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新课标人教A版必修一第一章《1.2.1函数的概念》(获奖教学设计+说课稿+教学设计说明)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数学新课标人教A版必修一第一章《1.2.1函数的概念》(获奖教学设计+说课稿+教学设计说明)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新课标A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5-12-25 15:58: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函数的概念》教学设计
重庆市巴县中学 贺祠亮
【三维目标】
了解:通过丰富实例让学生了解函数是非空数集到非空数集的一个对应;了解构成函数的三要素;
理解:函数概念的本质;抽象的函数符号的意义;(为常数)与的区别与联系;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
经历:让学生经历函数概念的形成过程,函数的辨析过程,函数定义域的求解过程以及求函数值的过程;渗透归纳推理、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体验:通过经历以上过程,让学生体会函数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学会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体验函数思想;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感受数学的抽象性和简洁美.
【教学重点】函数概念的形成,正确理解函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对函数概念本质的理解.
【教法选择】问题式教学法:本堂课的特点是概 ( http: / / www.21cnjy.com )念教学,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我采取问题式教学法;以问题串为主线,通过设置几个具体问题情景,发现问题中两个变量的关系,让学生归纳、概括出函数概念的本质,这也符合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
【学法选择】探究式学法:新课程要求课堂教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着力点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结合本堂课的特点,我倡导的是探究式学法;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通过老师的引导归纳概括出函数的概念,通过问题的解决,达到熟练理解函数概念的目的,从而让学生由“被动学会”变成“主动会学”.
【教学媒体选择】教学中使用 ( http: / / www.21cnjy.com )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其目的是充分发挥快捷、生动、形象的特点,为学生提供直观感性的材料,有助于适当增加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同时与黑板板书相结合.
【教学过程设计】
(一).结构分析
为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把教学过程设计为七个阶段:
(二).教学过程
课题引入
9月5日0时14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鑫诺六号”通信广播卫星送入太空.在“鑫诺六号”飞行期间,我们时刻关注着“鑫诺六号”离地面的距离随时间是如何变化的,数学上可以用 来描述这种运动变化中的数量关系. (函数)
1.回忆旧知,引出困惑
问题一:请举出初中学过的一些函数.
,,等.
问题二:请同学们回忆初中函数的定义是什么
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与,如果对于的每一个值,都有唯一确定的值和它对应,那么就说是的函数,叫自变量.
问题三:是函数吗?
学生活动:先由学生思考回答,对产生的两种意见展开小组讨论.
由于受认知能力的影响,利用初中所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函数知识很难回答这些问题,形成认知冲突,从而引出本堂课的课题(用幻灯片打出课题).让学生带着悬念、带着认知冲突学习后面的知识,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创设情境,形成概念
实例一:一枚炮弹发射后,经过落到地面击中目标.炮弹的射高为,且炮弹距地面的高度(单位:)随时间(单位:)变化的规律是:.
问题四:1.的范围是什么?的范围是什么?
    2.和有什么关系?这个关系有什么特点?  
(实例一由师生共同完成)
事实上生活中这样的实例有很多,随着 ( http: / / www.21cnjy.com )改革开放的深入,我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需求越来越大,对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重,下面请同学们自学有关臭氧层空洞的问题和恩格尔系数的问题:
实例二:近几十年来,大气层中的臭氧迅速减少,因而出现了臭氧层空洞问题.图中的曲线显示了南极上空臭氧层空洞的面积从年的变化情况.
实例三:国际上常用恩格尔系数反映一个国家人民生活质量的高低,恩格尔系数越低,生活质量越高.表中恩格尔系数随时间(年)变化的情况表明,“八五”计划以来,我国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发生了显著变化.
时间(年)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恩格尔系数(%) 53.8 52.9 50.1 49.9 49.9 48.6 46.4 44.5 41.9 39.2 37.9
通过先对两个实例的学生自学,然后请学生谈感受,老师提问,学生回答,师生共同完成.
问题五:实例一、实例二、实例三的对应关系在呈现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问题六:以上三个实例有什么相同的特征?
学生活动: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总结归纳出:
共同特点:①都有两个非空数集;②两个数集之间都有一种确定的对应关系;③对于数集中的每一个,按照某种对应关系,在数集中都有唯一确定的值和它对应.
