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9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课件(共3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9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课件(共3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10 01:05: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9张PPT)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19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课标要点:(1)了解北洋军阀的统治及其特点
(2)通过了解民国初年社会经济、思想观念、生活习俗的变化,认识其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3)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1916年
军阀混战与割据时期:1916年—1928年
北洋军阀:1895年袁世凯开始为清政府编练新式陆军。后来逐渐形成了一个以他为首的军事集团。由于袁世凯长期担任北洋大臣、直隶总督,这个军事集团通常被称为北洋军阀。北洋军阀执政时期的政府被称为北洋政府,北洋军阀的统治始于1912年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终于1928年张学良东北易帜。
“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 —— 鲁迅
一个空前混乱的年代,一个思想大解放的年代,英雄群起逐鹿中原的混乱时代,思想自由百家争鸣的黄金时代,一个说真话的时代,一个出大师的时代。 ——陈钦《北洋大时代》
北洋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时代?
革命派缔造了民国的基石,袁世凯得到了民国的名器,这是当时中国社会选择的结果。但前者并不甘心于这一种结果,后者并不满足于这种结果,于是,开始于清末的民主和专制之争,注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展开新的肉搏。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一、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
1.袁世凯复辟帝制: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随后一步步展开了独揽大权的活动
袁世凯《就任誓词》
世凯深愿竭其能力,发扬共和之精神,
涤荡专制之瑕秽,谨守宪法。
依国民之愿望,达国家于安全完固之域,
俾五大民族同臻乐利。
一、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
1.袁世凯复辟帝制: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随后一步步展开了独揽大权的活动
(1)准备工作:
①袁世凯对内独揽大权
【拓展】“宋教仁案”,1912年12月开始举行的中华民国首次国会选举中,中国同盟会及其他政党组成的国民党,在参众两院的初选和复选中获得巨大胜利。接替孙中山代理国民党理事长的宋教仁,准备筹划组织第一届责任内阁。1913年3月20日夜晚,宋教仁由上海起程前往北京,被刺于上海沪宁火车站。“宋教仁案”是在临时政府即将向正式政府过渡的背景下发生的,是以宋教仁为代表的主张建立责任内阁的国民党,与以袁世凯为首的政治势力激烈斗争导致的结果,对后来的政局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宋教仁案”后革命党人发动了“二次革命”。4月,袁世凯不经国会同意,擅自以盐税、关税等为担保,向英、法、德、日、俄五国银行团借款2500万英镑(即所谓“善后大借款”),扩充军备,调兵南下,向南方革命党人进攻。由于国民党力量涣散,“二次革命”很快被镇压下去。
一、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
1.袁世凯复辟帝制: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随后一步步展开了独揽大权的活动
(1)准备工作:
①袁世凯对内独揽大权(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
1913年11月 袁世凯下令解散国民党
1914年5月 公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
1914年底 发布《修正大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任期十年,可连选连任
②1915年1月,日本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列强无暇东顾的时机,向袁世凯提出把中国部分领土以及政治、军事、财政等置于日本控制之下的“二十一条”要求。经过谈判,袁世凯最终于1915年5月被迫签订不平等的“中日民四条约”(五九国耻)
(2)过程
①1915年10月,参政院以“尊重民意”为由,召开“国民代表会议”表示一律“赞成”君主立宪;
②12月袁世凯接受“劝进”当上了皇帝,以1916年为洪宪元年。
