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习题课件(9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习题课件(9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10 18:57:46

文档简介

(共13张PPT)
辽宋夏金元时期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阶段训练
1.(跨学科·语文)谣谚流传广泛,为研究历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下列谣谚反映出宋代社会的发展趋势是( )
A.兼容并蓄、开放进取
B.平民化、兼容性
C.阶级矛盾日益缓和
D.重文轻武风气渐浓
B
①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② 近来世俗多颠倒,只重衣衫不重人
③ 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④ 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
2.(2023雅安)宋代统治者深知文教的社会功能,在政治上突出文治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和完善科举制,学校教育和科举制的联系也日益紧密。这种做法( )
A.避免了统治危机的出现
B.提高了整个社会的文化素养
C.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D.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
B
3.公主赵姬因战乱流落到今天的深圳一带并结婚生子,到南宋光宗时期才追认为皇姑,并追封为郡主。这个故事发生的背景是( )
A.金灭北宋 B.蒙古灭金
C.元朝建立 D.元灭南宋
4.(2023宿迁)“宋代初年年平均铸币量为13万至31万贯,到了11世纪则高达183万贯,但仍是供不应求,这时出现了一种有趣的解决办法,即发行纸币。”这反映出宋代( )
A.商贸的繁荣 B.手工业的兴盛
C.农业的发展 D.铸币业的发达
A
A
5.(2023济南一模)推动如图所示文化现象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
A.南方重视科举选拔
B.北方政局动荡不安
C.南方政权强于北方
D.全国经济重心南移
D
6.(2023青岛)把握关键词,获取重要信息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某同学通过引擎搜索某一关键词,得到的高频信息有“吐蕃”“宣政院”等。这一关键词最可能是( )
A.台湾 B.西藏 C.新疆 D.辽东
7.元朝戏剧空前发达,出现了元曲。元代最优秀的杂剧作家是关汉卿,他塑造的“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珰珰(当当)一粒铜豌豆”的形象广为人称赞,被誉为“曲圣”。下列作品中由他创作的是( )
A.《牡丹亭》 B.《窦娥冤》
C.《步辇图》 D.《念奴娇·赤壁怀古》
B
B
8.沈括所撰《梦溪笔谈》一书记载了宋代庆历年间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2000年,我国历史学家在黑水城文献(研究西夏的珍贵资料)及宁夏和甘肃出土的西夏王朝时期的文物中发现一批世界最早的活字印刷品。上述史料记载和考古发现说明( )
A.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并不可信
B.活字印刷术在宋、西夏之间有交流传播
C.活字印刷术的传播是由西向东
D.我国活字印刷术早于北宋时期发明
B
9.英国汉学家麦都思指出:“中国人的发明天才,很早就表现在多方面。中国人的三大发明(航海罗盘、印刷术、火药),对欧洲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异乎寻常的推动力。”材料强调了中国人的发明( )
A.促进了文明之间的交流
B.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C.彰显了中国人民的智慧
D.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发展
D
10.元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朝代。某校七年级(1)班的历史学习兴趣小组,编制了下面有关元朝的学案,请你参与完成。
活动一 [史实再现——探寻蒙古崛起]
(1)依据上面的年代尺,简述成吉思汗和忽必烈的主要活动。
答案:(1)成吉思汗:1206年,统一蒙古草原,建立了蒙古政权。忽必烈: 1260年,继承汗位;1271年,改国号为大元;1276年,元军占领临安,南宋灭亡;1279年,元军攻灭南宋残部,统一全国。
活动二 [提取信息——概括交融途径]
元朝时候,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等杂居相处。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经过长期共同生活,已同汉族没有什么区别。唐朝以来,不少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交融,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融。
(2)从上面材料中,可以概括出元朝民族交融的哪些方式。
答案:(2)人口流动,杂居相处,互通婚姻等。
活动三 [填充地图——树立时空观念]
(3)请写出上图中①②处的正确内容。
答案:(3)①大都;②宣政院。
元朝形势图(1330年)
活动四 [总结提升——归纳元朝贡献]
(4)根据以上内容,概述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贡献。
答案:(4)元朝完成了全国的统一,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政权并立局面。元朝行省制度的设立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是我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项重大改革,对后世行政区划与管理影响深远。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大交融,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元朝在中央设置宣政院,掌管西藏事务,从此,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答出两条即可)(共22张PPT)
第8课 金与南宋的对峙
一、女真族的崛起
1.生活概况:居住在黑龙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过着游牧渔猎的生活,辽宋时受辽控制和压迫。
2.统一:11世纪末,完颜部首领   统一了女真各部。
3.建国:   年,阿骨打(金太祖)正式建立女真政权,国号大金,都城是会宁。
4.措施:模仿中原王朝制度,改革女真部落军政体制,颁行女真文字,发展生产,女真势力迅速壮大。
阿骨打
1115
二、金灭辽及北宋
1.背景:女真崛起之时,辽和北宋统治危机重重,统治者腐败无能,人民不断起义。
2.灭辽:   年,辽被金灭亡。
3.灭宋:   、宋钦宗无心抵抗金军,只想妥协求和。   年,金军攻破开封,北宋灭亡(靖康之变、靖康之耻)。
三、南宋的偏安
1.南宋建立:   年,宋钦宗的弟弟   (宋高宗)称帝,后来定都   ,史称南宋。
1125
宋徽宗
1127
1127
赵构
临安
2.岳飞抗金
概况 岳飞等抗金将领从金军手中收复许多失地,“岳家军”在
   大败金军主力,迫使金军后撤
结局 宋高宗和权臣秦桧害怕抗金力量壮大,危及他们的统治,便向金求和,下令岳飞班师
宋金议和后,宋高宗和秦桧以“   ”的罪名杀害了岳飞
郾城
莫须有
3.宋金议和
南宋向金称臣
大散关
中都
宋金对峙
政权更迭示意图
比较“北宋与辽议和”和“南宋与金议和”的异同
项目 北宋与辽议和 南宋与金议和
不 同 点 关系 兄弟关系,地位平等 君臣关系
主要 内容 北宋给辽钱物,辽军撤回 南宋给金钱物,并向金称臣
相同点 宋朝每年都要向少数民族政权送钱物;议和后都设立榷场,边境相对安定,促进了双方经济的交流和发展 1.一位金人打算撰写一部本国年鉴,那么在“1115年”时记载的事件应该是( )
A.女真族的崛起
B.女真族受到辽的压迫
C.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
D.阿骨打正式建立女真政权
D
2.(2023廊坊期末)“靖康耻,犹未雪……”中的“靖康耻”是指1127年的靖康之变。根据所学知识推断这一事件指的是( )
A.辽灭北宋 B.金灭北宋
C.蒙古灭北宋 D.西夏灭北宋
3.(创新题)七年级(1)班开展历史情景剧活动,背景为1127年,主要角色有宋徽宗、宋钦宗以及金兵。你认为下列背景音乐风格最恰当的是
( )
A.曲风静美舒缓,优美动听 B.曲风凄冷悲怆,萧条低沉
C.曲风委婉质朴,旋律流畅 D.旋律清新明快,节奏活泼
B
B
4.(2023巴彦淖尔期中)南宋诗人杨万里在诗中写道:“船离洪泽岸头 沙,人到淮河意不佳。何必桑乾方是远,中流以北即天涯!”诗中所谓的“天涯”指当时哪一政权( )
A.辽 B.西夏
C.金 D.元
5.1140年,完颜宗弼毁盟攻宋,岳飞挥师北伐,从金军手中收复许多失地,又于□□大败金军主力,进军朱仙镇。据材料判断“□□”是指( )
A.郾城 B.开封
C.临安 D.建康
C
A
6.(跨学科·语文)(2023济南期中)“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这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的词句,该词创作的历史背景是
( )
A.安史之乱的发生
B.辽与北宋的对峙
C.金与南宋的战争
D.隋末农民起义
C
7.(跨学科·地理)观察图片,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一中A、B、C代表的政权名称。
(2)图二为    族人,12世纪初期,带领他们起兵抗辽的是    。
(3)在图中标出宋金和议划定的分界线。
答案:(1)A、西夏;B、金;C、南宋。
(2)女真 阿骨打
(3)沿淮水至大散关一线标出即可。
8.金太祖模仿中原王朝制度,改革女真部落军政体制,颁行女真文字,发展生产,女真势力迅速壮大。由此可见( )
A.民族交融推动女真势力的发展
B.女真族完全舍弃本族文化
C.女真势力壮大源于南宋的帮助
D.女真经济发展超越中原地区
A
9.(时空观念)下面是我国古代民族政权并立示意图,不正确的是( )
10.(历史解释)辽天祚帝在位期间,宠信萧奉先、萧得里底等佞臣,不理朝政荒淫无度;宋徽宗在位期间重用蔡京等人,政局混乱、民不聊生。以上材料说明宋辽被灭的共同原因是( )
A.人民起义不断 B.统治者腐败无能
C.军队战斗力弱 D.金军强大的攻势
C
B
11.(2023郑州期中)历史学习要善于抓住特征和主题。如果你要完成一篇关于“辽、宋、西夏、金时期”的历史小论文,你可以确定的最合适的论文主题是( )
A.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B.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D.君主专制的强化
B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桧……言飞孤军不可久留,乞令班师。一日奉十二金字牌,飞愤惋泣下,东向再拜,曰:“十年之功,废于一旦。”
——《宋史》
材料二 “(岳家军)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撼山易,撼岳家
军难!”
