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蒹葭》活动任务型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2《蒹葭》活动任务型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10 10:46:13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教学设计
课题 《蒹葭》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教学内容分析:(分析本课时教学内容在单元中的位置,核心内容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功能价值分析,蕴含的正确价值观念,已学内容与本课内容的关联。可用结构图示呈现)《蒹葭》是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诗经》二首中一首诗歌。出自《诗经.秦风》,是一首抒情诗。《蒹葭》一诗,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章法和起兴的艺术表现手法。抒写了主人公对意中人的倾慕之恋,以及欲见而不得的惆怅。《蒹葭》这首诗篇幅简短,却意味深长,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永恒的艺术魅力,历来备受人们的赞赏.
2.学习者分析:(学生与本课时学习相关的学习经验、知识储备、学科能力水平、学生兴趣与需求分析,学生发展需求、发展路径分析,学习本课时可能碰到的困难)初中学生首次接触和系统学习《诗经》,由于时代久远,学生对《诗经》的语言特点和形式特点都很陌生。对诗歌真正表达的意境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3.学习目标确定:(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指向学科核心内容、学科思想方法、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进阶,描述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后应达成的目标和学生应能够做到的事情。可分条表述)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感受诗歌重章叠句的形式美。
2、读懂诗意,运用联想和想象描述诗歌的画面美。
3、感悟形象,体会情感,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4.学习重点难点:教学重难点
重点:朗读诗歌,体会诗歌重章叠句的艺术特点。
难点:感悟形象,体会情感。
5.学习评价设计(从知识获得、能力提升、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思维发展、价值观念培育等方面设计过程性评价的内容、方式与工具等,通过评价持续促进课堂学习深入,突出诊断性、表现性、激励性。体现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进阶,课时的学习评价是单元学习过程性评价的细化,要适量、适度,评价不应中断学生学习活动,通过学生的行为表现判断学习目标的达成度)课堂观察课堂活动生生互评
6.学习活动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根据课堂教与学的程序安排)教师活动1(教学环节中呈现的学习情境、提出驱动性问题、学习任务类型;对应学生活动,示范指导学科思想方法,关注课堂生成,纠正思维错漏,恰当运用评价方式与评价工具持续评价促进学习。下同)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的源头在《诗经》,《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风”是各地的民歌,八年级上册我们已经学习了《诗经》里的三首民歌,《式微》是一首劳役者的悲歌,《子衿》是一个女子的相思之曲,《关雎》是一个男子的热恋情歌。那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蒹葭》又将是怎样的一首歌曲呢,带着一种美好的期待,让我们走进《蒹葭》。二出示学习任务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感受诗歌重章叠句的形式美。2、读懂诗意,运用联想和想象描述诗歌的画面美。3、感悟形象,体会情感,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学生活动1(学生在真实问题情境中开展学习活动;围绕完成学习任务开展系列活动与教的环节对应,学生分析任务-设计方案-解决问题-分享交流中学习并有实际收获。下同)完成学习任务一: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感受诗歌重章叠句的形式美。1、读准字音出示:晞(xī) 湄(méi) 跻(jī) 坻(chí) 涘(sì) 沚(zhǐ)(学生读三遍)2、明确节奏《诗经》里的诗歌以四言为主,节奏划分为二二拍,《蒹葭》也基本算是一首四言诗,只有每章最后一句是五言,所以节奏依然是二二拍,读时两字一顿。出示全诗的节奏划分(提醒学生在书上做笔记)3、在明确了读音和节奏后朗读诗歌学生自由朗读两遍点名一生读教师指导朗读:这是一首抒情诗,写向往、追寻,所以情感的氛围要通过语速表达出来,前四句要读得慢一些,“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读出怅惘之情,韵脚“苍、霜、方”要读得饱满一些,“溯洄从之,溯游从之”写追寻时的急切,语速可以稍快一点,“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语速也要慢一些,体现路途的艰险,每章结尾句要拖长音读,读出失望之情。再找位同学来读一读全班齐读4、感受重章叠句的魅力
