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明确修辞的内容及作用,能从语音、词语、语句方面对修辞进行分析。
2.引导学生树立“大修辞”的观念。
3.逐步掌握语音、词语和语句修辞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三种修辞的理解和练习,引导学生把学过的修辞知识串联起来,进行系统的复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积累部分优美语句,学会修饰自己的文句
2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高一年级学生对于炼字词、常见的修辞格、特殊句型等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掌握,只是不清楚原来这些都属于“大修辞”的范畴,通过本节课的引导、分析与训练,结合对学过的修辞知识的串联、梳理和探究,让学生树立“大修辞”观念并掌握三种修辞的使用是完全能的。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练习中串联学过的修辞知识
教学难点:互文、回环等修辞格的把握,回环诗的解读
4教学过程
4.1 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妙语导入
妙语导入
欣赏下列一则短信,说说其中的妙处:
天冷了,大树发抖了,小草打冷颤了,小强冬眠了,老牛烧炭取暖了,小白兔穿羽绒服了,蚂蚁买暖水袋了。你还不多穿件衣服?要问我是谁?当然是这世上最关心你的人!
生答:运用了拟人、排比、设问等修辞手法
师:用心体味生活,修辞无处不在。
成果预设1:妙语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活动2【讲授】明确知识目标
二、明确有关修辞的基础知识
1、修辞定义(广义):修辞是对语言材料进行选择、调整和组合的过程,目的是为了使语言表达鲜明、生动,富有文采。
2、修辞分类(三大类):
(1)语音修辞:富于节奏,语音和谐
对偶、联绵词、叠音词;平仄变化;押韵;排比、反复、顶真、回环等
(2)词语修辞:词语的选择与锤炼
炼字;词语超常搭配;比喻、借代、比拟、夸张、通感、双关、仿词、婉曲等
(3)语句修辞:句子的选择、组合与锤炼
句序调整(倒装等);句子组合(整散句、长短句等);句式选择(反问句、设问句等)
成果预设2:完成预习认标,学生明确了“大修辞”概念
成果预设3:学生明确了三大修辞分类(即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并进行笔记整理
活动3【活动】具体研习
三、具体研习
(一)语音修辞:
1、使用特点:一切使语句富于节奏、优美动听的修辞方法。通过对语音的调配,使语音整齐和谐、富有节奏感和旋律美。
①修辞格如对偶、排比、反复、顶真、回环(词语相同而排列次序不同”的语言片段连在一起)等;
②音节组合如联绵词(双声叠 韵词)、叠音词、押韵、平仄等。
2、知识补充:(连绵词)
定义:指两个不同的音节连缀表示一个意义而不能拆开成两个语素的词。其中有双声的、有叠韵的,有非双声叠韵的。双声:指两个音节声母相同的联绵词。如:参差、仿佛、慷慨、玲珑、崎岖、忐忑等。叠韵:指两个音节的韵母相同的联绵词。如:彷徨、窈窕、从容、叮咛、逍遥,哆嗦等。其他:指两个音节声韵都不同的联绵词。如:鸳鸯、芙蓉、蝴蝶等。
成果预设4:学生掌握了语音修辞的特点、内容及相关知识
3、课堂小练
①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叠韵词、双声词)
②俗谚: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歌曲:我送你离开,千里之外,你无声黑白。(押韵)
③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叠词)
④广告: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
歌曲:雨纷飞,飞在天空里是我的眼泪,泪低垂,垂在手心里是你的余味。
(顶针)
成果预设5:通过对诗歌、歌词等语句的分析,完成对语音修辞的掌握。
4、难度提升
六月的一天下午,苏小妹与长兄苏东坡正荡舟湖上,欣赏那无边景致,忽然有人呈上苏小妹丈夫秦少游捎来的一封书信。打开一看,原来是一首别出心裁的回环诗。
苏小妹看罢微微一笑,立即省悟出其中的奥秘,读出了这首叠字回文诗:
静思伊久阻归期,久阻归期忆别离;忆别离时闻漏转,时闻漏转静思伊。
成果预设6:激发学生斗志,课堂气氛活跃
5、教师总结语音修辞的效果:
1.匀称协调,富有节奏感
2.有变化,不呆板
成果预设7:结合以上练习,整合分析,学生明确了语音修辞的效果。
(二)词语修辞
1、使用特点:对所使用的词语加以选择和锤炼.