材料三 (岳家军)其所揭旗以“岳”为号,父老百姓争挽车牵牛,载糗粮以馈义军,顶盆焚香迎候者,充满道路。
——《宋史》
(1)分析材料一指出,朝廷令岳飞班师所用的理由是什么。其实际原因是什么 岳飞回京后的结果如何
(2)材料一中的“十年之功”指的是什么
(3)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归纳岳飞抗金取得胜利的原因。
答案:(1)理由:孤军不可久留。原因:宋高宗和权臣秦桧害怕抗金力量壮大,危及他们的统治。结果: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
(2)“十年之功”:经过十年抗金斗争,南宋收复了许多失地。
(3)岳家军纪律严明,战斗力强;百姓鼎力支持。
(4)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岳飞抗金斗争受到百姓支持的主要原因。
答案:(4)岳飞领导的抗金斗争,保护了南宋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符合广大人民利益,受到人民的支持。(言之有理即可)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 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飞《满江红》
(1)从材料中提取两个关键词句,分别写出与此对应的重要史实,并对该史实进行简单解释说明。
答案:(1)“靖康耻”——北宋灭亡;解释说明:1127年,女真族建立的金攻灭北宋,俘虏宋徽宗和宋钦宗北去,史称“靖康之变”。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岳飞抗金;解释说明:岳飞是南宋著名抗金将领,他领导的岳家军在抗金斗争中战绩卓著,收复大片失地。但宋高宗和权臣秦桧却视其为心腹之 患,主动向金求和,签订屈辱和约,岳飞最终被南宋朝廷杀害。
(2)“笑谈渴饮匈奴血”中的“匈奴”指的是哪个少数民族 这一时期民族交往频繁,有战有和,但和是主流。从战与和两个角度,各举一例说明南宋与金的关系。
(3)如何看待南宋与金的“战”与“和”
答案:(2)少数民族:女真族。战:岳飞抗金或郾城大捷。和:南宋与金订立和议。
(3)南宋、金之间的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人民负担。“和”则有利于双方人民生活环境相对安定,加强了各民族间的友好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和双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言之有理即可)(共18张PPT)
第11课 元朝的统治
一、元朝疆域和民族交融
1.地位: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   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
2.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   的。
3.民族关系
(1)表现:唐朝以来,不少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交融,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   。
(2)影响: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融。
元朝
少数民族
最大
回族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
二、行省制度
1.背景:元朝建立后,忽必烈逐步确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2.中央:由   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管各项政务;设   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调度全国的军队;设御史台负责   事务。
中书省
枢密院
监察
3.地方:实行“   制度”。
(1)把今山东、山西和河北等地称作“   ”,直属于中央的
   。
(2)除吐蕃、畏兀儿地区之外,设置了岭北、辽阳等10个   ,在行省之下,设置路、府、州、县。
4.影响:在历史上影响深远。
行省
腹里
中书省
行省
行省制度的深远影响
(1)从政治上巩固了国家统一,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2)行省制是对郡县制的发展,对后世的地方行政区划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三、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1.目的和原则:为对辽阔疆域进行有效的治理,根据各地区的情况,采取
   的方式。
因地制宜
2.措施
机构名称 管辖范围 历史意义
  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 (今台湾) 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   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管理西域军政事务 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
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    直接统辖 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 中央政府对   正式行使行政管辖
澎湖巡检司
台湾
北庭都元帅府
宣政院
西藏
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唐朝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元朝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
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是
( )
A.辽 B.北宋 C.金 D.元朝
2.(2023咸阳期中)忽必烈诏谕说:“朕或有未当,其极言无隐。”当时官员廉希宪曾曰:“内则弹劾奸邪,外则察视非常,访求民瘼(疾苦),裨益国政,无大于此。”为此,元代设立( )
A.中书省 B.枢密院
C.御史台 D.宣政院
D
C
3.下面是小明同学制作的“元朝中央机构示意图(局部)”,其中“ ”处应填入( )
A.中书省 B.宣政院
C.枢密院 D.御史台
A
4.(2023聊城模拟)《元史》卷九十一《百官志七》载:“四川等处行中书省,国初,其地总于陕西。至元十八年,以陕西行中书分省四川。二十三年,始置四川行省。署成都,统有九路五府。”其设置( )
A.使郡县制向西南地区扩展
B.结束了四川分封制的历史
C.加强了对四川地区的管理
D.巩固了元朝民族统治政策
C
5.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元朝时,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了行政机构,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这个行政机构是( )
A.台湾府 B.宣政院
C.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D.澎湖巡检司
6.(跨学科·地理)“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置别失八里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元贞元年(1295年)改立北庭都元帅府。治今吉木萨尔县西北。”据此推断,材料中的“吉木萨尔县”应该在( )
A.西域 B.西藏
C.陕西 D.东北地区
D
A
7.史料记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可见元朝( )
A.设置郡县管理 B.疆域空前辽阔
C.交通发达 D.统治稳固
8.(2023邯郸期中)“唐朝以来,不少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交融,元朝时候,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材料反映了回族的形成是( )
A.封建专制统治的结果 B.民族交融的结果
C.蒙古政权建立的结果 D.民族分化的结果
B
B
9.元朝时右丞相铁木迭儿掌管宣政院,他的儿子也为宣政院使。《元史·奸臣传》记载了时人的批评,称其“无功于国,尽居贵显”。宣政院的“贵显”在于( )
A.向各省宣达政令
B.负责中央官员选拔
C.负责掌管全国佛教事务并统辖吐蕃地区的军政事务
D.掌管蒙古兵马征发
C
10.(2023榆林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时空观念——版图的辽阔与广袤]
材料一 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 广,咸不逮元。
——《元史·地理志》
(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现象 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与汉、唐的疆域相比,元朝的疆域有什么拓展。
答案:(1)现象:元朝疆域空前辽阔。拓展:元朝疆域与汉、唐相比,今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
[历史解释——制度的传承与创新]
材料二 元朝设置了岭北、辽阳、河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10个行省。在行省之下,继承前代的制度,设置路、府、州、县。
(2)从材料二可以看出元朝实行哪一制度 这一制度有何作用 该制度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答案:(2)制度:行省制度。作用: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影响:行省制度在历史上影响深远,奠定了今天省级行政区划的基础。
[史料实证——边疆的管辖与控制]
