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鄂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13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鄂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13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鄂教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07-09 22:18: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 人教鄂教版 年级 四年级 授课教师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科学思维】 能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思维加工,对物体发声原因进行概括总结。 【探究实践】 能采用不同的材料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态度责任】 积极参与探究学习,乐于与他人合作交流,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 能够通过观察、实验、比较、讨论、交流等活动搜集物体发声时在振动的证据。
教学过程
古诗导入,聚焦课题。 1.听古诗,猜声音,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初步探究,感知声音 探究如何使皮筋和钢尺发声,以及观察皮筋和钢尺发声时和不发声时有什么变化。通过两种物体发声时的运动状态,引出“振动”的概念。 深入探究,验证猜想。 (一)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状态 (1)用橡皮锤敲击音叉,仔细倾听音叉发出的声音,观察音叉有什么变化,摸一摸音叉,看看有什么感觉。观察现象不明显,引导学生使用“转换法”,用发声的音叉接触平静的水面,观察水面出现的现象。或用发声的音叉接触乒乓球,观察乒乓球来回弹动出现的现象 (2)在鼓面撒一些沙子或小米,用力敲鼓,观察鼓面鼓面有哪些变化? (3)通过探究,认识到人是通过声带振动发出声音的。利用激光笔看到声音的形状,放大实验现象,直观明了,强化了学生对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的认识。 (4)学生分组实验后,小组代表对本组的探究结果进行汇报。学生代表先说明本组的猜测,然后向其他同学展示自己的实验过程。结合以上实验,请学生分析归纳,物体发出声音时有什么共同现象? (二)怎样让发声的物体停止发声 引导学生思考,再尝试。提醒学生可以让物体先发声再停止发声。学生会发现物体停止振动后,声音也会随之消失。 拓展与小结。 1.教师展示会“变形”的沙子的魔术,引导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解释现象。 2.学生谈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五、板书设计。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