地理信息特别是炮台和信号站位置,明显是出于海防安全的考虑;《沿海七省口岸险要图》虽“据英国海部图”但“注重陆岸形势”,也是为了强调沿海地区的防御重要性,所以这两部海图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旨在提高国人的海防意识,B项正确;题干重点强调的是海图所体现的目的,而非绘图技术,排除A项;材料主要突出的是海防而非海上贸易,排除C项;近代主权观念加强不是两部海图的共同之处,排除D项。故选B项。
2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木兰秋猕活动康乾年间最为兴盛,乾隆末期以后,嘉、道、咸年间逐渐衰落,这主要是因为清朝社会危机逐渐加深,该项活动失去了原有的积极意义,C项正确;乾、嘉时期,西方尚未发动对华侵略战争,排除A项;秋狝活动的衰落主要是国力衰落、统治危机加深的反映,并不是因为尚武传统的丢失,排除B项;“皇帝个人兴趣不同”会影响木兰秋猕活动的兴衰,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
2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时期(中国)。据题意可知,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目的是为了和清王朝建立经贸关系,是资本主义英国对外发展关系的产物,乾隆帝的拒绝是传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必然,中国由此失去了主动和平融入世界的机会,直到19世纪中期西方用另外一种方式使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D项正确;材料内容并不能说明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结果,无法体现其失败,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说明中国失去融入世界的机会,并不是说明满清统治集团有盲目自大的优越心理,排除B项; “决定”的说法过于夸张绝对,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24.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末至南宋(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清朝人口膨胀迅速,1741年,统计全国人口达到1.4亿,到1840年已增至4.1亿,人口急剧增长使得资源危机日益显露,C项正确;赋税制度变化属于重要原因,而根源是经济的发展,排除A项;南宋时经济重心已经南移完成,排除B项;人口增长与政治腐败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故选C项。
25.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结合所学,明清时期实行的“重农抑商”和“闭关禁海”政策不利于商品经济、对外贸易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是阻碍经济转型的内在的和人为的原因,A项正确;古代中国就是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工商业发展一度繁荣,排除B项;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指的是16世纪-19世纪上半期,鸦片大量流入中国是从19世纪开始,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是在19世纪中叶以后,不能解释明清中国经济发展存在局限的原因,排除C项、D项。故选A项。
26.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明清时期(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相继东来,面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元明清时期政府推行海禁政策,因此防范西方的殖民侵略活动是海禁政策推行的直接原因,A项正确;维护地主阶级统治的需要是海禁政策推行的根本目的,排除B项;自然经济的影响是根本原因,排除C项;儒家思想有一定影响,非直接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
27.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清朝时期。根据材料“乾隆十三年(1748年),清廷开始禁止汉民到蒙地耕种,……到道光元年(1821年),清廷遂议定:‘(蒙古)敖汉旗招民(汉族)开垦之地一律给予印照,按亩交租’。”及所学可知,清前期,政府对汉民入蒙的禁令日益严苛,这源于清政府担心汉民大量入蒙,会危及其政权统治;道光年间,清政府允许内地汉民向蒙地迁移开垦土地,规定移民按亩交租。由此可见,清政府对蒙地开发政策的调整折射出了内地人地矛盾日趋尖锐的问题,B项正确;材料无法直接得出国家财政亏空愈发严重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重农理念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移民开垦蒙地的信息,与蒙汉边地互市数量的增多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28.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清政府规定其对官府负有承保和缴纳外洋船货税饷、规礼,传达官府有关法令及管理外商等义务,并享有对外贸易特权,所有进出口商货都须经由十三行买卖”和所学知识可知,十三行是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在广州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商行,在清政府授权下有征缴关税、协调商贸等职能,C项正确;十三行是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在广州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商行,并不是外交机构,排除A项;十三行与英国、荷兰成立的东印度公司在本质上是不同的,十三行属于封建政府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商行,本质上是为了维护封建经济,而东印度公司本质上是为了资本原始积累,排除B项;《南京条约》签订以后,开始走向没落,排除D项。故选C项。
29.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代(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这些绘画描绘的事件反映了清廷平定叛乱、巡视台湾、漕运建设的情况,这些历史事件可以说明清朝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日益巩固,B项正确;乾隆时期的漕运不属于“边疆”治理,排除A项;材料虽然涉及乾隆时期漕运建设,但据此不能得知漕运成为主要运输方式,且C项不能全面概括材料信息,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清代前中期部分绘画作品的名称和内容,没有体现具体的艺术形式,不能得知艺术形式的创新,排除D项。故选B项。
30.C