材料三 (澎湖)岛分三十有六,巨细相间……地隶泉州晋江县,至元间,立巡检司,以周岁额办盐课中统钱钞一十锭二十五两,别无科差。
——[元]汪大渊《岛夷志略》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澎湖和琉球隶属哪一行政机构管理。从国家统一的角度谈谈,元朝对琉球的管理说明了什么。
答案:(3)机构:澎湖巡检司。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台湾在元朝正式成为我国的一个行政区划。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地方行政区划,自秦汉以来,基本上按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建置……元统治者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割据势力据险对抗中央政府这一教训,打破了自然的疆界,极力避免某一地区成为地方长官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
材料二 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元朝地方行政制度有哪些创新。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元朝的行省有何特点。指出元朝实行行省制度的现实原因。
(3)从我国古代行政规划的发展演变中,你能得出什么认识
答案:(1)地方行政区划打破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设行省管理地方。
(2)特点:行省拥有部分权力,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节制。现实原因:元朝疆域空前辽阔。
(3)不同时期行政制度的不同是由当时的政治形势决定的,随着历史的发展,不适应客观形势的行政制度必然会被废除;恰当的管理制度会促进社会的发展,巩固国家的统一;我国古代行政制度的演变,反映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任答一点,言之有理即可)(共23张PPT)
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的发展
1.原因
(1)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   。
(2)人口增加,垦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
生产技术
2.表现
类别 名称 成就 粮食 作物 水稻 品种 由越南传入的   ,北宋时推广到东南地区;南方农民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
产量    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
粮仓 长江下游和   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   ”或“苏常熟,天下足”的谚语
经济 作物 茶叶 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产茶的州县比以往有所增加 棉花 北宋至南宋初,植棉地区尚限于广东和福建;到南宋后期,棉花种植区已向北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 占城稻
水稻
太湖流域
苏湖熟,天下足
中国古代农具演变
二、手工业的兴盛
1.纺织业
(1)丝织业: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四川、江浙地区的丝织生产发达。
(2)棉纺织业:   后期,棉纺织业兴起,   已有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棉纺织品种类较多。
2.制瓷业
(1)宋朝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辉煌时代。
(2)河北   、河南汝窑等地烧制的瓷器,给人以别致的美感。
(3)北宋兴起的江西   ,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
(4)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中心。
南宋
海南岛
定窑
景德镇
3.造船业
(1)广州、   、明州的造船业,都有很高的水平,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
(2)北宋东京郊外,建有世界上现存最早的   。 
(3)南宋沿海地区制造的海船,规模宏大,设计科学,还配备了   。
三、商业贸易的繁荣
1.国内商业繁荣
(1)兴起很多商业城市,最大的是   和   ,人口多达百万。
(2)商业日益繁盛,经商的时空限制被打破,出现了   、夜市、
   等。
泉州
船坞
指南针
开封
杭州
早市
草市
(3)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   ”,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南宋时,纸币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
2.海外贸易发达
(1)港口:   、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2)范围:近至朝鲜、日本,远达   和非洲东海岸。
(3)管理: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   加以管理。
(4)作用:南宋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
3.经济重心南移:从   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   时最后完成。那时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交子
广州
阿拉伯半岛
市舶司
唐朝中期
南宋
用图示法理解经济重心南移
1.根据表格中的相关内容,你认为在“品名”一栏中应该填写( )
D
品名 原产地 传入时间 特点
越南 宋朝 成熟早,抗旱力强
A.粟 B.水稻
C.黍 D.占城稻
2.如图是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宋代定窑孩儿枕。作品设计独具匠心,线条柔和流畅,细部刻画极为生动传神,是文物中的珍品。这件文物最能说明( )
A.宋代手工业的水平高超
B.宋代农业生产技术发展
C.宋代中外交流兼容并包
D.宋代民族文化交融加深
A
3.(2023榆林期中)南宋画家李嵩的《货郎图》描绘的是“卖货郎”摇鼓走巷、肩挑杂货穿梭往来,引来妇女儿童争相购买的情形。该作品可用来印证当时( )
A.市坊界限打破
B.草市迅速发展
C.货物流通活跃
D.市民阶层壮大
C
《货郎图》
4.(2023陕西师大附中期中)11至13世纪,印度洋已成了大宋商船的天下。一位诗人描述泉州港贸易的诗曰:“苍官影里三洲路,涨海声中万国商。”这表明宋朝( )
A.农业生产进步 B.政府收入增加
C.海外贸易发达 D.手工业的兴盛
5.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影响,货币大体经历了“实物→贝币→金属币→纸币”的演进历史,数字货币正在成为当前和未来货币发展的新趋势。北宋前期,随着商贸繁荣,出现了( )
A.贝币 B.交子
C.五铢钱 D.圆形方孔钱
C
B
6.(跨学科·数学)《文献通考》记载,北宋末年上供钱物共计1 503万
(贯匹两)……仅两浙一路就占总额的29%,若加上江东等五路,则占总额的76%。由此得出宋代( )
A.江南地区开发
B.政治清明稳定
C.经济重心南移
D.中外交流频繁
C
7.在宋代,复种技术得到了推广,江南种稻普遍分“早禾”和“晚禾”两种。南宋时冬麦和晚稻两熟制也得到大面积推广,大大增加了粮食产量。材料主要反映了宋朝( )
A.水稻产量跃居首位
B.政府提倡北稻南移
C.南方经济得到发展
D.南方自然环境优越
C
8.(创新题)南宋周密的《武林旧事》明确记录了一些餐馆提供“逐时施行索唤”“咄嗟可办”的外卖服务。而今,有学者在《清明上河图》中果真发现了“外卖小哥”(如下图圈中)。由此可知宋代( )
A.服务业是国家经济支柱
B.商业活动活跃
C.市民崇尚慵懒散漫生活
D.职业种类繁多
B
9.(跨学科·语文)宋代陆游在《村市醉归》和《湖山》中留有这样的诗句:“小市雨余寻酒去,野桥日落策驴归”“城边小市聚,烟水淡秋容”。这折射出当时( )
A.文人高雅的生活情趣
B.商业活动不受时空限制
C.城市商业的繁荣
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B
10.(2023贵阳期中)如图所示为中国古代局部人口分布变化。这反映了
( )
A.经济重心的南移
B.人口数量的增加
C.赋税制度的变化
D.宋朝文化的发展
A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南宋诗人陆游在一篇文章中说:“朝廷在故都时,实仰东南财赋。”
材料二 
苏湖熟,天下足。——宋代谚语
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东京梦华录》
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陆游《杂赋》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宋史》
材料三 
宋代针铺商标广告 北宋纸币铜版拓片 宋代海船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什么现象 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任意答出两点即可)
(2)材料二的各种史料反映了宋代哪些经济信息 (不少于3条)
答案:(1)现象:经济重心南移。原因:①北方人口南迁,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生产工具(最主要的原因);②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③南方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④劳动人民的努力;⑤南方统治者大多重视发展经济。(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2)经济信息:①南方农业发展,太湖流域(江浙一带)成为粮仓;②商业繁荣,突破时空限制,出现夜市(或新的商业区,叫作草市);③经济重心南移;④宋代海外贸易超过前代,是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贸易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⑤发达的中外交通。
