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 配套教学设计(68)

文档属性

名称 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 配套教学设计(68)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8.0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2-25 09:02:02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本课属于新课标人教版教材必修二中“梳理探究”部分,是探究性学习课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通过高中语文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在五个方面获得发展,其中第一个方面就是“积累整合”,第五个方面是“发现创新”,“梳理探究”就是根据这两个方面设计的。
梳理,其实就是一种学习方法,是对过去所学知识的系统整理,是一种重新学习的过程。此次选择成语作为知识梳理的对象,我是这样考虑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汉语成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承载了极其丰富的文化信息,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窗口。通过这个窗口,我们可以窥见中华文化的全貌。
同学们通过整理学过的汉语成语,不仅对成语能有新的认识和体验(成语的来源,特点和运用),掌握某种规律性的东西,同时也是对中华文化的一次巡礼(成语与中华文化传统文化的关系),进而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和向心力。
2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成语积累,但掌握的成语量还不大,如果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成语接龙,或者做成语猜谜游戏,也许学生会很高兴,课堂会很热闹,但学生原有的成语库不见得有所丰富,知识水平不见得有所提高。
高一学生绝大多数学生还不懂“罄竹难书”“处心积虑”“炙手可热”等成语,或者听过但不知如何运用,而且我们一部分住校生没有条件上网查询资料,如果让学生梳理容易用错的成语,难度有点大,效果也不会好,所以让学生从“成语与中华文化”的角度梳理成语,这样的学习任务有一定的挑战性,又不会太难,使学生对学习既有兴趣又有信心。同时我们的学生研究性学习意识、能力都较弱,他们更习惯于坐在教室里听教师讲授,在课外探究学习上有一定惰性。教师要强调学生主动学习,又要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特别是课前准备,教师既要调动学生参与成语学习活动的热情,又要根据学生情况进行恰当的分组,指导学生搜集、整理资料。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知识和技能:明确成语的定义及来源。
2、过程和方法:梳理成语与文化的关系,探究成语承载的极其丰富的内涵。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把成语现象与文化现象结合起来研究,进而明白成语中沉淀着丰富、生动的民族文化内涵,让同学们有一个积极正确的态度对待成语,对待我们的传统文化。
教学难点
通过把成语现象与文化现象结合起来研究,进而明白成语中沉淀着丰富、生动的民族文化内涵,让同学们有一个积极正确的态度对待成语,对待我们的传统文化。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新课导入
请同学们欣赏这样一段文字,你能发现什么问题呢?
预设:
这段话中使用了很多成语,的确,在作文中,使用成语能为我们的作文增色不少,但是在这篇文章中,很多都用的不对。可见,我们要正确的理解成语和使用成语是很重要的问题。
活动2【测试】预习检测
同学们,通过你们的预习,你们知道什么是成语吗?
预设:
成语的定义: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短语,是语言宝库中的精华,也是文化的积淀,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信息。
活动3【活动】梳理探究一
看图猜成语,通过成语梳理成语的来源:
(一)学生活动:
猜一小会儿——看图猜成语
预设:
1.夸父逐日 精卫填海
2.刻舟求剑 自相矛盾
3.负荆请罪 卧薪尝胆
4.乐不思蜀 望梅止渴
5.功德无量 立地成佛
(二)师生梳理总结:成语的来源
1.神话传说 2.寓言故事 3.历史故事 4.文人作品 5.外来文化
(三)露一小手儿——根据成语的五大来源,说说你记忆中每一类的成语还有哪些?
预设:
1、开天辟地、女娲补天
2、画蛇添足、黔驴技穷
3、图穷匕见、四面楚歌
4、舍生取义、老骥伏枥
5、火中取栗、回头是岸
活动4【活动】梳理探究二
梳理探究二
成语的文化内涵
成语是语言宝库中的精华,也是文化的积淀。汉语成语的内容,涉及自然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文学艺术,天文地理,礼仪习俗,做人,教育等各个方面,所以了解了这些成语,不仅可以印证并丰富我们的科学知识,也有助于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
(一)猜猜看,这些成语属于哪一类?
