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题人 历史组
审核人 历史组
一、单选题
第一部分----基础夯实
1.鸦片战争前,福建水师共有大小战船242艘,除去修理未竣、应届修期、被风击碎者外,在营驾驶者118艘,在航率仅48.8%。又如,浙江定海水师镇共有战船77艘,遭风击碎、修理未竣者达30艘,在航率仅61.2%。这可以用来说明晚清( )
A.军备废弛难以抵御外侮 B.官员海洋主权意识薄弱
C.沿海水军规模受到限制 D.中央权力在逐渐地式微
2.下表是清嘉道年间部分地主阶级士大夫的言论。据此可知,这些思想( )
言论
一祖之法无不敝,千夫之议无不靡,与其赠来者以劲改革,孰若自改革
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
欲吾中国童叟,皆习见习闻,知彼虚实,然后徐筹制夷之策;冀雪中国之耻,重边海之防,免胥沦于鬼域
A.反映了鸦片战争的严峻形势 B.警示了列强对我领土的觊觎
C.反映出关注现实的经世情怀 D.唤醒了广大民众的民族意识
3.关于鸦片战争,有人认为,“自由贸易者背后的经济能力极其强大,无法遏制或阻挡”,“如果在鸦片之外还有其他好的选择,比如说糖蜜或者大米,这场冲突就可能被称为糖蜜战争或者太米战争”。对于上述观点,认识正确的是( )
①用自由贸易原则掩盖侵略本质 ②借用一般商品掩饰毒品的罪恶
③揭示了英国发动战争的必然性 ④反映了英国对华贸易出现逆差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关于鸦片战争,有人认为,“自由贸易者背后的经济能力极其强大,无法遏制或阻挡”“如果在鸦片之外还有其他好的选择,比如说糖蜜或大米,这场冲突就可能被称为糖蜜战争或者大米战争”。这意在强调( )
A.自由贸易的重要性 B.战争起因的复杂性
C.鸦片输入的危害性 D.战争发生的必然性
5.1843年,英国下院议员托马斯·斯当东说道:“在1840年那时候,‘在中国沿岸的船只或个人可能犯有走私行为,但这不能使中国当局对在该口岸的整个英国社团施行强暴成为正当,甚至不能减轻其罪行,所以,为了维护我们在中国的荣誉和利益,以适当的武力作为支持,要求充分的赔偿,是绝对有必要的。但我从没有否认事实,即如果没有鸦片走私,就不会有战争’。”这说明( )
A.鸦片走私只是个别行为 B.没有鸦片走私就不会有侵华战争
C.英国维护自身利益正当 D.英国以炮舰政策支持其市场扩张
6.茶是中国先民的伟大发现,中国是世界茶文化的发祥地。最初,中国茶主要在中国周边传播,日本学习、改进中国的饮茶方法,形成独具特色的茶道。茶叶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商品,先传入阿拉伯地区,再经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17世纪初,茶叶进入欧洲市场。19世纪初,英国大量进口中国茶叶,为扭转对华贸易逆差,向中国走私鸦片。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茶叶贸易丰富了当地人的精神生活②阿拉伯人垄断了亚欧之间的贸易
③新航路开辟推动茶叶进入欧洲市场④鸦片走私是英国殖民侵略的手段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7.鸦片战争前,英国本土报刊《泰晤士报》对中英鸦片贸易的报道常常呈现出“愚昧”与“知识”、“无序”与“法制”的二元对立,在此过程中,英国常被赋予“文明”“现代”的标签,而中国官方和民间几乎处于“失语”的状态。由此可见( )
A.社会舆论左右英国对华政策 B.中国缺乏对近代舆论的认识
C.工业文明比农业文明更先进 D.清廷意图和平解决中英争端
8.从19世纪20年代起,英国运进中国的鸦片数量激增。据估计,1820—1824年,每年平均输入近8000箱;1835-1838年,每年平均输入35445箱;1838—1839年,每年输入鸦片超过4万箱。鸦片贸易不但抵补了英国对华贸易逆差,而且还使英国大有盈余,据估计,鸦片战争前夕,中国每年全部白银流出量在1000万两以上。 由此可知,鸦片贸易对中国( )
A.白银大量外流导致国家财富流失
B.人民群众热衷于鸦片贸易
C.英国通过正当贸易改变了贸易逆差
D.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提供了借口
9.虎门销烟后,针对鸦片贩子藏身澳门,林则徐发布严禁贩卖鸦片的告示,“无论澳门铺户以及出海商船,并住澳之西洋夷人”如有违犯,“皆必从重惩办”,并强调“澳门虽滨海一隅,亦是天朝疆土”;1839年9月还亲自巡视澳门,“华民扶老携幼,夹道欢呼”。这反映林则徐( )
A.强烈的领土主权意识 B.塞防海防并重的思想
C.主张废除不平等条约 D.认为治国应以民为本
10.下列属于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情况的是( )
①君主专制统治依旧顽固 ②小农经济是主要生产方式
③鸦片烟毒损害人民健康 ④机器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1864年,清政府与西班牙签订《和好贸易条约》,规定华商到小吕宋(今菲律宾地区)贸易,西班牙“应照最优之国以待中国商人,用昭平允”。其后中意、中奥等通商条约,也都增加了类似条款。这折射出当时清政府( )
A.竭力维护国家主权 B.重视自身国际地位
C.大力拓展海外贸易 D.外交的近代化趋势
12.《万国公法》译成中文时,某法国外交官说:“那个打算让中国人领悟我们欧洲国际法的人是谁?……他会让我们陷于无尽的麻烦之中。”另有英文报纸评论道:“我们为中国提供的武器在日后到底是会瞄准我们,还是只会转向新的征服者,现在还不好说。”这说明( )
A.引入《万国公法》破坏了中国司法主权
B.中国社会对当时世界形势变化浑然不觉
C.中国了解国际法将不利于列强对华侵略
D.此时国际法的应用范围只限于欧洲国家
13.1850年,上海出现第一家专营进口棉布的商店,到1858年这类洋布店已有十五六家,以门市零售为主。1860年以后,内地商人纷纷到上海采购,上海洋布店转向以批发为主,实力大增。上海洋布店的发展反映出( )
A.政府鼓励兴办实业 B.外来经济因素逐渐渗入
C.内地棉纺织业发达 D.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
14.鸦片战争后, 代表英国在《南京条约》上签字的璞鼎查,在英国国会上狂热地宣布:“所有英国兰开夏郡纱厂之出品,以供中国一省制袜之需, 尤恐不足焉。”当外国商人兴高采烈地把各式各样的产品运进中国的时候,等待他们的命运不是滞销就是亏本。这一结果源于( )
A.晚清国人民族意识充分觉醒 B.自然经济在中国仍占主导
C.“天朝上国”观念的深刻影响 D.开放的通商口岸数量不足
15.据统计,19世纪70年代中国平均每年进口洋针量为8.57亿枚,19世纪80年代升至19.58亿枚。1879年的一份报告中说:“由于价钱便宜品质优越,洋针已逐渐成为中国人的日常用品。”这表明此时的中国( )
A.对外贸易入超情况严重 B.民众生活与世界联系日益密切
C.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D.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瓦解