问题七:满足以上共同特点的两个数集的对应关系,我们把它叫做什么呢?(先让学生说,老师再做补充)
引导学生思考:在三个实例中,大家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分别描述了两个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其中一个变量都是另一个变量的函数.
你能否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抽象概括出函数的概念呢?
函数概念:
设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某种确定的对应关系,使对于集合中的任意一个数,在集合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和它对应,那么就称为集合到集合的一个函数,记作.
其中,叫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叫做函数的定义域;与的值相对应的的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叫做函数的值域.显然,值域是集合B的子集.
问题八:请同学们根据现在函数的定义说说前面三个实例是否表示两个集合的函数关系?
问题九:是函数吗
问题十:用几何画板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一段弧,并作平移和旋转,同时让学生判断这些平移和旋转中的弧是否表示函数图象.
方法引导:如何判断给定的两个变量间是否具有函数关系?
可依据定义,依据定义中的哪几个要点?要注意函数概念中的哪些关键词?
3.质疑解惑,剖析概念
问题十一:请同学们勾画出概念中的关键词,并用简洁的语言说明.
通过交流得出以下几点:
① 都是非空的数集;
② 任意性与唯一性;
③ 确定的对应关系,对应关系可以是解析式、图象、表格.
问题十二:函数由几部分组成
三要素: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缺一不可.
问题十三:怎样理解符号
在法则下,所对应的函数值,并结合生活实例说明.
4.讨论研究,深化理解
【例1】已知函数,
(1)求函数的定义域;
(2)求的值;
(3)当时,求的值.
想一想:函数的定义域该怎么求?符号(为常数)与有哪些区别与联系
(学生先思考、计算,老师提问,师生共同完成)
5.即时训练,巩固新知
练习1.求函数的定义域:
练习2.已知函数求的值.
学生活动:抽两位学生到讲台在黑板上分别完成(其他同学在下面完成),完成后,师生共同评价完善.
6.总结反思,提高认识
今天,我们在初中函数定义的基础上,运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重新刻画了函数,比较两个函数的定义,同学们有什么新的认识.
引导学生思考回答,老师作适当补充.
7.分层作业,自主探究
作业:一、举出生活中函数的例子(两个以上),并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描述函数;
二、A组学生做:P24 1、2、3、4;
B组学生做:必做A组学生所做,选做P25 1题.
附板书设计(提纲式)
练习:2 函数的概念 三个实例的共同点:①②③ 例1 练习:1








《函数的概念》说课稿
重庆市巴县中学 贺祠亮
各位专家、评委: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数学人教版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 ( http: / / www.21cnjy.com )验教科书必修1第一章《集合与函数的概念》《1.2.1函数的概念》。我将从背景分析、教学目标设计、教法与学法选择、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媒体选择及教学评价设计六个方面来汇报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想.
一、背景分析
1.学习任务分析
函数是中学数学一个重要的基 ( http: / / www.21cnjy.com )本概念,其核心内涵为非空数集到非空数集的一个对应,函数思想是整个高中数学最重要的数学思想之一,而函数概念是函数思想的基础;它不仅对前面学习的集合作了巩固和发展,而且它是学好后继知识的基础和工具.函数与代数式﹑方程﹑不等式﹑数列、三角函数、解析几何、导数等内容的联系也非常密切,函数的基础知识在现实生活、社会、经济及其他学科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函数概念及其反映出的数学思想方法已广泛渗透到数学的各个领域,是进一步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为此本节课设定的教学重点是“函数概念的形成”.
2.学情分析
从学生知识层面看:学生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初中初步探讨了函数的相关知识,有一定的基础;通过高一第一节“集合”的学习,对集合思想的认识也日渐提高,为重新定义函数,从根本上揭示函数的本质提供了知识保证.
从学生能力层面看:通过以前的学习,学生已有一定的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初步具备了学习函数概念的基本能力.
