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灵川中心小学2023——2024学年小升初语文试卷(有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灵川中心小学2023——2024学年小升初语文试卷(有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9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10 08:30: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年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灵川中心小学小升初语文试卷
一、“最是书香能致远”宣传展示(35分)
1.(8分)读书节开幕式上,大队长宣读了活动倡议书,请借助拼音将其中的一段话补充完整。
shū jí是朋友,用心阅读,它会带着你走向未知的领域。yōu shāng 时,它给我们kuān wèi,让我们敢于zhì yí,让我们能从sī kōng jiàn guàn的现象中jiàn wēi zhī zhù ,它给我们力量,帮助我们找到真理。同学们,让我们从现在起,享受阅读吧!
2.(2分)开幕式上,每个班级设计了读书口号,列下加点字注音正确的是(  )
A.以书为友,一生受益(yù)
B.以书为伴,不负韶(shào)华
C.以书为(wèi)伴,快乐阅读
D.阅读致(zhì)远,书香修身
3.(2分)成语专栏里大家积累了不少成语,下列与“万象更新”一词中“更”意思相近的是(  )
A.三更半夜 B.少不更事 C.朝更夕改 D.更胜一筹
4.(2分)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
B.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
C.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了,春节眨眼就到了啊。
D.人们搂着两个获救的孩子又亲又吻……泪水如雨,洒了一地。
5.(2分)同学们准备在展板的醒目位置劝勉大家努力学习,下面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
C.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D.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6.(2分)阅读时,同学们对学习方法进行了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习作完成后要认真读几遍,不恰当的地方用修改符号仔细修改。
B.阅读时遇到不懂的问题要养成勤问勤查的习惯,能学到不少知识。
C.阅读文章时,要多读名著,全文逐字逐句地读,这样可以提高阅读速度。
D.阅读时边读书边思考,用旁批或笔记把心得写下来,可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7.(2分)活动中,同学们积累了很多文学知识,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董存瑞虽然壮烈牺牲了,但是他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B.课堂上,老师向我们提出了“独立思考,积极合作”的要求。
C.《爱丽丝漫游奇境》这本小说的作者出自英国作家刘易斯 卡罗尔之手。
D.红军战士们冒着大雨在泥泞的小路上快步前进的身影时常浮现我的眼前。
8.(2分)读书节中,六年级同学写下给母校的赠言,下列最合适的一项是(  )
A.同窗数载凝成无数美好瞬间,将在我的记忆之中,无法抹去。
B.荫荫校园里我们遨游知识的海洋,我们学习做人的真谛,我们孕育远大的理想。
C.不管未来有多遥远,成长的路上有你有我;不管相逢在什么时候,我们是永远的朋友。
D.自爱,自尊,自立,自强,自信……这一切将使你在成功的道路上遥遥领先。
9.(9分)为学先贤之志,感悟古人诗文的魅力,学校策划了“诗文知识知多少”展板。
(1)习近平总书记善用典,常用典。他用《游子吟》中的“   ,   ”来倡导孝道。用“   ,任尔东西南北风”倡导人要有竹子的品格。用《礼记》中的“   ,   ,又日新”强调创新是民族的灵魂。
(2)诗词话习俗。读“   ,不知秋思落谁家。”抒发了中秋节的团圆中的思念;读“   ,总把新桃换旧符。”描绘出了新年的新气象。
