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一) 望文生义 主观臆断
熟语的特点之一是意义的整体性,其意义往往不是它的组成部分意义的简单相加,因此不能只从字面上理解其意义,还要掌握其比喻义或引申义。
①近期的一场大火使我们损失惨重,连回家的路费都没有了,恳请各位高抬贵手,接济我们一点,以便我们渡过难关。(2010年辽宁卷第13题D项)
“高抬贵手”,客套话,多用于请求对方饶恕或通融,用于①句望文生义。
②沉迷网络使小明学习成绩急剧下降,幸亏父母及时发现,并不断求全责备,他才戒掉了网瘾。(2013年全国大纲卷第2题C项)
“求全责备”指苛责别人,要求完美无缺,不是“批评责备”的意思,用于②句望文生义。
③2009年5月9日,我国著名相声演员李文华老人溘然长逝,这让他的老搭档姜昆深感失之交臂,沉浸在极度的悲痛之中。(2009年四川卷第3题C项)
“失之交臂”形容当面错过,失掉好机会。而③句将“交臂”望文生义成友谊很深的合作伙伴了。
④李小刚写的作文文不加点,字迹潦草,读他的文章,真叫人头痛。
“文不加点”中关键语素“点”不是“标点”的意思,而是“删改”的意思,整个成语指“文章不用涂改就写成”,而④句却把它理解为“文章不加标点符号”。
类似“文不加点”这一类易用错的成语还有“差强人意”“万人空巷”“三人成虎”“不足为训”“不以为然”“久假不归”“不刊之论”“间不容发”“粗茶淡饭”“身无长物”“惨淡经营”“罪不容诛”“意兴阑珊”“吊民伐罪”“不名一文”“噤若寒蝉”“五风十雨”“大方之家”“语不及义”“细大不捐”等,在复习中要认真查核落实。
言不及义:净说些无聊的话,没一句正经的。
(二)张冠李戴 用错对象
熟语的含义有所侧重,适用对象范围也就不同。有的指个体,有的指群体;有的指人,有的指物,等等。
①九寨沟之奇,奇在水,奇在云,奇在雾,奇在乍晴乍雨,波光云影,色彩斑斓,如梦如幻,不由得不让人惊叹大自然的巧夺天工。(2011年四川卷第3题D项)
“巧夺天工” ,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容技艺极其精妙。不用于自然之物。
②荆山之巅的大禹雕像头戴栉风沐雨的斗笠,手握开山挖河的神锸,脚踏兴风作浪的蛟龙,再现了他与洪水搏斗的雄姿。(2013年全国卷新课标Ⅱ第13题A项)
“栉风沐雨”形容人奔波劳碌,不避风雨。用在这里属于用错对象,并且,这个词只能用作谓语、状语,不能用作定语。
③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开幕式上,中外艺术家联袂登台,奉献了一台美轮美奂的大型文艺晚会。(2010年福建卷第16题)
“美轮美奂”形容房屋高大华丽,现代也用来形容雕刻或建筑艺术的精美效果,这里显然用错对象,应改为“丰富多彩”。
④看到果农家里汗牛充栋的黄灿灿的橙子,我深感欣慰,因为这说明我们开发的新品种产量高,品质好。(2010年全国新课标卷第13题A项)
“汗牛充栋”形容书籍多,而不能用来修饰“橙子”多,故使用错误。
类似“汗牛充栋”这一类易用错的成语还有“信手拈来”“抛砖引玉”“豆蔻年华”“破镜重圆”“比翼双飞”“炙手可热”“一劳永逸”“起死回生”“妙手回春”“落落大方”“鳞次栉比”“登堂入室”“济济一堂”“奔走相告”“藕断丝连”“萍水相逢”“雨后春笋”等。请注意上述成语在联系对象上的特殊性。
(三)范围不清 轻重失当
有的成语适用范围有大小,词义有轻重,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选用范围大小或词义轻重适度的成语,以避免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重词轻用或轻词重用的弊病。
①李老师当班主任20年,勤勤恳恳,日理万机,积劳成疾仍坚持工作。
“日理万机”的意思是一天之中要处理上万件事物,常指君王或国家领导人每天忙于处理繁多的政务。这个成语词义很重,用在“李老师”身上就犯了“大词小用”的毛病。
②劳动光荣,坐享其成可耻,是我们新社会的特点。
“坐享其成”的人其思想行为是可以通过劝导加以改正的,用在该句语义显得轻,应用“不劳而获”。
同类的成语还有“从谏如流”“无可非议”“真知灼见”“有口皆碑”等。
(四)颠倒尊卑,不懂谦敬
某些从古代沿用下来的成语已烙下了古代文化的印迹,有的用于自称(谦称),如“雕虫小技”“东涂西抹”“贻笑大方”“千虑一得”“敝帚自珍”等;有的则用于称对方(敬称),如“鼎力相助”“如坐春风”等。如将其混淆,就可能造成误用。