教学中由实例抽象归纳出函数概念时,要求 ( http: / / www.21cnjy.com )学生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索才能得出,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比较高.因此,我认为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以及对函数概念本质的理解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鉴于上述分析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设计
目标
了解:通过丰富实例让学生了解函数是非空数集到非空数集的一个对应;了解构成函数的三要素;
理解:函数概念的本质;抽象的函数符号的意义;(为常数)与的区别与联系;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
经历:让学生经历函数概念的形成过程,函数的辨析过程,函数定义域的求解过程以及求函数值的过程;渗透归纳推理、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体验:通过经历以上过程,让学生体会函数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学会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体验函数思想;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感受数学的抽象性和简洁美.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目标,可操作性强,容易检测目标的达成度,同时也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三、教法与学法选择
任何一堂课都是各种不同教学方法综合作用的结果,但我们认为本堂课有以下主要的教法和学法.
1.问题式教学法:本堂课的特点是概 ( http: / / www.21cnjy.com )念教学,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我采取问题式教学法;以问题串为主线,通过设置几个具体问题情景,发现问题中两个变量的关系,让学生归纳、概括出函数概念的本质,这刚好也符合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
2.探究式学法:新课程要求课堂教学的着力 ( http: / / www.21cnjy.com )点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结合本堂课的特点,我倡导的是探究式学法;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通过老师的引导归纳概括出函数的概念,通过问题的解决,达到熟练理解函数概念的目的,从而让学生由“被动学会”变成“主动会学”.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结构分析
为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把教学过程设计为七个阶段:
(二).教学过程
课题引入
9月5日0时14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 ( http: / / www.21cnjy.com )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鑫诺六号”通信广播卫星送入太空。在“鑫诺六号”飞行期间,我们时刻关注着“鑫诺六号”离地面的距离随时间是如何变化的,数学上可以用 来描述这种运动变化中的数量关系. (函数)
[设计意图]:从身边熟悉的例子入手,便于引起学生的注意,集中学生的精力.
1.回忆旧知,引出困惑
问题一:请举出初中学过的一些函数.
,,等.
问题二:请同学们回忆初中函数的定义是什么
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与,如果对于的每一个值,都有唯一确定的值和它对应,那么就说是的函数,叫自变量.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初中的函数及函数的定义,为探究问题三作好铺垫.
问题三:是函数吗?
学生活动:先由学生思考回答,对产生的两种意见展开小组讨论,学生可能解决不了.
[设计意图]:由于受认知能力的影响,利 ( http: / / www.21cnjy.com )用初中所学函数知识很难回答这些问题,形成认知冲突,让学生带着悬念、带着认知冲突学习后面的知识,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用幻灯片打出课题).
2.创设情境,形成概念

实例一:一枚炮弹发射后,经过落到地面击中目标.炮弹的射高为,且炮弹距地面的高度(单位:)随时间(单位:)变化的规律是:.
问题四:1.的范围是什么?的范围是什么?
    2.和有什么关系?这个关系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实例一,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
事实上生活中这样的实例有很多, ( http: / / www.21cnjy.com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需求越来越大,对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重,下面请同学们自学有关臭氧层空洞的问题和恩格尔系数的问题(课本实例二、三):
实例二:近几十年来,大气层中的臭氧迅速减少,因而出现了臭氧层空洞问题.图中的曲线显示了南极上空臭氧层空洞的面积从年的变化情况.
实例三:国际上常用恩格尔系数反映一个国家人民生活质量的高低,恩格尔系数越低,生活质量越高.表中恩格尔系数随时间(年)变化的情况表明,“八五”计划以来,我国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发生了显著变化.
时间(年)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恩格尔系数(%) 53.8 52.9 50.1 49.9 49.9 48.6 46.4 44.5 41.9 39.2 37.9
通过先对两个实例的学生自学,然后请学生谈感受,老师提问,学生回答,师生共同完成.
问题五:实例一、实例二、实例三的对应关系在呈现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问题六:以上三个实例有什么相同的特征?
学生活动: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总结归纳出.
共同特点:①都有两个非空数集;②两个数集之间都有一种确定的对应关系;③对于数集中的每一个,按照某种对应关系,在数集中都有唯一确定的值和它对应.
[设计意图]:由前三个实例,抽象出函数概念的本质,未设计不是函数关系的对应图,这样处理有利于形成知识的正迁移.