【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材料“但耐人寻味的是各地总督、巡抚一般都被朝廷授予部院职务,如两江总督本为正二品,加兵部尚书或都察院右都御史衔者即为从一品”,可知清朝入关后,各地驻防的将军、都统、提督,大部分是由武将担任,总督、巡抚一般有文官担任,通过加兵部尚书或都察院右都御史衔,可以制约武将的统兵权力,C项正确;材料强调对武将统兵权力的分散,并不是提高两江总督的地位,排除A项;材料强调总督、巡抚的设置,对各地驻防将军、都统等的节制,并不是分层级控制,排除B项;材料并不能看出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
31.(1)主题理念:“大一统”思想。
活动:西汉,大败匈奴,设河西四郡;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公元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府;等等。唐朝,灭西突厥,设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任举两例即可)
(2)具体运用:清军入关前,打败并收降漠南蒙古,漠北和漠西蒙古也遣使进贡,清政府以和平招抚方法,使其接受中央管辖;对西藏地区,清政府则通过对历世达赖和班禅的监控,派遣驻藏大臣,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等措施,实现了由间接统治向直接统治转变;通过战争打败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分裂势力,平定维吾尔贵族大、小和卓兄弟叛乱,以武力实现统一,维护了西北边疆的稳定。(答出三点即可)
(3)启示:民族政策要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交融;民族观念要在继承“大一统”的基础上与时俱进。(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第一小问主题理念,根据材料一明代“‘七星石’象征着泰山七峰,是‘大一统’的另类表示”和清代雍正皇帝“此揆之天道,验之人理,海隅日出之乡,普天率土之众,莫不知大一统之在我朝”可知,理念是大一统。第二小问列举两例活动,据所学可知,西汉时期:大败匈奴,设河西四郡;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公元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府;唐朝:灭西突厥,设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清朝(中国)。根据材料二“采用和平招抚方法,使其接受中央管辖,纳入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版图”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清军入关前,针对蒙古各部的策略,如,打败并收降漠南蒙古,漠北和漠西蒙古也遣使进贡,清政府以和平招抚方法,使其接受中央管辖;根据材料二“对一些边疆地区的民族政权,一时不能直接进行统治时,或借助其他力量进行间接统治,实行较为宽松的管理制度,但决不允许有破坏清朝大一统的行为出现,一旦时机成熟,即由间接统治向直接统治转变”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针对西藏地区的策略,清政府通过对历世达赖和班禅的监控,派遣驻藏大臣,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等措施,实现了由间接统治向直接统治转变;根据材料二“对不肯接受清朝政府统一政策的边疆地区部族和政权,和平招抚方法无法奏效,他们甚至以武力对抗,清朝亦不惜以兵戎相见”并结合所学可知,清朝通过战争打败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分裂势力,平定维吾尔贵族大、小和卓兄弟叛乱,以武力实现统一,维护了西北边疆的稳定。(答出三点即可)
(3)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民族政策要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交融;民族观念要在继承“大一统”的基础上与时俱进。(言之有理即可)
32.(1)继承: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发展:郡国并行制;中外朝制度:刺史制度;察举制。
(2)评价:加强中央集权;利于国家统一;影响行政效率;造成了“冗官、冗费”,形成“积弱”的局面。
(3)实质:君主专制。
趋势: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皇权不断加强。
【详解】(1)继承: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朝和西汉(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对秦朝制度的继承包括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发展: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朝和西汉(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对秦朝制度的发展包括郡国并行制;中外朝制度:刺史制度;察举制。
(2)评价: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初(中国)。根据材料“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和所学知识,辩证分析其影响,如积极方面:可从加强中央集权; 利于国家统一等方面分析;消极方面:可从影响行政效率;造成了“冗官、冗费”,形成“积弱”的局面等方面分析。
(3)实质: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属于加强和维护皇权的机构,其实质是君主专制。趋势: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趋势是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皇权不断加强。
33.(1)原因:封锁台湾(或收复台湾需要)。
影响:给沿海居民带来巨大灾难。
(2)目的:清除海贼(防止沿海商人与海盗勾结)。
(3)积极影响:人民富足;社会安定。
消极影响: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延缓了中国发展步伐。
(4)根本出发点:维护封建统治。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朝中国。原因:据材料“以绝接济台湾之患”得出封锁台湾(或收复台湾需要)。 影响:据材料“生灵之祸,莫惨于此”得出给沿海居民带来巨大灾难。
(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朝中国。目的:据材料“海外有吕宋、葛喇巴等处,常留汉人,自明以来有之,此即海贼之薮也”得出清除海贼(防止沿海商人与海盗勾结)。
(3)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朝中国。积极影响:据材料“闽广家给户足”得出人民富足;据材料“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得出社会安定。 消极影响:结合所学,“海禁”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延缓了中国发展步伐。
(4)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本出发点:据材料,清朝实行“海禁”是出于收复台湾需要和为了防范清除海贼,“开海”是为了解决沿海居民的生计和维护社会稳定。无论“开海”还是“海禁”,都以维护封建统治为根本出发点。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