(3)材料三说明了商业贸易的繁荣,中国最早的纸币出现于北宋什么地区 朝廷为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什么机构加以管理
答案:(3)四川。市舶司。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为了抗衡北方的金朝,增强国力,南宋政府把生产发展作为考核官吏政绩的重要依据,鼓励地方官员关心社会经济发展。南宋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显著进步,城市和商品经济繁盛。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1)根据材料,指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后完成的朝代。
(2)小历认为,政府的重视,推动了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你同意这一观点吗 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南宋。
(2)答案一:同意。理由:南宋政府重视经济发展,把生产发展作为考核官吏政绩的重要依据,鼓励地方官员关心社会经济发展,促进了南方经济的繁盛,推动了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答案二:不同意。理由:经济重心南移除了政府的重视之外,还与南方地区比较安定、自然条件优越等因素有关,更主要的是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使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这说明经济重心南移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共20张PPT)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北宋的建立与统一
(1)建立:   年,赵匡胤在   发动兵变,被拥立为皇帝,改国号为宋,以开封为   ,作为都城,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   。
(2)局部统一: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   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960
陈桥驿
东京
宋太祖
先南后北
2.宋太祖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1)措施
军事上 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控制了军队
控制对军队的调动
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政治上 中央:分化事权,削弱相权。多个宰相、副宰相共同议政;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地方:派   担任各地州县长官;知州三年一换;设置
   分化知州的权力
经济上 取消节度使收税权力;设置   ,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文臣
通判
转运使
(2)影响:宋朝把   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大大加强。
中央集权
皇权
北宋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只是局部统一,未能统一全国。当时北方有辽、西有吐蕃、西北有西夏、西南有大理等,是几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1.目的: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2.措施
(1)轻武:重用文官,抑制武将。
文臣统兵
(2)重文: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   ,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3.积极影响
(1)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   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
   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2)科举制度的发展,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   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科举制
尚武轻文
兵变政移
文化素养
北宋的政治特点:分化事权、削弱相权;强干弱枝、守内虚外;重文轻武、文人治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三、王安石变法
1.背景
政治 北宋的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
军事 在边疆战事中,北宋屡战屡败,每年被迫送出大量钱物
经济 北宋中期,政府官俸和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
阶级关系 土地兼并剧烈,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2.时间:   年,宋神宗时。
3.目的:摆脱统治危机,实现   。
4.主要内容:   、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保甲法等。
5.成效:变法收到一些成效。政府财政收入有所增加,各地兴修许多水利工程。
6.结果: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宋神宗死后,   任宰相,新法几乎全部被废除。
1069
富国强兵
募役法
司马光
1.(历史解释)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改朝换代有很多方式。由大将夺权建立的朝代是( )
A.北宋 B.南宋
C.元朝 D.清朝
2.南宋王林说:“唐末进士不第,如王仙芝辈倡乱,皆进士之不得志者也。……故圣朝广开科举之门,不忍自弃于盗贼奸宄。”据此可知,宋朝科举制( )
A.稳定统治秩序 B.禁锢人们思想
C.造就科技发达 D.提高官员素质
A
A
3.宋太祖赵匡胤打破传统中国作风,以务实态度从事各项政治改革,如收权、分权、重文轻武等防“弊”之政。他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促进阶层流动 B.强化中央集权
C.推动教育发展 D.加强思想控制
4.鉴于唐末五代“方镇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充足),名曰留使、留州,其上供殊鲜(少)”,北宋统治者为保证各地赋税上交朝廷,采的措施是
( )
A.用文官担任枢密使 B.设置安西都护府
C.设副宰相若干人 D.设置转运使
B
D
5.(跨学科·语文)欧阳修的《归田录》里讲了一则轶事:有一位姓昆的少卿,余杭人,很喜欢吃螃蟹。他曾请求外任,想到外州当个知州。有人问他希望到哪个州上任,他说“但得有蟹、无通判处,则可矣”,成为一时之笑谈。通判让人避之是因为( )
A.监督制约知州 B.是知州的上级官员
C.负责考核知州 D.掌握地方的军权
6.王安石变法中,让原来轮流充役的农村居民回乡务农,原来享有免役特权的人户不得不交纳役钱,使很多农民免除劳役,官府也因此增加了一宗收入。这项措施是( )
A.保甲法 B.募役法
C.农田水利法 D.方田均税法
A
B
7.(2023贵阳期中)宋太宗时期,有宰相9人,但在实际政治运作过程中,有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等50多人参与宰相这个群体。该举措
( )
A.改变了地方割据局面
B.削弱了相权强化皇权
C.强化了集体议事制度
D.提高了中央行政效率
B
8.“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为此,宋太祖采取的重要措施是( )
A.废除知州职权,直属中央
B.设三省六部以制衡地方官
C.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长官
D.取消当时武将的一切权力
C
9.(跨学科·美术)宋朝文臣武将的权力发生了重大变化。下图漫画反映出宋朝( )
A.实行崇武抑文政策
B.在各州府设置通判
C.在地方设置转运使
D.实行重文轻武政策
D
10.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对下面史料解读正确的是
( )
D
北宋司马光向神宗皇帝进言说:“臣之于安石,犹冰炭之不可共器,若寒暑之不可同时。”
A.王安石对科举制进行了改革
B.王安石变法失败,未使北宋摆脱统治危机
C.王安石变法损害了百姓利益
D.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命陛下(宋神宗)为神明主,殴天下士民使守封疆,卫社稷,士民以死徇陛下不敢辞者,何也 以陛下能为之主,以政令均有无,使富不能侵贫,强不得凌弱故也。今富者兼并百姓,乃至过于王公,贫者或不免转死沟壑。陛下无乃于人主职事有所阙,何以报天下士民为陛下致死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 诚能御轻重(指关于调节商品、货币流通和控制物价的理论)敛散(指古代国家对粮食物资的买进和卖出)之权,而禁因缘(指勾结)之奸,则何患乎经入(指常规赋税收入)之不足。
——《王文公文集》
(1)据材料一,概括北宋存在的社会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