①这是一位已故著名作家的作品,由于各种原因一直没有发表,这次出版对编辑来说也有点敝帚自珍的意味。
敝帚自珍”比喻东西虽不好,可是自己珍视。它是一个谦词,只能对“己”,不能对“人”,①句将它用于编辑对已故著名作家的作品的态度就犯了谦词敬用的错误。
②王厂长一席话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引出了许多抓好产品质量的好建议。
“抛砖引玉”比喻自己先发表很粗浅的意见,目的是引出别人更好、更成熟的意见,是谦辞,②句误用为敬辞。
③你放心,你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换房子的事我一定鼎力相助。
“鼎力相助”即大力相助,是敬辞,③句误用为谦辞。
类似的还有“蓬荜生辉”“耳提面命”“不耻下问”“虚怀若谷”等。
(五)色彩不分 褒贬失当
成语从感彩上可分为褒义、中性、贬义,不同的成语常带有不同的感彩,并随着语言环境的不同而变化,我们在使用时必须辨明褒贬,否则就容易造成褒词贬用或贬词褒用的失误。
①为了完成在全国的市场布局,我们三年前就行动了,特别是在营销策略的制订上可谓处心积虑。(2013年全国大纲卷第2题B项)
处心积虑:千方百计地盘算(多含贬义)。
这里用在褒义语境,属褒贬误用。
②在这次演讲比赛中,来自基层单位的选手个个表现出色,他们口若悬河,巧舌如簧,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2012年山东卷第4题A项)
巧舌如簧:形容能说会道,善于狡辩,贬义词。
用于“演讲选手”属贬词褒用。
类似“处心积虑”这类在感彩上定位容易失误的成语还有“守株待兔”“无所不为”“洗心革面”“倾巢出动”“弹冠相庆”“过江之鲫”“党同伐异”“连篇累牍”“好为人师”“师心自用”“挖空心思”(贬义)和“震撼人心”“目无全牛”“信誓旦旦”“高山景行”“微言大义”“运斤成风”“危言危行”“不负众望”“蔚然成风”(褒义)等。
形容篇幅过多,文辞冗长
但有两种情况应注意,一是在特定的语境中,为了达到一定的表意效果,有时可褒义词贬用,或贬义词褒用。比如《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艾奇逊是不拿薪水的好教员,他是如此诲人不倦地毫无隐讳地说出了全篇真理。”此处不能看做是误用。二是有些词可褒可贬,如“标新立异”“登峰造极”“按部就班”“左右逢源”“如虎添翼”……对这些词要结合语境具体分辨。
(六)不明语源 不知本义
许多成语都有一定的典故来历,或出于古代寓言,或出于历史故事,或出于古代诗文,都有着特定的含义,我们在掌握或运用成语时一定要注意追本溯源,不能随意解释,更不能不分场合地乱用。还有的成语在现代大都使用其引申义或比喻义,但偶尔还会使用其本义,故当分清成语本义是否还在用。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人才如过江之鲫,层出不穷。
过江之鲫:东晋王朝在江南建立后,北方士族纷纷来到江南,时有人说 “过江名士多于鲫”。比喻某种时兴的事物非常多。含贬义。
每当夜幕降临,饭店里灯红酒绿,热闹非常。(1992年全国高考)
陈希同利用手中的权力,贪污受贿,大肆挥霍,过着灯红酒绿的生活,终于受到党纪国法的处分。
形容都市或娱乐场所的繁华景象,是褒义词;
形容寻欢作乐的腐化生活,是贬义词 。
正确
正确
有些成语具有双重含义或感彩,褒贬都可以用,我们平时接触较多的是其中的常用义,形成了思维定势,不能完整地把握其用法。
例如:
注意成语的不常用义。
关于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种种天真的、想入非非的神话和传说,说明古埃及人有着极为丰富的想象力。
想入非非:
“非非”,佛家用语,指一般人认识所达不到的境界。“想入非非”一指胡思乱想,含贬义。二指思想进入虚幻境界,完全脱离实际。
在此句中,使用的是本义,更有利于表现古埃及人想象力的丰富。 对!
成语技法指导归纳:
望文生义 ,主观臆断
张冠李戴 ,用错对象
范围不清 ,轻重失当
颠倒尊卑, 不懂谦敬
色彩不分, 褒贬失当
不明语源, 不知本义
●方法技巧:
成语的正确使用要靠扎实的平时积累,要多记成语,并准确把握成语的出处、本义、比喻义及感彩等,只有在积累的基础之上,掌握有关命题方面基本规律和解题技巧,才能进一步提高自己使用成语的能力。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