16.《南京条约》签订以后,清政府在谈判具体细则时坚持以下原则:(一)在商业和私人交往方面让步,用贸易特权和友谊去收买外国的好战分子;(二)乞求于文明的等级制礼貌行为以及中国的整个文化优越感来设置各种限制。由此可知,清政府( )
A.以维护国家利益作为基本原则 B.维护传统意识形态
C.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D.力图弘扬中华文化
17.如表为不同时期中国以茶叶为武器制裁他人的状况。据此判断( )
时期 状况
清朝以前 以茶治边是王朝制衡边疆民族的传统政策
乾隆时期 利用茶叶武器成功制裁了俄罗斯
鸦片战争期间 从皇帝到一般官员认为利用茶叶可制裁英国人,令英俯首听命,永绝鸦片之患,阻止白银外流
A.茶叶武器是主要制裁手段 B.清政府固守原有观念
C.清朝政府对英国了解全面 D.中国在外贸中占优势
18.有学者将晚清时期1860—1911年阅报组织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读以致用:管窥实务新知的知识窗口”“开风气、牖民智:以启迪民智、输入文明为鹄的(目标)”以及“政治宣传:不同政治力量的思想文化阵地”。这反映出( )
A.清朝统治危机日益严重 B.民主科学思想不断传播
C.中体西用实践的彻底破产 D.近代社会变革的艰难历程
19.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京师同文馆培养出了诸多人才,这些人才毕业后的首次任职中,91人里有27人从事行政和军事工作,4人任职教育部门。1898年的学员任职情况,也多是教育领域和军械部门居多。据此,京师同文馆的设立( )
A.改变了经学主导局面 B.发扬了经世致用思想
C.适应了科举选官需要 D.超越了中体西用理念
20.下列关于第一、第二次鸦片战争说法正确的是( )
①都是外国资本主义列强为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的 ②都使中国丧失了领土和主权。
③都强迫中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 ④两次战争的侵略者都有英国。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1.鸦片战争后,魏源对老子的思想进行了新的诠释,他认为“无为”乃是“非治之而不治,乃不治以治之也”,体悟老子的“无为”思想如同《易》《诗》一样可知“诗人之所发愤”、“作者之所忧患”,并主张将此体悟与“革虚而之实”相结合,做到“去伪、去饰、去畏难”。这反映出魏源( )
A.肯定体用之道中“中学”的价值 B.肯定了人与自然争胜的必然性
C.唤醒国人革新政治的忧患意识 D.根植传统探求救亡的经世之道
22.下表为鸦片战争后的部分著作及其相关内容。据此可知,当时( )
《康輶纪行》 全面考查了西藏的情况,对英法等国的情况及从印度、尼泊尔等国入藏的交通作了记述,揭露了英国对西藏地区的侵略野心
《朔方备乘》 考察北方强国俄罗斯及中俄关系,辨明了中俄边界的模糊问题
《合省国说》 对美国以民意为重、总统受宪法约束的制度大加赞赏
《瀛寰志略》 系统介绍了当时世界上近80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历史变迁、经济文化、风土人情
A.向西方学习已成为社会共识 B.夷夏观念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C.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 D.西学传播顺应了维新的需要
23.魏源《海国图志》中《筹海篇》提出与西方和平共处的两点策略:“听互市各国以款夷;持鸦片初约以通市。”即利用别国与英国矛盾牵制英国,以武力为后盾与西方国家平等贸易往来。这种观点( )
A.有反侵略性质但未认清列强本质 B.代表中国人民族主义思想的觉醒
C.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具体体现 D.与西方和平共处有苟且偷安色彩
24.鸦片战争前,“奇技淫巧这个词是“洋货”的一个文化符号;亲历战争的林则徐与魏源等人反对把洋货器物一概视为“奇巧”,而是以其对富国强兵是否有用为标准,提出有用之物,即奇技而非淫巧”。对洋货认识的这一演变( )
A.反映了先进中国人对战争失败的反思 B.表明中国人已经开始接受了洋货
C.推动了富国强兵的洋务运动兴起 D.体现了林则徐成为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25.《海国图志》问世后刊印千册便被列为禁书,饱受官方指责。但此书在流入日本后却成为畅销书,仅1854—1857年就被集中翻版重刊20余次,并成为日本了解西方、抵御外侮的知识指南。这反映出( )
A.师夷长技主张不符合中国国情 B.近代中国社会转型道路之艰难
C.师夷长技违背时代发展的潮流 D.契合明治维新改革的种种要求
26.徐继畲的《瀛寰志略》卷九提到米利坚合众国,赞美国“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尤其赞总统华盛顿“气貌雄毅绝伦”,“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这说明作者( )
A.突破了传统的帝王观 B.唤醒了国人革新政治的意识
C.主张扩大与外国交往 D.找到了救亡图存的有效途径
27.从乾隆朝开始有了“天朝体制”的外交用语。据《清实录》统计,带有“天朝体制”术语的40篇敕谕中,乾隆帝有23篇,嘉庆帝有2篇,道光帝有11篇,咸丰帝有4篇。该术语在咸丰十年(1860年)以后就从清朝皇帝的敕谕中消失了。这反映了( )
A.传统的宗藩体系走向解体 B.时局的演变影响外交理念
C.天朝上国的迷梦彻底破灭 D.晚清外交逐渐与国际接轨
28.1845——1850年,广州输出的茶叶由7600万磅下降到5500万磅,生丝由6800包下降到4300包。进口的棉花由7700万磅下降到6400万磅。对英国的贸易总额由3100万元下降到1600万元。同时期,来广州的美国商船也由93艘下降到70艘。这一现象表明( )
A.对外贸易政策逐渐收紧 B.广州贸易地位逐渐下降
C.传统自然经济根深蒂固 D.国人抵制外国经济侵略
29.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侵略军所到之处,人民群众都进行了抵抗。广州城乡内外民众组织团练,用游击战术袭击敌人。在香港、澳门为外国人雇佣的工人,纷纷返乡。天津、烟台旅顺乃至北京附近,都有民众自发起来袭击侵略军,对文中现象的正确解读是( )
A.导致帝国主义侵华方式的变化 B.中国人民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
C.反对帝国主义的爱国主义斗争 D.受传统夷夏观念影响的自发行为
30.下表为1838—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年平均数(单位:磅)。对此认知合理的是( )
A.英国对华贸易处于顺差 B.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协定关税便利中英贸易 D.英国对华出口遭到自然经济抵制
