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师说》课件(共51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0.2《师说》课件(共51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10 14:32: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1张PPT)


韩愈
说:议论文体,偏重于说明,一般陈述自己对某事物的见解,可译为“解说……的道理”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先议后叙,内容、写法和风格较为灵活多样,所以后世对于论说文中的“说”,又有所谓“杂说”的称呼。“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
目标展示
1.积累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文化常识登文言基础知识;
2.理清文章论证结构,把握作者行文思路,学习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
3.品味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理解文中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4.背诵全文,理解作者倡导的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

字退之,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
韩愈祠
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言贵创新、词必己出”。经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我国自古就有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但在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玄学和佛学的兴起,儒学一度衰落,师道也就愈来愈不被重视。当时仍沿袭着一种封建门阀制度,贵族子弟都可以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监。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社会上产生了一种“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求师学道往往会招来路人的讥笑。
写作背景
1.明确字音
dòu
fǒu
bēi


tán
cháng
dān
pán
zhuàn

预习检测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求学的人
判断句
表顺承
同“授”,传授
成为、作为
那些

用来…的
疑惑
懂得
本来
状语后置句
跟从
意动用法,以…为师
句中语气词,表停顿
无论
固定句式,表反问,难道…吗?
名作动,学习
所以
主谓之间,取独
句首语气词
判断句
分析第一段
提出中心论点:
正面阐述道理:
古之学者必有师。
1、从师的原因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2、从师的标准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超过、超出
主谓之间,不译
一般人
尚且、还
请教
名作动,低于
从师学习的风尚
形作名,圣人
形作名,愚人
更加
…的原因
大概
以…为耻
一般人
圣明
表转折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代词,那个
文字
断句
…的人。判断句
形作名,高明的地方
宾语前置句
有的
同“否”
形作名,小的方面
形作名,大的方面
以…为耻

如此之类
使…学习
表承接
省略句
自己、自身
对于
糊涂
表修饰
表承接
表转折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恢复
看不起
竟然
并列、排列
比得上
代词,老师与学生
差不多
谄媚奉承
知道的道理
够得上,值得
感到羞愧
省略句
奇怪
语气助词,表感叹
分析第二段
此段与上一段是怎样联系的
此段分论点是: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通过针砭时弊,从反面论证第一段所提出的中心论点。
论证方法为:对比论证。
对 象 从师的态度 结 果 论述中心
“今之众人”
“古之圣人”
于其子
于其身
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
“耻学于师”
“从师而问”
择师而教
耻学于师
不耻相师
群聚笑之
“愚益愚”
“圣益圣”
小学
大遗
士大夫之智不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通过正反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固定
以…为师

