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1、了解一般的逻辑知识,分析基本的逻辑命题,掌握运用推理和逻辑规律的一般方法。
2、根据所学知识做简单的逻辑推理和判断。
3、启发思维,培养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2重点难点
1、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学会梳理感性材料。
2、掌握概念、命题、推理和逻辑规律的一般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一般的逻辑问题。
3、引导学生把自发形成的思维习惯转化为语言学习过程中自觉的、合乎逻辑的思维方式。
3学情分析
长期以来,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强调的是一个思想标准,一种解读方式,一个标准答案。作文教学则过分强调与做人的关系,造成“千人一面编作文,异口同声唱高调”的痼疾,难见学生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学生做题凭感觉,"成绩望天收",看答案欲哭无泪.总之,语文教学更多的关注的是其思想意义和价值,而忽视了其思维价值,打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理想和思维决定人的一生……老师能给学生以启蒙教育,教他们学会思考问题,然后用他们自己的创造思维去学习,终身去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语文课程要让学生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
在高一语文学习将近结束的时候,交给学生一些逻辑知识,会对整个高中的语文学习产生良好的影响.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预热小活动
课件展示“预热小活动”
数学家斯摩林,根据莎士比亚的名剧《威尼斯商人》中的情节编成一道逻辑推理题:女主人公鲍西亚对求婚者说:“这里有三只盒子:一只是金盒子,一只是银盒子,一只是铅盒子,每只盒子的铭牌上各写有一句话。三句话中,只有一句是真话。谁能猜中我的肖像放在哪一只盒子里,谁就能做我的丈夫。”金盒上写的是“肖像在这里”,银盒上写的是“肖像不在这盒里”,铅盒上写的是“肖像不在金盒里”。请问肖像在哪个盒里?
学生讨论后作答,教师引导讲清思考过程。
活动2【讲授】知识梳理
(一)概念
1、什么是概念?
2、什么是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3、课件展示
概念之间的关系:
概念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指的是概念的外延之间的关系,有以下五种关系(填空):
①②③④⑤。
用图来表示就是:
4、概念与词语之间的关系。
①一个概念可以由多个词语来表示。
例如:土豆和马铃薯 番茄和西红柿
②一个词语也可以表示多个概念。
例如:光盘 月光 恐龙 (可以让学生多举一些例子)
活动3【活动】问题探究(一)
1、判断下列各对概念之间的关系。
阿Q---老舍()文学作品---小说()教师---作家()
真理---谬误()社会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
鲁迅---《拿来主义》的作者()
2、下面对概念的划分正确吗?
(1)图书管里有外国小说、古典小说和侦探小说。
(2)今天大扫除,女同学擦玻璃,团员扫地,班干部抹桌子。
(3)词可以分为单音词、复音词、单纯词、合成词、褒义词和贬义词。
活动4【讲授】知识梳理
(二)命题
1、什么是命题?
2、逻辑中的命题与语言中的语句之间的关系。
(1)并非所有的语句都表达命题。一般来说,只有判断句和陈述句才直接表达命题。
下列语句哪些句子是命题?
①红豆生南国,()②春来发几枝?()
③愿君多采撷,()④此物最相思!()
(2)命题与语句并不是一一对应关系。
A、同一语句可以表达不同的命题。
例如:你真行啊!
B、同一个命题可以用不同的语句表达。
例如:我爱我的祖国
3、言外之意
我们在语文学习和实际生活中,经常会发现,一句话在字面意义之外,还可能有类似于戏剧中“潜台词”的言外之意,逻辑学上叫“预设义”或“隐含义”。
例如:
课件展示一道诗歌鉴赏题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
活动5【活动】问题探究(二)
1、有时候,有意识地把握概念和词语、命题和语句之间的关系,可以使我们的语言巧妙而丰富。体会下面句子的妙处。
(1)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罗贯中《杨修之死》)
(2)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鲁迅《故乡》
(3)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4)可是匪徒们走上几十里的大山背,他们没有想到包马蹄的麻袋片全烂掉在马路上,露出了他们的马脚。(曲波《林海雪原》)
2、分析下列命题错误的原因。
(1)报晓的雄鸡是我们起床的信号。
(2)你这个意见很好,我想没有谁不会不同意。
(3)他要么是个老师,要么是个作家。
(4)出入校门的师生必须出示工作证和学生证。
活动6【讲授】知识梳理
(三)推理
1、什么是推理?
2、推理中最常见是“三段论”和“二难推理”
(1)“三段论”:通过两个前提,得出一个结论,而且两个前提包含一个共同的词项。
(2)“二难推理”:在前提中提出两种可能,然后由这两种可能得出两种结论,对方无论选择其中的哪一种结论,都会陷入进退维谷、左右为难的境地。
活动7【活动】问题探究(三)
1.下列推理正确吗?
(1)他普通话说得很好,看来一定是个北京人。
(2)如果得到老师的表扬,大家的劲头就会更大。现在没有得到老师的表扬,大家的劲头就没有了。
2.下面这则小故事里包含了一个典型的“三段论”,试写出具体的推论过程。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王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世说新语·雅量》
答:3.下面这则小故事里包含了一个“二难推理”,试写出推理过程。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韩非子》
答:
活动8【讲授】知识梳理
(四)逻辑规律
1、“同一律”是指。
违反同一律的基本错误是:偷换概念、改变话题。
例如:
2、“矛盾律”是指。
违反这一要求,就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例如:
“价值连城的无价之宝”
“我国有世界上没有的万里长城”两个句子都是病句。
例如:
3、“排中律”是指。
违反排中律要求的基本逻辑错误是“两不可”,即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两个具有矛盾关系的命题都同时予以否定。
活动9【活动】问题探究(四)
分析下面的句子,看看它们分别违反了什么思维规律。
(1)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我是群众,所以我是真正的英雄。
(2)这座山从来没有人上去过,上去的人也从来没有下来过。
(3)或者采纳他的意见,或者抛弃他的意见,我都不赞成。
(4)编辑同志,您说我的作品不够成熟,显得幼稚,那您就把它当成儿童文学发表吧。
活动10【讲授】小结-----学习提示
课件展示
病句中的“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歧义”“指代不明”“自相矛盾”和科技文阅读试题中所设置的干扰题项所出现的“偷换概念”“张冠李戴”“以偏概全””“绝对化”等,多数属于逻辑概念之间的关系混淆不清或不明确所导致的问题。病句中的“句式杂糅”“介词(关联词)的滥用、误用”“否定不当”和科技文阅读试题中的“因果颠倒”“已然未然”“偶然或然”等,则多数属于逻辑命题与推理不当或不明确的问题。科技文阅读试题想象推断等,常常可用逻辑规律推理出需要的答案。
作文审题时要读懂题意,就要弄清其中一些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作文的写作过程要做到思路清晰,推理过程严密合理,需遵循同一律,做到话题和主题始终保持一致,否则就会出现偏题或离题的情况。
活动11【作业】课外讨论
【小试身手】 猜职业
有三个人,分别姓王、姓刘和姓陈,他们每人身兼两职,三个人的六种职业是作家、音乐家、美术家、话剧演员、诗人、和工人,同时还知道以下事实:
A.音乐家曾经对工人谈过古典音乐的欣赏。
B.音乐家出国访问时,美术家和姓王的曾去送行。
C.工人的爱人是作家的妹妹。
D.作家和诗人曾讨论过“百花齐放”的问题。
E.美术家曾与姓刘的看过电影。
F.姓陈的善下棋,姓刘的和那作家跟他对弈时,屡战屡败。
答案: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5 页 (共 5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