二、材料分析题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唐太宗开始,唐代就遵循着“中国既安,四夷自服”的方针,奉行积极的对外开放政策。唐代外国人的来华与留居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来唐朝贺、奏事、进贡等使臣;入质或入充侍卫的外国蕃王子弟、酋长;慕中华之风而归附或流寓中土者;来唐传教的僧侣;来唐贸易的商胡。外国使臣由鸿胪寺接待,来唐传教士由礼部和鸿胪寺管理,市舶司和互市监负责管理来华外商。唐朝对寓居或定居中国的外国人不排斥,不歧视,他们几乎享有同唐人一样的政治权利和经济待遇,外国人可以在唐朝参加科举、做官为将、殖产、娶妻妾,政府也保证外商的经济权益不受侵犯。
———摘编自田廷柱《唐代外国人来华与留居述略》
材料二 晚清时期,随着中外条约关系的发展及列强在华条约特权的不断扩大,愈来愈多的外国人进入中国内地开展游历、传教、经商等活动。据统计,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各国商民共计9755人,及至1902年,各国旅华人数已达19119人。为了规避和减少因游历而产生的纠纷和交涉,清政府要求入境游历者“必须请领护照为之限制”,“无照者不准前往也,发照之权,专属之领事官,签照之权,专属之地方官”。无护照之外国人不得到中国内地游历。1880年,在中德《续修条约》中,中国政府首次以条约的形式取得了对无照洋人的经济制裁权,这对那些无照擅闯中国内地的洋人起到了一定的警示作用。除此之外,清政府还依据相关约章和国际法对外交涉。其实施效果尽管不尽如人意,但却促使近代中国以愈益主动、开放的姿态向国际社会靠拢。
———摘编自付超《晚清对赴华内地游历外人的管理述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外国人来华的原因及唐代对外国人管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政府加强对赴华内地游历外国人的管理的背景;对晚清政府的管理进行评价。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面对西方殖民势力的步步紧逼,明清两朝统治者从不同层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首先,加强对西方国家的防范,“立中外之大防”。明朝加强沿海地区防守,“苹渡船,严保甲,搜捕奸民”,整顿海防官兵,日夜操训;清廷对西方来华商船作出限制性规定,西方商船进入黄埔港,须将所带炮械交出,所带之护货兵不得擅自进入各海口等。其次,限制对外贸易区域。自明初以来,中央政府为便于有效管理朝贡事务,划定不同口岸,规定入明朝贡的外国人员在各自划定口岸登陆。清朝在1757年宣布关闭闽海关、浙海关和江海关的西洋贸易,只保留粤海关通商。“限关”的同时,明朝中后期、清朝中前期,政府为应对海陆边境贸易需求,采取了相对积极的政策。18世纪的广州成为环球海上航路的重要中转港。此外,明清统治者对西洋科技和文化,采取“节取其技能,而禁传其学术”的态度。康熙晚年,罗马教廷禁止中国教徒祭祖祭孔,这与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冲突。
——摘编自中国历史研究院课题组《明清时期“闭关锁国”问题新探》
材料二 西方列强通过鸦片战争迫使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改变了传统中外关系格局。《望厦条约》签订后,道光帝谕令将五口通商贸易章程向各国颁发,“以示怀柔”。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不断勒索,使清政府感到怀柔之道难以适应条约关系;与此同时,随着西方的国际法和近代国际关系的准则等从各种渠道传入中国,清朝大吏们逐渐产生了近代国家主权意识。1867年在讨论修约问题时,清政府明确表示:“查中外时势,有难有易,且亦各有国体及自主之权。如时势可行,及无碍国体政权者,中国原有自主变通之法。”其后,清政府有意识地在新订条约中消削或限制此前已被列强所握取的特权。甲午战争后,日本企图凭借强权订立新的商约,由此获得与西方国家同等特权地位,对此清廷降旨强调,“凡此次所许利益,皆不使溢出泰西各国之外,庶可保我利权”,最终日方方案共40款,中方删改达31款之多。经过庚子事变,清政府的修约意识更为清晰,除将收回领事裁判权的筹划纳入条约外,清政府还就修改经济特权作了筹议。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对外政策的特点,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晚清对外关系中利益观念的演变。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从明清处理对外关系中得到的历史启示。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宋对外派遣使节的主要国家有高丽和交趾。因地缘关系,宋朝在较长时期内都希望与高丽保持良好关系以牵制辽、金。自建隆三年(962)至隆兴二年 (1164)年,宋朝共遣使往高丽30次,其中册封使七次,祭奠或吊慰使两次。派往交趾的使节,也主要是册封使、祭奠使,如天圣六年(1028)李公蕴卒,宋遣王惟正“为祭奠使,又为赐官告使。除德政(李公蕴之子)为检校太尉、静海军节度使、安南都护、交趾郡王”。对于东南亚、中亚等地,也偶尔遣使,如雍熙四年(987)宋太宗遣内侍八人携金帛“分四纲往海南诸番国,勾招进奉,博买香药、犀牙、真珠、龙脑,每纲赍空名诏书三道,于所至处赐之”。
——摘编自吴晓萍《宋代外交制度研究》
材料二 1793年7月,马戛尔尼率使团到达大沽。其后,迎接官员多次向马戛尔尼提出演习叩头礼的要求,得到的回复是:“本特使准备在下述条件下这样做:贵国皇帝钦派一位同本使地位身份相同的大员穿着朝服,在英王陛下御像前行本使在贵国皇帝面前所行的同样礼节。”9月8日使团进入热河后被告知: “谒见皇帝必须行属国使臣礼节。”9月11日,和坤与马戛尔尼就觐见礼节进行了最后一次磋商,乾隆帝终于同意了英使以觐见英王礼节(单腿下跪)见中国皇帝。尽管冲突在形式上得到解决,乾隆帝仍十分不快,他严令相关官员:“伊等如妄有干请,即当辞言义正,严加驳斥。”
——摘编自刘凤云《谈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礼节冲突》
材料三 在经历数年西方列强单方面派遣公使常驻北京的尴尬局面后,总理衙门于1867年开始组建由美国公使蒲安臣带队的外交使团,并于次年2月出发,先后访问了英、法、美等11国。1870年天津教案发生后,清政府派崇厚赴法国道歉,这是中国大员第一次出使欧洲。1877年,清廷根据《烟台条约》规定,派郭嵩焘前往英国为马嘉理案道歉,之后即常驻英国并开设公使馆,接着又相继在美、法、德、 日、俄等国开设使馆,派驻使臣。此外, 清廷还主动在马尼拉、槟榔屿、悉尼以及纽约、檀香山、横滨等华人居住地,相继设置了领事馆。
——摘编自王承庆《中国外交体制的建立与近代化转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外交使节派遣制度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双方在礼节上各执一端的主要意图及其后果。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设立驻外使领馆的历史背景。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答案
