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同步练习(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同步练习(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10 08:06: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一、选择题
1.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广东成立了专营外贸的“外洋行”,将外贸与内贸区分开来,洋商与一般商人区分开来。从此,外洋行成为专门经管外贸的机构,洋商(行商)也成为一种专门的行业。此种交易形式
A.导致了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 B.旨在保证政府税收和海防
C.反映传统朝贡贸易格局变动 D.加剧了欧洲对华经济侵略
2.从明末到清初,儒学从“尊德性”的理学逐渐转变成“道问学”的考据学,其中原因众说纷纭:章太炎将考据学的兴起视为清代严酷政治压迫的产物;侯外庐等人则援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公式,把明清之际的思想转变看作底层经济基础变动的表征;梁启超和胡适视清代考据学为针对宋明理学空疏流弊的一场反动。对此解释准确的是
A.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分析较为科学合理
B.从严酷政治压迫角度分析符合一般认知
C.明清之际儒学转向的原因具有多元性
D.梁启超和胡适的原因分析具有权威性
3.史载:“昆戏者,曲中之戏。花部者,戏中之曲。曲中戏者,以曲为主。戏中曲者,以戏为主。以曲为主者,其文词合于士夫之口;以戏为主者,本无与于文学之事,惟在能刻画描基,技尽于场上,然其感动妇孺,不与案头文章相侔也。”从中可见昆曲衰落的原因有
①片面追求旋律性和音乐性 ②清朝统治者的极力压制
③贴近百姓的花部戏的冲击 ④角色制不利于表现人物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4.明朝时,松江、苏州棉作压倒稻作,“邑之民业,首藉棉布”,嘉兴、湖州二府,蚕桑压倒稻作,“蚕或不登时,举家辄哭”。清朝时出现了“江浙百姓全赖湖广(湖北湖南)米粟”的现象。这表明
A.江南地区农业结构有所调整 B.湖广地区已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C.江南地区商业格局发生剧变 D.湖广地区农业出现革命性突破
5.明清时期江浙城乡出现了“商人载米而来者,舳舻相衔也,中人之家,朝炊夕粱,负米而入者,项背相望”的景象。而康熙年间的《嘉兴府志》也记载稻米所产,“每不能自给,待食于转输者(湖广)之米什之三四”。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重心转移到湖广地区 B.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联系加强
C.江浙地区经济结构的变化 D.沿海地区受到外来商品的冲击
6.明代嘉靖年间,王阳明在为弃儒经商的方麟所写的墓志铭中说;“古者四民异业而同道,其尽心焉,一也。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王阳明这种观点形成的根源是
A.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B.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弛
C.传统社会结构逐步瓦解 D.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7.读明末相关著作及内容介绍,这些著作的出现,说明
汤若望译《远镜图说》 介绍望远镜的制法及原理,如光的折射与反射等
邓玉雨、王征合译《远西奇器图说》和王徽《诸器图说》 论述机械的制造方法和机械原理
熊三拔、徐光启合译《泰西水法》 介绍西方农田水利,讲述水利知识及水利器械的构造与原理
A.传统科技总结性著性岀现 B.士人普遍形成开放观念
C.四大发明影响西方近代科学 D.西方科技知识引入中国
8.张岱年教授认为:“中国在明清时期就出现了早期启蒙思想,欧洲17、18世纪也产生了启蒙思想,但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而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二者的共同之处不包括
A.都对后来的近代民主革命产生了影响
B.都否定了传统主流思想文化
C.都体现出对君主专制制度的批判
D.都是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因素发展的产物
9.下表是雍正、乾隆年间人均土地占有量统计表,据此可知
时间 人口(人) 人均土地(亩/人)
雍正十二年(1734年) 27355462 32.54
乾隆十八年(1753年) 102750000 6.89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 208095796 3.56
A.农民生活苦不堪言 B.精耕细作的必要性
C.土地兼并愈演愈烈 D.耕作技术十分落后
