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 课时作业 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 课时作业 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10 08:06: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法律与教化
一、选择题
1.法国大革命中制定的《人权宣言》成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的思想武器。它在政治和法律领域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这一“变化”是指(  )
A.否定了封建等级制度
B.以法律为基础的资产阶级权利取代封建特权
C.将启蒙思想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
D.《人权宣言》成为法国1791年宪法的序言
2.(2023辽宁大连期末)一位法国学者指出,在法国法制史上,伟大的名字不属于法官而是属于学者(法学家),而英国则正好相反。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英法两国对法律的渊源认识不同
B.大陆法系比英美法系完美
C.法国法官比英国的法官素质低下
D.法国法官掌握法律的解释权
3.英国的清教徒们将加尔文教教义与其政治目的相结合,经过激烈的斗争,通过一系列立法废除了贵族院,宣布英格兰为共和国。这表明(  )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在加尔文教中找到了革命理论
B.加尔文成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领袖
C.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属于一场宗教革命
D.加尔文教成了英国国教
4.(2023江苏苏州调研)1979年以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重视立法。截至1993年共制定了一百多部法律,对10部法律进行了修改,包括有关国家机构的法律、民法、刑法以及经济方面的法律等。材料主要表明“文化大革命”后我国(  )
A.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B.法治建设注重立法和修订相结合
C.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得到提高
D.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5.据统计,明代有社学一千多所,遍布城乡,其中官办社学占九成以上。社学以朱元璋的《御制大诰》、明代律令、朱子《小学》、《孝经》、《孝顺事实》、《百家姓》、《千字文》等为教材。明代社学的兴办(  )
A.有利于加强教化服务统治
B.使儒、法思想走向合流
C.促进了程朱理学的新发展
D.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
6.(2023北京东城三模)下面是《唐律疏议》列出的道德原理图,这表明(  )
A.法律体系走向完备 B.三教合一趋势明显
C.德主刑辅治国理念 D.儒学独尊受到冲击
7.(2023山东聊城三模)西汉时,一大夫随汉武帝外出打猎。汉武帝猎得一头小鹿,交大夫带回。路遇母鹿,两鹿互相哀鸣,引起大夫的恻隐之心,便放了小鹿。董仲舒断案时认为:大夫胸怀母爱之情,虽然有违君命,但也应减轻处罚。董仲舒的断案反映了西汉时期(  )
A.已经废除了严刑峻法
B.儒家伦理思想渗透到法律之中
C.开始形成审判与判例制度
D.废除了原始社会同态复仇原则
8.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铸刑书”,把法律条文浇铸在金属器皿上,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公元前450年,古罗马颁布了《十二铜表法》,这也是西方的第一部成文法。上述做法都有利于(  )
A.扩大法律适用范围
B.推进对基层民众的教化
C.冲击旧贵族的特权
D.强化对个人权利的保护
9.两汉时期,郡太守韩延寿和许荆在处理兄弟争财的案件时都认为“教化不行”“至令民有骨肉争讼”“咎在太守”。韩延寿闭门思过,许荆向朝廷请罪。争讼者的族人都批评指责两兄弟,不久,“兄弟感悔”。这反映了当时(  )
A.政府奉行无为而治的施政理念
B.财产纠纷涉及宗族的整体利益
C.民事调解渗透德主刑辅的思想
D.礼法结合的司法制度趋向完备
10.古罗马法官判决过这样一个著名案例:甲请乙建造房屋,新房子落成后不久倒塌,导致甲的儿子身亡。乙逃遁,甲将乙及其儿子告上法庭。法庭判决乙的儿子无罪释放,在乙到庭自辩之前,暂定无罪。法庭对这一案件的判决(  )
A.有偏袒贵族、随意曲解法律之嫌
B.事实并不清楚,判决有一些草率
C.因为被告缺席,审判程序不合法
D.维护了法律和审判的公平与公正
11.1517年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阐述了基督教徒有权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论纲》犹如“放出闪电”传遍德意志,激起了德意志民族反对罗马教廷的风潮,这种思想的社会效果是(  )
A.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
B.使人们在神学中获得灵魂的自由
C.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D.使教徒在社会上实现了人人平等
12.针对我国婚前贷款买房、夫妻之间赠与房产、亲子鉴定等争议逐年增多的情况,2008年1月我国最高法启动《婚姻法解释(三)》的起草并向社会公布,广泛征求意见,2011年7月4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25次会议通过。这说明我国(  )