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福建水师共有大小战船242艘,除去修理未竣、应届修期、被风击碎者外,在营驾驶者118艘,在航率仅48.8%”“浙江定海水师镇共有战船77艘,遭风击碎、修理未竣者达30艘,在航率仅61.2%”可知,晚清军队军备落后,训练松弛,战斗力低下﹐难以达到抵御外患的效果,A项正确;“海洋主权”是对国家海洋领土的完整以及对国家管辖海域内行使的资源开发和管辖等权利和义务,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强调军备废弛,与水师规模受到限制无关,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中央权力情况﹐排除D项。故选A项。
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晚清中国。据材料可知,晚清部分地主阶级士大夫研究国家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主张实行改革,加强边防,抵制西方侵略,反映了关注现实的经世情怀,C项正确;道光三十年(1850年),林则徐对关心国事的年轻人说:“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此时已是鸦片战争后,排除A项;材料中士大夫除了意识到俄罗斯等国入侵的威胁,还提出改革和加强边防等主张,“警示了列强对我领土的觊觎”不能完整概括题干信息,排除B项;当时社会上保守封闭的思想仍然很严重,只有少数人开始开眼看世界,“唤醒了广大民众”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3.A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自由贸易者背后的经济能力极其强大,无法遏制或阻挡”可知,材料将鸦片战争爆发归结于自由贸易,掩盖了英国对华侵略的本质,且英国对中国走私鸦片,并非正常商品,这种观点借用一般商品掩饰毒品的罪恶,①②符合题意,据材料“如果在鸦片之外还有其他好的选择,比如说糖蜜或者大米,这场冲突就可能被称为糖蜜战争或者太米战争”可知,材料认识到即便没有虎门销烟作为借口,英国仍旧会以其他的借口发动战争,揭示了英国发动战争的必然性,③符合题意,①②③符合题意,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英国对华贸易的顺差还是逆差问题,④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
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如果在鸦片之外还有其他好的选择,比如说糖蜜或者大米,这场冲突就可能被称为糖蜜战争或者大米战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想要打开中国市场,因此战争不可避免,具有必然性,D项正确;材料认为自由贸易是鸦片战争的起因,并非强调自由贸易的重要性,排除A项;材料列举的原因只有一项,而非多项,无法体现出复杂性,排除B项;鸦片危害与材料观点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43年的英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为了维护我们在中国的荣誉和利益,以适当的武力作为支持,要求充分的赔偿,是绝对有必要的,说明其发动战争的目的是获得利益,即完成工业革命后打开中国市场的目的,D项正确;鸦片走私只是个别行为,不符合史实,英国以鸦片走私扭转贸易逆差,排除A项;英国发动战争的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只要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也会有其他战争,排除B项;英国是侵略国家,侵犯了中国的主权,排除C项。故选D项。
6.C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古代至近代世界。依据材料概况可知:中国是世界茶文化的发祥地。最初,中国茶主要在中国周边传播,日本学习、改进中国的饮茶方法,形成独具特色的茶道,表明茶叶贸易丰富了当地人的精神生活;茶叶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商品,先传入阿拉伯地区,再经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说明在特定阶段,阿拉伯人垄断了亚欧之间的贸易;19世纪初,英国大量进口中国茶叶,为扭转对华贸易逆差,向中国走私鸦片,表明鸦片走私是英国殖民侵略的手段,C①②④项正确;新航路开辟前茶叶就经丝绸之路传入欧洲,排除A、B、D项。故选C项。
7.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鸦片战争前(中国)。根据材料“英国常被赋予‘文明’‘现代’的标签,而中国官方和民间几乎处于‘失语’的状态。”可知,英国打着“文明”“现代”的幌子进行鸦片贸易,中国处于“失语”状态可能导致英国对中国的不断挑衅,而中国缺乏对舆论的认识,不予应对,B项正确;社会舆论左右英国对华政策说法太绝对,左右国家对外政策的时国家利益,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工业文明比农业文明更先进,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英国的立场,而非清政府,排除D项。故选B项。
8.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 世纪(中国)。据题干“鸦片贸易不但抵补了英国对华贸易逆差,而且还使英国大有盈余,据估计,鸦片战争前夕,中国每年全部白银流出量在 1000 万两以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贸易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国家财富严重流失,A 项正确;题干未体现人民群众热衷于鸦片贸易,排除B 项;英国是通过鸦片这种非法贸易改变贸易逆差,而不是正当贸易,排除C 项;题干设问是鸦片贸易对中国的影响,不是对英国,且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是虎门销烟,排除D 项。故选 A 项。
9.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澳门虽滨海一隅,亦是天朝疆土”可看出林则徐具有强烈的主权意识,A项正确;材料没强调海防和塞防,排除B项;材料只是强调禁烟,没涉及废除不平等条约,排除C项;材料和民本思想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0.A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情况的是君主专制统治依旧顽固,小农经济是主要生产方式,鸦片流入中国损害人民健康,①②③正确;④错在鸦片战争前中国处于封建社会,社会生产力落后,机器不可能应用于工业。由此可知,①②③正确,故选A项。
