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我与地坛(节选)》课件(共38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5《我与地坛(节选)》课件(共38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10 14:40: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我与地坛
史铁生
目标展示
1.学习景物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
2.品味文章语言,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3.感受作者对地坛的深厚情感。
【走近史铁生】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北京人,中国著名作家。1969年前往陕西插队,后因病返回北京,住进医院。他在做了几年临时工之后,转向写作。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1983年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
他的作品一类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摹。他的作品是对生存意义的探求,能清醒地正视生命存在本身的矛盾、困境。主要作品有《合欢树》《我与地坛》《命若琴弦》《务虚笔记》《奶奶的星星》等。
史铁生不幸下肢瘫痪,其苦自不待言,他曾一度精神几近崩溃。正是在这不寻常的心境下,他来到了地坛。残垣断壁所显现出的历史沧桑感让史铁生充分感受到时间永恒的力量,感受到岁月流逝的无情、宇宙的浩渺和历史的凝重;衬托出个人的微不足道,衬托出个人遭遇的无常和偶然,它使得一切痛苦都失去了分量,而又从反面让一个不幸的人获得了解脱,得到了灵魂的自救。
地坛对史铁生来说,已不是一般的人文景观,地坛成为他精神栖居的家园,他在其中感悟到支撑自己生命的人生哲学。在这种情况下,史铁生写了《我与地坛》这篇文章。
写作背景
师生互动
文章节选了《我与地坛》的一、二部分,请分别为第一、第二部分起一个小标题。
等待与到来——我与地坛的百年之约
目送与寻找——我对母亲的怀念
第一部分
【我与地坛】
“我”为何选择了地坛?
距离邻近
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
第一部分——我与地坛
这两句话有什么区别?
中心不同,反映了作者的心路历程的变化,残疾之后,地坛成了我的精神家园故以地坛为中心。
第一部分——我与地坛
什么样的我遇见了什么样的地坛?
地坛 我
命运相近
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实际就是地坛。许多年前旅游业还没有开展,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
荒芜冷落
颓废迷茫
被人遗弃的古园
被社会遗弃的人
第一部分——我与地坛
衰败荒芜
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是什么引发了作者的心态改变?
从地坛的沧桑变化中,“我”看到了人生的真相——人生总有磨难挫折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 ,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片刻不息。
第一部分——我与地坛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 ,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片刻不息。
生机盎然
第一部分——我与地坛
比喻、
拟人、
夸张、
以动衬静
园子虽荒芜,但并不衰败,那么“我”虽残疾,却不应该颓废。
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第一部分——我与地坛
①拟人
②排比
③视觉听觉嗅觉相结合
第一部分——我与地坛
灿烂的落日
雨燕高歌
孩子的脚印
苍黑的古柏
草木泥土的气味
落叶的味道
表现了生命的不屈、活力、恒久、坦然,显示了活着的意义,让作者感受到生命的力量与永恒。
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
园子虽任人肆意雕琢却未改变本色,园内各种生物都活出自己的样子,展现生命的精彩。
所以“我”也不应因为残疾而改变生命的本色,应该同样活得精彩而有意义。
段落 内容简述 特点概括 对于“我”的意义
第三段
第五段
第七段
琉璃剥蚀 朱红淡褪
高墙坍圮 栏砌散落
老柏苍幽 草藤遍地
浮华消散
荒芜冷落
沧桑沉寂
慰藉
思考
蜂儿 蚂蚁
瓢虫 蝉蜕
露水
渺小卑微
生机盎然
珍爱生命
热爱生活
落日灿烂 雨燕高歌
孩童玩耍 古柏静立
气味灼烈清纯
落叶歌舞或安卧
生命顽强
生命多彩
顽强坚韧
实现价值
在园中景象的感召下,“我”还思考了什么?
生:一个人,出生了,这就是一个不再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
不由自己决定
我们能决定的只是生存的方式:怎么活
不由自己决定
死: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思考:地坛对于“我”究竟意味着什么?