A.宪法随社会发展而调整
B.法制建设尊重民生民意
C.法律制度体现男女平等
D.已经开始进入法治社会
二、非选择题
13.(2023辽宁锦州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它集中体现了初唐法制指导思想的基本精神,是唐朝开国三十多年来法制建设经验的总结。德,这里主要是指君主要以“宽仁治天下”;礼,主要是指以封建纲常对臣民进行教化。
——摘编自张思远《浅谈唐朝法律的特点及其历史地位》
材料二 中国古代法律最早成文于春秋时期,确立于秦,成熟于隋唐,形成了中华法系。元朝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但在司法实践中却广泛援引唐律。明朝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实践中又特别重视“例”,曾数次重修《问刑条例》,而最后一次重修采取“律为正文,例为附注”的形式,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时人称之为“《大明律例》,一部礼经。礼法立教,出礼入刑。人知守礼,自不非为。非为不作,刑法何拘 ”清朝法律延袭《大明律》,同样非常重视“例”,制定了《大清律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初唐法制指导思想的基本精神”是什么,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法律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影响。
法律与教化
一、选择题
1.法国大革命中制定的《人权宣言》成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的思想武器。它在政治和法律领域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这一“变化”是指(  )
A.否定了封建等级制度
B.以法律为基础的资产阶级权利取代封建特权
C.将启蒙思想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
D.《人权宣言》成为法国1791年宪法的序言
解析《人权宣言》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资产阶级的权利,它改变了以前通过君主个人意志获得封建特权的状况,说明其在政治和法律领域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故B项正确。
2.(2023辽宁大连期末)一位法国学者指出,在法国法制史上,伟大的名字不属于法官而是属于学者(法学家),而英国则正好相反。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英法两国对法律的渊源认识不同
B.大陆法系比英美法系完美
C.法国法官比英国的法官素质低下
D.法国法官掌握法律的解释权
解析法国是大陆法系的代表,法律体系比较完善,以成文法为主要法律的渊源,法官的作用不太突出。英国是英美法系的代表,法官作用较大,A项正确。
3.英国的清教徒们将加尔文教教义与其政治目的相结合,经过激烈的斗争,通过一系列立法废除了贵族院,宣布英格兰为共和国。这表明(  )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在加尔文教中找到了革命理论
B.加尔文成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领袖
C.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属于一场宗教革命
D.加尔文教成了英国国教
解析由材料“英国的清教徒们将加尔文教教义与其政治目的相结合”可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在加尔文教中找到了革命理论,故选A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由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领导的,克伦威尔是其革命的领袖,排除B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领导的反对本国封建专制统治的斗争,不是一场宗教革命,排除C项;英国国教是英国在宗教改革中建立的民族教会,排除D项。
4.(2023江苏苏州调研)1979年以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重视立法。截至1993年共制定了一百多部法律,对10部法律进行了修改,包括有关国家机构的法律、民法、刑法以及经济方面的法律等。材料主要表明“文化大革命”后我国(  )
A.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B.法治建设注重立法和修订相结合
C.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得到提高
D.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一方面制定了大量新的法律,另一方面修订了一部分法律,B项正确。
5.据统计,明代有社学一千多所,遍布城乡,其中官办社学占九成以上。社学以朱元璋的《御制大诰》、明代律令、朱子《小学》、《孝经》、《孝顺事实》、《百家姓》、《千字文》等为教材。明代社学的兴办(  )
A.有利于加强教化服务统治
B.使儒、法思想走向合流
C.促进了程朱理学的新发展
D.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社学的教材有《御制大诰》、明代律令、朱子《小学》、《孝经》等,可见社学主要教授的是有关法律、道德的内容,以儒家思想为主,这些内容可以起到教化百姓、服务统治的作用,故选A项。