1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据本题材料“1864年,清政府与西班牙签订的《和好贸易条约》中特别规定:华商到小吕宋地方贸易,该国应照最优之国相待。以及中意、中奥通商条约类似条款,可知这体现了清政府在中外贸易中为华商谋取权益的内容,说明当时清政府在与他国进行外交活动时,已经初步具备了近代外交意识,这体现外交的近代化趋势,D项正确;虽然清政府在与各国的条约中有维护自身利益的意图,其政府性质决定其并不能完全体现出其竭力维护国家主权,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清政府对于自身国际地位的重视,只是为华商争取经济利益,排除B项;虽然条约中提到了贸易,但并没有明确指出清政府有大力拓展海外贸易的具体措施或政策,而且结合所学自身可知,此时的清政府对于海外贸易并不是很重视,排除C项。故选D项。
1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根据材料“那个打算让中国人领悟我们欧洲国际法的人是谁?……他会让我们陷于无尽的麻烦之中。”“我们为中国提供的武器在日后到底是会瞄准我们,还是只会转向新的征服者,现在还不好说。”可知,从法国外交官和英文报纸的评论中可以看出,他们担心中国了解国际法后会变得更加强大,会对其不利,这反映了列强担忧中国了解国际法后更难以对其侵略,C项正确;引入《万国公法》并未直接破坏中国的司法主权,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中国社会对当时世界形势的认识程度,排除B项;国际法并不只限于欧洲国家,排除D项。故选C项。
1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上海洋布店由1850年的1家发展到1858年的十几家,且由门市零售为主转变为批发为主,这体现了外来经济对中国的影响逐渐增强,即外来经济因素逐渐深入,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政府的态度,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上海棉布商店的情况,并未涉及内地棉纺织业的情况,排除C项;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排除D项。故选B项。
1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鸦片战争后中国。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鸦片战争后,英国认为他们的商品在中国会供不应求,但他们却发现外国的商品在中国不是滞销就是亏本,其根本原因是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对外来商品有排他性,B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国人民族意识淡薄,排除A项;“天朝上国”的观念不会影响英国商品在中国的销售,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英国商品在中国滞销的原因,主要是自然经济封闭性的阻扰,与中国对外开放口岸的多少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后期(中国)。结合材料中“19世纪80年代升至19.58亿枚”“由于价钱便宜品质优越,洋针已逐渐成为中国人的日常用品”等信息可知,造成洋针在中国流行的原因在于洋针的性价比高,说明当时中国人的生活与世界联系日益密切,B项正确;材料并未对比近代中国对外贸易的进出口比重,无法得知入朝情况严重,排除A项;材料并未说明近代中国农业、手工业、商业等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无法得知经济结构的变化,排除C项;近代自然经济解体与农产品商品化和耕织分离相关,材料并不涉及,排除D项。故选B项。
1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清政府在《南京条约》签订以后,谈判具体细则时坚持文明的等级制礼貌行为以及中国的整个文化优越感,可知,清政府维护传统意识形态,B项正确;据材料“用贸易特权和友谊去收买外国的好战分子”可知,清政府没有以维护国家利益作为基本原则,排除A项;《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排除C项;据材料“乞求于文明的等级制礼貌行为以及中国的整个文化优越感来设置各种限制”可知,清政府维护传统意识形态,而不是弘扬中华文化,排除D项。故选B项。
17.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清朝中前期清政府利用茶叶制约了边疆少数民族和俄罗斯,因此清政府认为依然可以利用茶叶制约英国以解决鸦片问题,由此可知清政府固守传统观念,没有做到与时俱进,B项正确;“主要制裁手段”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盲目采用茶叶为制约手段其实是清政府对英国不了解的表现,排除C项;清政府中前期以茶叶为制约手段,但并不能说明使中国在外贸中占据优势,排除D项。故选B项。
18.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晚清时期中国。由材料可知,该学者从阅报组织创立的目的及功能追求角度,对阅报组织进行阶段划分,时空定位从1860年到1911年,认为阅报组织经历了从注重致用、讲求实用到启迪民智,再到为政治进行宣传动员的变化历程,其转变与近代中国历史发展基本特征相关,体现了中国近代化的过程,也反映了近代社会变革的艰难曲折性,D项正确;阅报组织发展的阶段反映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无法体现清朝统治危机日益严重,排除A项;民主科学是1915年新文化运动提倡的思想,材料的阶段是1860—1911年,排除B项;中体西用是向西方学习技术,实践是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与材料中阅报组织的宗旨不尽相符,材料也无法体现中体西用实践的破产,排除C项。故选D项。
19.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材料介绍了京师同文馆的一些人才毕业后的去处,涉及“行政和军事工作”“教育部门”“军械部门”,这是当时国家急需发展的部门,据此,可知京师同文馆的设立发扬了经世致用思想,B项正确;材料仅是京师同文馆一些人才毕业后的任职情况,没有经学方面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意在体现京师同文馆的设立受当时经世致用思想影响,而非科举选官需要,排除C项;“超越了中体西用理念”与历史事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20.D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近代的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鸦片战争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欧洲列强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发动的,①正确;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签订了《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了《天津条约》等多个条约,割占了中国大量领土,中国在两次鸦片战争中都丧失了领土和主权,②正确;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签订了《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了《天津条约》等多个条约,③正确;第一次鸦片战争由英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两国侵略中国,④正确。由此可知,①②③④正确,D项正确;其他选项表述不全面,排除ABC项。故选D项。