【拓展】“二十一条”的主要内容有:一、要求承认日本接管德国在山东所享有的一切权力,并加以扩大。二、要求延长日本租借旅顺、大连及南满铁路、安奉铁路的期限为99年,并承认日本在东三省南部及内蒙古东部的特殊权利。三、规定汉冶萍公司改为中日合办。四、规定中国沿海港湾、岛屿不得租借或割让他国。五、中国政府须聘用日本人为政治、军事、财政等顾问;中国警政及军械厂由中日合办。袁世凯接受了除第五条以外的内容。
【拓展】1.在山东,日本不仅得以继承德国的一切利权,还得到中国政府关于山东内地或其沿海岛屿一概不租让于外国等许诺。
2.在南满,日本得到延长租借地及铁路期限、其臣民得任便居住、往来并经营农工商业及租用土地等权利。 ——《中日民四条约》
【拓展】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后,迫不及待地要登上正式大总统的宝座。他破坏先制定宪法、后选举总统的法定程序,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1913年10月6日,国会匆匆进行总统选举,袁世凯做贼心虚,派上千名警察改穿便衣,打着公民请愿团的旗号包围国会,叫喊:“今天选不出我们中意的大总统,你们休想出院。” 从早晨8点到晚上10点议员们忍饥挨饿连续投票三次才选出袁世凯为大总统。
一、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
1.袁世凯复辟帝制: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随后一步步展开了独揽大权的活动
(1)准备工作:
①袁世凯对内独揽大权(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
1913年11月 袁世凯下令解散国民党
1914年5月 公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
1914年底 发布《修正大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任期十年,可连选连任
②1915年1月,日本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列强无暇东顾的时机,向袁世凯提出把中国部分领土以及政治、军事、财政等置于日本控制之下的“二十一条”要求。经过谈判,袁世凯最终于1915年5月被迫签订不平等的“中日民四条约”
(2)过程
①1915年10月,参政院以“尊重民意”为由,召开“国民代表会议”表示一律“赞成”君主立宪;
②12月袁世凯接受“劝进”当上了皇帝,以1916年为洪宪元年。
【解读】在袁世凯爪牙的包办下,导演了一出“国体投票”的丑剧,12月各省代表1993人投票的结果,赞成君主立宪的正好1993票,各省的“推戴书”上都写着完全一样的字句:“恭戴今大总统袁世凯为中华帝国皇帝,并以国家最上完全主权奉之于皇帝,承天建极,传之万世。”
梁启超著《异哉所谓国体问题》一文:“自国体问题发生以来,所谓讨论者,皆袁氏自讨自论;所谓赞成者,皆袁氏自赞自成;所谓请愿者,皆袁氏自请自愿”。袁世凯听说梁启超写了此文,令人以20万高价收购,被梁启超拒绝。在来人威胁利诱面前,梁启超愤然说:“余诚老于亡命之经验家也,余宁乐此,不愿苟活于此浊恶空气中也。”
材料: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誓死戮此民贼,以拯吾民……正义所至,何坚不破?愿与爱国之豪俊共图之!
——孙中山《讨袁檄文》
2.护国战争
(1)革命党人的反抗:面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革命党人起而反抗。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组织中华革命党,武力讨伐袁世凯。
(2)护国战争:
①背景:袁世凯称帝的行径,激起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②经过:1915年底,唐继尧、蔡锷、李烈钧在云南宣布独立,并组织护国军,发动护国战争,讨伐背叛共和的袁世凯。随后,贵州、广西、广东、浙江、湖南、陕西、四川等省相继宣告独立;
③结果: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恢复中华民国纪年。
任凭你像尧舜那样贤圣,像秦始皇、明太祖那样强暴,像曹操、司马懿那样狡猾,再要想做中国皇帝,乃永远没有人答应。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论》
经过辛亥革命的洗礼,民主共和国的观念终究深入人心,人们不再把自己看作“圣明天子”治下的“子民”,开始意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在袁氏当国几年间……国家的境遇和民众的生活都没有改善,同清政府时期没有多少区别。现在这个并无尺寸功绩的袁世凯忽然要做起皇帝来,更引起人们的强烈不满。—金冲及著:《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二、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
1.军阀割据的形成
(1)原因:袁世凯称帝失败,不久死去,北洋军阀中难以产生一个统御整个北洋派的人。北洋军阀内部派系纷争,很快发展为军阀混战和割据的局面。
(2)表现:
派系 代表 支持国 占领区域
直系 冯国璋 英、美 直隶及长江中下游的苏、赣、鄂等省
皖系 段祺瑞 日本 皖、浙、闽、鲁、陕各省
奉系 张作霖 日本 东北三省
【深化】军阀割据局面,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
