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课时训练(含答案)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课时训练(含答案)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09 21:17: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一、选择题
1.(2023湖南衡阳二模)明末清初,上海县城隍庙地区形成了“以节引客”的传统习俗,如城隍神出巡,远近商贩云集,摊点林立,官民参与,百戏杂呈,许多原本赶庙会的“行商”逐渐“沉积”下来,成为“坐商”,形成了一个繁荣的商业区。这反映出(  )
A.传统经济结构发生质变
B.政府的抑商政策趋于松弛
C.民俗文化推动商业发展
D.社会习俗与宗教信仰融合
2.(2023福建泉州一模)李贽说:“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认为人的任何举动都有其谋利和计功的目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换关系、商业交易合乎天理。这些主张(  )
A.否定了孔孟思想的神圣地位
B.宣扬经世致用的思想
C.反映了市民阶层的利益要求
D.开创中国民主思想先河
3.(2023山东潍坊一模)《聊斋志异》中爱花雅士马子才与花贩陶氏姊弟初相识,斥两人“以东篱为市井,有辱黄花矣”,后来却与陶姊结成佳缘,但仍“耻以妻富”。这主要反映出(  )
A.儒家文化与市民文化冲突交融
B.商品经济发展商人地位提高
C.逐利观念成为当时主流价值观
D.士人阶层摆脱封建礼教束缚
4.(2023广东肇庆期末)下图为清代小说《详注聊斋志异图咏·崂山道士》中的插图(局部)。这反映了当时(  )
A.浪漫主义文学艺术较流行
B.市民阶层价值取向发生嬗变
C.文艺作品世俗化倾向凸显
D.文学艺术创作面向现实需要
5.(2023天津南开一模)中国古代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指出“(汉代)赵过始为牛耕”。1923年在山西省浑源县李峪村发掘的战国墓葬中出土了一件青铜器牛尊,牛鼻上有环,这被认为是牛耕出现的证据。这说明 (  )
A.牛耕的出现不晚于战国时期
B.文献记载的可信度不高
C.实物史料才能反映历史真实
D.我国牛耕技术历史久远
6.(2023广东东莞二模)明中叶,在江南地区的濮院镇,“机杼为阖镇恒产,男妇借此养育者……余若丝绸牙行,若炼坊,并一切贸易,莫不仰给乎是”。这说明当时江南一些市镇(  )
A.地域性商人活动比较活跃
B.对外丝绸贸易较为兴盛
C.丝织业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D.传统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动
7.粮食可以投入市场出售;另一方面扩大了耕地面积,使得以前不能耕种的荒山、丘陵等得以利用。这表明作物的引进推广(  )
                
A.改变了国人的饮食习惯 B.影响了经济和社会生活
C.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D.促进了粮食贸易的发展
8.《滇海虞衡志》记载:“乾隆初,陈榕门抚豫,募闽人种红薯,江淮间,食之者将信将疑……今闻遍种于江乡矣。粤海之滨,以种落花生为生涯,彼名地豆,榨油,皆供给于数省。”材料表明(  )
A.经济作物种植普遍盛行
B.沿海地区适合发展农业
C.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
D.传统农业增添了新内容
9.王阳明认为:“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他主张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不能以孔子的言论作为判断的标准。王阳明的主张(  )
A.削弱了儒学的社会地位
B.倡导经世致用的思想
C.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D.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
10.有学者认为,京剧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表征之一,是雅文化在中国文化整体中渐趋衰落的时代变革的产物。相对于昆曲而言,京剧更接近于底层和民间的趣味。由此推知,京剧在晚清取代昆曲成为主流戏曲形式,主要是因为(  )
A.文人品味发生变化
B.市民阶层不断壮大
C.京剧艺术发展成熟
D.践行了改土归流的政策
11.[2023·江西吉安高一期末]明代中后期,浙江嘉兴府嘉善县,小民以纺纱、卖纱数两以糊口。所有个体家庭的两纱匹布拿到市场之后,便汇成了巨大数额。所以,当时有“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民谚。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
A.重农抑商政策瓦解 B.农家副业占据主导地位
C.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D.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12.[2023·辽宁沈阳高一期末]京剧脸谱是中国戏曲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被赋予了约定成俗的文化内涵。因此,脸谱的绘画及应用都要讲究章法,比如关羽在小说《三国演义》中曾有“面如重枣”的外貌描写,于是京剧脸谱中将关羽脸谱涂为大红的底色。由此可见,京剧脸谱(  )
A.根植于我国的传统文化
B.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实际
C.强化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D.是一种高度综合性的艺术
二、非选择题
13.(2023河北新高考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徽郡(即徽州府)保界山谷,土田依原麓,田瘠确(同“埆”,意为土地不平而贫瘠),所产至薄,独宜菽麦、红虾籼,不宜稻粱。壮夫健牛,田不过数亩……视他郡农力过倍,而所入不当其半。又田皆仰高水,故丰年甚少,大都计一岁所入,不能支什之一。小民多执技艺,或贩负就食他郡者,常十九。转他郡粟给老幼,自桐江,自饶河,自宣池者,舰相接肩相摩也。田少而值昂,又生齿日益,庐舍坟墓不毛之地日多。山峭水激,滨河被冲啮者,即废为沙碛,不复成田。以故中家而下,皆无田可业,徽人多商贾,盖其势然也。