2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晚清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魏源所处的时代,社会弊病丛生,国家面临西方入侵的威胁,魏源对老子的思想进行了新诠解,他认为老子之“无为”不是完全的消极不作为,而是反对违背客观规律和不考虑社会实际,呼吁世人认识到当前国家和社会存在的问题,转变观念,发愤图强,抛弃空谈而走向务实,也即“革虚而之实”,魏源将道家传统的“无为而治”与“经世致用”相结合,作为挽救社会、革除弊病的武器,反映他根植传统探求当下的经世之道,D项正确;中体西用的体用之道思想产生于洋务运动时期,A项错误;材料未提及人与自然争胜,B项错误;魏源主张学习西方科技和军事,并未提出变革封建政治制度的主张,“革新政治”说法不恰当,C项错误。故选D项。
2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鸦片战争后的中国。据题干“《康輶纪行》全面考查了西藏的情况,揭露了英国对西藏地区的侵略野心;《朔方备乘》考察北方强国俄罗斯及中俄关系;《合省国说》对美国以民意为重、总统受宪法约束的制度大加赞赏;《瀛寰志略》系统介绍了当时世界上近80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历史变迁、经济文化、风土人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著作反映出夷夏观念受到了一定的冲击,B 项正确;向西方学习已成为社会共识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排除 A 项;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在题干中不能体现,排除 C 项;西学传播顺应了维新的需要是在19世纪末,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23.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根据材料信息魏源《海国图志》中《筹海篇》提出与西方和平共处的两点策略:即利用别国与英国矛盾牵制英国,以武力为后盾与西方国家平等贸易往来,可知魏源这种观点有反侵略的性质但是没有认清列强的本质,A项正确;魏源的观点不能代表国人的观点,排除B项;材料的观点不是师夷长技以制夷,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这种观点具有反侵略的性质,不代表与西方和平相处,排除D项。故选A项。
2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鸦片战争前(中国)。据材料可知,亲历鸦片战争的林则徐、魏源等人把对洋货认识从单纯的“奇技淫巧”改变成对富国强兵有用的成为了“奇技而非淫巧”,突出了他们希望利用四方科技器物富国强兵,这是基于对鸦片战争中西方坚船利炮等器物作用的反思,A项正确;鸦片战争前洋货主要在为社会上层的奢侈品,已经为部分人接受,排除B项;材料没有讲述洋务运动,排除C项;材料是林则徐等一批人的认识,不局限于他个人,林则徐成为近代开眼看世界第一人主要是在禁烟期间和鸦片战争早期他对世界形势和西方的关注,排除D项。故选A项。
2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海国图志》在近代中国被列为禁书,说明中国保守势力强大,阻碍向西方学习,中国近代化社会转型艰难,B项正确;“师夷长技”即向西方学习先进的技术,在当时落后的中国是必要和迫切的,排除A项;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向西方学习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排除C项;日本明治维新开始于1868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26.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徐继畲在《瀛寰志略》中宣扬了美国的民主制度,盛赞总统华盛顿,是对皇权制度的一个挑战,摇撼着中国传统文化至高无上的皇权观念,突破了传统的帝王观,A项正确;徐继畲的《瀛寰志略》没有起到唤醒国人革新政治的意识,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扩大与外国交往,排除C项;《瀛寰志略》系统介绍了当时世界上近80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经济文化等,尤重欧美各国的考察和介绍,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排除D项。故选A项。
27.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时期(中国)。据题意可知,乾隆帝至咸丰帝敕谕使用“天朝体制”的次数总体减少,且在咸丰帝后不再出现此用法。由此可见列强的侵略对传统天朝体制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天朝体制”的外交理念已经不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清政府被迫做出改变,B项正确;从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起,宗藩关系逐渐解体,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皇帝敕谕使用“天朝体制”的篇数,仅由此无法得出天朝上国迷梦的彻底破灭,排除C项;材料缺乏外交与国际接轨的具体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