【深化】军阀割据局面,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
是由中国社会的半封建性决定的。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具有分散性,使军阀可以在一个地区闭关自守。
是由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性决定的。袁世凯病死之后,帝国主义列强 “分而治之”,寻找新的代理人。
二、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
1.军阀割据的形成
(1)原因:袁世凯称帝失败,不久死去,北洋军阀中难以产生一个统御整个北洋派的人。北洋军阀内部派系纷争,很快发展为军阀混战和割据的局面。
(2)表现:
派系 代表 支持国 占领区域
直系 冯国璋 英、美 直隶及长江中下游的苏、赣、鄂等省
皖系 段祺瑞 日本 皖、浙、闽、鲁、陕各省
奉系 张作霖 日本 东北三省
(3)影响:各军阀凭借手中掌握的军队,争权夺利,先后爆发直皖、直奉混战,导致北京政权实际上由不同的军阀所控制。
领冯玉祥因受南方革命政府影响,又因吴佩孚克扣他的军饷等问题,同吴佩孚的矛盾越来越大。大战中冯玉祥秘密从前线返回北京,囚禁总统曹锟,发动北京政变。直系军阀大败,吴佩孚率残部逃往长江流域。冯玉祥政变后,宣布脱离直系军阀,把部队改名为中华民国国民军,自任总司令,电邀孙中山北上商议和平统一中国问题。后来北京政权被奉系控制。
【解读】1920年7月10日直皖战争拉开战幕,皖系由段祺瑞任总司令,直系由吴佩孚任总司令。12日直系首领曹锟和奉系首领张作霖联名通电讨段,奉军陆续入关,14日直奉联军与皖军在北京近郊接战,至18日双方激战于涿州高碑店、琉璃河一带,19日皖军大败,段祺瑞被迫通电辞职。北京政府仍为1918年上台的徐世昌总统,直奉公推靳云鹏组阁,但靳云鹏亲直疏奉,梁士诒在奉系支持下组阁,梁士诒极力抑制吴佩孚,终于爆发了第一次直奉战争。1922年4月29日至5月初,直奉双方先后在长辛店、固安、马厂等地发生战争,奉军大败,6月撤回关内。经过两年准备,1924年奉军入关,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直系将
二、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
1.军阀割据的形成
(1)原因:袁世凯称帝失败,不久死去,北洋军阀中难以产生一个统御整个北洋派的人。北洋军阀内部派系纷争,很快发展为军阀混战和割据的局面。
(2)表现:
派系 代表 支持国 占领区域
直系 冯国璋 英、美 直隶及长江中下游的苏、赣、鄂等省
皖系 段祺瑞 日本 皖、浙、闽、鲁、陕各省
奉系 张作霖 日本 东北三省
(3)影响:各军阀凭借手中掌握的军队,争权夺利,先后爆发直皖、直奉混战,导致北京政权实际上由不同的军阀所控制。
2.府院之争
(1)背景:段祺瑞出任国务总理,为了使权力合法化,他重新召开国会,但这次会议的进展并不顺利。
(2)过程:总统黎元洪免去段祺瑞总理职务,造成所谓的“府院之争”。
【解读】府院之争指民国五至六年(1916年至1917年)黎元洪与段祺瑞之间的权力斗争。1916年6月袁世凯死后,原第一任副总统黎元洪依法继任大总统,段祺瑞任国务总理,段以北洋正统派首领自居,依附日本军阀,掌握军政大权,与黎元洪分庭抗礼。先是在国务院秘书长人选问题上,黎元洪和段祺瑞发生了争执,最后由徐世昌出面了结。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在要不要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德国宣战这个问题上,双方斗争更趋激烈。段祺瑞想以参战为名,利用日本贷款,扩充皖系实力。美国为防止日本在中国取得独霸地位,就支持黎元洪,反对中国参战,双方矛盾激化。恰在这时,段祺瑞私自向日本借款一事被揭露。1917年5月21日,黎元洪瞅准时机在这时下令撤销了他的总理职务,段祺瑞愤然离京去津,并且根据临时约法,总统无权撤销总理职务,不承认黎的免职令。因一方为总统府,一方为国务院,所以它们间的争斗被称为“府院之争”。实质:美日矛盾的激化
【解读】黎元洪下令免去段祺瑞的总理职务,但皖系势力很大,黎元洪无法抵抗其军事政治压力,只好请盘踞徐州的军阀张勋出面“调停”。张勋原是袁世凯的部下,清帝退位后,他仍以清朝忠臣自居,脑后一直拖着辫子。他的部下也都拖着辫子,人称“辫子军”。张勋一心想复辟清朝,有较强的军事实力,在地方军阀中也有较高地位。黎元洪和段祺瑞都想拉拢他。段祺瑞被黎元洪赶下台后,也请张勋出面,让他驱逐黎元洪。张勋认为,复辟的时机已经到来。
(3)结果:1917年夏,张勋以调解府院之争为名,率“辫子军”入京,逼黎元洪解散国会,后拥清废帝溥仪复辟,恢复“宣统”年号。黎元洪被迫躲进外国使馆。段祺瑞见利用张勋驱逐黎元洪的目的已经达到,张勋复辟又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于是立即在天津组织“讨逆军”,攻入北京城。张勋战败,溥仪再次退位,复辟丑剧仅12天就迅速收场了。段祺瑞以“再造共和”的“功臣”自居,重新担任国务总理。冯国璋代行大总统职权。
1917.5以黎元洪为首的总统府集团与以段祺瑞为首的国务院集团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
英美和日本在华利益之争
段祺瑞
黎元洪
(3)结果:1917年夏,张勋以调解府院之争为名,率“辫子军”入京,逼黎元洪解散国会,后拥清废帝溥仪复辟,恢复“宣统”年号。黎元洪被迫躲进外国使馆。段祺瑞见利用张勋驱逐黎元洪的目的已经达到,张勋复辟又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于是立即在天津组织“讨逆军”,攻入北京城。张勋战败,溥仪再次退位,复辟丑剧仅12天就迅速收场了。段祺瑞以“再造共和”的“功臣”自居,重新担任国务总理。冯国璋代行大总统职权。
