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鄂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13 《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鄂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13 《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鄂教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07-09 22:31: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声音的产生》是人教鄂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起始课,是研究声音的基础,属于物质科学领域。本课以建立“声音是由物体振动”的这一核心概念为知识目标,通过“导入——制造声音——科学预测、自主发现、交流表达——设计探究实验、进行探究(搜集证据,验证假设)——联系实际,拓展应用”四个层次进行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自主得出科学结论。从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进而获取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结论,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创新能力,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四年级的小学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有很强的求知欲,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传播等探究活动特别感兴趣。本课很贴近学生的生活。经过前期的学习,科学素养及探究活动中的科学习惯已初步形成。
学生具备科学探究的活动经验,具有自主描述实验现象、实验过程步骤,以及对实验结果的产生有一定的科学预判性和独立或在小组合作中、同学协助下完成实验操作的能力。并能通过自主探究实践活动验证自己的实验预测,亲力探究过程并得出较为科学的结论。
教学中提倡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以小组合作的基础上进行,探究过程中产生的瞬间精彩现象,会极大的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1.科学观念:知道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2.科学思维:能针对声音是如何产生的,提出可探究的问题和假设,并制定研究计划。能收集、记录研究声音产生的实验现象,并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3.探究实践:能采用不同的材料与方法,通过实验与观察,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4.态度责任:在科学实验活动中,能主动听取他人的意见,并对自己的观察进行反思、评价与修正。乐于为完成探究活动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学重点】
1、知道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2、能采用不同的材料与方法,通过实验与观察,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学难点】
能采用不同的材料与方法,通过实验与观察,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学准备】
实验材料、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提出和聚焦问题
1.提出本课的研究主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①师:同学们,大家好,很高兴和大家一起上今天这节有趣的科学课。
老师这里有一段视频,请同学们认真倾听,里面都有什么声音?
生1:歌声
生2:鼓声
②师:除了这些,你在日常生活中还能听见什么声音呢?
生1:汽车喇叭声
生2:鸟叫声
③师:我们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声音,关于声音你想知道什么?
生1:我想研究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又是如何传播的?
生2:我除了想研究声音是怎么产生的,还想知道回音是怎么回事
生3:我也想研究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它看不见、摸不着。那它到底是什么?
④师:听了同学们这么多的回答,我发现同学们问的最多的问题就是声音是怎么产生的?确实,想要研究声音,我们首先就应该知道声音是怎么产生的。那我们今天就来研究《声音的产生》。
(同学们想研究的问题可真多呀,但是想要研究声音,我们首先就应该知道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设计意图: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是激发创造力的有效途径。问题是思维的发源地,没有问题就不会引起思考。在提出问题阶段,学生需要观察分析,展开联想,激活前知,在发散性思维与集中性思维的基础上,分析、比较问题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进一步明确研究问题。】
(二)科学实践活动: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1.观察物体发声时产生的现象。
①师:为了研究声音的产生,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多种实验材料。有钢尺、皮筋、鼓、吊镲...。请同学们用这些材料制造声音,注意物体在发声时有什么现象?(注意观察除了发声之外,还有什么现象)
②师:那我们在做实验的时候需要注意些什么?
生1:做的时候要安静,仔细听它的声音。
生2:等敲击以后要声音完了以后,如果还想观察的话再敲击。
③师:大家考虑的很周全
④师: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观察呢?
生1:眼睛
生2:耳朵...
⑤师:大家都运用到了感官,很不错。我们可以先用身体上的感官去感受观察,还可借助一些其他的辅助材料进行观察。
我们在观察这些物体时,让他们单独、持续地发出声音,一次实验一种材料,观察到发声时的现象后,再继续下一种。及时将我们观察到的现象用图和文的方式记录下来。并且思考这些物体发声时是否都有相同的现象产生。实验时间为7分钟,听到铃声响以后,我们就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大家清楚了吗?请小组讨论,你们将要选择哪几种材料?
学生小组讨论
【设计意图:在设计实践探究方案环节,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全面考虑各种因素对实验的影响,严格控制变量,让学生对实验方法、方案展开讨论,在讨论过程中使学生的思维深刻性得到发展。】
④师:请小组长组织好成员分工合作,认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员做好实验记录。实验员到材料区排队领取实验器材
学生领取器材。
学生实验(中途送辅助材料)
⑤师:请X小组来汇报你们的实验发现。
⑥师:老师为了方便大家观察,对镜头进行了处理,我们把镜头调慢,仔细地来看一看鼓面的变化。
生1:我看到了鼓面被敲击出声音的同时,鼓面上面的水和豆子都被震起来了。
生2:我还看到当鼓发声时,鼓面并不是振动一次就停止,而是上下振动几次才逐渐停止振动的。
⑦师:是的,当鼓面被敲击发出声音的时候,我们可以观察到鼓面发生了往复运动,我们管这种运动方式叫做振动。
【设计意图:在应用可视化材料时,不仅要使现象可见、明显,还应将可视化材料进行整合,让学生在现象的对比中更为直观地建立联系,在规范、有序的活动中建构科学概念,发展思维。】
2.交流总结。
①师:通过刚刚的实验,你发现物体发声有什么共同特点了吗?