(3)诗词绘美景。韩愈的“   ,草色遥看近却无。”表达对早春的喜爱;黄庭坚《清平乐 春归何处》一词中“百啭无人能解,   。”抒发了深深的惜春之情。
10.(4分)在“童心赞英雄”的阅读交流会上,下面的书目你最想分享哪一本,请写下理由。
A.《小英雄雨来》 B.《鲁滨逊漂流记》 C.《三国演义》 D.《狼牙山五壮士》
   
二、“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实践(35分)
11.(16分)请阅读下列非连续性文本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二)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五)传统体育和游艺;(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材料二】 莆田木雕是福建省传统民间雕刻艺术之一,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郑春辉师傅是2019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也是莆田木雕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他用4年时间,采用精微透雕等雕刻技法,将《清明上河图》栩栩如生地刻在了直径近4米、长达12米的樟木上,一举打破世界最长木雕的吉尼斯纪录。 与一般的传承人不同,郑春辉在“守正”的同时不忘“创新”。他的山水木雕创作,不仅是将传统山水画立起来,而且尝试用这种方式来反映现实、记录时代,《闽乡多锦绣》便是这一特点和风格的集中体现。作品以福建省寿宁县下党乡的景物为题材,运用传统国画的散点透视法进行构图创作,作品不再是单纯的传统山水景观,而是以田园诗歌的形式记录、赞颂了贫困山乡脱贫致富后充满生机的图景。【材料三】 莆仙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莆仙戏扎根于民间土壤,积淀着由宋到清各个历史时期的大量戏剧艺术因子,传递出丰富的信息,是研究中国古代戏曲艺术形态的“活化石”。莆仙戏现存传统剧目5000多个,占全国各剧种传统剧目总和的三分之一。2022年,莆仙戏《踏伞行》荣膺第17届“文华大奖”。我国著名文学家、戏剧家老舍先生曾以“可爱莆仙戏,风流世代传。弦歌八百曲,珠玉五千篇”的诗句盛赞莆仙戏。【材料四】 莆田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燕皮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方培清说,制作燕皮首先要用木棒把猪肉打成肉泥,这个过程需要约2个小时。打的过程中,需要反复挑除影响燕皮口感的肉筋,这样才能保证猪肉肉质细腻无渣,这也是机器绞肉无法比拟的。之后,将敲好的肉泥,配上地瓜粉,拍打加工,这个制作过程也需要2个小时左右。制作完成后的整张燕皮,像纸一样薄,长可达7米,宽可达3米。方培清介绍,131年前,自家的燕皮老店由他的曾祖父方厚发始创,采用传统手工制作燕皮,传承至今。在机器代工成为主流的现代,方培清依然坚持纯手工制作燕皮。
(1)阅读【材料一】,下列选项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是    。
A.莆仙十音八乐
B.兴化米粉制作技艺
C.莆田春节做大岁习俗
D.湄洲岛国家旅游度假区
(2)材料二中“守正”和“创新”引号的作用是    。
A.表示直接引用
B.表示特殊含义
C.表示着重强调
D.表示特定称谓
(3)下列选项理解有误的是哪一项?   
A.木雕作品《清明上河图》最能体现郑春辉守正创新的精神。
B.燕皮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方培清用传统手法制作燕皮大约需要4小时。
C.【材料三】画线的句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来说明莆仙戏的传统剧目数量多。
D.【材料三】引用了老舍先生的诗句来突出莆仙戏的独特魅力,增强了说服力。
(4)阅读【材料二】,郑春辉传承莆田木雕不忘“创新”主要体现在    
A.采用精微透雕等雕刻技法,用樟木雕刻木雕。
B.模仿传统山水画的风格,以山水景物为主要题材。
C.创新雕刻题材,雕刻当下发生的事,用木雕记录时代。
D.雕刻《清明上河图》,打破世界最长木雕的吉尼斯纪录。
(5)恰逢班级要举行“弘扬工匠精神,争做强国少年”的读书交流会,田田可以从材料中筛选出哪些合适的事例来组织讲话稿,增强主题的说服力?