3.护法运动
(1)背景:国务总理段祺瑞公然破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拒绝恢复国会。
(2)过程:1917年8月,南下的150余名国会议员在广州召开非常会议,决定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推举孙中山为大元帅。但借孙中山的名望争权夺势的西南军阀,却千方百计排挤孙中山。
(3)结果:1918年,孙中山愤然辞去大元帅之职,运动失败。
【解读】 顾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南与北如一丘之貉。虽号护法之省,亦莫肯俯首于法律及民意之下。 ——孙中山
【拓展】 1921至1922年孙中山领导了第二次护法运动,因粤系军阀陈炯明叛变而失败。
(3)结果:1917年夏,张勋以调解府院之争为名,率“辫子军”入京,逼黎元洪解散国会,后拥清废帝溥仪复辟,恢复“宣统”年号。黎元洪被迫躲进外国使馆。段祺瑞见利用张勋驱逐黎元洪的目的已经达到,张勋复辟又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于是立即在天津组织“讨逆军”,攻入北京城。张勋战败,溥仪再次退位,复辟丑剧仅12天就迅速收场了。段祺瑞以“再造共和”的“功臣”自居,重新担任国务总理。冯国璋代行大总统职权。
3.护法运动
(1)背景:国务总理段祺瑞公然破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拒绝恢复国会。
(2)过程:1917年8月,南下的150余名国会议员在广州召开非常会议,决定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推举孙中山为大元帅。但借孙中山的名望争权夺势的西南军阀,却千方百计排挤孙中山。
(3)结果:1918年,孙中山愤然辞去大元帅之职,运动失败。
4.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1)目的:为了争取国际地位,抑制日本在华势力的发展。
(2)概况:
①1917年8月14日,中国加入协约国方面。
【拓展】《民四条约》后,外交总长向袁世凯建议:唯有参战,取得参加战后和会资格,才有挽回《民四条约》中丧失权利的机会。北京政府也亟思在外交上有所突破,乃借参加欧战之机会,加入协约国阵营。努力收回国权提升国际地位。
——王建朗、黄克武《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②中国收回德、奥在天津、汉口的租借,撤销两国的领事裁判权;
③十几万名中国劳工前往欧洲前线,为协约国取得胜利作出了贡献。
当我们百年后重新回看北洋时代时,我们发现,这是一个中国王朝政治解体走向宪政民主国家的过渡时代,除了军阀混战政治动荡外,那时也留下了很多正面的东西,比如,那时的中国开始尝试民主,……经济飞速发展,被经济学家称为:“中国民族资本发展的黄金时期。” ——陈钦《北洋大时代》
1913.11
1914.5
1914底
1915.12
1915.5
袁北京就职
“宋教仁案”
袁公布《中华民国约法》,改为总统制
袁发布《修正大总统选举法》
袁签订“中日民四条约”
袁称帝,年号“洪宪”,将民国改为帝国
黎、段“府院之争”
张勋拥溥仪复辟
段破坏《临时约法》,拒绝恢复国会
任期十年,可连选连任
1913.3
袁解散国民党
1913“二次革命”
1915护国战争
1917年
1917护法运动
扫清障碍
大权在握












取得日本支持
袁取消帝制,6月病逝
1916.3
护民主共和
护中华民国
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倒行逆施
孙氏抗争,举步维艰
(一)民主与专制之争
1912.3.10
政治:长期封建专制统治的影响;
经济:小农经济占主导,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
思想:传统思想根深蒂固,民主思想影响有限。
1926年,有报纸评论说:“自从蒋介石抬出三民主义,大出风头以后,许多人都觉得主义是值钱的,于是乎孙传芳标榜三爱(爱国、爱民、爱敌),东三省有人主张三权(民权、国权、人权)。听说四川有些军人到处请教人替他们想个主义玩玩。”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 )
A.政治宣传促使各界思想趋同 B.标榜主义成为军阀自保的主要手段
C.民主思想已经成为社会潮流 D.各地军阀对三民主义理解存在差异
C
北洋军阀时期政治特点:
(1)民国有名无实,独裁统治与帝制复辟交替出现;
(2)军阀割据混战,政治分崩离析,人民流离失所;
(3)革命党为维护辛亥革命果实进行了一系列斗争,均告失败;
主线:独裁专制与民主共和的斗争
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呈现出由“沉沦”到“上升”的“U”字形发展过程,在“沉沦”与“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1901-1920),这就是“沉沦”的谷底、“上升”的起始时期。
——张海鹏《简明中国近代史读本》
原因:
启示:
【思考】北洋军阀统治下中国政治斗争的焦点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都以失败告终,原因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问题?
