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宫赋》课堂教学设计
浙江省余姚市第五中学
俞建望
教学目的要求:
知识要求:理解文本所表现的内容,懂得秦国真正灭亡的原因,掌握有关实词虚词的意思,以及多种特殊句式的表达与运用。
能力要求: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能体会赋文铺陈夸张的语言特点。懂得此文中议论的气势之美。
思想情感和价值观目标:理解作者借史讽今的真正写作意图。
教学重点:理解文本所表现的内容,懂得秦国真正灭亡的原因,掌握有关实词虚词的意思,以及多种特殊句式的表达与运用。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能体会赋文铺陈夸张的语言特点。懂得此文中议论的气势之美。
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放手让学生自学文本解 ( http: / / www.21cnjy.com )决疑难,尤其是对文言文的疏通这一关,教师只是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关键是学生能联系以往的学习经验,通过举一反三,来达到此项目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个曾经踏平六国、叱咤风云的秦王朝,顷刻间 ( http: / / www.21cnjy.com ),竟然那么容易地坍塌了。这巨大的历史悲剧,激起后代多少人的思索,多少人的概叹,杜牧也正是从这样一种强烈的悲剧感中思索秦王朝毁灭的内在原因,从而写下千古流传的赋文《阿房宫赋》,从此刻开始让我们走进文本,走进作者。
二、初读文本,落实字词句式等。(略)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抽学生分别朗读。全文四段,分别由四人朗读,纠正读音;逐段概括描写或议论的内容。
教师明确:宫殿(雄);宫女(多);珍宝(富);秦爱纷奢而亡国,希后人以之为鉴。
四、分析描写语段,感受语言魅力
(一)、分析第一自然段
如何在这一自然段中表现出本文铺陈夸张、想象奇特的语言特点的?
教师明确:从描写内容来看:此段首先写阿房宫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外在形势,“覆压三百余里”到“流入宫墙”,表现了阿房宫占地之广、楼阁之高、依山傍水的非凡气势。接着写主体构筑:“五步一楼”到“不知东西”,先写重楼叠阁,细致精巧不计其数;再以长桥如龙、复道似虹映衬宫宇之宏伟、楼阁之奇丽;最后深入宫殿内部,写歌舞生活,这既是以歌舞之纷繁衬托宫殿之众多,又为下文美女充盈宫室作铺垫。
从描写手法看:此段运用了各 ( http: / / www.21cnjy.com )种艺术手法再创了阿房宫的辉煌。如“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了宫殿的广与高,“长桥卧波”两句用比喻兼疑问突出了长桥复道地壮美,等等。
这一段文字,由远及近,由外及里,多角度 ( http: / / www.21cnjy.com )、全方位渲染了阿房宫,再加上大量的对偶排比句式和夸张比喻手法的运用,使得阿房宫雄伟奇丽的盛态显现于读者眼前,体现了赋文善于铺陈的本色。颇具文学色彩。
(二)分析第二、三自然段中同样体现铺陈夸张特点的内容
1、请同学们找出,在2、3两自然段中有关描写宫女与珍宝的语句,体会作者如何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来表现“秦爱纷奢”。
教师明确:在第2段中,从“明星荧荧 ( http: / / www.21cnjy.com )”到“焚椒兰也”,用排比和比喻句写宫女们晨起梳妆的情景,酣畅淋漓地表现了宫女的美与多、香与艳、气与味。从“雷霆乍惊,宫车过也”到“有不见者,三十六年”,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宫女们内心的极其敏感以及失望连着失望直到终生的悲哀心情。
第三段中,从“燕、赵之收藏”到“倚 ( http: / / www.21cnjy.com )叠如山”,用排比、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写六国剽掠而来的堆积如山的金玉珍宝。秦人“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迤逦”、“亦不甚惜”,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秦王奢靡远甚于六国,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下文的感慨。
从“使负栋之柱”到“多于市人之言语”,这一组 ( http: / / www.21cnjy.com )排比句前半句写阿房宫的物品,后半句写民间的人或物,有力地说明了秦王朝挥霍浪费的都是老百姓的劳动成果,从而突出了“秦”与“人”之间的矛盾。
2、教师总结:作者将大量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排比、比喻和夸张等艺术手法组合到一起,既艺术地表现了赋文铺陈夸张的语言特色,更突出“秦爱纷奢”的特点,而且还增强了语言气势,使得文章的语言具有超乎寻常的表现魅力。
五、分析议论语段,体会写作目的
关于文章的议论部分,我们可以从第3自然段中的几句和整个第四自然段。首先我们来分析第三自然段中的几句有关议论的句子。
(一)、品读第三段“嗟乎”以后的文字,体会作者对秦王因奢亡国的悲叹。
秦王对奢侈生活的过渡追求,不恤百姓,必积怨于民,最后导致亡国,让我们来品读作者评论秦王骄奢淫逸生活以及因此而亡国的句子。
1、 品读“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教师明确:“念”是顾念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意思,“锱铢”言极其细微,作者从人的共同本性出发,将心比心,既然人人都要顾念自己的家,为何要连百姓家极细微的财物也不放过,而自己却又挥金如土,肆意浪费?这是愤恨之语,这句既批评了秦皇不恤民力穷奢极欲的生活,也为后文斥为“独夫”埋下伏笔。
2、 品读“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思考:这一句中最有韵味的又是哪几个字?试从押韵、结构、表意等方面细细品味其韵味。
教师明确:押韵:押上文的韵脚一气呵成:不敢言而敢怒,日益骄固,可怜焦土。读起来顺畅如流,音韵和谐。
结构:承上启下。上文极尽铺张,写阿房宫 ( http: / / www.21cnjy.com )之壮丽、宫女之多、珍宝之无穷,“独夫之心,日益骄固”,终于激起人民反抗。“可怜焦土”,四个字简洁有力地归结上文,又引出了下文的结论“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表意:这里的“可怜”别有一番深意,宫室 ( http: / / www.21cnjy.com )珍宝付之一炬,那是“可惜”、“可悲”;秦人由极盛而速亡,那是“可哀”;这一历史教训对于后人来说,不仅“可哀”,而且应该“可鉴”。
一“叫”一“举”惊天动地,势如破竹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炬”一“土”,干净利落,在人民的怒火中,覆压三百余里的阿房宫,急忽忽灰飞烟灭,留给后人不尽的哀叹与反思。
(二)、阅读第4段,领悟作者的写作目的
1、雄伟奇丽的阿房宫在楚人一炬中化为焦土,强大的秦王朝也在戍卒一呼中轰然倒塌,这一切留给后人一个怎样的历史教训?
教师明确:“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 http: / / www.21cnjy.com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这两句重点在论秦亡的原本,同时兼论六国,六国不过是陪衬,但原因是一样的,由此也表明了统治者因奢而亡国的普遍性及其规律性。
2、 作者针对后人又提出了怎样的警戒?
教师明确:“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3、“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中四个“后人”具体指什么人?这几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教师明确:第一、二、四个“后人”均具 ( http: / / www.21cnjy.com )体指唐朝统治者,第三个“后人”具体指唐朝以后的统治者。这句话,道出了一个发人深思的现象:历史教训也许并不难总结,但人们往往停留在“哀”字上,而不是“鉴”之,即真正地吸取教训,以使历史的悲剧不再重复。这样就把历史与现实扣紧,警示当今统治者不要成为后人哀怜的对象。作者这一声沉重的哀叹穿越了千年的历史长空。
五、总结全文,诵读指导(略)
板书设计
阿房宫赋
杜牧
宫殿(雄)
宫女(多)
珍宝(富)
秦爱纷奢而亡国,希后人以之为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