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单元练习(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单元练习(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09 20:43: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一、选择题
1.(2023浙江衢州教学质量检测)先秦某思想家认为“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该思想家(  )
A.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 B.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
C.主张“事异则备变” D.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2.中国传统文化虽然从秦汉时期开始形成封建的大一统文化,董仲舒倡导的尊崇儒术又把这统一性推向极致,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传统文化只有单一的内容。材料强调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的特征是(  )
A.统一性和连续性结合 B.变革性和多样性结合
C.多样性和统一性结合 D.复杂性和创新性结合
3.唐代朝廷经常举行儒释道三教讲论,由皇帝担任主持人,参与辩论的是三教中最有声望和学问的“通人”。参与各方为了攻击对方、树立本教威望,莫不广引对方经典以资辩驳,许多人因此开始兼明三教。这(  )
A.反映了唐代开放包容的文化风气
B.巩固了唐代儒学的统治地位
C.导致了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混乱
D.说明统治集团统治思想动摇
4.越南黎朝绍平元年(1434年)诏曰:第一场,经义一道,“四书”各一道,并限三百字以上。第二场,制、诏、表。第三场,诗赋。第四场,策一道,一千字以上。由此可见(  )
A.八股取士制度推广到越南
B.越南人可参与明朝科举考试
C.越南的科举考试仿效中国
D.明政府在越南开设科举考场
5.“西学东渐”经历了一个渐进过程,古代以传播宗教与科技知识为主;进入近代,学习西方以科技、政治内容为主;民国初则由制度转向文化。由此得出(  )
A.传播者的身份影响传播的内容
B.整个过程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
C.西学逐渐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
D.整个过程完全由中国政府主导
6.(2023广东东莞模拟)考古学家夏鼐指出,有的学者认为,小屯殷墟文化,代表中国最早的文明,是中国文明的开始。如果真是那样,中国文明简直就像传说中的老子,一生下来就长出白胡子。作者意在说明(  )
A.商代是中华文明的开端
B.中华文明的起源模糊不清
C.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争论激烈
D.中华文明的历史源远流长
7.下图是2020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晚打造的首款官方周边“团圆春碗”,寓意着中华儿女心连心,天涯海角若比邻,春节团圆一家亲。“团圆春碗”的寓意主要反映了(  )
团圆春碗
A.儒家家国同构思想的影响
B.宗法观念成为春晚的指导思想
C.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认同
D.古代精湛的瓷器制作工艺水平
8.据现有的考古资料所知,中华民族的祖先分别在多个地区创造了原始文化,这些早期先民的文化区,时间上有先后,规模上有大小,水平上有高低,它们各有特点,自成系统,既有个性,又有共性。这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  )
A.以中原地区为主,满天星斗分布
B.呈现多元一体,丰富多彩的态势
C.在诸多区域同时出现,各自发展   
D.各地区存在延续不断的继承关系
9.有学者指出:“中国佛教僧人要尊敬父母,也提倡忠君爱国,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慧远在庐山讲经,就曾讲诵儒家的《丧服经》,阐述服丧的问题。”这说明在中国佛教(  )
A.与儒家思想基本融为一体    
B.深受中国思想文化的浸润
C.与印度早期佛教理论背离    
D.变成了世俗化的伦理学说
10.经过社会实践和相互论战,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并得到了进一步传播。这一现象出现在 (  )
A 洋务运动时期 B.戊戌变法期间
C.辛亥革命期间  D.五四时期
11.康熙因西洋历与中国传统历法之争,命钦天监官员与西洋历代表、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辩论。经验证,西洋历法更为准确,遂“复用西洋历法”,并任命南怀仁为钦天监副监。这一事件表明,康熙 (  )
A.全面接受外来文化  B.审慎地接受外来事物
C.改变闭关锁国政策  D.承认西方文化超越中国
12.日本、越南和朝鲜王朝均曾仿效唐朝制度进行改革,其中属于越南王朝引入和中国几乎完全一致的改革措施是 (  )
A.班田制   B.中央官制
C.科举制度  D.租佣调制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士人群体意识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宋初石介极力主张为文必须与倡扬儒家之道结合起来,要文道统一。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面对社会危机,士大夫“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范仲淹上书皇帝,直陈天下危机,呼吁“变通”“更张”,发起了以澄清吏治为重点的庆历新政。王安石在上书中告诫“享国日久矣,此诚当恻怛忧天下”,他发起的熙宁变法运动把宋代政治变革推向高潮。
——摘编自郭学信《宋代士大夫群体意识研究》