6.(2023北京东城三模)下面是《唐律疏议》列出的道德原理图,这表明(  )
A.法律体系走向完备 B.三教合一趋势明显
C.德主刑辅治国理念 D.儒学独尊受到冲击
解析根据材料“德礼……(主)阳”“刑罚……(从)阴”可知,以儒家德治为主,法治为辅,故C项正确。
7.(2023山东聊城三模)西汉时,一大夫随汉武帝外出打猎。汉武帝猎得一头小鹿,交大夫带回。路遇母鹿,两鹿互相哀鸣,引起大夫的恻隐之心,便放了小鹿。董仲舒断案时认为:大夫胸怀母爱之情,虽然有违君命,但也应减轻处罚。董仲舒的断案反映了西汉时期(  )
A.已经废除了严刑峻法
B.儒家伦理思想渗透到法律之中
C.开始形成审判与判例制度
D.废除了原始社会同态复仇原则
解析大夫放掉皇帝猎杀的小鹿按照法律应该治罪,但是,因为放走小鹿的原因是有“母爱之情”而减轻处罚,说明儒家伦理思想影响法律,B项正确。
8.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铸刑书”,把法律条文浇铸在金属器皿上,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公元前450年,古罗马颁布了《十二铜表法》,这也是西方的第一部成文法。上述做法都有利于(  )
A.扩大法律适用范围
B.推进对基层民众的教化
C.冲击旧贵族的特权
D.强化对个人权利的保护
答案 C
9.两汉时期,郡太守韩延寿和许荆在处理兄弟争财的案件时都认为“教化不行”“至令民有骨肉争讼”“咎在太守”。韩延寿闭门思过,许荆向朝廷请罪。争讼者的族人都批评指责两兄弟,不久,“兄弟感悔”。这反映了当时(  )
A.政府奉行无为而治的施政理念
B.财产纠纷涉及宗族的整体利益
C.民事调解渗透德主刑辅的思想
D.礼法结合的司法制度趋向完备
答案 C
10.古罗马法官判决过这样一个著名案例:甲请乙建造房屋,新房子落成后不久倒塌,导致甲的儿子身亡。乙逃遁,甲将乙及其儿子告上法庭。法庭判决乙的儿子无罪释放,在乙到庭自辩之前,暂定无罪。法庭对这一案件的判决(  )
A.有偏袒贵族、随意曲解法律之嫌
B.事实并不清楚,判决有一些草率
C.因为被告缺席,审判程序不合法
D.维护了法律和审判的公平与公正
答案 D
11.1517年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阐述了基督教徒有权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论纲》犹如“放出闪电”传遍德意志,激起了德意志民族反对罗马教廷的风潮,这种思想的社会效果是(  )
A.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
B.使人们在神学中获得灵魂的自由
C.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D.使教徒在社会上实现了人人平等
答案 B
12.针对我国婚前贷款买房、夫妻之间赠与房产、亲子鉴定等争议逐年增多的情况,2008年1月我国最高法启动《婚姻法解释(三)》的起草并向社会公布,广泛征求意见,2011年7月4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25次会议通过。这说明我国(  )
A.宪法随社会发展而调整
B.法制建设尊重民生民意
C.法律制度体现男女平等
D.已经开始进入法治社会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
13.(2023辽宁锦州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它集中体现了初唐法制指导思想的基本精神,是唐朝开国三十多年来法制建设经验的总结。德,这里主要是指君主要以“宽仁治天下”;礼,主要是指以封建纲常对臣民进行教化。
——摘编自张思远《浅谈唐朝法律的特点及其历史地位》
材料二 中国古代法律最早成文于春秋时期,确立于秦,成熟于隋唐,形成了中华法系。元朝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但在司法实践中却广泛援引唐律。明朝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实践中又特别重视“例”,曾数次重修《问刑条例》,而最后一次重修采取“律为正文,例为附注”的形式,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时人称之为“《大明律例》,一部礼经。礼法立教,出礼入刑。人知守礼,自不非为。非为不作,刑法何拘 ”清朝法律延袭《大明律》,同样非常重视“例”,制定了《大清律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初唐法制指导思想的基本精神”是什么,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法律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影响。
答案(1)精神:德主刑辅,礼法并用(或以德礼为主,法治为辅)。
背景:唐朝总结隋朝灭亡的教训,统治者励精图治,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政治措施;唐初社会稳定,政治、经济、文化蓬勃发展,各种封建社会关系需要运用法律手段进行调整;秦汉以来的封建统治和法制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儒家思想的影响。
(2)特点:源远流长;重视“例”的作用;吸收儒家思想。影响: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稳定社会秩序;推动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国际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