状语后置句
才德优秀
懂得
学习、研究
像、如同
被动句
状语后置句
赞许、嘉奖
赠送
全面
不一定
遵行
这样
第三段中,作者用孔子的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所使用的论证方法是?
圣人无常师。
举例论证
概括第四段的内容。
交代写作缘由:作师说赠李蟠。
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
(一段)
(二段)
批判当时风气
(三段)
1、老师的作用
3、择师的标准
1、古今对比
2、自己与孩子对比
3、巫医乐师等与士大夫对比
以孔子为例,论证从师的正确态度
(四段)
2、从师的原因
交代写作缘由,委婉发出倡议
对比论证
举例论证
文章结构一览表
段落 论点及主要论据 作用
一 总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全文总纲
二 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论据:1、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今之众人, 耻学于师。 2、士大夫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 身,则耻师焉。 3、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群聚而笑 第一个分论点,正反对比论证中心。
三 论点:圣人无常师。 论据:1、孔子从师的行为。 2、孔子从师的言论。 第二个分论点。从正面论证中心
(1)整句散句结合。
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例如,第二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与“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亦远也,而耻学于师”,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则是散句。而这一长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又都是排偶句。
(2)一个意思,多种句式。
第二段一连用了三个对比,结语都是批判士大夫不重师道的恶劣风气,但语气一句比一句加重。第一句“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诘语气;第二句“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否定、责备语气;第三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与软”,讽刺语气.感情强烈。
(3)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
顶真,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句子的头尾蝉联,上递下接。本文有好几处运用这种修辞手法,例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语言特色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顶 真
作用
前后紧凑,气势通畅,前后事理有机联系,充分阐明它们之间的辨证关系。
修辞探微
1、通假字
传道受业解惑
或不焉,或师焉
“受”通“授”,传授。
“不”通“否”。
(古)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
(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古)用来……办法;……的原因。
(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古今异义词
古之学者必有师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圣人之所以为圣,
愚人之所以为愚
(古)①小的方面;
(今)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小学而大遗
(古)句子停顿的地方。(今)看字发出声音。
(古)一般人、普通人。(今)许多的人。
句读之不知
今之众人
古之学者必有师
吾师道也
吾从而师之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十年春,齐师伐我
名词,老师
一词多义现象
动词,学习
意动用法,以……为师
动词,从师
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
名词,军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朔气传金柝
动词,流传
一词多义现象
动词,传授
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书
动词,传递,传送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而耻学于师
小学而大遗
位卑则足羞
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
方位名词作动词,低于
词类活用现象
意动用法,以……为耻
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意动用法,以……为羞
意动用法,以……为师
名词作动词,学习
不拘于时,学于余。
宾语前置,“之”为宾语前置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被动句式
介宾短语后置
特殊句式
古之学者必有师
人非生而知之者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作师说以贻之
结构助词 的
代词,知识、道理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助词,宾语提前的标志
结构助词 的;代词,指代童子
代词,这些 这一类
代词,他

虚词总结归纳
人非生而知之者
惑而不从师
而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则群聚而笑之
如是而已
连词,表承接
连词,表修饰
连词,表转折
与“已”连用,表陈述语气
连词,表并列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其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其皆出于此乎
其可怪也欤
代词 那些
代词 他
代词 他的
副词 表揣测语气 大概
语气词 加强语气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而耻学于师
于 于其身也
其皆出于此乎
不拘于时
介词 在、 比
介词 向
介词 对于
介词 在、从
介词 ,表被动,被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也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其可怪也欤
句末语气助词 与“者”连用,表判断
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句末语气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
2.古今异义
求学的人。
用来……的、凭它(他)来……的。
两个词,动词“从”(跟随)和连词“而”。
一般人。
小的方面(文中指句读)学习。
不一定。
3.一词多义
(1)师
意动用法,以……为师
学习
从师学习
老师
军队
学说,主张
尊师学习的风尚
道路