1、成语与自然文化
江山如画 凄风苦雨 傲霜斗雪
这类成语让我们感受到古人在探索自然、战胜困难的过程中那细腻的情怀,勇毅的精神。
2、成语与服饰文化
“凤冠霞帔” “荆钗布裙” “披红挂彩” “披麻戴孝”
服饰是古人的社会地位、经济实力、志趣节操、思想情感等的外在表现。
3、成语与建筑文化 :
“雕梁画栋” “曲径通幽”
中国古代的楼台宫室建筑,不仅突出地表现了古人在建筑设计上的审美追求,也反映了等级制度和经济地位上的鲜明不同。
4、成语与文学艺术:
“烘云托月” “入木三分” “阳春白雪” “下里巴人”
文学、绘画、音乐、书法等都是汉民族精神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汉语言中有大量反映各种不同艺术形式的成语,从中可以比较系统、完整地了解它们的基本面貌。
5、成语与教育:
因材施教 青出于蓝 循序渐进 言传身教
这些闪烁着智慧光芒的语言以其珍贵的精神营养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6、成语与爱情
一见钟情 浓情蜜意 山盟海誓 魂牵梦萦
人们借有尽的文字传达无尽的情思,寄托对爱情的美好愿望。
7、成语与做人:
高风亮节 浩然正气 光明磊落 两袖清风
8、成语与科学:
炉火纯青 钻木取火 水滴石穿 病入膏肓
9、成语与礼俗:
彬彬有礼 礼尚往来 五体投地 入土为安
(二)师生总结:
1.成语中体现民族精神
2.成语反映古人日常生活
3.成语反映古代科技发展水平
4.成语涉及大量古代典籍
教师总结:成语真不愧是中华文化的“活化石”,是承载文化信息最多的语言形式,一个典故,一则寓言,一首婉转低回的吟咏,就是一场场华美的历史文化盛宴。
活动5【练习】趣味成语
1、用十二属相填成语
2、填数词组成语
3、看图猜成语
4、填成语,猜谜语
5、猜谜语
6、根据诗词句猜成语
7、成语之最
8、说成语,对对子
9、成语对联
10、成语迷宫
活动6【活动】研究讨论
研究讨论:成语为什么不能改?
(一)举例:生活广告中的“成语”宣传
1、 “钱”途无量
2、 “食”全“食”美
3、 “衣”“衣”不舍
4、诗情“花”“艺”
(二)思考:这样修改了之后还是不是成语,为什么?
预设:成语不能改,改了就不是成语了。
(三)讨论:你认为这样利用成语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活动7【活动】延伸拓展 
看下面一则资料,说一小会儿
古人曾说:“一个民族可以在短期内创造大量的物质财富,却不能创造文明,所以要毁灭一个民族,就摧毁它的文化,所谓:欲亡其国,先去其史。被摧毁了传统与道德基础的民族,就失去了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处在这种状态下的民族,无论其体魄如何强健,科技如何发达,却是任何白痴都可以放心蹂躏与奴役的民族。
随着活字印刷术、端午祭被韩国人申遗成功,他们继续将中国的中医、汉字、汉服等划归本国发明的同时,近日又着手将源于中国的”风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遗。日本人也是不堪落后,据悉,日前日本正准备将我们老祖宗发明的“麻将”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对文化的不断流失,所有人都愤怒、心痛,疾呼我该怎样守护你我的文明,该怎么拯救你我的文化?
思考: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我们的成语和中华传统文化?
活动8【活动】课堂结语
课堂结语
同学们,“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拯救和守护,是对祖辈怀想和感激的基本方式,作为民族的一份子,为了祖国的未来,就让我们的爱国之情变得具体些吧。
或许,作为一个高中生,对于中华传统文化,我们能做的有限,但是对于我们的成语,我们可以做到,认真对待你见到的每一个成语,不乱用不错用。让我们从保护我们的成语开始,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
活动9【作业】课下作业
搜集整理当前社会中存在的各种误用成语的现象,并针对于此情况,制定整改措施。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5 页 (共 5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