材料二 甲午战争之后,士大夫开始非常自觉而积极地改变,以期回应“西潮”的挑战。1895年以后,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的思想,已经与自强运动时期颇不相同,自强时期的求变求新,尚是相信中国的道统、中国的文化不可变,故其求变求新仅及于器物层面,而他们已经开始相信精神文化层面亦必须同时有所改变。激进的变法者们为了挽救危亡,引入了从达尔文、斯宾塞到赫胥黎的进化理论,为自己的政治行为寻找新的正当性依据。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士人群体意识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甲午战争后士大夫“回应‘西潮’的挑战”的表现并指出其影响。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一、选择题
1.(2023浙江衢州教学质量检测)先秦某思想家认为“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该思想家(  )
A.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 B.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
C.主张“事异则备变” D.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解析:提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朴素辩证思想的先秦思想家是老子,他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的思想,故选A项;墨子讲求实际功利,排除B项;韩非主张“事异则备变”,排除C项;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排除D项。
2.中国传统文化虽然从秦汉时期开始形成封建的大一统文化,董仲舒倡导的尊崇儒术又把这统一性推向极致,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传统文化只有单一的内容。材料强调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的特征是(  )
A.统一性和连续性结合 B.变革性和多样性结合
C.多样性和统一性结合 D.复杂性和创新性结合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秦汉以来,中国传统文化的统一性走向极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的思想是对儒、法、阴阳五行家以及道家思想的融合,除此之外,传统文化中依然有其他内容,这意味着传统文化并非只有单一内容,即传统文化具有多样性和统一性结合的特征,C项正确。
3.唐代朝廷经常举行儒释道三教讲论,由皇帝担任主持人,参与辩论的是三教中最有声望和学问的“通人”。参与各方为了攻击对方、树立本教威望,莫不广引对方经典以资辩驳,许多人因此开始兼明三教。这(  )
A.反映了唐代开放包容的文化风气
B.巩固了唐代儒学的统治地位
C.导致了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混乱
D.说明统治集团统治思想动摇
解析:儒学是统治者维护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而唐代的皇帝却在朝廷上举行儒释道三教讲论,说明当时开放包容的文化风气盛行,故选A项。
4.越南黎朝绍平元年(1434年)诏曰:第一场,经义一道,“四书”各一道,并限三百字以上。第二场,制、诏、表。第三场,诗赋。第四场,策一道,一千字以上。由此可见(  )
A.八股取士制度推广到越南
B.越南人可参与明朝科举考试
C.越南的科举考试仿效中国
D.明政府在越南开设科举考场
解析:由材料可以看出,这是封建社会所进行的科举考试题目,反映了越南的科举考试是向中国学习的结果,故选C项。
5.“西学东渐”经历了一个渐进过程,古代以传播宗教与科技知识为主;进入近代,学习西方以科技、政治内容为主;民国初则由制度转向文化。由此得出(  )
A.传播者的身份影响传播的内容
B.整个过程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
C.西学逐渐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
D.整个过程完全由中国政府主导
解析:在古代中国,传播西学的主要是以利玛窦为代表的传教士;进入近代,传播西学的主要是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传播的内容主要是科技和政治制度;民国初期,传播西学的主要是陈独秀等知识分子,传播的内容是西方文化,故A项正确。启蒙思想传入中国是在19世纪,因此古代的“西学东渐”并没有受其影响,排除B项;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西学并没有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排除C项;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并不是都由政府主导,排除D项。
6.(2023广东东莞模拟)考古学家夏鼐指出,有的学者认为,小屯殷墟文化,代表中国最早的文明,是中国文明的开始。如果真是那样,中国文明简直就像传说中的老子,一生下来就长出白胡子。作者意在说明(  )
A.商代是中华文明的开端
B.中华文明的起源模糊不清
C.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争论激烈
D.中华文明的历史源远流长
解析:根据材料“如果真是那样,中国文明简直就像传说中的老子,一生下来就长出白胡子”可知,作者意在强调中华文明的历史源远流长,故选D项。材料中夏鼐认为中华文明的起源远远早于商代,但并不意味着中华文明的起源模糊不清,排除A、B两项;“争论激烈”的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C项。
7.下图是2020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晚打造的首款官方周边“团圆春碗”,寓意着中华儿女心连心,天涯海角若比邻,春节团圆一家亲。“团圆春碗”的寓意主要反映了(  )
团圆春碗
A.儒家家国同构思想的影响
B.宗法观念成为春晚的指导思想