焦点:民主共和与封建专制的斗争。
实质: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之间的斗争。
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水平低,资产阶级力量薄弱并且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
说明: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不符合中国的国情。
启示: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行不通。
三、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发展
状况
阶段
19C60、70S
甲午战后
1895
民国初年
一战期间
1912
1919
国民党
统治前期
1927
1937
国民党
统治后期
1949
1956
开始兴起
初步发展
短暂
春天
沉重打击
陷入困境
消亡
短暂发展
新的春天
萧条
民族资本主义兴起的背景:(1)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2)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诱导(3)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含义:中国民间资本投资兴建的使用机器生产的工厂制工业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背景:①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争相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②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民间办厂限制,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颁布了一系列商法和奖励实业的政策;③实业救国思潮的鼓舞;④维新变法运动及清末新政的推动;⑤为反对帝国主义掠夺矿产,中国人民掀起了收回利权运动。
阶段 时间 原因
产生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自然经济的解体;外商企业的刺激;洋务运动的诱导。
初步发展 19世纪末 列强的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自然经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实业救国”思潮;收回利权运动
短暂春天 1912-1919 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辛亥革命的影响;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
较快发展 1927-1936 基本实现全国统一;“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推动;民族资产阶级兴办实业的热情有所提高;反帝爱国运动蓬勃开展;1928年,改订新约运动;1935年法币改革;
日益萎缩 1937-1945 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官僚资本的压制;
陷入绝境 1946-1949 美国经济侵略加剧;官僚资本的挤压;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滥发纸币,导致通货膨胀。
知识拓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
三、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1)背景:①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②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鼓励发展实业,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海外华侨竞相投资国内工商业;③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特别是1915年为反对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掀起的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群众运动;
三、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1)背景:①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②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鼓励发展实业,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海外华侨竞相投资国内工商业;③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特别是1915年为反对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掀起的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群众运动;④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⑤北洋军阀政府较为宽松的经济政策,使资本主义工商业得以继续发展;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美日加紧侵略中国)
时 间 国 别 减少比例
1915年与1914年相比 欧洲列强 约1/5
1918年与一战前相比 英国 1/2
1918年与一战前相比 法国 1/3
1918年与一战前相比 德国 完全停止出口
【深化】实业救国:中国近代发展实业作为救国救民主要手段的经济思想。19世纪末提出,以张謇、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主要代表,实业泛指农、工、商、交通等业,他们宣扬此论的同时,却否定采取革命手段改变落后生产关系的必要性。
三、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1)背景:①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②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鼓励发展实业,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海外华侨竞相投资国内工商业;③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特别是1915年为反对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掀起的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群众运动;④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⑤北洋军阀政府较为宽松的经济政策,使资本主义工商业得以继续发展;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美日加紧侵略中国)
(2)表现:
①中国民族工业迅速发展,速度和规模甚至超过以往半个世纪所取得的成绩;
②以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开办的面粉厂等为代表的一批民族企业迅速壮大起来。
(3)影响:随着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中国产业工人数也急剧增加,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
【深化】影响:
【深化】影响:①政治上:为民主革命的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使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化(五四运动爆发)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②思想上: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
【深化理解】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与中国近现代革命的关系:
【深化理解】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与中国近现代革命的关系:
①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为资产阶级维新派实行百日维新挽救民族危机奠定了基础,也促成了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推翻清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
②辛亥革命至一战期间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为资产阶级激进派发动新文化运动创造了条件,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奠定了阶级基础;
【对比】民族资本主义企业: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创办的有,上海的发昌机器厂、洪盛机器碾米厂,广东南海的继昌隆缫丝厂,天津的贻来牟机器磨坊;20世纪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创办的申新纺织厂、福新面粉厂等。民族工业狭义上讲指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广义上讲还包括洋务派企业。
洋务派创办的企业:
(1)创办军事工业: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具有资本主义色彩封建官办企业;
(2)创办民用企业:上海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开平煤矿、湖北织布局、汉阳铁厂等。具有封建色彩的资本主义民用企业(官督商办)(官僚资本)
(1)不利因素:
【深化理解】影响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
(2)有利因素:
(1)不利因素:①社会性质:诞生于半殖民之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受到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束缚,步履艰难;②自身因素:中国的民族工业缺乏资本原始积累和人才、技术、市场、思想观念的准备。先天不足和列强的压制与掠夺,造成民族工业结构和地区分布上的畸形发展,始终没有建立起独立完整生物工业体系;③政局动荡:近代中国政局长期动荡,革命和战争不断,使民族工业发展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
④思想束缚:重农抑商落后思想的束缚。
(2)有利因素:①列强侵略的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思想文化:冲击着中国落后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分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某些条件;②政府鼓励:面对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至民初政府鼓励兴办实业,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上的保障;③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中国人民反帝爱国热情不断高涨,使“实业救国”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特别是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不断兴起,有力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④民族精神:实业家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支撑民族工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⑤创新精神:一些民族工业自身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合理的经营策略也是其顽强发展的因素。
民国初年在中国的外商、华商煤矿比例一览表(%)
年产量(万吨) ≥100 10—99 1—9 ≤1
外商企业 100 88.5 41 0
华商企业 0 11.5 59 100
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优势
外国资本仍然超过民族资本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特点:(根本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先天不足: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
后天畸形:行业分布不均,集中在轻工业领域;地区分布不均,集中在沿海地区。
特点:
民族工业分布示意图
①产业结构上: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重工业比较薄弱,但未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②区域分布上:主要集中在沿海区域,地域分布不平衡。
③地位上: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经济的排挤,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小。
影响:
促使中国产业工人的人数急剧增加,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为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或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奠定了阶级基础;为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创造了条件
请判断: 条曲线分别代表中国近代哪种经济形态?