具体事例 体现的工匠精神(用词语概括)
①    ③   
②    ④   
(6)联系材料或结合生活实际,选取一种莆田非遗技艺制作的美食(如红团、燕皮扁食等)试着设计两三句宣传语,要求能突出特点,吸引大家。
12.(19分)阅读材料《枇杷酸 枇杷甜》,回答下列问题。
枇杷酸 枇杷甜
入夏的天像孩儿的脸,说变就变。老汉出门的时候还是红彤彤的太阳,当他在集上卖完枇杷时,竟哗哗下起了大雨。老汉在一家“凌氏修理店”门前避雨,狂风裹着豆大的雨点跟踪而来,他不得不挪进修理店内。 老汉猫着身子,双手抱腰,试探地问正在修电视的师傅:“师傅姓凌吧?”“姓凌。”师傅说,“您贵姓?”“我和您是家门。”老汉说,“三桥村人,住凌大屋。”“您离这有多远?”师傅问。“二十来里吧。”老汉答道。 “您没带伞,这么大雨怎么回家?”凌师傅说。老汉怯怯地说,“家门师傅能不能借把伞给我?下次赶集我保证还您。”“没问题。”凌师傅爽快答道。 女店主朱氏听到外面的谈话,急忙从里屋钻出来,狠狠地瞪了①凌师傅一眼。凌师傅没理会,径直钻进里屋。朱氏也跟了进去,拽了男人一把衣角。凌师傅甩脱朱氏的手,狠狠地瞪了②朱氏一眼,朱氏窝了一肚子火不好发作。 凌师傅从里屋拿出一把伞递给了老汉。老汉撑起伞转身欲走,师傅说了一声“等等”老汉以为师傅接受了妻子的暗示,反悔把伞借出来,不由地打了一个寒颤。 凌师傅没有把伞收回去,还从里屋翻出一件外套递给凌老汉,说:“看您冷得牙齿打架,快穿上,别冻着了。”老汉穿上外套,全身像披上棉袄般温暖。 老汉走后,朱氏噼里啪啦一顿数落:“你学雷锋真是学到家了,借了伞还送衣服,你这就是肉包子打狗—一有去无回。没见哪个人像你这么傻!”凌师傅没跟妻子拌嘴,只扔下一句话“女人就是小心眼”,说着便着叼着纸烟到隔壁串门去了。 第三天,老汉来了。老汉将伞和衣服还给了凌师傅,还递上一袋枇杷。凌师傅再三推辞,老汉说:“那天多亏您借伞和衣服给我,要不然非害一场大病不可。要是害了大病,那一山的枇杷就完了。和那一山枇杷相比,这一袋算得了什么!”老汉留下枇杷,千恩万谢地走了。 凌师傅剥了一颗枇杷,囫囵扔进嘴里,旋即吐出一颗乌溜溜的细核来,直咂嘴道:“真甜!”又剥一颗塞进妻子朱氏的嘴里,朱氏双眼眯成一线天,瓮声瓮气地说:“好酸!”凌师傅抢白妻子:“是你的口酸了,心酸了。” 朱氏向来爱吃枇杷。这回老汉送来的那袋枇杷,朱氏再没动过。
(1)凌师傅和妻子对老汉的态度截然不同,仔细阅读文章,完成如图的思维导图。
(2)面对老汉送来的枇杷,凌师傅直夸“真甜”,妻子却说“好酸”,以下理解不正确的是   
A.妻子觉得枇杷酸是因为生病没有胃口,不想吃。
B.凌师傅帮助别人得到了快乐,所以觉得枇杷很甜。
C.老汉信守承诺送回衣服和伞,枇杷的甜包含着互相信任的味道。
D.因为当时不信任老汉,妻子吃起枇杷心里别扭,觉得酸溜溜的。
(3)本文出现了两次“狠狠地瞪”,朱氏、凌师傅当时分别在想什么呢?   
批注A:这把破伞本来就打算不要了,现在就当丢了呗!
批注B:你傻呀?人家会为这把伞特地送回来?绝对不能借!
批注C:一把伞值多少钱?这么大的雨,老人家淋病了,可怎么办?
批注D:我家老头子真好心,我也不能落后,我去给这老汉拿件外套。
联系上下文,揣测人物想法,给文中两处“狠狠地瞪”选择合适的批注(填序号)。
①处对应批注:   
②处对应批注:   
(4)本文着力刻画凌师傅的人物形象,对妻子的描写是为了    。
A.侧面烘托
B.点面结合
C.首尾呼应
D.动静结合
(5)读读第①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天气的变化?