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问题七:满足以上共同特点的两个数集的对应关系,我们把它叫做什么呢?(先让学生说,老师再做补充)
函数概念:
设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某种确定的对应关系,使对于集合中的任意一个数,在集合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和它对应,那么就称为集合到集合的一个函数,记作.
其中,叫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叫做函数的定义域;与的值相对应的的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叫做函数的值域.显然,值域是集合B的子集.
问题八:请同学们根据现在函数的定义判断前面三个实例是否表示两个集合的函数关系?
问题九:是函数吗
问题十:用几何画板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一段弧,并作平移和旋转,同时叫学生判断这些平移和旋转中的弧是否表示函数图像.
方法引导:如何判断给定的两个变量间是否具有函数关系?
可依据定义,依据定义中的哪几个要点?要注意函数概念中的哪些关键词?
[设计意图]:是对函数概念的简单理解,同时也解决了问题三.
3.质疑解惑,辨析概念
问题十一:请同学们勾画出概念中的关键词,并用简洁的语言说明.
通过交流得出以下几点:
① 都是非空的数集;
② 任意性与唯一性;
③ 确定的对应关系,对应关系可以是解析式、图象、表格.
问题十二:函数由几部分组成
三要素: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缺一不可.
问题十三:怎样理解符号
在法则下,所对应的函数值,并结合生活实例说明.
[设计意图]: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巩固函数的概念.
4.讨论研究,深化理解
【例1】已知函数,
(1)求函数的定义域;
(2)求的值;
(3)当时,求的值.
想一想:函数的定义域该怎么求?符号(为常数)与有哪些区别与联系
(学生先思考、计算,老师提问,师生共同完成)
[设计意图]: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常见函数定义域的求法,使学生加深对定义域的认识;重在强化任意自变量的函数值是唯一的,加深对符号的理解,体会由特殊到一般、具体到抽象的分析问题的方法,同时培养运算能力.这组问题重在加深对函数三要素的理解,以此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5.即时训练,巩固新知
练习1.求函数的定义域:
练习2.已知函数求的值;
学生活动:抽两位学生到讲台在黑板上分别完成(其他同学在下面完成),完成后,师生共同评价完善。
[设计意图]:加深对函数三要素: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的理解.
6.总结反思,提高认识
今天,我们在初中函数定义的基础上,运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重新刻画了函数,比较两个函数的定义,同学们有什么新的认识。
引导学生思考回答,老师作适当补充.
[设计意图]:让学生归纳、总结出本节课所学主要内容,老师作适当点拨引导,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表达能力和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
7.分层作业,自主探究
作业::一、举出生活中函数的例子(两个以上),并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描述函数
二、A组学生做:P24 1、2、3、4;
B组学生做:必做A组学生所做,选做P25 1题.
[设计意图]:分层次要求,分层次作业,其中A组学生基础较差占,其余为B组学生.
说明:我在教学过程中把主要精力和多数时间用来引导学生归纳函数概念和函数的剖析.
五.教学媒体选择
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其目的是充 ( http: / / www.21cnjy.com )分发挥快捷、生动、形象的特点,为学生提供直观感性的材料,有助于适当增加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同时与黑板板书相结合.
附板书设计(提纲式)
练习:2 函数的概念 三个实例的共同点:①②③ 例1 练习:1








六.教学评价设计
通过函数概念的形成过程,例题和习题的完成情 ( http: / / www.21cnjy.com )况,在老师巡视和提问中及时发现问题,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促进学生知识的正迁移,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根据对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效果及时进行评价,结合评价结果的反馈,及时调整学习过程、教学方法.
各位专家,以上就是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想,不足之处恳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谢谢!
《函数的概念》教学设计说明
一、函数概念的本质、地位、作用分析
函数是中学数学最重要的基本概 ( http: / / www.21cnjy.com )念之一,其核心内涵为非空数集到非空数集的一个对应;函数思想也是整个高中数学最重要的数学思想之一,而函数概念是函数思想的基础;它不仅对前面学习的集合作了巩固和发展,而且它是学好后继知识的基础和工具.函数与代数式﹑方程﹑不等式﹑数列、三角函数、解析几何、导数等内容的联系也非常密切,函数的基础知识在现实生活、社会、经济及其他学科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函数概念及其反映出的数学思想方法已广泛渗透到数学的各个领域,是进一步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本节课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进一步描述函数的概念,让学生感受建立函数模型的过程和方法,初步运用函数思想理解和处理生活、社会中的简单问题.
