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人
/ 学一道
许多高等学府的校训都出自《大学》,你
能猜出下列校训是哪所学校吗
物格德明
厦门大学
香港大学
河南大学
东南大学
观德新民 止于至善
自强不息 止於至善
孙中山先生称《大学》为:中国
政治哲学,最有系统之学,无论
国外任何政治哲学家都未见到,
都未说出,为中国独有之宝贝。
半部《论语》治天下, 一帧《礼记》誉春秋。
1.了解《大学》的有关知识;
2.理解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等重
要文言知识;
3.理解文章主旨,体会“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增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信念。
作品介绍
《大学之道》出自《礼记》,是《礼记》四十九
篇中的第四十二篇。
宋代以前,《大学》一直从属于《礼记》。朱熹将《大学》
从《礼记》中抽取出来,为《大学》《中庸》做章句,为
《论语》《孟子》做集注,把它们编在一起,做《四书章
句集注》,经此,《大学》与《中庸》《论语》《孟子》
合称为“四书“,并被确立“四书之首”的地位。
作品介绍一
《礼记》
据传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西汉礼学家
戴圣(西汉时期学者、礼学家)所编,又与《小戴礼记》和
《周礼》、《仪礼》并称“三礼”。《礼记》章法谨严,映
带生姿,文辞婉转,前后呼应,语言整饬而多变,是“三礼”
之一、“五经”之一,“十三经”之一。自东汉郑玄作“注” 后,《礼记》地位日升,至唐代时尊为“经”,宋代以后,
位居“三礼”之首。《礼记》中记载的古代文化史知识及思
想学说对儒家文化传承、教育和德性教养有重要影响。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书中内容主
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 政治思想、美学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 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作品介绍
《礼记》是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
共46篇,其主要内容:
一是介绍先秦的礼制条文,
二是阐述了周礼的意义。
慮慮
则近道共古之故期明德枚天下者光治其圆 治其國者先其齊家饮意其家者先储具身
款
欲销其身者先正其以融正其心者先试其意
欲试其章者先段其和致如在格物物拾的后
新民在止控至善扣止
學之道在明明德在
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
而后能谓物有本末事有修始扣所先这
大
戴圣,西汉官员、学者,西汉今文经学“小
戴学”的开创者。生卒年不详,字次君,世 称小戴,西汉梁国人。
戴圣一生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与叔父戴德
俱学《礼》于后苍,二人合称为“大小戴”
宣帝时立为博士,参与石渠阁论议,任九江
太守,编成《小戴礼记》即今本《礼记》。
题目解读
“大学之道”
意思是大学的宗旨,大学的最终目的
道:本指道路,在这里指在学习政治、
哲学时所掌握的规律和原则。
题目解读
“大学”在古代的含义有两种:“博学
"之态;与"小学”相对的"大人之学"
古代儿童八岁上小学,主要学习“洒扫、
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之类的基本的
礼节和文化课。
十五岁后可进入大学,开始学习伦理、
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课文研读
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明:彰明,动词明:美好的,形容词
亲:亲抚止:达到
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好的品德,在于亲抚民众,在 于 使自己达到善的境界。
市 1 4P
知道应达到至善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
不躁;镇静不躁才能使内心安定;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
思虑周详才能够处事合宜。
市
知:知道止:应达到至善的境界定:志向坚定
静:镇静不躁安:内心安定虑:思虑周详得:处事合宜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 后能得。
课文研读
重
原文
课文研读
原文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每个东西都有根本有始末,每件事都有开始有结束。明白了先
后次序、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大学的宗
所: ...…的道理 近:接近
市巴
旨)了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 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之:代词,代指弘扬品德的人治:治理
齐:使…整齐有序修:修养其身:自身的品性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
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整理好自己的家庭;要
原文
重
想整理好自己的家庭,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
中14]
课文研读
正:使…端正诚:使…真诚致:获得
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
心思,要先让自己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获
取知识。
巴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 先致其知。
课文研读
原文
获得知识的办法,在与探究事物的真理。充分认识了的外物之后就能对
外物之充分认识,充分认识到外物之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 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 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市 1 4h
课文研读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
原 文 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致知:对外物之理充分认识
重 字
课文研读
原 文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重 庶人:平民百姓壹是: 一律; 一概
修身:修养品性本:根本
上自国家君王,下至平民百姓,