(6)文中的凌师傅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结合文本中人物的言行说明理由。
三、“正是少年读书时”故事分享(30分)
13.(30分)“正是少年读书时”故事分享。
六年岁月,我们在书中悄悄成长,成长为智慧、坚韧、明理、阳光……的书香少年
要求:1.围绕“成长”叙事,要求真情实感:2.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400字。
2024年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灵川中心小学小升初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最是书香能致远”宣传展示(35分)
1.【答案】书籍 忧伤 宽慰 质疑 司空见惯 见微知著
【解答】故答案为:
书籍 忧伤 宽慰 质疑 司空见惯 见微知著
2.【答案】D
【解答】A.有误,“一生受益”的“益”应读“yì”。
B.有误,“不负韶华”的“韶”应读“sháo”。
C.有误,“以书为伴”的“为”应读“wéi”。读“wèi”时。引进对象。②表示对象。③表示原因。④表示目的。
D.正确。
故选:D。
3.【答案】C
【解答】万象更新:意思是事物或景象改换了样子。更:改变。
三更半夜:旧时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
少不更事:年纪轻,经历的事情不多。
朝更夕改:早晨刚变过,晚上又改变。更:改变。
更胜一筹:指技艺或技能比较起来,比别人更好一些。
故选:C。
4.【答案】A
【解答】A.“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运用比喻的修辞;
B.“喜得快要发疯了”运用夸张的修辞;
C.“春节眨眼就到了啊”运用夸张的修辞;
D.“泪水如雨,洒了一地”运用夸张的修辞。
故选:A。
5.【答案】D
【解答】A项出自《荀子》,意思是青色是从蓝色中提取出来的。常用来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
B项出自《名贤集》,意思是日子好了要想到以前困难的时候。教导我们要有忧患意识。
C项出自《孔子家语》,意思是良药多数是带苦味的;忠诚规劝的话往往不太动听。教导我们要接受批评和建议。
D项出自《增广贤文》,意思是到实际使用知识的时候才后悔书读得太少。直接劝勉人们要多读书,非常符合在展板上鼓励大家努力学习的情境。
故选:D。
6.【答案】C
【解答】A、B、D正确。
C.有误。阅读文章时,可以浏览。
故选:C。
7.【答案】C
【解答】A、B、D正确。
C.有误,去掉“之手”。
故选:C。
8.【答案】B
【解答】A.不合适,所以该赠言不符合主题。
B.合适。
C.不合适,所以该赠言不符合主题。
D.不合适,自尊,自强,所以该赠言不符合主题。
故选:B。
9.【答案】(1)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千磨万击还坚劲 苟日新 日日新;
(2)今夜月明人尽望 千门万户曈曈日;
(3)天街小雨润如酥 因风飞过蔷薇。
【解答】(1)“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出自唐代孟郊的《游子吟》,能够报答母亲如同春天阳光一样的恩情,根本就无法回报母亲的伟大恩情;“千磨万击还坚劲,诗人借竹子坚韧的傲气、铁骨铮铮,日日新。
(2)“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出自唐代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千门万户曈曈日,描绘出了新年的新气象。
(3)“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出自唐代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百啭无人能解,抒发了深深的惜春之情。
故答案为:
(1)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苟日新 ;
(2)今夜月明人尽望 千门万户曈曈日;
(3)天街小雨润如酥 因风飞过蔷薇。
10.【答案】B
《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是笛福,这是一部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全篇着重描写了鲁滨逊在荒岛上通过自己的劳动克服重重困难,最终战胜了恶劣的环境,与土著人星期五共同到了家乡,过上了幸福生活的故事。文中的鲁滨逊勇敢、坚强,乐观,能够直面生存中的困难,并想办法克服,他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解答】结合对名著的阅读,从中选择一个最想分享的作品。
故答案为:
B
《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是笛福,这是一部英国现实主义小说,最终战胜了恶劣的环境,过上了幸福生活的故事、坚强,能够直面生存中的困难,他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二、“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实践(35分)
11.【答案】(1)D;
(2)B;
(3)A;
(4)C;
(5)郑春辉师傅用4年时间,采用精微透雕、浮雕等雕刻技法,将《清明上河图》栩栩如生地刻在了直径近4米、长达12米的樟木上。精工细雕 方培清用4个小时制作出像纸张一样薄的燕皮。精益求精;