二、教学目标分析
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是有梯度的,由浅入深:首先要通过丰富实例让学生了解函数是非空数集到非空数集的一个对应,了解构成函数的三要素;然后让学生理解函数概念的本质,抽象的函数符号的意义,(为常数)与的区别与联系,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函数值;并且让学生经历函数概念的形成过程,函数概念的辨析过程,函数定义域的求解过程以及求函数值的过程,渗透归纳推理、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通过经历以上过程,让学生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学会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体验函数思想;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感受数学的抽象性和的简洁美.通过例题的讲解,培养和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问题诊断
从学生知识层面看:学生在初中初步探讨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函数的相关知识,有一定的基础;通过集合的学习,对集合思想的认识也日渐提高,为重新定义函数,从根本上揭示函数的本质提供了知识保证.从学生能力层面看:通过以前的学习,学生已有一定的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初步具备了学习函数概念的基本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主要存在以下困惑、困难:
1.对“为什么要重新定义函数”存在困惑.
学生在预习之前可能一直都有疑问:我们已经定义过函数了,为什么又要重新定义函数?学生可能认为自己学得很好了,再学习函数的定义有重复之嫌.
2.学生由实例抽象概括出函数的概念时存在困难.
教学中由实例抽象归纳出函数概念时,要求 ( http: / / www.21cnjy.com )学生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索才能得出,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比较高.在通过 “观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得出函数的概念时,学生在其中的任意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可能得不出函数的概念.
3.对抽象符号的理解存在困难.
四、本节课的教法特点以及预期效果分析
本堂课的特点是概念教学,根据学生的心理特 ( http: / / www.21cnjy.com )征和认知规律,我采取问题式教学法;以问题串为主线,通过设置几个具体问题情景,发现问题中两个变量的关系,让学生归纳、概括出函数概念的本质,这也符合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
本节课对几个重要环节的处理方法是:
为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入三个问题:举出初中学过的一些函数、回忆初中函数的定义、 利用初中函数的定义解决问题“”是否为函数.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后发现由于受认知能力的影响,利用初中所学函数知识很难回答这个问题,形成认知冲突,让学生带着悬念、带着认知冲突学习后面的知识,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为了让学生抽象概括出函数的概念,通过对三个实 ( http: / / www.21cnjy.com )际问题的分析、自学,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充满着变量间的依赖关系,由于实际背景的建立,为学生理解函数概念打下了感性基础.在学习实例一时,我设计了三个递进的问题来引导学生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关系.对后两个实例采取让学生先自学,老师再提问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对关键词的强调和引导,给学生思考、探索的空间,让学生发现、概括出它们的共同特征,进而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概括出函数的概念,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中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选自运动、自然界、经济生活中用三种不同方法表示的函数,既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函数在许多方面的广泛应用,又可以使学生意识到对应关系不仅可以是明确的解析式,也可以是形象直观的曲线和表格,为下一节函数的表示方法描下伏笔.
为了使学生正确理解函数的概念,首先让学生勾画出概念中的关键词,使学生加深理解函数的本质及构成函数的基本要素.对抽象的函数符号的理解也是本堂课的难点之一,应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发表意见,然后用一个生活化的例子来巩固对符号的理解: 好比是“原料”,好比是“机器”, 就好比是“成品”,向机器input(输入)一个原料,就output(输出)一个成品.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很容易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最后启发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结,提醒学生重视研究问题的方法和过程.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以学生作为活动的主 ( http: / / www.21cnjy.com )体, 总是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难点处适当放慢节奏,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与讨论,适时地给予适当的思维点拨,必要时进行大面积提问,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既有利于化解难点、突出重点,也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让学生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掌握知识,提升能力.教学过程中既注重锻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注重对学生交流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对学生的思维品质的培养﹑数学思想的建立﹑心理品质的优化起到良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