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误用类型一
1、我们来到了实习工厂,厂领导和工人们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早已做了周密安排,他们对我们的关心真是无所不至。
无所不至:到什么地方都做坏事 ,贬义词。使用错误。
2、我班班长李玲同学,不仅学习成绩突出,而且乐于助人,她做的好事真是擢发难数。
3、向农民打白条,这种现象方兴未艾,对此国务院及时发出通知,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收到预期的效果。
擢发难数:形容罪行多得数不清。贬义词。使用错误。
方兴未艾:正在兴起、发展,一时不会终止。褒义词。这里用于贬义。
4、李明见别人在下棋,不免倍增心喜,蠢蠢欲动。
5、为了救活这家濒临倒闭的工厂,新上任的厂领导积极开展市场调查,狠抓产品质量和开发,真可谓处心积虑。
蠢蠢欲动:多用来形容敌人准备进犯或坏人准备捣乱,明显带有贬义。
处心积虑:千方百计地盘算,用于贬义。
辨明褒贬防止情感错位。 (褒贬颠倒)
误用类型二
1、为了出版这本画册,他义无反顾地放弃了休息的时间。
2、家访中我们发现,正是由于家长的无为而治,孩子才会无所顾忌,并由此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义无反顾:在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绝对不能退缩回头。大词小用。
无为而治:道家哲学,指统治者什么也不做却使天下大治。大词小用。
3、李老师当班主任20年,勤勤恳恳,日理万机,积劳成疾仍坚持工作。
4、劳动光荣,坐享其成可耻,是我们新社会的观点。
“日理万机”的意思是一天之中要处理上万件事务,常指君王或国家领导人每天忙于处理繁多的政务,这个熟语词义很重,用在“李老师”身上就犯了“大词小用”的毛病。
“坐享其成”的人其思想行为是可以通过劝导加以改正的,用在该句语义显得轻,应用“不劳而获”。“不劳而获’,用于剥削阶级思想严重的人,语义重,和该句中的“可耻”相照应。
5、少数党员干部把自己混同与一般群众,甚至同流合污。
6、他对邻居家有几个孩子,谁几岁了,谁的性格怎样,都能洞若观火。
同流合污:指同坏人共同干坏事。“少数党员”虽觉悟不高,但还未落到与坏人为伍的地步,所以用词过重。
洞若观火:看事物十分明白清楚,好像看火一样。比喻观察事物明白透彻。用以形容他对邻居情况的了解,不免夸大其词。
不合语境(辨明轻重,大词小用)
误用类型三
1、文章在对小麻雀的叙述、描写中倾注了强烈的爱憎情感,有着极强的感染力,读来真是楚楚动人。
楚楚动人:形容女子姿容美好,令人动心。
2、老张一家三代,十年来和睦相处,互敬互爱,真可谓举案齐眉。
3、看好了那件款式新颖的运动服,可惜带的钱不够,只好忍痛割爱。
举案齐眉:形容夫妻相敬相爱 。使用错误。
忍痛割爱:不得不放弃原属于自己的东西。使用错误。
4、历史如同一条长河,每一个阶段都具有特立独行的标志。
特立独行:形容人的志行高洁,不同流俗。使用错误。
5、让梨推枣是广为传颂的谦让美德的表现;假如只有一个梨子的时候,孩子们难道不应该让给妈妈吗?