2.社会生活新气象:除旧布新、文明开化,体现了民主、共和、平等的观念
(1)原因:①共和政体的建立;
②南京临时政府致力于社会生活方面的除旧布新
(2)表现:①宣布改用阳历;
②颁布剪发辫、易服装和废止缠足的法律;
③颁布法令,割除“大人”“老爷”等清朝官场的称呼。
④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过去的陈规陋习不符合时代潮流,应接受文明开化新习俗、新风尚。
(3)特色:新旧并立,土洋并存成为民国初年社会习俗的主要特色,体现了近代化缓慢发展的社会面貌
剪辫
易服
废止缠足
称呼礼仪变化
婚礼简约文明






四、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1.开始: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2.原因:这场运动源于人们对辛亥革命失败原因的痛苦反思。人们认识到共和制度之所以不能真正得到巩固,中国的状况依然黑暗,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大多数国民的头脑仍被专制和愚昧牢牢地束缚着。
【深化理解】阅读教材探究“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①经济:辛亥革命至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②政治: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民族危机严重。资产阶级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牢笼,实行民主政治,而袁世凯实行独裁专制,梦想恢复帝制。
③思想:辛亥革命后,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而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
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先进分子奋起反击,力图根本之救亡
1912年8月,宋教仁改组同盟会为国民党,拟组织政党内阁,以制约袁世凯。
1913年3月,宋教仁上海遇刺身亡;
1913年7月,爆发“二次革命”,9月失败;
1913年10月4日,袁世凯下令解散国民党京师本部。
1914年1月正式解散国会。
1914年5月废止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并公布了经过增修的《中华民国约法》
1915年5月9日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称帝,为洪宪帝政
“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
“孔子之道,自古常新,与天无极-- 袁世凯《大总统祭圣告令》
1914年袁世凯身穿皇帝礼服在天坛举行祭天仪式。
“吾人于共和国体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究其原因在于没有启发“多数国民之自觉” …… “如今要巩固共和,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
今日庄严灿烂之欧洲,何自而来乎?曰,革命之赐也……(吾国)政治界虽经三次革命,而黑暗未曾稍减。其原因……大部分则为盘踞吾人精神界根深蒂固之伦理、道德、文学、艺术诸端,莫不黑幕层张,垢污深积 ……此单独政治革命所以与吾社会不生若何变化,不收若何效果也。
“欲使共和名副其实,必须改变人的思想,要改变思想,须办杂志” “让我办十年杂志,全国思想都全改观”。 ——陈独秀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如果想使政治由人民发动,不得不先有养成国人自由思想、自由评判的真精神的空气。我们相信人类自由的历史,没有一国不是人民费去一滴一滴的血汗换来的。没有肯为自由而战的人民,绝不会有真正的自由出现。” ——蔡元培:《争自由的宣言》
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醒。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四、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1.开始: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2.原因:这场运动源于人们对辛亥革命失败原因的痛苦反思。人们认识到共和制度之所以不能真正得到巩固,中国的状况依然黑暗,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大多数国民的头脑仍被专制和愚昧牢牢地束缚着。
3.主要阵地:北京大学和《新青年》杂志(1917年初,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随即聘请陈独秀为文科学长,并延揽许多具有新思想的学者来北大任教)
4.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钱玄同、刘半农等
四、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1.开始: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2.原因:这场运动源于人们对辛亥革命失败原因的痛苦反思。人们认识到共和制度之所以不能真正得到巩固,中国的状况依然黑暗,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大多数国民的头脑仍被专制和愚昧牢牢地束缚着。
3.主要阵地:北京大学和《新青年》杂志(1917年初,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随即聘请陈独秀为文科学长,并延揽许多具有新思想的学者来北大任教)
4.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钱玄同、刘半农等
5.主要内容:
(1)思想上:宣传民主与科学
(要拥护“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2)进行文学革命: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
德先生
democracy(民主)
赛先生
science(科学)
【拓展】新文化运动内容:
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迷信;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关系:
民主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核心,是反对封建思想、封建制度的武器;
新文学是宣传民主、科学的手段、载体;
新道德是新文化运动的归宿、目的。
【解读】“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人权就是民主,陈独秀提出了政治民主、信仰民主、经济民主、社会民主、伦理民主;关于科学陈独秀认为不论什么事物,如果经科学和理性判断为不合于现今社会的,即令它是祖宗所遗留的、圣贤所至爱的、政府所提倡的都一文不值。陈独秀号召青年以民主和科学并重,拿出“利刃断铁”的气魄“战胜恶社会”。他向青年提出六点希望:
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
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
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期望培养出一代“意志顽狠、善于不屈;体魄强健、力抗自然;信赖本能、不他人为活;顺性率真、不饰伪自文”的新国民。 -----《敬告青年》陈独秀(1915年9月)
【解读】“儒者三纲之说,为一切道德政治之大原:
君为臣纲,则民于君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
父为子纲,则子于父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
夫为妻纲,则妻于夫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
率天下之男女,为臣,为子,为妻,而不见有一独立自主之人者,三纲之说为之也”。忠、孝、节,“皆非推己及人之主人道德,而为以己属人之奴隶道德也”。所以,陈独秀抓住旧道德为封建政治服务的本质,一针见血地指出:“主张尊孔,势必立君,主张立君,势必复辟;孔教与共和存其一必废其一。” ——陈独秀
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经过新文化运动的倡导,白话文逐渐普及开来(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命令,小学教科书改用白话文)。
5.影响:
(1)在《新青年》的有力推动下,各地拥护新文化运动的刊物纷纷出版,使
全国报刊面貌为之一新;
(2)新文化运动提出的妇女解放、婚姻自由、家庭革命等口号,使这场运动所涉及的内容远比辛亥革命时期更为广泛和深刻;
(3)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推动思想文化革新,有着解放思想的重大意义。
【解读】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侧重点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三个层面的变化。
【解读】新文化运动呈现出新、旧交替的突出特点。新文化运动前期,资产阶级激进派以民权、平等为指导思想,以民主、科学为旗号,开展思想启蒙运动,属于旧民主主义的范畴,可以说是对辛亥革命的补充;在十月革命之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新民主义革命的曙光开始显现。
【深化理解】全面评价新文化运动:
(1)进步性:
①前期的新文化运动实质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
②它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获得空前的解放;
③形成了思想解放的潮流,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
④弘扬了民主和科学的思想,促进了民众的觉醒,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⑤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对政治、思想、伦理等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
⑥白话文开始使用并逐渐普及开来,为中国近现代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⑦有强烈的救亡图存色彩,为五四运动爆发做了思想准备。
(2)局限性:
①在思想方法上,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着形式主义的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
②局限于青年知识分子,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③未转化为政治运动(回避当时对军阀政府的直接斗争),也没有正面提出反帝的任务;
④从后来的中国历史发展来看,新文化运动并未根除中国根深蒂固的专制集权思想。
【拓展】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本身都是非常激烈的。他们不承认任何传统的权威和因袭的教条,礼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乃至汉字、中医、京剧等传统文化,都遭到无情的批判。这个勇猛的、也是简单而绝对的批判运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虽不可避免地具有一些形式主义的偏向。 ——摘编自李新《中华民国史》
【拓展】1917年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文学革命之气运,酝酿已非一日,其首举义旗之急先锋,则为吾友胡适。余干冒全国学究之敌,高张‘文学革命军’之大旗,以为吾友声援,旗上大书特书吾革命军三大主义:
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
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思考:陈独秀等激进的民主主义者为何由宣传资产阶级的民主科学转向宣传马克思主义
①辛亥革命失败后,北洋军阀统治下的中国民族危机、社会危机不断加深,先进的知识分子迫切寻找新出路(资本主义道路探索在中国的破产);
②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列强宰割中国;五四运动爆发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③第一次世界大战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部分知识分子对资本主义方案产生了怀疑;
④新文化运动使人们的思想空前解放,为马克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创造了条件;⑤十月革命的成功实践(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⑥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无产阶级空前壮大;
⑦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深化】1918年,梁启超出游欧洲,亲历了一战给欧洲资本主义带来的种种问题,提出“欧洲人不过是做了一场科学万能的大梦”,认为资本主义文化已经破产,进而反对物竞天择、私有制、狭隘的民族主义,这就直接指向了社会主义。再加上中国传统的大同理想、学习资本主义的失败、巴黎和会等,学习社会主义,成为历史的必然。