(2)材料二反映了王安石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他在变法中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答案:(1)社会问题:土地兼并;贫富悬殊;大地主、大商人势力过大。主要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政府不抑兼并;官僚、地主、商人的压榨;商品经济的发展。
(2)核心问题:政府的财政危机。措施:募役法、方田均税法等。
12.(创新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禁军人数的变化
材料二 观察印章
“拱圣下七都虞候朱记”(如图)是北宋初年的禁军铜印。北宋初年,宋太祖对军政机构进行了改造,禁军不设最高军职,分为侍卫司等三个部分,号称“三衙”,三衙的指挥官均由皇帝任命。“拱圣”为侍卫司马军所辖部队之一,宋太宗时建立,驻守京城。都虞候是这支部队的副
长官。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情况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宋太祖加强禁军的目的是什么。他是吸取哪些经验教训而采取这种措施的
(3)假如有紧急战事,持有铜印的将领能否直接统领麾下的军队出战 为什么
答案:(1)北宋时期,禁军人数不断增多。
(2)目的:控制军权,加强中央集权。经验教训:唐朝后期以来的藩镇割据局面;统领禁军的宋太祖曾凭借军权发动陈桥兵变,废后周,建立北宋。
(3)不能。原因:北宋规定将领有统兵之权而无发兵之权;军队定期换 防,将领不得随军调动。(共22张PPT)
第13课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一、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1.雕版印刷术:我国在   时期就有了,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2.活字印刷术
(1)发明:   时的匠人   发明。
(2)流程
隋唐
北宋
毕昇
(3)改进和发展
①   :元代以前已发明。元代   在《农书》中对木活字技术作了系统的总结并有所创新,发明了   。
②   :元朝中期出现。
(4)传播:13世纪时,传入朝鲜,之后传到日本及东南亚地区,又经丝绸之路传到波斯,后来经过蒙古人的西征等途径传入欧洲。
(5)影响: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二、指南针、火药的应用
1.指南针
(1)发明:   时人们利用天然磁铁制成“   ”。宋代开始用人造磁铁制成指南的工具,后来人们又制成了    。
木活字
王祯
转轮排字法
铜活字
战国
司南
罗盘
(2)应用:   末年,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
(3)传播:阿拉伯商人将指南针传到阿拉伯国家,后来又传到欧洲。
(4)影响: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2.火药
北宋
发明    时,中国人已经发明了火药
应用 唐朝末年,火药开始运用到军事领域;   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
传播 中国的火药和烟火在13世纪传入阿拉伯地区,14世纪初经
   传到了欧洲
意义 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唐朝
宋元
阿拉伯人
司南出现于战国时期,指南针和罗盘发明于宋代。唐朝时,中国人已经发明了火药,开始运用到军事领域是在唐朝末年。
三、发达的中外交通
1.陆路
(1)古代著名的   ,在宋元时期成为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
(2)宋朝   比较发达。元朝修建了陆路交通网,建立了驿站。元代的陆路向西通往中亚、西亚及东欧等地区。
陆上丝绸之路
驿站
2.海路
(1)航线
①宋代的海路形成了多条航线,可通往日本、高丽、东南亚、印度、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远至波斯湾及东非海岸。
②   时,海上交通范围有更大的拓展,海上丝绸之路进入   .时期。
(2)海外贸易:宋元时,中国与阿拉伯、波斯以及东非之间有大量的商船往返,与中国有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增多。
3.作用:陆路和海路交通的畅通,使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进一步发展起来。
元朝
鼎盛
1.(2023吕梁期中)“在黏土制成的一个个小方块上刻单字,再用火烧成陶字。排版时,把陶字放在一个铁框里,排满为一版。印刷时可以同时排版,效率很高。”材料描述的这一我国古代重大发明创造是( )
A.活字印刷术 B.指南针
C.制瓷业 D.火药
A
2.(历史解释)王振铎先生认为一种物品“可充玩好,是器具,又与瓢和北斗的形状相似”是个“磁勺子”。这种物品应该是( )
A.筒车 B.司南
C.火药 D.瓷器
3.今天象棋中有“炮”与“砲”二字。唐代的象棋中使用“砲”字,宋代的象棋中“炮”和“砲”二字开始并用,这一变化说明( )
A.宋代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
B.宋代时发明了火药
C.中国象棋发明于宋代
D.洋炮在宋代传入中国
B
A
4.美国学者卡特说:“造纸术和印刷术替宗教改革开了先路,并使推广民众教育成为可能。火药的发明清除了封建制度,创立了国民军制。指南针的发明导致了发现美洲,因而使全世界而不再是欧洲成为历史舞台。”他的表述主要体现了中国四大发明的( )
A.发明过程 B.传播途径
C.先进程度 D.世界贡献
5.(2023吕梁期中)在太仓樊村泾元代遗址考古现场,考古队领队指着1.3万平方米的发掘现场说:“发掘表明,当年这里曾是元代大型瓷器仓储及贸易集散地,印证了太仓港在元代被称为‘天下第一码头’的事实。”上述材料印证了元朝( )
A.民族关系融洽 B.科学技术发达
C.对外贸易繁荣 D.疆域空前辽阔
D
C
6.宋元文化非常灿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这三种东西曾改变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第一种是在文字方面,第二种是在战争上,第三种是在航海上。由此又产生了无数变化,这种变化是如此之大,以至于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机械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深远的力量和影响。
——培根
(1)材料一中图一人物是谁 他最大的科技贡献是什么
答案:(1)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2)材料一中图二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它被称为什么 图三反映的是四大发明中的哪一个
(3)材料二中培根所说的第三种东西是什么 后来它被传播到欧洲的过程中,是哪个地区的商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阅读了材料二中培根的评价,你有什么感想
答案:(2)“司南”。火药。
(3)指南针。阿拉伯。
(4)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我国古代的三大发明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言之有理即可)
7.活字印刷术虽然制作活字的工程大一些,但以后排印书籍则十分方 便,只需雕制一副活字,则可排印任何书籍,活字也可以反复使用。这旨在强调活字印刷术( )
A.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发展
B.逐渐得到推广应用
C.降低了印刷书籍的成本
D.制作工艺不断完善
C
8.(跨学科·化学)火药的发明是人们长期炼丹、制药的实践结果,虽然炼丹家掌握了一定的化学方法,但是他们的方向是求长生不老之药,制造火药的重要原料有硫磺、硝石和木炭,在火药发明之前,曾被当作药类。材料旨在说明( )
A.火药的发明过程具有一定偶然性
B.火药是我国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
C.火药是我国医学发展的重大成果
D.火药代表我国古代科技最高水平
A
9.(2023珠海一模)下图为急递铺令牌。元朝在驿道上隔一段距离就设有“急递铺”。铺卒在接到紧急文书后,骑快马日夜兼程传到下一个急递铺,直到送达接收地。这一措施有利于( )
A.加强中央与地方的联系
B.通判监督违法的官员
C.加快全国货物流通速度
D.便利中外民族交往
A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活字印刷术大大节省了人力,缩短了出书周期,这是印刷史上又一次重要的技术革命。印刷术传到欧洲后,从根本上改变了欧洲的社会文化环境,对当时欧洲资产阶级的兴起和思想文化的传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
北宋泥活字 德国人谷登堡改进印刷术
材料二 渺茫无际,天水一色,舟舶往来,惟以指南针为则。昼夜守视唯谨,毫厘之差,生死系矣。
——南宋《诸蕃志》
北宋缕悬法指南针  近代欧洲指南针
材料三 忽作一声如霹雳,谓之“爆仗”。则蛮牌者引退,烟火大起。……或就地放烟火之类……又爆仗一声,有假面长髯,展裹绿袍靴简,如钟馗像者。
——《东京梦华录》
元朝火铳
(1)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是谁 根据材料一,说明这一技术成就对欧洲社会发展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的指南针被应用于哪一领域。这一发明被谁传到了欧洲 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材料三中所描写的“烟火”“爆仗”是哪一发明的应用 这一发明除了用来制作“烟火”“爆仗”,在当时还应用于哪一领域
答案:(1)毕昇。推动了欧洲资产阶级的兴起和思想文化的传播。