(6)坚持采用传统手工制作方式,选取新鲜猪后腿肉、优质地瓜粉,经过拍、撵、擀、拂、压、折、切等多道工序,花费几个小时,最后制成薄如纸的燕皮,煮熟后呈半透明状,晶莹剔透,久煮不易破损,且口感仍然脆滑无渣。
【解答】(1)本题考查的是对重点信息的抓取。结合“材料一”第①自然段的句子“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二)传统美术、音乐、戏剧;(三)传统技艺;(四)传统礼仪;(五)传统体育和游艺.“莆田春节做大岁习俗”是传统礼仪;B.“莆仙十音八乐”是传统美术、音乐、戏剧;C.“兴化米粉制作技艺”是传统技艺;D.湄洲岛国家旅游度假区不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
(2)本题考查的是引号的用法。“守正”的含义是恪守正道,创造新的。
联系“材料二”中第②自然段句子“与一般的传承人不同,郑春辉在‘守正’的同时不忘‘创新’”可知,但是木雕的内容与时俱进、记录时代。因此。故选:B。
(3)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内容的理解。
A.有误,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郑春辉师傅……采用精微透雕;根据“材料二”第②自然段中的句子“他的山水木雕创作,而且尝试用这种方式来反映现实,《闽乡多锦绣》便是这一特点和风格的集中体现”可知。选项表述错误;
B、C、D正确。
故选:A。
(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分析。由材料一“他的山水木雕创作,而且尝试用这种方式来反映现实,郑春辉不忘“创新”体现在用中国山水画的构图法构图和以当下时代发生的事情为创作题材。
(5)本题考查的是文章内容理解。根据题干要求可知。因此。首先。“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职业能力,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精益、创新等方面的内容,选文“材料二”和“材料四”写了两个具体人物的事例。因此,概括二人的事例即可,采用精微透雕,将《清明上河图》栩栩如生地刻在了直径近4米,一举打破世界最长木雕的吉尼斯纪录”写了郑春辉师傅制作《清明上河图》的历程,可以用“精工细雕”来概括,这个过程需要约2个小时,需要反复挑除影响燕皮口感的肉筋,这也是机器绞肉无法比拟的,将敲好的肉泥,拍打加工,体现了他“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6)本题考查的是推介词。根据题目要求。注意推介词要突出其特点,制作时先将糯米粉拌上食红,揉成糯米面团,用手捏成薄饼状。馅有咸甜之分,咸馅则是在糯米中加入肉丁、海味干货等,也可渲染节日气氛,是寓意深刻的乡土佳品。
故答案为:
(1)D;
(2)B;
(3)A;
(4)C;
(5)郑春辉师傅用5年时间,采用精微透雕,将《清明上河图》栩栩如生地刻在了直径近4米。精工细雕 。精益求精;
(6)坚持采用传统手工制作方式,选取新鲜猪后腿肉,经过拍、撵、擀、拂、压、折,花费几个小时,煮熟后呈半透明状,久煮不易破损。
12.【答案】(1)①还借给老汉外套;②窝了一肚子火;③说枇杷酸;
(2)B;
(3)BA ①B;
②A;
(4)A;
(5)为故事情节的发展做铺垫;
(6)从文中的“凌师傅从里屋拿出一把自动伞递给了老汉。老汉撑起伞转身欲走,凌师傅说了一声‘等等’。凌师傅从里屋翻出了一件外套递给老汉,说:‘看您冷得牙齿打战,快穿上,别冻着了’”这些凌师傅的言行可知,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助人为乐、心地善良的凌师傅。
【解答】(1)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并完成思维导图,凌师傅和妻子对老汉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应补充填空为:冷师傅:还借给老汉外套(填空①);说枇杷酸(填空③)。
(2)考查了对短文内容的理解情况。面对老汉送来的枇杷,妻子吃了却说“好酸”,两人却有不同的看法,枇杷的甜包含着互相信任的味道,所以觉得枇杷很甜,所以吃起枇杷心里别扭。故以下理解不正确的是B。
(3)考查了对短文中重点词句的理解情况。①本文出现了两次“狠狠地瞪”,也许妻子当时在想:“你傻呀?绝对不能借,也许丈夫当时想说:“一把伞值多少钱,老人家淋病了?”故依次选B和A。
(4)本文着力刻画凌师傅的人物形象,对妻子的描写是为了侧面烘托凌师傅的高大形象。
(5)考查对对重点句子的理解。通读短文可知,竟哗哗下起了大雨”与“狂风裹着豆大的雨点跟踪而来”是作者对写天气变化的描写。
(6)考查形象分析。通读短文可知。老汉撑起伞转身欲走。凌师傅从里屋翻出了一件外套递给老汉,快穿上,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助人为乐。
故答案为:
(1)①还借给老汉外套;②窝了一肚子火;
(2)B;
(3)BA ①B;
②A;
(4)A;
(5)为故事情节的发展做铺垫;
(6)从文中的“凌师傅从里屋拿出一把自动伞递给了老汉。老汉撑起伞转身欲走。凌师傅从里屋翻出了一件外套递给老汉,快穿上,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助人为乐。
三、“正是少年读书时”故事分享(30分)
13.【答案】
我长大了
成长,伴随着我们的童年。当我们回过头来看看我们走过的路,都是逐渐而大的脚印。这说明了什么?不就是说明我们长大了吗!可是,“长大”是什么意思呢?