10.某古代科技著作记载:“别有一种玉米,或称玉麦,或称玉蜀秫,盖亦从他方得种。”这一著作是 (  )
A.《齐民要术》
B.《授时历》
C.《农书》
D.《农政全书》
11.明末清初,思想界出现了“猛烈抨击君主专制制度”,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等与正统思想相叛离的观念。这些观念(  )
A.代表了中国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
B.促使传统儒学进入反思和批判阶段
C.突破了封建专制主义思想体系
D.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成功转型
12.“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 ’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说明王守仁(  )
A.认为天理就在每个人心中
B.主张圣人之道就是天理
C.继承了朱熹格物致知思想
D.提出致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吕宋国(菲律宾)出一草淡把姑(即烟草) ,一名“醺”,以火烧一头 ,以一头向口,烟气从管中入喉 ,能令人醉。且可避瘴气。有人携漳州种之 ,今反多于吕宋,载入其国售之。
——(明万历年间)姚旅《露书》
烟叶, 出自交趾(越南),今所在有之, 茎高三四尺, 叶多细毛, 采叶晒干如金丝色, 性最酷烈, 取一二厘薰竹管内以口吸之, 口鼻出烟……夷人以御风湿, 徒取一时爽快, 然久服面目惧黄, 肺枯声干, 未有不殒身者。
——(明崇祯九年)《(广东)恩平县志》
余少时不识烟草为何物?十年之内,老壮童稚、妇人女子,无不吃烟。大街小巷尽摆烟桌,此草妖也。
——(明末清初)张岱
戊寅(1638年) 八月甲午 ,我国人潜以南灵草(烟草)入送沈阳,为清将所觉,大肆洁责。
——(朝鲜)《李朝仁祖实录》
村前几稜膏腴田,往时种稻今种烟,种烟市利可三倍,种稻或负催租钱。
——(清)赵古农
今闽地于五六月间, 新烟初出, 远商翕集,……悉至江浙为市, 以收成之丰歉定价值之贵贱。
——(清)陈琮《烟草谱》
种烟之地俱在山岭高阜, 一经垦辟, 土性浮松, 每遇大雨时冲刷下注, 河道日渐壅塞, 久则恐成水患, 然大利所在, 趋之若骛, 是惟有土者, 严禁新垦, 庶可塞其流而断其本耳。
——(清道光四年)《(广东)南雄州志》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烟草在中国传播的概况。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一、选择题
1.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广东成立了专营外贸的“外洋行”,将外贸与内贸区分开来,洋商与一般商人区分开来。从此,外洋行成为专门经管外贸的机构,洋商(行商)也成为一种专门的行业。此种交易形式
A.导致了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 B.旨在保证政府税收和海防
C.反映传统朝贡贸易格局变动 D.加剧了欧洲对华经济侵略
【答案】B
2.从明末到清初,儒学从“尊德性”的理学逐渐转变成“道问学”的考据学,其中原因众说纷纭:章太炎将考据学的兴起视为清代严酷政治压迫的产物;侯外庐等人则援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公式,把明清之际的思想转变看作底层经济基础变动的表征;梁启超和胡适视清代考据学为针对宋明理学空疏流弊的一场反动。对此解释准确的是
A.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分析较为科学合理
B.从严酷政治压迫角度分析符合一般认知
C.明清之际儒学转向的原因具有多元性
D.梁启超和胡适的原因分析具有权威性
【答案】C
3.史载:“昆戏者,曲中之戏。花部者,戏中之曲。曲中戏者,以曲为主。戏中曲者,以戏为主。以曲为主者,其文词合于士夫之口;以戏为主者,本无与于文学之事,惟在能刻画描基,技尽于场上,然其感动妇孺,不与案头文章相侔也。”从中可见昆曲衰落的原因有
①片面追求旋律性和音乐性 ②清朝统治者的极力压制
③贴近百姓的花部戏的冲击 ④角色制不利于表现人物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4.明朝时,松江、苏州棉作压倒稻作,“邑之民业,首藉棉布”,嘉兴、湖州二府,蚕桑压倒稻作,“蚕或不登时,举家辄哭”。清朝时出现了“江浙百姓全赖湖广(湖北湖南)米粟”的现象。这表明
A.江南地区农业结构有所调整 B.湖广地区已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C.江南地区商业格局发生剧变 D.湖广地区农业出现革命性突破
【答案】A
5.明清时期江浙城乡出现了“商人载米而来者,舳舻相衔也,中人之家,朝炊夕粱,负米而入者,项背相望”的景象。而康熙年间的《嘉兴府志》也记载稻米所产,“每不能自给,待食于转输者(湖广)之米什之三四”。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重心转移到湖广地区 B.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联系加强
C.江浙地区经济结构的变化 D.沿海地区受到外来商品的冲击
【答案】C