生1:它们都是在力的作用下发出声音,这些物体发声时能够观察到它们在不断地振动。
【设计意图:巧用可视化材料,将抽象的概念外显为具体事物的变化,帮助学生在交流研讨中将观察到的现象、得到的发现与科学概念之间建立联系,从而构建科学概念,最终促成学生在具象中发展抽象思维。】
3.探究让发声物体停止发声的方法,观察它们停止发声后的现象。
(1)探究物体停止振动会有什么现象
①师:通过上面的观察,我们发现物体发声时都在振动,那么物体停止振动,是不是声音就停止了?
生1:是的
生2:不是
...
②师:这都是同学们的猜测,那我们如何让正在发声的物体停止振动呢?
生1:捏住
生2:压住
③师:同学们的方法都可以试一试,请同学们利用刚刚的实验器材验证你们的猜测。
【设计意图:教师以活动链为导向,不断促使学生在活动中开展有目的的探究,验证自己的猜想,又在探究验证的过程中发现并提出新的问题,驱动思辨的发展。从抽象思考、推理到科学论证,最后得出结论。发展学生的实证意识,助力他们科学思维的发展。】
(2)实验后,讨论并交流实验现象和结论。
①师:通过刚刚的实验,我们验证了什么?
生1: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当我们让正在发声的物体停止振动,它产生的声音也就随之消失了,这也进一步证明声音是因为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②师:看来我们已经发现了声音产生的秘密,那也就是当物体振动的时候产生了声音,当物体停止振动的时候,声音也就随之消失了。
【设计意图:学生在概括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一科学概念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知识,在新的情境中尝试分析、解决问题,夯实了科学概念的建构,提升了科学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学生在课堂上建构的科学概念,不一定是完整科学的。因此这一环节利用了从正反两个维度、从事物不同方面来证明某一观点的科学思维方法,既检验了学生科学概念的掌握情况,又能弥补学生单向思维的不足。】
③师:今天在课堂上,老师使用的一个物体也能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是什么呢?
生1:铃铛
④师:请同学们听,听到声音了吗?观察到它在振动了吗?那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观察呢?
生1:手摸
生2:放黄豆
⑤师:你们的方法都很不错!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小工具帮助大家观察,请大家仔细看。
激光笔实验
4.归纳总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①师:那么今天我们验证了这么多物体。能不能最终得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大家觉得能不能。
生1:我觉得是不能的,因为是世界上有千千万万种的物体,仅仅靠我们测试的这几种物体是不够的。
②师:科学家们,他们经过了大量的研究和观察,研究了更多的物体。就像我们今天一样,经历了提出问题、观察、推测、验证这样子的过程,最终得出结论: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设计意图:教师以活动的推进驱动学生对科学核心概念的构建,提升了他们的比较、质疑、分析、推理等科学思维能力。】
⑦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关于声音可以达成哪些共识呢?你来说一说。
生1:声音是由物质振动产生的,等振动停止之后声音就会消失,那么然后振动是一种快速重复往返的运动。
⑧师:大家总结得非常好,这都是我们今天这一节课所获得的共识。
【设计意图:科学教学中,我们综合运用各种策略,将实验现象、观察过程、学生思维等可视化,让学生在交流研讨中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将科学课堂转变为一个师生、生生交互学习、言思共振的环境,促进学生对科学概念进行深度理解和思考。】
(三)拓展与应用:
①师:同学们,我们在刚刚上课的时候听到了悦耳的鼓声,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更多的乐器演奏,请大家欣赏!
②师:里面有什么乐器呢?
生1:古筝
生2:鼓
③师:演奏者们是用什么方法使它们发出声音的?
生:敲、拍、弹、吹
④师:是的,通过这些力的作用使物体反复振动发出美妙的乐声。
⑤师:听到这么美妙的乐曲声,小蛇也想给大家跳一段舞,大家想看吗!好,睁大眼睛仔细瞧!(师演示)
⑥师:小蛇为什么会跳舞呢?谁能解开这里面的奥秘?
生: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培养迁移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所学,迁移应用于生活,解释自然现象,解决实际问题,进行改进、发明等创造活动,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尝试从不同角度去分析思考问题。】
⑦师:上完这节课同学们是不是还有很多关于声音的问题?那我们下课的时候就把这些问题补充到我们的问题单里面,下一节课我们仍然可以用我们今天所学到的研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这些方法继续研究其他有关于声音的奥秘,好吗?
【设计意图:本节课中,学生完整地经历了“体验-反思-探究-结论“这个过程,他们经历了一系列有结构的探究活动,实现了科学思维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进阶过程:在前概念中开始质疑,质疑是思维发展的基础;在物体发出声音与物体振动之间建立初步联系,思维开始生长;用更充分的例证证明物体振动产生声音,思维获得提升;观察振动停止,声音也停止,从正反两个维度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使思维更加深刻、灵活;研究空气振动发出声音,突破了教学难点,使思维走向高阶,也达成了对科学概念的深层次理解。这个过程对学生的影响不只是对“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认识,还在怎样观察认识事物,如何证明某一观点,以及如何想方设法、追根究底等态度方面,都产生了积极意义。】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