28.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45—1850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鸦片战争后,广州进出口贸易额下降。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前,广州是唯一的对外贸易港口城市,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出现,故广州贸易额呈现下降趋势,B项正确;鸦片战争后,中国五口通商、协定关税,对外贸易政策被迫放松,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外来商品流入,自然经济逐渐开始解体,排除C项;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开放通商口岸,西方商品输入中国,排除D项。故选B项。
29.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根据材料“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侵略军所到之处,人民群众都进行了抵抗。……都有民众自发起来袭击侵略军”及所学可知,中国民众此时的反抗是自发的斗争行为,是中国国民民族意识的觉醒的表现,深受传统夷夏观念的影响,D项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方式并没有发生变化,排除A项;中国人民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排除B项;此时西方列强还未进入帝国主义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
30.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843年是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这次战争迫使中国打开了国门,由此英国制造品输华总值出现了一个小高潮,与前一个阶段相比有所增长。但由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对英国制造品的抵制作用,使英国输华商品总值在1848年后出现下降,由此说明英国对华出口遭到自然经济抵制,D项正确;图示内容仅有英国输华商品总值,没有中国商品出口值,无法说明英国对华贸易处于顺差,排除A项;仅根据英国输华商品总值无法说明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排除B项;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中规定中英协定关税,但1848年后英国输华商品总值又出现下降,说明无法证明协定关税便利中英贸易,排除C项。故选D项。
31.(1)原因:唐朝安定统一、政治开明;统治者开放包容的对外政策;中华文化长期以来处于领先地位;经济发达,处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对外交通发达。
特点:设置专门机构管理;外国人享有与唐人几乎同等的权利。
(2)背景:晚清国门洞开,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打开中国国门;西学东渐;清廷外交从朝贡体系向近代条约体系的转变;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外国人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得在华游历、经商、传教等特权;在中外交往过程中中外纠纷增多。
评价:有利于规范在华游历的外国人;增进了中外文明的交流融合;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主权;有利于促进清廷外交的近代化;没有突破不平等条约体系的藩篱。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的中国。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唐代就遵循着‘中国既安,四夷自服’的方针,奉行积极的对外开放政策”可知,统治者开放包容的对外政策;根据材料一“来唐朝贺、奏事、进贡等使臣;入质或入充侍卫的外国蕃王子弟、酋长”可知,唐朝安定统一、政治开明;根据材料一“慕中华之风而归附或流寓中土者”可知,中华文化长期以来处于领先地位;根据材料一“市舶司和互市监负责管理来华外商”可知,经济发达,处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根据材料一“外国使臣由鸿胪寺接待,来唐传教士由礼部和鸿胪寺管理”可知,对外交通发达。
第二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外国使臣由鸿胪寺接待,来唐传教士由礼部和鸿胪寺管理,市舶司和互市监负责管理来华外商。”可知,设置专门机构管理;根据材料一“唐朝对寓居或定居中国的外国人不排斥,不歧视,他们几乎享有同唐人一样的政治权利和经济待遇”可知,外国人享有与唐人几乎同等的权利。
(2)本题是背景类与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晚清的中国。第一小问背景,根据材料二“晚清时期,随着中外条约关系的发展及列强在华条约特权的不断扩大。”可知,可以从晚清国门洞开,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打开中国国门;根据材料二“愈来愈多的外国人进入中国内地开展游历、传教、经商等活动”可知,西学东渐以及外国人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得在华游历、经商、传教等特权;根据材料二“在中德《续修条约》中,中国政府首次以条约的形式取得了对无照洋人的经济制裁权,这对那些无照擅闯中国内地的洋人起到了一定的警示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廷外交从朝贡体系向近代条约体系转变;根据材料二“除此之外,清政府还依据相关约章和国际法对外交涉。”与“晚清时期,随着中外条约关系的发展及列强在华条约特权的不断扩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以及在中外交往过程中中外纠纷增多。
第二小问评价,根据材料二“无照者不准前往也,发照之权,专属之领事官,签照之权,专属之地方官”可知,有利于规范在华游历的外国人;根据材料二“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各国商民共计9755人,及至1902年,各国旅华人数已达19119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增进了中外文明的交流融合;根据材料二“其实施效果尽管不尽如人意,但却促使近代中国以愈益主动、开放的姿态向国际社会靠拢”可知,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主权并且有利于促进清廷外交的近代化;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没有突破不平等条约体系的藩篱。
32.(1)特点:以国家安全为基本出发点;限关(或“闭关”)为主;涉及军事、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根据实际需要适度调整;管控力度强等原因:西方殖民势力的侵扰;维护统治的需要;东西文化核心价值冲突等。