6.明代嘉靖年间,王阳明在为弃儒经商的方麟所写的墓志铭中说;“古者四民异业而同道,其尽心焉,一也。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王阳明这种观点形成的根源是
A.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B.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弛
C.传统社会结构逐步瓦解 D.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答案】A
7.读明末相关著作及内容介绍,这些著作的出现,说明
汤若望译《远镜图说》 介绍望远镜的制法及原理,如光的折射与反射等
邓玉雨、王征合译《远西奇器图说》和王徽《诸器图说》 论述机械的制造方法和机械原理
熊三拔、徐光启合译《泰西水法》 介绍西方农田水利,讲述水利知识及水利器械的构造与原理
A.传统科技总结性著性岀现 B.士人普遍形成开放观念
C.四大发明影响西方近代科学 D.西方科技知识引入中国
【答案】D
8.张岱年教授认为:“中国在明清时期就出现了早期启蒙思想,欧洲17、18世纪也产生了启蒙思想,但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而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二者的共同之处不包括
A.都对后来的近代民主革命产生了影响
B.都否定了传统主流思想文化
C.都体现出对君主专制制度的批判
D.都是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因素发展的产物
【答案】B
9.下表是雍正、乾隆年间人均土地占有量统计表,据此可知
时间 人口(人) 人均土地(亩/人)
雍正十二年(1734年) 27355462 32.54
乾隆十八年(1753年) 102750000 6.89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 208095796 3.56
A.农民生活苦不堪言 B.精耕细作的必要性
C.土地兼并愈演愈烈 D.耕作技术十分落后
【答案】B
10.某古代科技著作记载:“别有一种玉米,或称玉麦,或称玉蜀秫,盖亦从他方得种。”这一著作是 (  )
A.《齐民要术》
B.《授时历》
C.《农书》
D.《农政全书》
答案:D
11.明末清初,思想界出现了“猛烈抨击君主专制制度”,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等与正统思想相叛离的观念。这些观念(  )
A.代表了中国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
B.促使传统儒学进入反思和批判阶段
C.突破了封建专制主义思想体系
D.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成功转型
答案:B
12.“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 ’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说明王守仁(  )
A.认为天理就在每个人心中
B.主张圣人之道就是天理
C.继承了朱熹格物致知思想
D.提出致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答案:A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吕宋国(菲律宾)出一草淡把姑(即烟草) ,一名“醺”,以火烧一头 ,以一头向口,烟气从管中入喉 ,能令人醉。且可避瘴气。有人携漳州种之 ,今反多于吕宋,载入其国售之。
——(明万历年间)姚旅《露书》
烟叶, 出自交趾(越南),今所在有之, 茎高三四尺, 叶多细毛, 采叶晒干如金丝色, 性最酷烈, 取一二厘薰竹管内以口吸之, 口鼻出烟……夷人以御风湿, 徒取一时爽快, 然久服面目惧黄, 肺枯声干, 未有不殒身者。
——(明崇祯九年)《(广东)恩平县志》
余少时不识烟草为何物?十年之内,老壮童稚、妇人女子,无不吃烟。大街小巷尽摆烟桌,此草妖也。
——(明末清初)张岱
戊寅(1638年) 八月甲午 ,我国人潜以南灵草(烟草)入送沈阳,为清将所觉,大肆洁责。
——(朝鲜)《李朝仁祖实录》
村前几稜膏腴田,往时种稻今种烟,种烟市利可三倍,种稻或负催租钱。
——(清)赵古农
今闽地于五六月间, 新烟初出, 远商翕集,……悉至江浙为市, 以收成之丰歉定价值之贵贱。
——(清)陈琮《烟草谱》
种烟之地俱在山岭高阜, 一经垦辟, 土性浮松, 每遇大雨时冲刷下注, 河道日渐壅塞, 久则恐成水患, 然大利所在, 趋之若骛, 是惟有土者, 严禁新垦, 庶可塞其流而断其本耳。
——(清道光四年)《(广东)南雄州志》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烟草在中国传播的概况。
【答案】明朝中后期,烟草自海外传入中国。烟草在中国传播主要有三条路径:一为从菲律宾传至福建,一为从越南传至广东,一为从朝鲜传至东北。烟草的传播推动了吸烟风气的盛行,进而推动了烟草种植业的发展,推进了我国农产品商品化进程;推动了国内长途贸易以及对外贸易的发展;但吸烟风气的流行也危害了国民健康;烟草种植加剧水土流失,同时烟粮争地加剧了紧张的人地关系。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