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 配套教学设计(74)

文档属性

名称 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 配套教学设计(74)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3.5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2-25 09:08:02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1、明确成语的来源,了解成语的结构特点。2、学习积累成语的方法。3、梳理学习过的成语,做到能正确理解、使用所学的常用成语。
2学情分析
在高考的巨大压力之下,学生都变得有点急功近利,考什么就学什么,而对自己的人文修养要求有所降低。在语文学习方面,学生不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在这种形势之下,新教材的编写注入了这种梳理知识的环节,显得尤为重要。这节课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整理和积累知识的能力。
3重点难点
1、学习积累成语的方法。2、正确理解、使用所学的常用成语。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成语:中华文化的缩微景观
双边活动
导入新课(导语设计):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短语。汉语成语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信息。成语运用得准确恰当,能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因此不断积累并梳理学习过的成语,也是语文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
常识了解:了解成语的基本常识。
1、定义。
2、特点。
3、成语与格言、谚语、歇后语的区别。
成语的趣味学习
1、针锋相对(反义成语学习)。
2、殊途同归(同义成语学习)。
3、成语之最。
4、与成语有关的脑筋急转弯。
梳理成语:按成语的来源和结构梳理成语。
1、成语的来源: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历史故事、文人作品、外来文化。
2、成语的结构。
五、训练提高:正确使用成语练习。
(一)、练习。
(二)、归纳总结成语误用的几种常见类型:
1、望文生义 2、褒贬误用 3、对象滥用
4、语法错误 5、语义重复 6、前后矛盾
7、不合语境 8、谦敬错位 9、轻重失当
10、形近混淆
归纳总结:成语运用方法。布置作业:完成练习训练题。
板书设计
成语运用方法:
明 语 义 辨 色 彩
识 对 象 顾前 后
懂 礼 仪 分轻 重
活动2【活动】成语:中华文化的缩微景观
双边活动
一、导入新课(导语设计):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短语。汉语成语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信息。成语运用得准确恰当,能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因此不断积累并梳理学习过的成语,也是语文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常识了解:了解成语的基本常识。
1、定义。
2、特点。
3、成语与格言、谚语、歇后语的区别。
三、成语的趣味学习
1、针锋相对(反义成语学习)。
2、殊途同归(同义成语学习)。
3、成语之最。
4、与成语有关的脑筋急转弯。
四、梳理成语:按成语的来源和结构梳理成语。
1、成语的来源: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历史故事、文人作品、外来文化。
2、成语的结构。
五、训练提高:正确使用成语练习。
(一)、练习。
(二)、归纳总结成语误用的几种常见类型:
1、望文生义 2、褒贬误用 3、对象滥用
4、语法错误 5、语义重复 6、前后矛盾
7、不合语境 8、谦敬错位 9、轻重失当
10、形近混淆
六、归纳总结:成语运用方法。
七、布置作业:完成练习训练题。
板书设计
成语运用方法:
明 语 义 辨 色 彩
识 对 象 顾前 后
懂 礼 仪 分轻 重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3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