记得我刚上一年级没几天,爸爸有一天神秘地对我说:“你都上一年级了,是否该考虑自己睡了呢?”这句话像是一道闪电,在我眼前划过,使我手足无措。
那天晚上,爸爸便与妈妈开始“行动”了。我正在卫生间洗漱,听到爸爸妈妈好像在运什么东西。“咚”“啪”“刷……刷……刷”的声音在我耳边响起。“咦?他们在干什么呢?”好奇心促使我走出卫生间,向发出声音地方走去。顿时,我惊呆了——爸爸妈妈正在另一个卧室铺床。爸爸见到我,笑了起来:“你可别瞎猜,今天这床就是给你铺的哦。”一旁放枕头的妈妈接过爸爸的话茬说道:“对,从今天开始,你就要自己一个人睡了。”“那我还能和您们睡在一起吗?”“能呀!反正等你睡着了,我可以再把你抬回去嘛!”爸爸笑道。听到此话,我便只能答应了。我乖乖地爬上床,把衣服脱掉,钻进了被窝里。
自己睡觉的感觉可真有些可怕。我把身子缩成一团,用小眼睛扫着卧室里的一切:电动车、钢琴、书柜和我的小自行车。他们像怪物似的,张牙舞爪地向我扑来。我不敢再看了,一骨碌躲进被窝里,迷迷糊糊地睡着了。可半夜我突然惊醒,怎么都睡不着。夜静静的,路灯的光照在窗帘上,昏暗的光显得很柔和。静下心来,细细倾听,都能听到心脏“扑通扑通”地跳动声。我索性不睡了,跑去将窗帘拉开,哦,一片光芒!又将门打开,啊,多么宽敞!我笑了,笑得很开心。还环视了四周——“啊,这个不错!”我的目光停在了玩具熊身上。我把它抱起,躺在床上,便又进入了梦乡……
“嘿,小伙子,你成功了!”爸爸把我叫醒。我揉一揉眼,脸上绽出了笑容。“你长大了!你长大了!”妈妈不停地夸我。
啊,那一刻,我长大了!
【解答】范文:
我长大了
成长。当我们回过头来看看我们走过的路。这说明了什么!可是?
记得我刚上一年级没几天,是否该考虑自己睡了呢,在我眼前划过。
那天晚上。我正在卫生间洗漱。“咚”“啪”“刷……刷……刷”的声音在我耳边响起?他们在干什么呢,向发出声音地方走去,我惊呆了——爸爸妈妈正在另一个卧室铺床,笑了起来:“你可别瞎猜。”一旁放枕头的妈妈接过爸爸的话茬说道:“对,你就要自己一个人睡了?”“能呀,我可以再把你抬回去嘛。听到此话。我乖乖地爬上床,钻进了被窝里。
自己睡觉的感觉可真有些可怕,用小眼睛扫着卧室里的一切:电动车、书柜和我的小自行车,张牙舞爪地向我扑来,一骨碌躲进被窝里。可半夜我突然惊醒。夜静静的,昏暗的光显得很柔和,细细倾听。我索性不睡了,哦,一片光芒,啊,多么宽敞,笑得很开心,这个不错。我把它抱起,便又进入了梦乡……
“嘿,小伙子!”爸爸把我叫醒,脸上绽出了笑容!你长大了。
啊,那一刻!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