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具有形散神聚,意境深邃,语言优美的特点。一般分为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三种。
文体知识
散文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形散而神不散”。所谓“形散”,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取材广泛,二是结构多变,三是表达自由。所谓“神不散”,就是主题集中,线索明晰。一篇散文不管篇幅长短,不管其外在的“形”看上去如何散乱,其内在的“神”总是集中、凝聚的。
煤屑路 幽僻 踱着 蓊郁 弥望 袅 娜
羞涩 倩影 媛女 櫂 敛 裾
梵婀玲 点缀 树梢 空隙 酣眠 宛然
基础梳理
niǎo nuó
jū
wǎn
xiè
pì
duó
wěnɡ
mí
sè
qiàn
yuàn
zhào
liǎn
fàn
zhuì
shāo
xì
hān
自读全文,思考:
脉络探寻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你能找出体现作者行踪地点的词吗?
家
小路
荷塘
小路
家
2.夜深人静之时,作者为什么会突然想去荷塘散步?请用原文的话回答。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文眼)
3.你能找出能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句子吗?请同桌间相互合作,画下来与大家分享。
4、5两段:月下荷塘,荷塘月色。
暂静
不宁静
求宁静
失落
怅然若失
思乡,不宁静
1段: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3段: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6段: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8段: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10段:这令我到底惦记着江南了。
去途
荷塘
归途
不宁静
寻宁静
得宁静
出宁静
把握结构
明线
暗线
淡淡的哀愁
淡淡的喜悦
淡淡的哀愁
作者的情感为何如此跌宕起伏?这背后到底有什么难言之隐?
知人论世
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走路、说话都要费很大的力气;还不能如意。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 (朱自清,1927年9月17日的一封信)
只有参加革命和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我既不能参加革命与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姑作安心的过日子了。我是想找一件事,钻了进去,消磨这一生。我终于在国学里找出了一个题目,开始像小儿的学步。这正是往"死路"上走;但我乐意这么走,也就没有法子。(朱自清《哪里走》)
1927年7月,蒋介石发动“四 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了中国大地。旧时代正在崩坏,新时局尚未到来。知识分子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但又看不到前进的方向。
作者在此想躲开恼人的现实,求得短暂的安宁。所以清清冷冷的荷塘也成为超脱世尘的绝妙世界。
何去何从
暂时逃避
白色恐怖
矛盾
朱自清这类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既反感于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怀疑惧,就不能不陷入不知“那里走”的“惶惶然”中——朱自清的“不平静”实源于此。……他们试图“躲到学术研究中”,既是“避难”,又在与“政治”保持距离中维护知识分子的相对独立。在某种意义上,“荷塘月色”(宁静的大自然)的“梦”也正是朱自清们的精神避难所。
既神往于个人的自由世界,又为此感到不安与自谴,这内在矛盾构成了朱自清内心“不平静”的另一个侧面;在《荷塘月色》里就外化为“荷塘月色”与“江南采莲图”两幅画图,在“冷”与“热”、“静”与“动”的强烈对比、相互颠覆中,写尽了这一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内心矛盾与冲突。
——钱理群 《 关于朱自清的“不平静” 》
内心矛盾与冲突
重点赏析
1.第四段写了什么景?
2.作者抓住了哪些具体景物进行描绘?运用了什么修辞?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月下荷塘
重点赏析
所写景物
荷叶
荷花
荷香
荷波
池水
景物特点
繁密、高
柔媚,晶莹,净美
清淡飘渺,沁人心脾
有生机,动态美
含情脉脉,别有风韵
比喻
拟人、博喻
比喻、通感
比喻、动静结合
虚实结合
手法
本体
喻体
原句
相似点
荷叶
白花
(荷花)
清香
舞女的裙
一粒粒
的明珠
碧天里
的星星
渺茫的
歌声
……
……
……
……
裙与叶子自然舒展的形态
很相似
月光下,白色荷 花与一粒粒的明珠相似
白花在绿丛中隐约闪烁与
碧天的星星相似
渺茫的歌声和微风中荷香的
断断续续,若有若无
比喻
博喻
(1)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2)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是淤滩上的驳船,把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肩膊。
(3)若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博喻,就是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全方位,多角度描写,起到加强语意,增添气势的作用,使读者印象深刻。
通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通感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通过比喻或形容词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通感就是移觉。例:
(1)她笑得很甜。(视觉转为味觉)
(2)人靓歌甜。 (听觉转为味觉)
(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嗅觉转为听觉)
(4)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视觉转为听觉)
通感
(5)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6)歌词像珠子似的,从她的一颦一笑中,从她的优雅水袖中,从她的婀娜的身段中一粒粒滚下来,滴在地上,溅到空中。落进每个人的心里,引起一片深远的回应。
(7)若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突破语言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
3.第五段写了什么景?
4.你认为哪个字用得好?请把它找出来并说清为什么?
荷塘上的月色
重点赏析
泻
“泻” 与“流水”相照应,而且有动态美,显得生动活泼。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浮”写出了雾的轻飘状态,突出了恬静朦胧
化实为虚
洁白而鲜艳
轻盈透明,亦真亦幻。
月光
月影
如流水 静静地泻薄薄的青雾浮起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
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灌木的黑影 杨柳的倩影
光和影的和谐像名曲
虽是满月,却有一层淡淡的云
实
虚
实
虚
朦胧优雅
塘
上
的
月
色
5.第六段写了什么景?
6.这一段在用语上有什么特点?请你找出并加以分析。
荷塘四周
重点赏析
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
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感,用语言平实自然。
重重
阴阴
隐隐约约
传神地描述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夜色的浓重气氛。
叠词叠字的运用,不仅传神地描写了事物的特征,而且照应了第二段中”蓊蓊郁郁”的树,”阴森森”的小路,读起来节奏鲜明,富有音乐美。
叠词
配乐朗诵
开篇点题 想起荷塘(心情不宁静)1
因情设景 小路漫步(幽僻冷寂) 2
独处感受(暂得解脱) 3
情景交融 月下荷塘(摇曳多姿) 4
塘上月色(素淡朦胧) 5
荷塘四周(沉浸陶醉) 6
触景生情 联想往昔(抨击现实) 7~结尾
“在寂寞中,在无人告语的境况里,寄情山水,向大自然倾述内心的独语。”
--- 冯至《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