C.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认同
D.古代精湛的瓷器制作工艺水平
解析:材料中“团圆春碗”寓意着中华儿女心连心,天涯海角若比邻,春节团圆一家亲。所以其寓意在于中华民族对于春节团圆的向往,是一种共同的文化心理认同,故选C项;家国同构指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有共通性,与“团圆春碗”的寓意无关,排除A项;“团圆春碗”对春节家族团聚的向往,有受到宗法观念的影响,但不能说宗法观念是春晚的指导思想,排除B项;“团圆春碗”是现代瓷器制作,反映不了古代制瓷工艺水平,排除D项。
8.据现有的考古资料所知,中华民族的祖先分别在多个地区创造了原始文化,这些早期先民的文化区,时间上有先后,规模上有大小,水平上有高低,它们各有特点,自成系统,既有个性,又有共性。这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  )
A.以中原地区为主,满天星斗分布
B.呈现多元一体,丰富多彩的态势
C.在诸多区域同时出现,各自发展   
D.各地区存在延续不断的继承关系
解析:A项材料无从反映;依据材料中“时间上有先后”,可知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自成系统”,可知D项错误;材料中“各有特点,自成系统,既有个性,又有共性”体现了“多元一体,丰富多彩”的特点,B项正确。
9.有学者指出:“中国佛教僧人要尊敬父母,也提倡忠君爱国,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慧远在庐山讲经,就曾讲诵儒家的《丧服经》,阐述服丧的问题。”这说明在中国佛教(  )
A.与儒家思想基本融为一体    
B.深受中国思想文化的浸润
C.与印度早期佛教理论背离    
D.变成了世俗化的伦理学说
解析:依据材料中“中国佛教僧人要尊敬父母,也提倡忠君爱国,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表明佛教与儒家伦理道德相协调,佛教主动融合儒学精神,深受中国思想文化的浸润,故B项正确,D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中国佛教与儒家思想基本融为一体,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中国佛教完全脱离了印度早期佛教,排除C项。
10.经过社会实践和相互论战,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并得到了进一步传播。这一现象出现在 (  )
A 洋务运动时期 B.戊戌变法期间
C.辛亥革命期间  D.五四时期
解析: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文化的主流,D项正确;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时期,马克思主义还没有传入中国,A、B两项错误;辛亥革命期间,马克思主义还没有在中国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C项错误。
11.康熙因西洋历与中国传统历法之争,命钦天监官员与西洋历代表、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辩论。经验证,西洋历法更为准确,遂“复用西洋历法”,并任命南怀仁为钦天监副监。这一事件表明,康熙 (  )
A.全面接受外来文化  B.审慎地接受外来事物
C.改变闭关锁国政策  D.承认西方文化超越中国
解析:题干反映了康熙在“经验证,西洋历法更为准确”后,才“复用西洋历法”说明其审慎地接受外来事物,B项正确;A项“全面接受”过于绝对化,说法错误;C项无从涉及;题干材料仅限于历法,因此,D项“西方文化超越中国”说法错误。
12.日本、越南和朝鲜王朝均曾仿效唐朝制度进行改革,其中属于越南王朝引入和中国几乎完全一致的改革措施是 (  )
A.班田制   B.中央官制
C.科举制度  D.租佣调制
解析:越南的教育体制主要移植于中国,其科举制度和中国的基本一样,故C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士人群体意识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宋初石介极力主张为文必须与倡扬儒家之道结合起来,要文道统一。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面对社会危机,士大夫“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范仲淹上书皇帝,直陈天下危机,呼吁“变通”“更张”,发起了以澄清吏治为重点的庆历新政。王安石在上书中告诫“享国日久矣,此诚当恻怛忧天下”,他发起的熙宁变法运动把宋代政治变革推向高潮。
——摘编自郭学信《宋代士大夫群体意识研究》
材料二 甲午战争之后,士大夫开始非常自觉而积极地改变,以期回应“西潮”的挑战。1895年以后,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的思想,已经与自强运动时期颇不相同,自强时期的求变求新,尚是相信中国的道统、中国的文化不可变,故其求变求新仅及于器物层面,而他们已经开始相信精神文化层面亦必须同时有所改变。激进的变法者们为了挽救危亡,引入了从达尔文、斯宾塞到赫胥黎的进化理论,为自己的政治行为寻找新的正当性依据。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士人群体意识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甲午战争后士大夫“回应‘西潮’的挑战”的表现并指出其影响。
答案:(1)特点: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忧国忧民,具有忧患意识;主张改革、变革。
成因:受佛、道冲击,儒学面临危机;儒家知识分子的传统;宋代长期和少数民族政权对峙,且处于劣势;宋代积贫积弱,面临严重危机。
(2)表现:传播进化论,宣传物竞天择;提出变法革新,主张实行君主立宪。
影响:传播了民主思想,形成维新思潮;激发起人们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促进了民众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