(2)航海。阿拉伯商人。 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3)火药。军事(战争)。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长期以来在东亚形成了一个以中国为中心的“汉字文化圈”,构成这个文化圈的要素有汉字、儒学和中国化的佛教等几项,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中国古代在稻麦耕作、桥梁工程、掘井开河、冶炼铸造等技术领域,以及天文、算术、医学等科技领域都具有明显的优势……没有中国的发明,欧洲人还得流淌更多的鲜血才能攻破中世纪的封建城堡,哥伦布的新大陆航行还得拖延……法国革命以后的欧洲和19世纪的美洲的考试制度和文官制度,便参考了中国的科举制。
——冯天瑜《中国文化史·导论》
(1)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四大发明中在宋朝成熟且对文化教育起促进作用的一项发明。
(2)阅读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答案:(1)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2)(示例一)观点: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成果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论述:中国造纸术和印刷术传到欧洲,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提高了欧洲人的文化素质。宋代发明的指南针传到阿拉伯国家,后来又传到欧洲,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增进了各地区的联系。中国发明的火药和火器传入欧洲后,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先进文化、先进技术的传播及应用,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步,也推动了世界的发展。
(示例二)观点:中国古代科技文化成果推动了人类文明发展进程。
论述: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原的铸铁冶炼、凿井等技术传入西域,促进了西域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四大发明、丝织技术、漆器工艺等也经由丝绸之路传向世界各地,促进了世界文明进程。鉴真东渡日本,讲授佛学理论,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促进了日本佛学、医学、建筑和雕塑水平的提高,推动了当时日本社会的极大进步,受到中日人民和佛学界的尊敬。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科技文化成果,通过鉴真、丝绸之路等的传播,不仅推动了日本社会的进步,也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推动了世界的发展。(共25张PPT)
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一、繁华的都市生活
1.都市:北宋时的   (最为繁华的是   )、南宋时的
   、元朝时的   ,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
2.瓦子
开封
大相国寺
临安
大都
原因 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   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丰富起来
概况 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作“   ”。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
市民阶层
瓦子
3.杂剧:宋元时期戏剧表演的主要形式是   。形成于宋代,元朝南北统一后,元杂剧传入南方。
4.节日:宋朝时,   (元旦)、元宵节、   等传统节日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二、宋词和元曲
1.宋词
(1)发展演变:在   时已经出现,经五代到两宋,得到很大发展,成为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
(2)代表
①苏轼:北宋文学家,改进了词的创作,扩大了词的境界,提高了词的格调。他的词风   。
杂剧
春节
中秋节
唐朝
豪迈而飘逸
②李清照:女词人,词风   、细腻、清秀。前期主要是描写真挚的夫妇感情,后期反映战乱带来的灾难,抒写深沉的忧患情怀。
③辛弃疾:南宋人,词风   ,具有报国情怀,词境雄奇阔大,气势磅礴,震撼人心。
2.元曲
(1)组成:包括   、杂剧和南戏等。杂剧把音乐、歌舞、动作、念白融合在一起,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
(2)名家
①关汉卿:元代最优秀的杂剧作家,代表作是悲剧《   》。
②元曲四大家:关汉卿、   、郑光祖、白朴,在明代以后被誉为“   ”。
委婉
豪放
散曲
窦娥冤
马致远
元曲四大家
宋词中豪放派代表人物为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代表人物为柳永、李清照等。
三、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1.作者: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   。
2.作品:《   》(意思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戒来加强统治)。
3.内容:是一部   的通史巨著。记述了从   到   共1 300多年的历史,纵贯中国16个朝代。
司马光
资治通鉴
编年体
战国
五代
4.地位: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与司马迁的《   》,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他们也被后人称为“   ”。
史记
史学两司马
图示比较《资治通鉴》和《史记》
1.《东京梦华录·卷三相国寺内万姓交易》记载:“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大三门上皆是飞禽猫犬之类,珍禽奇兽,无所不有。”材料反映了( )
A.榷场的贸易量很大
B.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C.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D.市民生活丰富多彩
D
2.(2023济宁期中)这幅“瓦内说书”诗配画,主要出现在下面哪个城市中( )
A.隋朝洛阳 B.唐朝长安
C.北宋东京 D.元朝大都
C
3.传统节日习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长期积淀的结果,在诗词作品中广为出现。苏轼词中“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描绘的传统节日是( )
A.春节 B.清明节
C.端午节 D.中秋节
4.(2023佛山一模)南宋爱国词人刘辰翁指出:“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以下词中继承了东坡词风的是( )
A.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B.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C.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D.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C
D
5.在元朝,它把音乐、歌舞、动作、念白融合在一起,发展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这种艺术是( )
A.诗 B.词 C.杂剧 D.小说
6.(唯物史观)北宋司马光主持编写《资治通鉴》时,以官修正史、史料为基础,并对众多史料考证,反复研究。这体现了该书( )
A.历史评价公允
B.坚守求真原则
C.创立编年体裁
D.借鉴历代经验
C
B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墓出土的杂剧陶俑
材料二 宋杂剧为元朝戏剧的发展打下了基础。由于元统治者不重用汉人知识分子,一些不得意的文人、落魄之士,用他们的智慧创造了中国文学史上又一辉煌的篇章——元曲。戏剧的产生必须在社会经济充分发展的城市中,有充足的市民人数和文娱活动的需要,才有可能形成集中的观众群体和以演剧为生的艺人群体。
——吴刚《中国古代的城市生活》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杂剧的表演特征并列举一个代表作家及其作品。
答案:(1)音乐、歌舞、动作等结合。关汉卿。《窦娥冤》。
(2)据材料二,概括元朝戏剧繁荣的历史条件。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社会发展与文化繁荣的相互
关系。
答案:(2)宋杂剧产生和发展,不重用汉人知识分子,社会经济充分发展的城市,有充足的市民人数和文娱活动的需要。
(3)社会发展与文化繁荣互相促进。
8.小王同学撰写的宋代历史小论文所用的关键词有“开封大相国寺、勾栏、蹴鞠、端午节”等,请你帮助他拟定一个恰当的主题( )
A.繁华的都市生活
B.宋代商业的发展
C.宋代的传统节日
D.宋代文化丰富
A
9.随着城市的繁荣,与唐朝不同的是,宋代市民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如瓦子和勾栏,南宋临安的文化娱乐业更为发达。这一变化( )
A.适应了市民阶层不断壮大的需要
B.反映了宋朝人民贪图享乐之风
C.体现了宋代重文轻武政策的弊端
D.表明商业发展腐蚀了正统思想
A
10.(家国情怀)北宋后期,社会动荡不安。一部分词人,对于国家的命运前途无力挽回,痛心疾首,从而把注意力转向自然山水之中或书斋之中……一些南宋末期的词人,面对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的现实,写下带有“亡国之音”的悲伤之词。这说明宋词( )
A.对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B.创作内容深受时代背景影响
C.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