【深化】第一世界大战的灾难和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自身不可克服的矛盾,认识到资本主义、帝国主义是侵略战争的根源,是工人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劳苦大众受剥削的根源,认识到社会主义的新曙光,社会主义必将代替资本主义的社会发展规律,从而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原理和唯物史观、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正确性。经过不断的求索、鉴别、扬弃和实践,他们逐渐摆脱了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思潮的影响,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深化理解】康有为、陈独秀对儒学持什么态度?并分析其原因
康有为:改造、利用(不是继承、发展)
陈独秀:全面否定
【温故知新】《新学伪经考》认为东汉以来独尊为儒学正宗的古文经,不过是刘歆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新学”,湮没了孔子的“微言大义”。《孔子改制考》尊奉孔子为托古改制的改革家。
影响:这两部书从根本上动摇了“恪守祖训”的观念,宣传了维新变法的合理性。
特点:借助经学外衣(托古改制),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即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
目的:减少变法的阻力
原因:
康有为: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②儒家思想居于正统地位,借孔子的名望减轻变法的阻力;
陈独秀:①辛亥革命至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强烈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牢笼,实行民主政治;
②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在思想领域掀起了尊孔复古的逆流。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1928)
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中国产业工人队伍迅速壮大,为中国民主革命的新发展准备了阶级力量。
政治
经济
北洋军阀对内独裁复辟,对外投靠帝国主义,政局动荡;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捍卫革命果实发动了一系列革命运动,但没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
文化
“民主共和”和“实业救国”及民主科学思潮兴起,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
一个黑暗中孕育光明的时代
一个混乱中艰难前行的时代
兴起: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
内容:高举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礼教,提倡文学革命
意义:推动思想文化革新,解放思想
府院之争
张勋复辟
护法运动
参加一战
北洋军阀割据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
政治
经济
改用阳历,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
文化
袁世凯统治
民国初年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解散国民党→《中华民国约法》→《修正大总统选举法》→“中日民四条约”→洪宪帝制
护国战争
复辟帝制
原因:民国建立、政府鼓励、忙于一战、群众反帝
概况:荣氏兄弟面粉厂、纱厂
影响:产业工人增加
1915.12云南独立,1916.3袁取消帝制
段破坏《临时约法》
新文化运动
社会生活
课堂小结
1.20世纪初,《大公报》的报人们运用白话文大声疾呼,中国“积萎不振,日渐衰弱者,此何故哉 曰:国民无公德故”。“一家人没爱德,就不成一个家;一国人没爱德,就不成一个国”。这说明此时部分报人已经意识到( )
A.民主科学思想的进步性 B.民众精神觉悟的重要性
C.推广白话文章的必要性 D.家国一体观念的普遍性
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初(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主旨是认为国民要有公德,国家才能振兴,强调民众的精神觉悟,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民主科学思想,排除A项;虽然材料说运用白话文大声疾呼国民要有公德,但未涉及推广白话文章的态度,排除C项;材料可以体现家国一体观念,强调家与国都需要德,但未阐述家国一体观念在中国普遍性存在,排除D项。故选B项。

2.鲁迅曾多次将中国生动地比喻为“黑色染缸”,并指出“可怜外国事物,一到中国,便如落在黑色染缸里似的,无不失了颜色”。鲁迅意在强调( )
A.反思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B.中国对外国制度的同化
C.中国的制度具有稳定性 D.学习西方要依国情而定
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怜外国事物,一到中国,便如落在黑色染缸里似的,无不失了颜色”可知,鲁迅主要强调如果中国的思想不变革,外国制度再好也不能适用于中国,说明鲁迅意在强调要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反思,这也是新文化运动的原因,A项正确;材料的主旨是中国的思想要变革,不是强调中国制度对外国制度的同化,排除B项;材料没有强调中国的制度问题,排除C项;材料信息主要强调中国变革,与如何学习西方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3.1912年11月,农林部在吉林省筹设驻吉林林务局。农林总长陈振先表示,过去吉林省官山森林因“国家未设山林行政机关”,向由“木税各局暨地方官掌管”:现在农林既设“专部”,山林又有“专司”,林政事务“应由本部筹办”。这说明当时( )
A.北洋政府意欲强化集权 B.地方割据势力依然强大
C.新生政权社会基础不稳 D.国家开始重视农林建设
A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1912年中国。由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北洋政府将东北的天然森林划为国有,并设农林部进行统一管理,希望以此强化边疆控制并重建中央权威,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民国元年北洋政府加强对地方资源的管理,没有反映地方割据情况,也不能体现社会基础稳固与否,排除B、C项;“开始”一说据材料无法得出,排除D项。故选A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