①类似于古人的“炼字”(重点);
②词语超常搭配;
③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双关、等常见修辞格的运用
成果预设8:学生对词语修辞有了明确认识
2、课堂小练:
①红杏枝头春意( )闹、浓、深,闹:运用通感将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相沟通,眼前仿佛蜂飞蝶舞,满眼春意。
②一壶漂泊,浪迹天涯难入喉,你走之后,酒暖回忆思念瘦,水向东流,时间怎么偷,花开就一次成熟,我却错过——方文山·《东风破》
以瘦形写瘦情,无限思念活化为消瘦身影。
③春风吹(皱)了湖水,吹绿了树梢,吹(醒)了小草,吹鼓了杏花苞。
成果预设9:学生明确学习难点:炼字词
3、名言引用
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苦吟诗人贾岛
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苦吟诗人卢延让
如果你安排得巧妙,家喻户晓的字便会取得新义,表达就能尽善尽美。
——贺拉斯(古罗马诗人、批评家)
(三)语句修辞
1、使用特点:对所使用的关键句子或段落加以选择和锤炼。通过对句式的选择和调配来增强语言表达效果。
长句与短句、整句与散句、肯定句与否定句、陈述句与反问句、主动句与被动句、顺序句与倒装句。
成果预设10:学生对语句修辞有了明确认识
2、课堂小练:
①水生笑了一下,女人看出他笑得不平常。——(孙犁·《荷花淀》)
你怎么了?怎么了,你?这句话用了一个倒装句,把谓语提到了前边,表现了女人从丈夫的笑里感觉到她所担心的事情可能要发生,因而急于问个究竟的微妙心理。
②“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国歌》(倒装)
③比起北国的秋来,正象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郁达夫《故都的秋》(整句)
④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宋·秦观·《鹊桥仙》(反问)
成果预设11: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句型的巨大魅力。
活动4【练习】拓展延伸
四、拓展延伸
①以“梨花院落溶溶月”为上句,能作为下句与它组成对偶句最恰当的一项
A.柳絮池塘淡淡风B.榆荚临窗片片雪
C.带水芙渠点点雨D.丁香初绽悠悠云(对偶)
②根据下面这句话的句式,仍以“人生”开头写两句话,组成一个排比句。
人生如一首歌,应该多一些昂扬的旋律,少一些萎靡的音符;
人生如一首诗,应该多一些热烈的抒情,少一些愁苦的叹息
人生如一幅画,应该多一些亮丽的颜色,少一些灰暗的色调(排比)
③山中与幽人对酌(李白)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极言诗人饮酒之多)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反复:为了表达的需要,有意重复某些词语或句子)
④拿起武器来保卫祖国。执干戈以卫社稷。(借代)
⑤下面没有用比拟手法的句子是(拟人和拟物):
A.烟囱发出呜呜的声响,犹如在黑夜中哽咽。
B.被暴风雨压弯了的花草儿伸着懒腰,宛如刚从睡梦中苏醒。
C.远处林舍闪闪发亮,犹如姑娘送出的秋波,使人心潮激荡。
D.偎依在花瓣、绿叶上的水珠,金光闪闪,如同珍珠闪烁着光华。
⑥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运用了夸张修辞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⑦你能把下列歌词中运用的最主要的一种修辞手法写出来吗?
(1)“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对偶)
(2)“卧似一张弓,站似一棵松,不动不摇坐如钟,走路一阵风。”比喻
(3)“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反复)
(4)“遥远的夜空,有一个弯弯的月亮,弯弯的月亮下面,是那弯弯的小桥……”(顶针)
(5)“明天是个好日子,心想的事儿都能成,明天又是好日子,千金的光阴不能等,明天又是好日子,赶上了盛世咱享太平。”(排比)
成果预设12:学生从训练中得到乐趣,体会修辞格的妙用
活动5【作业】作业布置
五、作业布置
1、下面划线的句子是对黄河壶口瀑布的描写,适当调整划线部分的语序,把它改写成格式协调一致、匀整对称的排比句。(4分,可以根据题目要求改变个别词语。)
正当平缓似锦缎的黄河得意之时,她突然从数里之阔的水面,跌入百尺之宽的峡谷。发出了震川虎啸般的声响,悬垂的水流如张挂的天幕,黄色的浊流如腾飞的巨龙,激起的水珠如钢花四溅,使每一位风尘仆仆走近它的游客都受到了强烈的震撼。
发出的声响如震川的虎啸,奔涌的浊流如腾飞的巨龙,悬垂的水流如张挂的天幕,激起的水珠如四溅的钢花(一句1分,鼓励有创见的改写。)
2、阅读下面文段,分析:各句分别运用了哪些修辞方式?
张家界绝对有资格问鼎诺贝尔文学奖,假如有人把她的大美翻译成人类通用的语言。
鬼斧神工,天机独运。别处的山,都是亲亲热热地手拉着手,臂挽着臂,惟有张家界,是彼此保持头角峥嵘的独立,谁也不待见谁。别处的峰,是再陡再险也能踩在脚下,惟有张家界,以她的危崖崩壁,拒绝从猿到人的一切趾印。每柱岩峰,都青筋裸露、血性十足地直插霄汉。而峰巅的每处缝隙,每尺瘠土,又必定有苍松,或翠柏,亭亭如盖地笑傲尘寰。银崖翠冠,站远了看,犹如放大的苏州盆景。曲壑蟠涧,更增添无限空蒙幽翠。风吹过,一啸百吟;云漫开,万千气韵。
活动6【活动】梳理反思
学生整理笔记,梳理本节课的心得与收获
活动7【讲授】板书设计
修辞无处不在
语音修辞
词语修辞
语句修辞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5 页 (共 6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