D.是当时唯一的文学表达方式
B
11.(跨学科·语文)(2023广州一模)下表是部分宋词内容及与其相应的节日、活动,据此可知宋朝( )
C
宋词 节日 活动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元宵节 赏花灯
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 上巳节 清明节 踏春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中秋节 赏月饮酒
A.民族间的交流与交融 B.重文轻武政策
C.社会生活与节日活动 D.经济重心南移
12.(时空观念)《史记》和《资治通鉴》是我国史书的典范。下面示意图中,哪一字母所代表时期的史事在这两部史书中都能查阅到( )
A.① B.②
C.③ D.④
B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餐馆、剧院、酒肆林立,娱乐场所纷纷涌现,算命、杂耍、设棋局、演杂技、演木偶戏的各类人等充斥其间。
——阿尔伯特·克雷格《哈佛极简中国史》
材料二 古代节日作品(节选)
★作品一:“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作品二:“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作品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材料三 北宋的都城汴京、南宋的都城临安以及建康、成都等都是人口达十万以上的大城市……“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民间的娱乐场所也需要大量的歌词,士大夫的词作便通过各种途径流传于民间,“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
(1)材料一中描述的地方在宋元时期叫作什么 在这些场所里圈出的专供演出的圈子被称为什么
答案:(1)瓦子。勾栏。
(2)请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的三组作品分别反映的节日名称是什么。思考回答复兴我国优秀传统节日以及节日文化有何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归纳宋词兴盛的原因有哪些。
(4)综合上述材料,请就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2)春节、端午节、中秋节。中国的节日文化是一份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反映了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从这些传统节日的起源、发展,以及它们传承的风俗习惯,我们可以进一步认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
(3)城市的繁荣;商业的发展;市民阶层不断壮大;民间娱乐的需要;等等。
(4)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等。
14.(新考法)某学习小组以“为什么北宋市民生活丰富多彩 ”为驱动性问题,开展项目化学习,制作了如下展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宋韵生活]
(1)根据“宋韵生活”,列举两例北宋市民生活的具体表现。
答案:(1)城市居民去“瓦子”等文化娱乐场所;城市居民的生活不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商人及其子弟可以入学读书,可以参加科举考试;
等等。
[循史探因]
资料1 北宋全国垦田数量变化表
时间 亩数
开宝九年(976年) 2.9亿余亩
至道二年(996年) 3.1亿余亩
天禧五年(1021年) 5.2亿余亩
——《文献通考》
资料2 (开封)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
——《东京梦华录》
资料3 (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宋]苏辙《栾城集》(节选)
(2)结合“循史探因”,分析北宋市民生活丰富多彩的原因。
答案:(2)北宋垦田数量增加,说明北宋农业生产发展;“每一交易,动即千万”,说明北宋商业繁荣,商品经济发达;“(辽)与朝廷和好年深” “人人安居,不乐战斗”,说明宋辽之间出现相对和平局面,民族交融,社会安定。(共19张PPT)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1.契丹族
(1)建立政权: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   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都城在上京   。
(2)发展: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耶律阿保机
临潢府
2.党项族
11世纪
兴庆府
中原文化对辽、西夏的影响有哪些
(1)学会农耕和汉族先进的生产技术。
(2)学习汉族的政治制度。
(3)仿照汉字,创制本民族文字。
(4)学习汉人的生活习俗。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
1.战:   时,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   城下,威胁都城开封,宰相   力劝皇帝亲征,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
2.和:辽与宋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   ,史称“   ”。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1.战:元昊称帝后,多次进攻北宋,宋朝节节败退,损失惨重。但西夏也遭受很大损耗,人民处于困苦之中。
2.和:订立宋夏和约,   向宋称臣,宋给西夏   。议和后,宋夏   兴旺。
宋真宗
澶州
寇准
钱物
澶渊之盟
元昊
钱物
边界贸易
1.契丹是我国北方古老的民族之一。契丹人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下列哪一政权是由契丹人建立的( )
A.西夏 B.辽
C.金 D.元
B
2.下列古钱币的形制与铸币文字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这最适合用来研究中国古代( )
A.民族交融的加强 B.冶铁技术的进步
C.抑商政策的演变 D.征税方式的变化
A
秦半两钱 唐开元通宝 契丹货币 西夏货币
3.史料是研究历史的根据。史料根据载体的不同,可分为口述史料、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历史纪录片等。下列关于研究宋辽关系的史料中最真实可靠的是( )
A.陶晋生著《宋辽关系史研究》
B.纪录片《中华战争通史·澶州之战》
C.宋辽边关古战道遗址
D.元修《辽史》
C
4.《宋史》中记载:“夏之境土,方二万余里,其设官之制,多与宋同。朝贺之仪,杂用唐、宋,而乐之器与曲则唐也。”材料反映了西夏( )
A.仿效唐宋制度
B.向宋朝臣服
C.创立了文字
D.全面汉化
A
5.(新考法)下表反映的是某一历史事件的基本信息,表中“▲”应填写的是( )
C
时间 1004年
交战双方 辽、北宋
交战地点 澶州
关键人物 宋真宗、宰相寇准
战争结果 ▲
A.双方从此交恶 B.导致北宋灭亡
C.签订“澶渊之盟” D.实现全国统一
6.(2023昭通期中)北宋、西夏、辽处于多民族纷争和交融的时代,其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显示了各民族风俗的丰富多彩,并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一时期最显著的政治特点是( )
A.地方军阀割据
B.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C.民族政权并立
D.民族和睦,友好交往
C
7.(2023威海一模)到9世纪后期,游牧在北方的契丹已经有了农耕、冶铁、纺织等产业,并开始建筑房屋、城邑。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帝,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契丹服装样式也影响到中原地区,北宋官方曾多次颁发诏书禁止百姓穿用契丹服装。材料体现了( )
A.农牧文化的交融 B.民族政权的并立
C.民族战争的延续 D.对外交往的频繁
A
8.《辽史》中记载“辽之先,出自炎帝”,辽政权建立后,不断通过争夺中原地区的统治权,来证明自己与中原一脉相承。这种现象说明( )
A.辽与北宋战争不断 B.辽实现了全国统一
C.辽统一了中原 D.华夏民族一体意识增强
9.如图不能反映的主题是( )
A.民族政权的并立
B.中外政权的纷争
C.民族的交融
D.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交流
D
B
10.(2023咸阳期中)1057年西夏扰边,宋朝警告说:“要以违约则罢和市。”后来因待宋不恭敬,宋朝停止榷场互市。英宗治平初年,西夏“求复榷场”,宋朝不许。后西夏上章谢罪,宋才恢复榷场。这反映了宋朝( )
A.对外贸易政策的灵活多变
B.在处理民族关系上的软弱性
C.边境战争促进了边境贸易
D.利用经济手段处理民族关系
D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上(宋太祖)因谓近臣曰: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此。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二》
材料二 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三 西夏向宋称臣,宋每岁赐西夏绢13万匹、银5万两、茶2万斤,节日再另行赏赐。
——《中国古代史》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材料一中宋朝面临的“外忧”及其解决“外忧”的办法。
(2)材料二中的大宋皇帝指谁 这一规定始于哪一盟约
(3)结合所学知识,议一议,北宋与辽、西夏订立和约,对社会经济和民众生活有什么影响。