让梨推枣:用于指兄弟关系友爱,不用于母子关系。
6、显露出鬼斧神工的魅力,浓郁淳朴的苗家风情及丰姿绰约的民族歌舞增添了人文情趣。
7、这次商品博览会,聚集了各国各地各种各样的新产品,真可谓浩如烟海,应有尽有。
丰姿绰约:形容女子姿态柔美的样子。
浩如烟海:形容图书、典籍等极为丰富。
错用对象,张冠李戴
相关成语
暴露无遗(指缺点、问题矛盾等)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
蔚为大观(盛大的景象)
对簿公堂(在公堂上受审)
改弦更张(改革制度或变换方法)
下里巴人(泛指通俗的文艺作品)
误用类型四
1、你的这个不情之请让我很为难,过两天我再答复你吧。
不情之请:(谦辞,不合理的请求)使用错误。
2、老师,您的好意,我只能敬谢不敏,因为我有自知之明,我做普通学生尚可,班长一职实难胜任。
敬谢不敏:恭敬地表示能力不够或不能接受。多作推辞做某事的婉辞。使用正确。
相关成语
忝列门墙:谦词,表示自己愧在师门。
信笔涂鸦:多用作谦词,形容字写得很坏。
一孔之见:多用作谦词,比喻狭隘片面的见解。
才疏学浅:多用作自谦,见识不广,学问不深。
姑妄言之:谦词,姑且说说(对于自己不能深信不疑的事情,说给别人时常用此语以示保留)。
高抬贵手:敬词,客套话,多用于请求对方饶恕或通融。
不吝赐教:敬词,用于自己向别人征求意见或请教问题。
洗耳恭听:敬词,专心地听(请人讲话是说的客气话)。
谦敬错位
误用类型五
熟语的意义是约定俗成的,而且大多有一定的典故,加之有些熟语中的语素含有生僻义,这就造成了熟语理解上的难度。如果我们对熟语意义不仔细辨析,粗枝大叶,一瞥而过,就极易造成望文生义的错误。
1、古人写文章都是文不加点。今天的人读起来很吃力。
文不加点:指文章一气写成,无须修改。形容思维敏捷,写作技巧纯熟。作者显然是望文生义,以为“点”就是指标点符号, “点”在这里表示涂改。使用错误。
2、曾经富庶的大西洋某岛国如今经济状况已如履薄冰,濒临“国家破产”的边缘。
如履薄冰:象走在薄冰上一样。比喻行事极为谨慎,存有戒心。使用错误。
3、入夏以来,长江、黑龙江流域,五风十雨,洪峰连连,水患不断,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五风十雨:形容“风调雨顺”。句中错解其义,造成错误。
4、时间真如行云流水,申奥成功的情景仿佛就在昨天。
行云流水:比喻自然不拘执(多指文章、唱歌等)。使用错误。
5、初春,乍暖还寒。他身着冬装,漫步在广阔的田野中,仍然觉得不寒而栗。
6、三城同创是当前首当其冲的大事,是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
不寒而栗:形容非常恐惧,不表示寒冷。使用错误。
首当其冲:指最先受到攻击或首先蒙受灾难,使用错误。
望文生义
误用类型六
1、她一语道破了他的隐私,使他好像如芒在背。
2、他画的画,在我们这里很有名,可一拿到大地方,就显得相形见绌了。
如芒在背:形容极度不安。 与“像”重复。
相形见绌:和同类的事物相比较,显出不足。 与“显得”重复。
3、只有密切接触社会,联系群众,才能对国家安定和人民忧乐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意见。
4、一个让人看不懂的店名,能招徕顾客吗?其实,只能让人贻笑大方。
真知灼见:灼,明白。是指正确而深刻的认识和见解。与后面的“意见”重复。
贻笑大方:被内行的人笑话,前面不能再加“让人”。
5、当时那激动人心的画面至今还记忆犹新。
6、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责任。
记忆犹新:指过去的事,至今还记得清楚,就像新近发生的一样。前面不能再用“还”。
责无旁贷:指自己的责任不能推卸给别人,与“责任”重复。
语义重复
类似例子
人民生灵涂炭 忍俊不禁地笑了
难言之隐的苦衷 目前的当务之急
津津乐道地说 海内外闻名遐迩
浑身遍体鳞伤
做成语辨析题须注意:
1、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体会熟语的感彩; 第三,要注意熟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四个选项权衡比较,选出认为最符合要求的。
2、一般是选择恰当的一项,但也要注意是不是选择不恰当的一项。(07年江苏卷即是选不恰当的一项)
3、总之:要正确理解成语的整体意义,要注意语境的组合与搭配情况,越是想要你字面理解的成语越要注意陷阱。特别陌生的成语往往是对的。
趣味成语
实战演习
请你猜猜这是哪些成语?