——摘编自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
(1)概括材料中“徽人多商贾”的原因。(不得照抄原文。)
(2)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条“徽人多商贾”的原因,并说明理由。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一、选择题
1.(2023湖南衡阳二模)明末清初,上海县城隍庙地区形成了“以节引客”的传统习俗,如城隍神出巡,远近商贩云集,摊点林立,官民参与,百戏杂呈,许多原本赶庙会的“行商”逐渐“沉积”下来,成为“坐商”,形成了一个繁荣的商业区。这反映出(  )
A.传统经济结构发生质变
B.政府的抑商政策趋于松弛
C.民俗文化推动商业发展
D.社会习俗与宗教信仰融合
解析:据材料可知,城隍庙的传统习俗导致商业出现变化,说明民俗文化推动商业发展,故选C项;近代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传统经济结构才发生变化,排除A项;明末清初,政府强化抑商措施,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风俗习惯推动商业发展,与宗教信仰无关,排除D项。
2.(2023福建泉州一模)李贽说:“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认为人的任何举动都有其谋利和计功的目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换关系、商业交易合乎天理。这些主张(  )
A.否定了孔孟思想的神圣地位
B.宣扬经世致用的思想
C.反映了市民阶层的利益要求
D.开创中国民主思想先河
解析:据材料可知,李贽强调个人私欲的正当性,这从本质上反映的是商品经济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利益要求,故选C项;材料没有涉及孔孟思想,排除A项;宣扬经世致用的思想是顾炎武,排除B项;明末清初的思想带有早期启蒙性质,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主思想,排除D项。
3.(2023山东潍坊一模)《聊斋志异》中爱花雅士马子才与花贩陶氏姊弟初相识,斥两人“以东篱为市井,有辱黄花矣”,后来却与陶姊结成佳缘,但仍“耻以妻富”。这主要反映出(  )
A.儒家文化与市民文化冲突交融
B.商品经济发展商人地位提高
C.逐利观念成为当时主流价值观
D.士人阶层摆脱封建礼教束缚
解析:“爱花雅士”“耻以妻富”代表的是儒家文化,“花贩”反映的是市民文化,最终“结成佳缘”反映了两者的交融,故选A项;商人地位提高,与材料中“耻以妻富”不符,排除B项;理学思想是主流价值观,排除C项;摆脱封建礼教束缚与材料中“但仍‘耻以妻富’”不符,排除D项。
4.(2023广东肇庆期末)下图为清代小说《详注聊斋志异图咏·崂山道士》中的插图(局部)。这反映了当时(  )
A.浪漫主义文学艺术较流行
B.市民阶层价值取向发生嬗变
C.文艺作品世俗化倾向凸显
D.文学艺术创作面向现实需要
解析:插图是一种市民阶层常用的表现手法,是文艺作品世俗化的表现,C项正确。仅仅依靠图片无法了解作品的内容,不能判断A、B、D三项的结论是否正确,排除。
5.(2023天津南开一模)中国古代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指出“(汉代)赵过始为牛耕”。1923年在山西省浑源县李峪村发掘的战国墓葬中出土了一件青铜器牛尊,牛鼻上有环,这被认为是牛耕出现的证据。这说明 (  )
A.牛耕的出现不晚于战国时期
B.文献记载的可信度不高
C.实物史料才能反映历史真实
D.我国牛耕技术历史久远
解析:根据材料中出土的战国时期的青铜器牛尊可知,牛耕的出现不会晚于战国时期,故选A项。文献史料和实物史料都是史学研究的重要来源,不能单纯评价文献史料可信度不高,排除B项;文献史料和实物史料都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都可以反映历史真实,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文献记载和出土实物不符时,出土的实物史料更有说服力,并不是在强调我国牛耕技术历史悠久,排除D项。
6.(2023广东东莞二模)明中叶,在江南地区的濮院镇,“机杼为阖镇恒产,男妇借此养育者……余若丝绸牙行,若炼坊,并一切贸易,莫不仰给乎是”。这说明当时江南一些市镇(  )
A.地域性商人活动比较活跃
B.对外丝绸贸易较为兴盛
C.丝织业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D.传统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动
解析:材料说明该地区依靠纺织业贸易获得生存资本,传统农业种植不再受到重视,即传统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故D项正确;地域性商人指的是商帮,材料未体现,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对外贸易,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江南市镇丝织业的地位,故C项错误。
7.粮食可以投入市场出售;另一方面扩大了耕地面积,使得以前不能耕种的荒山、丘陵等得以利用。这表明作物的引进推广(  )
                
A.改变了国人的饮食习惯 B.影响了经济和社会生活
C.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D.促进了粮食贸易的发展
解析:材料说明高产作物的引进改进了民众的生活,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故选B项;“增加了粮食供应”说明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并不能说明国人的饮食习惯改变,排除A项;C、D两项都只体现了题干的部分内容,不全面,均排除。
8.《滇海虞衡志》记载:“乾隆初,陈榕门抚豫,募闽人种红薯,江淮间,食之者将信将疑……今闻遍种于江乡矣。粤海之滨,以种落花生为生涯,彼名地豆,榨油,皆供给于数省。”材料表明(  )
A.经济作物种植普遍盛行
B.沿海地区适合发展农业
C.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
