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八下第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确定主题】
课文系统:统编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我国古代的经典名篇。
《北冥有鱼》节选自《庄子·逍遥游》,是全文开头的一小部分。《逍遥游》主要是阐发作者追求绝对精神自由的思想,而开头的这一段,作者通过雄奇的想象,塑造了“鲲鹏”这样一个超现实的形象,富有浪漫色彩。《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节选自《庄子·秋水》,主要由庄子和惠子 的辩论组成,既机智敏锐,又轻松闲适;既令人叹服于庄惠二人的辩才,又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
《虽有嘉肴》节选自《礼记·学记》,重点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虽然主要是针对教师而言,实际上对学生的学习也有启发意义。《大道之行也》节选自《礼记·礼运》,阐明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大同”社会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所向往的目标,也是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
《马说》以良马喻人才,认为人才只有遇到伯乐才能发挥才干,否则很可能被埋没。文章篇幅短小,言简意赅,引人深思。
《石壕吏》通过讲述安史之乱中石壕村一户人家的悲惨遭遇,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控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诗人由茅屋被风雨袭击的遭遇,生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表现了一种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卖炭翁》通过卖炭老人惨遭宫使强取豪夺的故事,揭露了“宫市”的掠夺本质,表达了对劳动者的深切同情。
助学系统:学习本单元要在熟读文本的基础上,把握文章节奏;理解文意,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义;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和名言警句;学习古人论事说理的技巧,体会他们的人生感悟,从中得到思想启迪和情感陶冶。
练习系统:“思考探究”指向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培养阅读古文的基本语感,提升分析与归纳的思维能力,学习古圣先贤的智慧哲思;“积累拓展”指向联系课外体会不同说理技巧的表达效果,阅读更多说理片段积累素材。
本单元的语文策略:反复诵读,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句式,培养阅读古文的基本语感;积累文言知识和传统文化知识;展开想象,叙写故事,感受先贤的智慧哲思的同时,从中获得思想启迪和情感陶冶。
由以上分析,确定本单元的学习主题是:对话古圣先贤,品读经典故事。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借助注释与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整理并积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活用字、一词多义字、特殊文言句式、名言警句、古代文化常识。
2.理清思路,整理观点,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每篇文章的写作思路,初步理解儒家“教学相长”的观念和“大同”的社会理想,欣赏《庄子》中雄浑瑰丽的想象和机智巧妙的辩论;体会不同体裁的诗歌的韵律特点。
3.学习古人论事说理的技巧,体会他们的人生感悟,从中得到思想启迪和情感陶冶。
【核心任务】
古代先贤的智慧一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为了让更多的同学体会到这种情感,学校特举办以“对话古圣先贤”为主题的访谈沙龙,以班级为单位,邀请你来写采访提纲,设计人物对话脚本,对话古圣先贤,品读经典故事。
【任务分析】
要想完成此任务,学生要梳理、归纳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提升分析与归纳的思维能力;品悟经典文学形象承载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积极的价值取向;感受古人的美好憧憬,学习古圣先贤的智慧哲思。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知识积累,基本能够疏通文章大意,但在部分虚词、特殊句式上出现了翻译不通顺的问题;其次在内容理解上大都停留在理解大意上,对文章的情感主旨理解较为片面,对古文所涉及的文学及文化方面的内容理解不够;此外,只有极少数学生能够关注到内容背后体现的传统文化。
【学习过程】
第一课段
第一课时:读单元导语,明确本单元的学习重点。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积累重点词语。自读自查课本、练习册和参考资料书,了解文学常识。明确本单元核心任务。
第二课段
第二课时:精读《北冥有鱼》,掌握文中重点实词和虚词,熟练朗读、背诵并翻译课文;理解庄子“万物皆有所待”的思想。
任务一 辨其言,解其意。
自读课文,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意,找出下文翻译不正确之处,加以改正。
任务二 理层次,巧背诵。
将《北冥有鱼》中的句子打乱顺序后,排序,并说说这样排序的理由。
任务三 品形象,析特色。
1.结合练习册资料阅读,了解与“鲲”“鹏”“北冥”“南冥”相关的内容,初步了解“鲲鹏”的印象。
2.小组合作,填写学习任务单,分析"鲲""鹏"形象,探究庄子借“大鹏”形象阐释了什么道理及文章的艺术特色。
第三课时:对比阅读《北冥有鱼》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积累常用文言词语,整体把握课文大意;体会人物对话的语气,感知人物形象,理解两则寓言所阐述的道理;学习庄子追求逍遥洒脱的人生态度,无所恃的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
任务一 走进妙文
自读课文,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意,积累常用文言词语。
任务二 探寻妙语
小组内自由朗读庄子与惠子的巧妙论辩,结合具体语句,说说巧妙在哪里。
任务三 感悟妙境
阅读两篇文章,结合课本注释,了解庄子生平和思想;小组内讨论《<庄子>二则》中“鱼”的形象,组内谈谈庄子所追求的“逍遥”境界的理解,形成结论。
第四课时:精读《<礼记>二则》,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教学相长”“大同社会”的基本语意;找对偶及排比句,体会整散结合的韵律美,类比说理的形象美;品悟“教学相长”“大同社会”,概括儒家文化的基本内涵。
任务一 熟读课文 疏通文意
任务二 理清思路 绘思路图
任务三 品读感悟 深思哲理
第五课时:延读《<礼记>二则》,品悟儒家文化内涵。
任务一 举办文化思辨讲堂
1.有人说,“教”是手拿教鞭督导儿童学习;有人说“学”是孩子在室内摆弄算筹自己进行学。《虽有佳肴》中说“教学相长”,请谈谈我国最早的大教育家孔子是如何进行“教”与“学”的。
2.《尚书·尧典》:“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意思是(帝尧)能发扬大德,使家族亲密和睦;家族和睦以后,又辨明其他各族的政事;众族的政事辨明了,又协调万邦诸侯。请从个人的角度,谈谈实现“大同社会”儒家子弟能做什么。
3.通过以上对《礼记》二则拓展的思辨,谈谈你发现的儒家文化共性。
任务二 浅析儒家文化内涵
通过以上对《礼记》二则拓展的思辨,谈谈你发现的儒家文化共性,在300字以内阐释你的思考。
第六课时:自读《马说》,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读课文,理解虚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理解文中“伯乐”“千里马”与“食马者”的寓意,学习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朗读文章,注重朗读语气的把握,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感受封建社会摧残和埋没人才的黑暗现实;体味“说”的文体特征。
第七课时:群文联读《唐诗三首》,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自主疏通诗意,积累重要文言词语;划分诗歌层次,概括意思,按照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梳理诗歌中事件的发展脉络。通过品味关键词、句,体会到作者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第三课段
第八课时:对话先贤,体悟智慧哲思。了解孔子、庄子、韩愈、杜甫、白居易所处时代与生平事迹,结合文章内容,讨论采访提纲;回顾单元四篇文章,补充采访提纲,设计出人物对话脚本。
任务一 明确采访对象,说明选择理由,创设采访情境,写出采访提纲
活动1.小组讨论,从孔子、庄子、韩愈中任选一个作为采访对象,说说选择的理由。
活动2.设计采访地点或情境,组内讨论,写采访提纲。
任务二 丰富提纲内容,设计对话脚本,标注对话细节
活动1.根据采访提纲,丰富内容,设计采访对话脚本。
活动2.小组讨论,修改对话脚本,标注人物对话时的神态、动作和语气。
任务三 对话先贤,谈智慧哲思
每个小组选出2位代表,1位扮演被采访人,1位扮演主持人,进行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