异曲同工
自圆其说
可圈可点
一五一十
口是心非
心直口快
无与伦比
啼笑皆非
里应外合
三姑六婆
成 语 动 物
( )腾( )跃 ( )立( )群
( )飞( )舞 ( )歌( )舞
( )头( )尾 ( )( )无声
( )假( )威 ( )( )学舌
( )吞( )咽 ( )( )不宁
( )朋( )友 ( )( )点水
黔 ( )技穷 井底之( ) 指( )为 ( )
走( )观花 ( )语花香 雕( )小技
飞( )扑火 ( )失前蹄 ( )( )捕( )
写出成语故事中的主要人物
东施效颦( ) 投笔从戎( )
鹤立鸡群( ) 三顾茅庐( )
负荆请罪( ) 完璧归赵( )
凿壁借光( ) 纸上谈兵( )
精忠报国( ) 闻鸡起舞( )
入木三分( ) 鞠躬尽瘁( )
卧薪尝胆( 破釜沉舟( )
乐不思蜀( ) 图穷匕见( )
判断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使用是否恰当,并指出误用类型
1、即使得了冠军,也不能对同伴侧目而视,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
2、两位阔别多年的老友意外地在一条小巷里狭路相逢,两人又是握手又是拥抱,别提多高兴了。
侧目而视:形容又畏惧又愤恨,不敢从正面看。(望文生义)
狭路相逢:在很窄的路上遇见了,不容易让开。指仇人相遇,难以相容 。 望文生义
对象错误
3、张成同志不幸被敌人抓获,投入监狱,虽然全身被打得遍体鳞伤,但仍然坚守党的秘密。
4、当中国乒乓球队夺冠的消息传到中国后,举国上下弹冠相庆。
“遍体鳞伤”已含有“全身”的意义,这就与上文的“全身”语意重复了 。(语意重复)
“弹冠相庆”为贬义,指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同伙就相互庆贺将有官可做,这里应改为“欢欣鼓舞”。 (褒贬不分)
5、《苹果日报》在香港引起的报业大战,直杀得风声鹤唳人仰马翻天昏地暗。
风声鹤唳:形容惊慌疑惧,不指战事惨烈。 (对象错位)
6、小错误也不能放过,须知集腋成裘,小错积多了,也会对工作造成大的损害。
集腋成裘:比喻集少成多
(褒义误为贬义)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07江苏)
A.为了保护自然环境,这项工程的设计人员决定改弦更张,重新设计,选择更为恰当的施工方案。
B.工会准备组织职工去九寨沟旅游,大家兴致勃勃,小张更是推波助澜,积极鼓动年轻人提出要搞生态自助游。
比喻促使或助长事物(多指坏的事物)的发展,使扩大影响。感彩不当。
C.在签名售书活动开始前,作者诚恳地说,书中不少看法都是一孔之见,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D.为防止有毒豆制品再次流人市场,有关部门迅速采取釜底抽薪的办法,查封加工窝点,堵住了生产的源头。
B
多用作谦词,比喻狭隘片面的见解。
比喻改革制度或变更计划、方法。
大家一起来纠错
一篇让语文老师看了必定疯狂的作文
一天,某同学在教室里写作文《我的家》: “我的家有爸爸妈妈和我,每天早上,我们三人就分道扬镳,各奔前程,晚上又殊途同归。
“爸爸是建筑师,每天到工地上指手画脚;妈妈是售货员,在商店里对顾客来者不拒;我是个学生,在教室里却呆若木鸡。在家里我们是一团和气,臭味相投。但当考试成绩不好时,爸爸也同室操戈,心狠手辣。揍得我五体投地,妈妈却站在一旁袖手旁观,从不见义勇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