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那冷雨》课堂教学设计
浙江省余姚市第五中学
俞建望
教学目的要求:
1、知识要求:掌握课文所表现的内容,感受作者笔下的对不同时空下听雨的比较和听雨、嗅雨、观雨的不同感受和比较。
2、能力要求:“美读”文本,领悟叠词、修辞和联想和诗化跳跃语言的妙处。
3、思想情感和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的文化乡愁。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所表现的内容,感受作者笔下的对不同时空下听雨的比较和听雨、嗅雨、观雨的不同感受和比较。
教学难点:“美读”文本,领悟叠词、修辞和联想和诗化跳跃语言的妙处。
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教师在本文的教学中还是参考陈宜伦在余姚中学开的一节公开课,适当加进教师自己对文本理解的内容,以便扬长避短。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文化乡愁”之概念。
思乡,自古以来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所表现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重要主题。在交通和通讯不发达的古代,一旦离乡,关山重重,音信难通,远在异乡的游子,念及家乡,每每禁不住悲从中来,千百年来形成了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名篇。思乡或乡愁成为中国文化异于其他文化的一支奇葩。
交代余光中面对现代派文艺思潮的挑战,毅然钟 ( http: / / www.21cnjy.com )情于对中国古典文化的探寻与追求,由此便会在其作品中流露淡淡的“乡愁”,故其文学作品被誉为“乡愁文学”。
从余光中笔下的春雨、冷雨中我们会联想到什么呢?
二、整体感知,逐段概括
1、 听课文录音
2、 让同学思考,每个自然段分别讲了什么?
明确:第一自然段:引入冷雨
第二自然段:看雨
第三自然段:嗅雨
第四自然段:观雨
第五至十二自然段:听雨
其中:第五自然段:在蒋捷的词里听
第六自然段:在王禹偁的竹楼里听
第七自然段:在大陆的屋瓦下听
第九十自然段:在日式的古屋里听
三、分析文本,疑难解答
(一)、请同学们找出写“听雨”(雨的音乐)的句子
(二)、美读,说感受。展开三个活动进行训练。
1、对几个长句的处理。请同学找出那些长句。
明确:“听听那冷雨,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了布谷咕咕的啼声。”
假如把之改成:“听听那冷雨,回忆江南的雨/ ( http: / / www.21cnjy.com )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了布谷咕咕的啼声。”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加了后没有加的感觉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一样的。实际上作者在这里不加标点旨在营造浓厚的古典气息,具有独特的韵味,而且这是作者的回忆过程,所以可以有许多意象的叠加,体现古典文化的深层魅力。改了后通顺是通顺了,但韵味少了,更重要的是少了一种诗意之美。
2、对叠词、修辞手法用得突出的句子——说说感受的由来,即把相关感受落实到有关的字、词
教师明确:如:“至于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 ( http: / / www.21cnjy.com )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夹着一股股细流沿瓦槽与屋檐潺潺泻下,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谁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轮。”一句中的“轻轻重重轻轻”叠词一用,雨的音乐感顿生,使读者似乎能听到雨敲打在瓦片上的声音。
“潺潺泻下”写出了雨敲打在屋瓦上,汇成细流,奔流而下的声音和情态。
“谁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轮”,用通感的手法,听觉通触觉,让读者感受到雨声听起来温柔而舒适,富有美感。
那么还有什么地方有叠词?学生在找找。
学生找出了料料峭峭等大量的叠词。教师补充;每个段落里都有一些叠词,如果把这些叠词等删去,看看表达效果又会如何?删去后缺少了点什么?
明确:删去后音乐感缺少了,韵味缺少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雨声的音乐荡然无存。联系李清照的词,实际上这是对表现春雨的神韵之美作了深厚的点缀,这样一来,完全描摩出了冷雨的绝叹,进而展示了其深邃的古典文化气息,很好地体现了作者所彰显的那种“文化乡愁”。作者连同他的表达也是古典的。
3、让男生读第5自然段,女生读6、 ( http: / / www.21cnjy.com )7两段,并思考在这三段里面,听冷雨,听出了怎样的感觉 雨滴着、敲着、打着才有这种古典韵味,那么在哪里才有这种韵味呢?
明确:在有古典气息的地方。作者正是在这些古典的意象、古典的环境里,才有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寻思。
4、阅读第九自然段,并圈出一系列的动词,并思考其表达作用。
明确:动词依次是:挟、掀、压、泻、扑、弹动、掀起、刷、鞭、打、泻等生动地写出了台风台雨的逼人气势。
5、在孤岛听雨,这种古典的韵味还有吗?参读第11自然段。
明确:工业时代的来临显然古典的诗意渐渐远离。而今,在岛上听雨,没有了音韵、瓦的音乐也成了绝响,于是在凄楚之外,更笼上了一层凄迷。
(三)、阅读看雨、观雨语段(第2、4自然段) ( http: / / www.21cnjy.com ),从中可以见出作者心中的古典文化究竟有什么魅力?“方块字”有什么魅力?中国的山水画(宋画)有什么特点?
明确:方块字具有表意功能, ( http: / / www.21cnjy.com )宋画又特具韵味,而这些林林总总的中国古典文化充满了浓浓的诗意之美。而作者作为一个有着浓厚的古典修养的文化人,“看雨、观雨、听雨”更能体现他对中国传统的审美方式的继承,更表现了一个远离故土的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深情依恋和赞美。
(四)、作者怀念有音韵的雨声,其实是在怀念什么?
教师明确: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种文化乡愁。
四、拓展延伸,结束全文
1、出示余光中的《等你,在雨中》
等你, 在雨中, 在造虹的雨中
蝉声沉落, 蛙声升起
一池的红莲如红焰, 在雨中
你来不来都一样, 竟感觉
每朵莲都像你
尤其隔着黄昏, 隔着这样的细雨
永恒, 刹那, 刹那, 永恒
等你, 在时间之内, 等你, 在刹那, 在永恒
如果你的手在我的手里, 此刻
如果你的清芬
在我的鼻孔, 我会说, 小情人
诺, 这只手应该采莲, 在吴宫
这只手应该
摇一柄桂浆, 在木兰舟中
一颗星悬在科学馆的飞檐
耳坠子一般的悬着
瑞士表说都七点了 忽然你走来
步雨后的红莲, 翩翩, 你走来
像一首小令
从一则爱情的典故里你走来
从姜白石的词里, 有韵地, 你走来
2出示余光中《当我死时》
当我死时,葬我
在长江与黄河之间
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
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
听两侧,安魂曲起自长江,黄河
两管永生的音乐,滔滔,朝东
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
让一颗心满足地睡去,满足地想
从前,一个中国的青年曾经
在冰冻的密西根向西了望
想望透黑夜看中国的黎明
用十七年未餍中国的眼睛
饕餮地图,从西湖到太湖
到多鹧鸪的重庆,代替回乡
3、结束全文
送学生一句话:
乡愁是一份怀旧,不会怀旧的社会注定沉闷、堕落。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没有文化的乡愁的心井注定是一口枯井。
板书设计:
听听,那冷雨
余光中
第一自然段:引入冷雨
第二自然段:看雨
第三自然段:嗅雨
第四自然段:观雨
第五至十二自然段:听雨
第五自然段:在蒋捷的词里听
第六自然段:在王禹偁的竹楼里听
第七自然段:在大陆的屋瓦下听
第九十自然段:在日式的古屋里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