活动意图说明:(简要说明教学环节、学习情境、学习活动等的组织与实施意图,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障碍,说明环节或活动对目标达成的意义和学生发展的意义。说出教与学活动的关联,如何在活动中达成目标,关注课堂互动的层次与深度)本环节引导学生通过诵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把握诗歌韵律,复习巩固《诗经》重章叠句、反复吟唱的特点。环节二:教师提示:古诗的翻译不像古文的翻译那么严格而准确,说出大意即可。但如果能考虑到诗歌的形式和韵律会更好一些。师活动2好的诗歌一定是“诗中有画”,发挥你的联想和想象,把你刚才读诗时脑海中的画面给大家描绘出来。提示:有环境描写,有人物,有动作,有心理,甚至可以有想象人物的神态和语言,最终结果等。学生活动2完成学习任务二:结合注释,读懂诗意,运用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你头脑中的画面。 1、结合课下注释翻译全诗找三位同学结合注释翻译诗歌大意2、大屏幕出示诗歌和译文女生读原诗,男生读译文。(要求读得深情一些)3、运用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你头脑中的画面。好的诗歌一定是“诗中有画”,发挥你的联想和想象,把你刚才读诗时脑海中的画面给大家描绘出来。活动意图:本环节通过引导学生根据上节课的学习步骤对《蒹葭》一诗进行分析,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诗经》的起兴手法,使学生在朗读、品析、感悟、讨论的过程中,收获学习的快乐。环节三:教的活动3师总结:“伊人”的内涵其实很广泛,她可能是你欣赏爱恋的一个人,也可以是你的理想、目标、学业,甚至可以是你向往的一个地方,总之她泛指人生路上一切美好的事物。
诗歌中的秋水、河水是我们在追寻目标当中遭遇到的障碍、困难,诗中的“在水一方”则表现我们人生当中一种可望不可即的人生困境,但是,这样,我们就能放弃我们的人生追求吗?我们应该从这首诗里面学习诗人上下求索,不畏惧艰难险阻,矢志不渝,不轻言放弃的精神,人生的意义不在结果,而在求索的整个过程,正如屈原所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王国维也曾说人生的第二重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同学们,我们心中的伊人,心中的理想,心中的美,也正在水一方,愿同学们都能像诗歌中的主人公那样做一个执着无悔的追梦人。学的活动3完成学习任务三:感悟形象,体会情感 这几位同学的生动描述让人物形象如在眼前,更加突出,那么请大家思考以下问题: 1、结合诗句,说说诗人是怎样一个形象? 2、诗中的“伊人”有何特点?仅仅指诗人努力追求的一名女子吗? (除了追求爱情会出现这样的情感体验,对哪些事物的追求也有相同的感受呢?)学生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3、齐读《蒹葭》4、聆听歌曲《在水一方》|活动意图说明: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对“伊人”理解,引导学生扩大伊人的内涵,不局限于单纯理解成恋人,还将“伊人”理解成一切美好事物,如:事业、理想、亲情、友情……发散了学生的思维。
7.板书设计:(板书完整呈现教与学活动的过程,最好能呈现建构知识结构与思维发展的路径与关键点。使用PPT应注意呈现学生学习过程的完整性)板书:蒹葭诗人:不惧艰险 执着追求百折不挠 矢志不渝伊人:高洁 美丽 可望不可即 (泛指一切美好事物)
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设计时关注作业的意图、功能、针对性、预计完成时间。发挥好作业复习巩固、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的作用;面向全体,进行分层设计;检测类作业与探究类、实践类作业有机衔接;分析作业完成情况,作为教学改进和个性化指导与补偿的依据)利用重章叠句的特点,背诵《蒹葭》。 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将《蒹葭》改写成一篇小散文。
9.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结合教学特色和实际撰写)PPT 视频、歌曲《在水一方》
10.教学反思与改进:(单节课教与学的经验性总结,基于学习者分析和目标达成度进行对比反思,教学自我评估与教学改进设想。课后及时撰写,突出单元整体实施的改进策略,后续课时教学如何运用本课学习成果,如何持续促进学生发展)在第一个任务感受重章叠句的形式美时,希望学生能利用这种形式的特点,抓住替换的字,背诵全诗,这种方法由我讲述,学生只被动接受。完善措施:应在学生找出替换字后,让学生自己观察发现,领悟出利用替换字,只需背过第一章,第二、三章只要记住替换字往进填空就行,这样效果明显,易记不易忘。在完成第三个任务时,让小组合作讨论,我出示后,直接让学生讨论,没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以至反应慢一些的学生沦为旁听者。完善措施:在组织学生合作讨论前,先给学生一分钟独立思考的时间,再进行合作讨论,让学生思想进行碰撞,这样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 在朗读诗歌时,我进行了朗读指导,给学生讲解了朗读技巧,但只范读了前四句,所以学生在朗读时还是语速有些快,情感不是很到位。完善措施:应在学生朗读前范读或播放朗读音频,给学生以很好的示范,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朗读时的语速和情感。 这节课虽精心准备但依然有很多不足,我想一节好课永远会有遗憾,即使有遗憾我也应该像诗中主人公那样,“溯洄从之”“溯游从之”反反复复地上下去求索,去探究语文教学的规律,探求更好的教学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