方法
道德,道义,正义
传授
流传
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传记
疑惑
糊涂
迷惑
使……迷惑
副词,表转折,竟,反而
副词,表顺承,就
副词,才
副词,仅仅,只
副词,表判断,是,就是
代词,你的
连词,于是
人称代词,他们的
人称代词,他们
指示代词,那
语气副词,表感叹
语气副词,表猜测、推测
4.词类活用
名词用作动词,学习
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形容词用作名词,圣人、愚人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名词作状语,成群地
6.文言句式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_________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_________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____________
④不拘于时 ________
⑤耻学于师 ____________
判断句
判断句
宾语前置句
被动句
状语后置句
*师 说
结构图示
主旨归纳
文章通过古今师风、学风的对比,论述了教师的作用和从师求学的原因,说明了能者为师的道理,批判了士大夫耻于从师的风气,也赞扬了劳动者乐于从师的风尚。
四、论点分析
任务探究一 对照鲜明,立论严密——品读文章的对比论证
任务导引
对比论证是一种常用的、有说服力的论证方法。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的论证方法,也称比较法。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在对比中最容易显露出来,特别是正反相互对立的事物的比较,具有极大的鲜明性,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经过对比,正确的论点更加稳固。
五、任务探究
《师说》在第二段借三组对比重点批判了“士大夫”耻于从师的陋习。
①“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得出“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的结论,带有疑问语气,简单地说造成圣愚的原因是从师与否;
②“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与“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对比,得出“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的结论,带有肯定语气,讽刺了士大夫在从师问题上学小遗大;
③“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对比,得出“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的结论,带有讽刺语气,讽刺了士大夫之流虚荣自误、迂腐可笑的思想行为。
2.(拓展延伸)《劝学》和《师说》这两篇文章在论证方法上都使用对比论证,按照下面示例的分析,自选论点,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写一个片段。(不少于200字)
示例: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分析:反面+正面→对比点
写作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也许有的人生来就是与人争的,争的是名,是利,是片刻的虚荣,是永远的欺骗。苏东坡先前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凭着满腹才学,争来了官职,争来了荣誉,争来了名声,争来了一帮朋友。但当造化将他推向人生的低谷时,一切都化为乌有,“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至此,他方悟得“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于是他放弃了恃才傲世之气,放下了功名利禄之心,这才有了“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个“放”字,将一道神秘的天光引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从此横空出世。
3.(拓展延伸)续写训练:用下列材料做喻体,在材料后面补上几句话,构成一段用比喻论证的文字。
补写的文字要和语段中的比喻契合,做到语言连贯。
(1)蝴蝶要历经从卵到毛虫再到蛹等多次不同的生命磨难,才能最终破茧而出变成蝴蝶,绽放美丽。
答案 (示例)人的一生也不可避免地会经历各种挫折、失败,才能最终使自己坚强成熟,脱颖而出,获得成功。
(2)房子是应该经常打扫的,不打扫就会积满灰尘;脸是应该经常洗的,不洗也会灰尘满面。
答案 (示例)人的心灵也要经常清理,才能保持住生命之初的那种纯洁、明净,否则就会被自私、残忍等各种垃圾占据。
(3)一棵树不能改变气候,只有森林才能改变气候,而形成一片森林又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果温度适宜,树木就迅速生长起来,形成茂密的森林。而大片森林的出现,会使气候变得更好。
答案 (示例)个人、社会、社会风气之间的关系就像树木、森林、气候之间的关系一样。一个人不能改变社会风气,只有整个社会的绝大多数成员的思想端正了,整个社会风气才会好转。有父母的教育、老师的引导、同学的帮助,相信同学们会迅速成长,养成良好的品格,等你们这一代人成长起来,整个社会的风气有望变得更好。
(4)气候变了,衣服必须跟着要变。春夏之交,夏秋之交和秋冬之交,各要换一次衣服。不会变换衣服,就会闹出一些毛病来。
答案 (示例)凡事都要与时俱进,不可墨守成规。时代变化了,社会前进了,我们的思想与行为,也要像随季节变换衣服那样,跟着改一改,变一变。否则,老是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死守老套套,硬搬老框框,就会被时代淘汰,为历史所抛弃。
任务探究二 尊师重学,塑形铸魂——探究文本的思想内容
任务导引
本课两篇文章都是传统的经典论文。《劝学》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目的、意义、态度和方法,是古代论述学习的重要文章;《师说》批判了当时社会上士大夫阶层“耻学于师”的陋习,严正地驳斥了那些愚蠢的诽谤者。两篇文章都对传统文化中的师道与学之精神做出了完美的阐释,在今日仍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如何理解《师说》思想的进步性?
进步性体现在思想的解放性和人民性上。
答案 《师说》中有三点崭新的、进步的“师道”思想:
①老师的职能:“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该句把教师的职责从“授之书而习其句读”,扩大到“传道受业解惑”,这在当时是一个进步,意味着不仅“童子”要从师学习,所有有志于学问的成年人都要从师学习。
②从师学习的必要:“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此句否定了“生而知之”,明确“学而后知”,严正批驳了“士大夫之族”所宣扬的血统论和先验论,具有积极意义。
任务设计
③择师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这两句针砭了当时上层社会只看门第高低、而不重真才实学的恶劣风气,提出了全新的择师观念:某一方面比我好,在这一方面他就是我的师。
《师说》中提出的这些思想把师的权威性、封建性大大地降低了,把师和弟子的关系合理化、平等化了,打破了师法或家法的保守壁垒。这些思想具有解放精神,具有深刻的人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