D.传统农业增添了新内容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乾隆初年,红薯、花生等产自美洲的外来农作物在江淮和广东地区广泛种植,这是传统农业的新变化,即明清时期,外来高产农作物的引进和广泛种植,D项正确;红薯不属于经济作物,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当时红薯和花生在沿海地区广泛种植,并不能得出沿海地区适合发展农业这一结论,排除B项;材料只反映了红薯、花生等农作物的广泛种植,与经济重心南移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9.王阳明认为:“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他主张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不能以孔子的言论作为判断的标准。王阳明的主张(  )
A.削弱了儒学的社会地位
B.倡导经世致用的思想
C.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D.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
解析:据题意可知,王阳明主张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而不以孔子的言论为标准,这体现了他对人的重视,说明是在肯定人的主观能动性,C项正确;王阳明的主张是对儒学的发展,并没有削弱儒学的社会地位,排除A项;王阳明的这一主张属于“致良知”的内容,并不是倡导经世致用,也不是在抨击君主专制,排除B、D两项。故选C项。
10.有学者认为,京剧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表征之一,是雅文化在中国文化整体中渐趋衰落的时代变革的产物。相对于昆曲而言,京剧更接近于底层和民间的趣味。由此推知,京剧在晚清取代昆曲成为主流戏曲形式,主要是因为(  )
A.文人品味发生变化
B.市民阶层不断壮大
C.京剧艺术发展成熟
D.践行了改土归流的政策
解析:根据“相对于昆曲而言,京剧更接近于底层和民间的趣味”可知,明清时期市民阶层不断发展壮大,因此更加迎合底层和民间趣味的京剧逐渐成为主流戏曲形式,B项正确;京剧主要迎合的是底层和民间趣味,因此并不是文人品味发生变化,也不是因为京剧艺术发展成熟,排除A、C两项;京剧和改土归流政策的践行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1.[2023·江西吉安高一期末]明代中后期,浙江嘉兴府嘉善县,小民以纺纱、卖纱数两以糊口。所有个体家庭的两纱匹布拿到市场之后,便汇成了巨大数额。所以,当时有“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民谚。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
A.重农抑商政策瓦解 B.农家副业占据主导地位
C.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D.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解析:材料表明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小农家庭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C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明代中后期虽然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但是传统经济仍以农业为主,农家副业只是辅助,排除B项;当时传统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经济结构并未变化,排除D项。故选C项。
12.[2023·辽宁沈阳高一期末]京剧脸谱是中国戏曲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被赋予了约定成俗的文化内涵。因此,脸谱的绘画及应用都要讲究章法,比如关羽在小说《三国演义》中曾有“面如重枣”的外貌描写,于是京剧脸谱中将关羽脸谱涂为大红的底色。由此可见,京剧脸谱(  )
A.根植于我国的传统文化
B.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实际
C.强化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D.是一种高度综合性的艺术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按一定章法绘制和应用的京剧脸谱,采用色彩突出人物形象,赋予关公等戏剧人物约定成俗的文化内涵,说明京剧脸谱强化了人物的性格特征,C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京剧脸谱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排除A项;脸谱是对人物形象的艺术加工,并非社会生活实际的真实反映,排除B项;材料不足以说明脸谱是一种高度综合性的艺术,排除D项。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
13.(2023河北新高考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徽郡(即徽州府)保界山谷,土田依原麓,田瘠确(同“埆”,意为土地不平而贫瘠),所产至薄,独宜菽麦、红虾籼,不宜稻粱。壮夫健牛,田不过数亩……视他郡农力过倍,而所入不当其半。又田皆仰高水,故丰年甚少,大都计一岁所入,不能支什之一。小民多执技艺,或贩负就食他郡者,常十九。转他郡粟给老幼,自桐江,自饶河,自宣池者,舰相接肩相摩也。田少而值昂,又生齿日益,庐舍坟墓不毛之地日多。山峭水激,滨河被冲啮者,即废为沙碛,不复成田。以故中家而下,皆无田可业,徽人多商贾,盖其势然也。
——摘编自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
(1)概括材料中“徽人多商贾”的原因。(不得照抄原文。)
(2)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条“徽人多商贾”的原因,并说明理由。
答案:(1)山地贫瘠,农业生产条件恶劣,粮食产量低;人多地少,务农不足以糊口;当地人大多掌握一些技能,有经商传统。
(2)示例
原因:国家统一和徽商精神影响。
理由:国家统一,社会稳定,促进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有利于促进全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加上徽商具有开拓进取的精神,使得“徽人多商贾”。(可从国家统一、政策支持、营商环境、徽商精神等角度补充)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