答案:(1)外忧:辽、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对中原的袭扰。办法:议和。
(2)宋真宗。澶渊之盟。
(3)社会经济:避免了战争给社会生产力带来的破坏,促进了我国偏远地区的贸易与开发,有利于经济的交流和发展;民众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民众的赋税负担,另一方面,边境民众生活环境相对安定,促进了民族交融。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古代的民族关系对我们当今处理民族关系有何启示
答案:(4)民族交融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中华统一多民族国家;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意思相近、答出其中一方面即可)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图是我们学习历史的图示法。
材料二 1004年秋,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有的大臣主张避敌南逃,当时皇帝也想南逃,但因宰相寇准的力劝,才至前线督战。宋军坚守背后的城镇,打退辽军……双方订立协议,规定宋每年送给辽钱物。
(1)材料一中对辽、西夏与北宋并立局面示意正确的是    。
(2)材料二中的“协议”历史上称为什么 当时的宋朝皇帝是谁
(3)结合所学知识,如何评价材料二中的“协议”
(4)归纳总结辽、宋、西夏时期突出的时代特征。
答案:(1)B
(2)澶渊之盟。宋真宗。
(3)澶渊之盟虽然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但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双方的经济和文化都呈现出繁荣的景象。(言之有理即可)
(4)民族政权并立。(共19张PPT)
第10课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一、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1.简介:蒙古族是中国北方一个古老的民族,善于骑射,过着游牧的生活。
2.统一:铁木真于   年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被尊称为   。
二、蒙古灭西夏与金
1.灭西夏:   年,蒙古军队灭西夏。
2.灭金:蒙古和南宋结盟,南北夹击金朝。   年,蒙古灭金。
3.对峙:金朝灭亡后,南宋和蒙古直接对峙的局面形成。
1206
成吉思汗
1227
1234
三、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1.背景:1260年,忽必烈继承汗位,改行汉制。
举措 具体表现
取谏汉儒 “行汉法”“行仁政”“不嗜杀”
施行“治国 安民”方略 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
实施汉制 依照中原王朝的统治方法,设立各种机构,建立年号
2.建立:   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次年定都于   (今北京)。
3.灭南宋:   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   、
   等人继续展开抗元斗争。
4.统一
(1)时间:   年,元军攻灭南宋残部,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2)意义: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政权并立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1271
大都
1276
陆秀夫
文天祥
1279
中国古代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实现国家统一的朝代
分裂 统一
春秋战国 秦
三国 西晋
南北朝 隋
辽宋夏金 元
1.(2023宝鸡期中)下面是中国古代某历史人物的相关事迹(部分),据此判断该人物是( )
C
时间 事迹
1184年前后 被推举为蒙古乞颜部可汗
1202年 击败其宿敌塔塔儿部
1206年 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
A.唐太宗 B.宋太祖
C.铁木真 D.忽必烈
2.《蒙古秘史》记载:“蒙古草原统一前星天旋转,诸国争战,没有平安幸福,只有互相杀伐。”结束这一局面,统一蒙古草原的是( )
A.耶律阿保机 B.元昊
C.成吉思汗 D.忽必烈
3.(2023昭通期中)西夏是中国历史上由党项族建立的一个朝代,历经十帝,享国一百八十九年。灭亡西夏的是( )
A.辽 B.金
C.南宋 D.蒙古政权
C
D
4.“当蒙古军队借道于宋,进逼汴京的时候,南宋认为复仇的机会已到,遂配合蒙古军队,派江海、孟珙等协助蒙古军队进攻蔡州,灭亡了金朝。”根据材料可知,金灭亡的原因是( )
A.蒙古将士勇猛 B.蒙古经济实力强大
C.金朝政治腐朽 D.蒙古军采取了正确的战略计划
5.元朝灭亡南宋的战争是进步的战争,主要依据是( )
A.南宋政权腐败 B.有利于统一全国
C.促进了民族文化交融 D.扩大了疆域
D
B
6.1271年,他接受汉族儒臣的建议,改国号为大元。“他”是( )
A.耶律阿保机 B.完颜阿骨打
C.铁木真 D.忽必烈
7.城市的发展见证历史的变迁。下列古代城市,作为当时王朝的都城,见证了公元1279年中国重归统一的是( )
A.余杭 B.长安
C.大都 D.开封
D
C
8.下图是中国历史纪年表(部分)。图中的☆处政权被谁灭亡( )
A.后周 B.蒙古
C.北宋 D.元
B
9.(2023滨州期中)忽必烈还在潜邸(皇帝即位前的住所)时,就已结识中原文士,熟悉中原汉地的情况。窦默为他讲解三纲五常、诚意正心之 说;姚枢为他讲解儒家治国平天下之道。这种状况( )
A.有利于蒙古政权的封建化
B.延缓了国家统一的进程
C.阻碍中原制度文化的发展
D.改变了汉族人民的地位
A
10.(2023青岛期中)某同学阅读了《忽必烈和他的世界帝国》一书,他想为这本书写一句作品简介。以下可以入选的是( )
A.建大元,灭南宋,统一全国图改革
B.统蒙古,立政权,未灭西夏身先死
C.统契丹,建政权,宋夏和议结和平
D.统女真,完统一,建立金朝灭北宋
A
11.蒙古军队的对外战争具有征服性质,在战争期间采取了残酷而野蛮的政策。1260年,忽必烈继承汗位后,采纳汉族儒臣的建议,推行中原地区的各种制度与文化。这是因为( )
A.进攻南宋遭遇了顽强抵抗
B.边疆各族与汉族的区别已经消失
C.争取和南宋联盟夹击金朝
D.南宋灭亡后,残余势力继续进行抗元斗争
A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蒙古族的历史文献《蒙古秘史》中,对12世纪的蒙古草原有这样的描述:有星的天旋转着,众百姓反了,不进自己的卧内,互相抢掠财物。有草皮的地翻转着,全部百姓反了,不卧自己被儿里,互相攻打。
材料二
材料三 考之前代,北方奄有中夏(完全占据中原),必行汉法,可以长久。故后魏、辽、金能用汉法,历年最多,其他不能实用汉法,皆乱亡相继。史册具载,昭昭可见也。国朝仍处远漠,无事论此,必若今日形势,非用汉法不可也。
——[元]许衡《鲁斋遗书》
(1)材料一描述反映了蒙古草原上的什么局面 这一局面后来是怎样改变的
答案:(1)局面:蒙古草原上各部落之间频繁发生战争,社会动荡不安。改变:铁木真率部多次征讨,逐一打败了草原上各个强大的势力,于1206年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
(2)请具体描述材料二中从图一到图二的过程,以及从图二到图三的过程。我国历史上与元朝一样结束分裂实现统一的朝代还有哪些
答案:(2)从图一到图二的过程:成吉思汗率领蒙古军队进攻西夏,西夏向金朝求援被拒,在蒙古军队的进攻下,1227年西夏灭亡;此后,蒙古和南宋结盟,南北夹击金朝。1234年,蒙古灭金。金朝灭亡后,南宋和蒙古直接对峙的局面形成。从图二到图三的过程: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次年定都于大都;1276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1279年,元军攻灭南宋残部,完成了全国的统一。朝代:秦朝、西晋、隋朝。
(3)据材料三,说明许衡建议“行汉法”的主要历史依据。结合所学知识,想一想:忽必烈采纳汉族儒臣的建议,推行中原地区的各种制度与文化,这对他完成统一大业有什么作用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国家统一的主要因素。
答案:(3)历史依据:北魏、辽、金因推行汉法,统治时间较长,其他不行汉法的少数民族政权都很快相继败亡。作用:忽必烈采纳汉族儒臣建 议,推行中原地区的各种制度与文化,一方面,取得了汉族地主阶级对元政权的认可支持,有利于蒙古政权的封建化与民族交融;另一方面,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增强元朝军队实力,为元朝完成统一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经济发展;人民群众希望统一;民族交融;统治者的努力;等等。
13.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结合图一,写出成吉思汗是哪个民族的杰出首领。他的主要功绩是什么
答案:(1)民族:蒙古族。主要功绩: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
(2)图二“忽必烈”是何时完成统一的 有何意义
(3)图三中的文天祥的主要事迹是什么 你能写出与之有关的著名诗句吗
(4)根据所学知识,结合图二、图三,你如何理解“元朝统一是进步的,文天祥抗元也值得肯定”这句话
答案:(2)时间:1279年。意义: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政权并立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3)主要事迹:南宋灭亡后,继续展开抗元斗争,被俘后英勇就义。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4)元朝统一的进步性是从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方面谈的,而文天祥抗元的正义性则是从肯定文天祥反对元朝统治者的角度而言的,二者并不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