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所谓“明德”就是人天生拥有的善性,但这种 善性会被外在的东西所污染,“明明德”,就
是把人天生的固有的善性发挥出来,是激发求
学者完善自己的自觉性。
“亲民”就是推己及人,就是不仅自己要明明
德,而且要教化别人,提高别人的修养,祛除
别人身上的污垢,使其成为新民。
“至善”就是不论明明德,还是亲民,都要达 到至善至美的境地,从而使全社会的成员的道 德趋于完善。实际上是一个无限的完善过程
整体感知
1.第一段阐述了儒学追求的“三纲”,三纲是什么 “三纲”
之间的是怎样的关系
此三者,
大学之纲 领也。
(朱熹)
口 1
整体感知
“三纲”的关系
明明德——个人(内圣)
亲民——推己及人(外王)
止于至善——最终追求
“三纲”之间是层层递进的关系。
“这三者之间是一个循序渐进、有始有终的过程。它们构成一
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个体到群体的完整社会体系,表达了儒家
贯倡导的以教化为手段、以德政为目的的施政主张。6 电
整体感知
2.第一段的三句话之间是什么关系
首句开宗明义,提出大学之道的“三纲”。
第二、三句承接上文讲述如何达到大学之道,阐明其中的
逻辑关系,为下文引出“八目”做准备。
中
b
平 天下
治国
齐 家
修身
诚意
致 知
格 物
整体感知
3. “八目”指什么 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八目之间是相互联结的关系,它包括“内修”和“外治”两大
方面,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 说明了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外治(善天下)
内修(善其身)
整体感知
4. “三纲”与“八目”之间是什么关系
“三 纲 ”是宗旨,是纲领,是指导思想,
“八目”是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
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中
整体感知
5.《大学之道》讨论了个人修养与治国、平天下之间的关系,
你对这种关系是如何理解的
明 确 :提高个人修养是达到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和基础,治国、平 天下是提高个人修养的目的。《大学之道》反复强调个人道德修养,
说明修身是治人的前提,修身的目的是治国、平天下,强调了治国、
平天下与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有了对世间万物的研究,就能够获 得对真理的认识,就能够做到“诚于中,形于外”,也就是表里如一, 内心不被个人好恶左右,这样修身的目的就达到了,“明明德”的个 人道德修养问题也就解决了。在此基础上,还要“亲民”,推己及人, 使全天下人都能够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这样的过程,无论是个
人修养,还是国家治理,就都达到了“至善”的境地。
电
整体感知
6.思考:”三纲“”八目“在今天还有意义吗
明明德——立德树人、以德治国
亲民——以民为本
止于至善——人的全面发展
格物致知——实践出真知
诚意正心——诚实、求真、良好的初心
修身——自我完善(小我)
齐家——家庭责任(中我)
治国平天下——社会责任(大我) 中
t
《大学之道》着重阐述了提高个
人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与齐
家、治国、平天下之间的重要关系,
其中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修已以安
百姓”,并提出了三纲领“明明德、
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
整体感知
总结全文
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
中
t
课后小练
1 . 下列对文章第二段文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 一 项是( D)
A.文段第一句即明确表示,“治其国”是能够实现“明明德”的前提。 B.文段连用“欲…..,先.....”强调目标实现的过程要讲求循序渐进。 C.文段连用“……而后….”突出要逐步推进以能水到渠成实现目标。 D.文段强调条件与结果之间关系的推定,突出了各条件间的彼此限制。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 “强调条件与结果之间关系的推定,突出了各条件间
的彼此限制”错误,文段提出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 致性。先后顺序强调目标实现的过程要讲求循序渐进,突出要逐步推进以能水到渠成实现目标。
课后小练
2.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A.天下,文中指周天子的辖区。天下分九州: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
扬州、梁州、广州。
B.天子,是古代臣民对帝王的敬称,古人认为君权受命于天。后亦用来指有资格继承
君位的人。
C.中国古代礼乐并称,乐其实是礼的一部分,附属于礼,用来补充仪文(礼仪形式)
的不足,以助教化。
D.庶人,指平民百姓。古代表示平民的称呼还有百姓、民、匹夫、布衣、黎民、氓隶、 白丁、黔首等。
答 案 :A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A 项,“天下分九州….广州”错,
应该将“广州”改为“雍州”。
课后小练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A.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故木受绳则直
C.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作《师说》以贻之
D.欲治其国者;其皆出于此乎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 项,代词, ……的人/语气
词,用于判断句,放在主语后,引出判断。B 项,均为连词,表承接,就、那么。C 项,介词, 把/连词,表目的。D 项,代词,他的/副词,表推测,大概。故选B。
课后小练
4.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
A.《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与
《周礼》《礼书》合称“三礼”。
B.儒家所称道的礼,可谓包罗万象,其内容涵盖政治制度、宗教仪式和社
会风俗习惯等。
C.中国古代礼乐并称,乐其实是礼的一部分,附属于礼。
D.孔子教导学生“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周朝时,礼、乐皆为贵族
社会专有。
答案:A
解析:《礼记》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
感
/ 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