(2)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将让弃权益视为中国的单方面“施恩”;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不平等条约关系的推进和国家权益的更大损失,以及近代国际法的影响,引发了清政府对单向施恩的反思,转而注重自身利益,主动求益;甲午战争后,在应对列强侵华新态势和条约关系新格局的过程中,清政府的利益观念实现了进一步扩展,增强了主权观念和修约意识。
(3)要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维护国家主权是底线;对外政策依据形势变化适时调整;国家实力是影响对外关系的重要因素等。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清时期的中国。特点:根据材料“首先,加强对西方国家的防范,‘立中外之大防’。明朝加强沿海地区防守”得出以国家安全为基本出发点;根据材料“限制对外贸易区域。”得出限关(或“闭关”)为主;根据材料“明朝中后期、清朝中前期,政府为应对海陆边境贸易需求,采取了相对积极的政策。18世纪的广州成为环球海上航路的重要中转港。此外,明清统治者对西洋科技和文化,采取‘节取其技能,而禁传其学术’的态度。康熙晚年,罗马教廷禁止中国教徒祭祖祭孔,这与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冲突。”得出涉及军事、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根据材料“此外,明清统治者对西洋科技和文化,采取‘节取其技能,而禁传其学术’的态度。”得出根据实际需要适度调整;根据所学得出管控力度强等。
原因:根据材料“面对西方殖民势力的步步紧逼,明清两朝统治者从不同层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得出西方殖民势力的侵扰;根据所学得出维护统治的需要;根据材料“康熙晚年,罗马教廷禁止中国教徒祭祖祭孔,这与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冲突。”得出东西文化核心价值冲突等。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晚清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望厦条约》签订后,道光帝谕令将五口通商贸易章程向各国颁发,‘以示怀柔’。”得出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将让弃权益视为中国的单方面“施恩”;根据材料“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不断勒索,使清政府感到怀柔之道难以适应条约关系;与此同时,随着西方的国际法和近代国际关系的准则等从各种渠道传入中国,清朝大吏们逐渐产生了近代国家主权意识。”得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不平等条约关系的推进和国家权益的更大损失,以及近代国际法的影响,引发了清政府对单向施恩的反思,转而注重自身利益,主动求益;根据材料“甲午战争后,……对此清廷降旨强调,‘凡此次所许利益,皆不使溢出泰西各国之外,庶可保我利权’,最终日方方案共40款,中方删改达31款之多。”得出甲午战争后,在应对列强侵华新态势和条约关系新格局的过程中,清政府的利益观念实现了进一步扩展,增强了主权观念和修约意识。
(3)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现代的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维护国家利益、适时调整政策、国家实力决定对外关系角度回答。如要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维护国家主权是底线;对外政策依据形势变化适时调整;国家实力是影响对外关系的重要因素等。
33.(1)利于维护宋朝国家安全;维系了以宋朝为中心的宗藩体系,维护了宋朝的国家地位;推动了海上贸易的发展;扩大了中华文明的世界影响力。
(2)意图:清朝:维护天朝上国体面。英国:维护国家尊严,避免被当做藩属国。
后果:使清廷大为不满,关上了中英交往的大门;导致马戛尔尼访华失败,英国未能通过外交手段打开中国市场。
(3)宗藩体系逐渐瓦解,中国被卷入不平等条约体系,中外交往日益频繁;西方列强设立驻华使领馆的影响;列强的要求和压力;海外华人及其聚居地的增加,要求国家保护。
【详解】(1)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材料一“因地缘关系,宋朝在较长时期内都希望与高丽保持良好关系以牵制辽、金”,可得出利于维护宋朝国家安全;通过两宋与高丽和交趾的交往是通过派遣、册封的方式,可得出维系了以宋朝为中心的宗藩体系,维护了宋朝的国家地位;据材料“对于东南亚、中亚等地,也偶尔遣使,如雍熙四年(987)宋太宗遣内侍八人携金帛‘分四纲往海南诸番国,勾招进奉,博买香药、犀牙、真珠、龙脑,每纲赍空名诏书三道,于所至处赐之’”,可得出推动了海上贸易的发展;扩大了中华文明的世界影响力。
(2)本题第一问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代(中国)。据材料二“乾隆帝终于同意了英使以觐见英王礼节(单腿下跪)见中国皇帝。尽管冲突在形式上得到解决,乾隆帝仍十分不快,他严令相关官员:‘伊等如妄有干请,即当辞言义正,严加驳斥’”,可得出清朝是为了维护天朝上国体面;据材料二“ 得到的回复是:‘本特使准备在下述条件下这样做:贵国皇帝钦派一位同本使地位身份相同的大员穿着朝服,在英王陛下御像前行本使在贵国皇帝面前所行的同样礼节’”,可得出英国的目的是维护国家尊严,避免被当做藩属国。
本题第二问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代(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廷大为不满,关上了中英交往的大门;导致马戛尔尼访华失败,英国未能通过外交手段打开中国市场。
(3)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代(中国)。据材料三“在经历数年西方列强单方面派遣公使常驻北京的尴尬局面后,总理衙门于1867年开始组建由美国公使蒲安臣带队的外交使团,并于次年2月出发,先后访问了英、法、美等11国”,可得出西方列强设立驻华使领馆的影响;据材料三“1870年天津教案发生后,清政府派崇厚赴法国道歉,这是中国大员第一次出使欧洲。1877年,清廷根据《烟台条约》规定,派郭嵩焘前往英国为马嘉理案道歉,之后即常驻英国并开设公使馆,接着又相继在美、法、德、 日、俄等国开设使馆,派驻使臣”,可得出宗藩体系逐渐瓦解,中国被卷入不平等条约体系,中外交往日益频繁;列强的要求和压力;据材料三“清廷还主动在马尼拉、槟榔屿、悉尼以及纽约、檀香山、横滨等华人居住地,相继设置了领事馆”,可得出海外华人及其聚居地的增加,要求国家保护。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