情感亲近
地坛重新给予了我富于感性的鲜活的生活触角,让一个精神垂死、万念俱灰的人重新获得了对这世界敏感入微的感受。
因为这园子,我常感恩于自己的命运; ---史铁生
关于生命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泰戈尔
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
—— 爱因斯坦
过去属于死神,未来属于你自己。
——雪莱
张定宇获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
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渐冻症患者,疫情期间义无反顾、冲锋在前、救死扶伤,为打赢武汉保卫战作出重大贡献。
如果缺憾和苦难不可避免,一个人该如何面对生活?
”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从病毒手里抢回更多病人。”“我特别珍惜每一点时间,每一刻,每一会儿。我愿意和大家在一起。我愿意和空气、阳光在一起。”
熊爪咖啡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报任安书》
如果缺憾和苦难不可避免,一个人该如何面对生活?
残疾只是一个象征,
每个人在一定意义上都是残疾,
所谓的残疾就是人的有限性。
总有些事情是你力所不能及的,
那就相当于你的残疾。
——史铁生
2010年,史铁生已经和尿毒症抗争了12个年头。
2010年12月30日下午,史铁生突发脑溢血,送往北京朝阳医院,后转至宣武医院,又转至武警总医院。
2010年12月31日3时46分,史铁生停止了心跳呼吸。
9个小时后,史铁生的肝脏在另一人的身体里苏醒。他的大脑和脊椎,也按照他的遗愿,捐献给了医学院做研究。
体系构建
1.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
2.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
3.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
4.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
5.推动情节的发展;
6.深化作品主题。
景物描写的作用
(1)衬托作者的心境:地坛是破败荒芜、古旧的,同时又宁静,充满活力、生机。
文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2)为作者的思考提供一个特定的“情绪背景”,在那样一个安静、沉寂、荒芜的背景上,最容易展开对生命的思考。
(3)本身即是感悟。景物描写本身,实际上也是对“生命”及“世界”的解读。地坛让作者获得新生。
高质训练
第二部分
【我与母亲】
探究文本
第二部分——我与母亲
1. 第二部分着重描写了“我”与母亲的哪些场景?又表现了什么
场景 行为 心理 形象
门口送“我”
家中等“我”
园中找“我”
想问不敢问、
无言地准备
心神不定、
坐卧难宁
四处张望、
悄悄转身、
缓缓离去
担心、无奈、
包容、隐忍
痛苦、
惊恐
惊慌、
担忧
隐忍聪慧、
宽容理解
意志坚忍
体贴关怀、
毫不张扬的爱
特点:母爱之深沉无私、真挚坚忍、毫不张扬
手法:行动描写、心理描写、“我”侧面烘托
身心俱苦,双倍承受
第10段:“我”被命运击昏了头,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中,来不及为母亲想,甚至来不及体会到母亲的痛苦。
2.早先的时候,我对母亲的爱是什么态度?
第15段:“我”出于倔强、羞涩等原因,躲着母亲,拒绝与母亲交流。
封闭自我
任性残忍
无尽的悔恨
不理解——理解——痛悔——怀念
3. 我从母亲身上获得了什么人生启示?
明确:母亲的“活法”,母亲对待苦难的态度,母亲对儿子的爱,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作者,让作者明白了如何面对苦难。
“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得路(1)地坛治愈了我的精神,让我更加平和的面对生活的不幸,并且更加敏锐的感知生活中的美好;(2)写作上的成就重新建立了我对生活的信心,也使我能够从完全自我的状态中走出来,意识到母亲的付出与痛苦,也意识到了自己对母亲的上海;(3)母亲教会我如何面对苦难,也就是怎么活。她曾经给予我无限的理解和关怀,她焦灼寻找的身影在那些孤独的日子里也是对我的心理安慰,而我已经永远的失去了这样一份无私而伟大的爱。①车辙和脚印的交织,说明作者的每一次精神跋涉都不是独立完成的,都有母亲的精神支持。也就是处处都有母亲的牵挂和关爱。
②象征了地坛和母亲的重合——地坛是我重新获得生命信念的地方,也是感受母爱最深的地方。母亲与地坛融为一体,一起融入了我的生命。
“车辙”是作者在地坛里走过的路,也是作者心灵求索的轨迹。
“脚印”是母亲伴随、找寻作者走过的路,是关爱理解的体现。
怎样理解文章最后“这园中不单处处都有我的车辙,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这句话的含义?
比较地坛形象和母亲形象,总结二者对作者人生的共同意义
对象 特点 作用
地坛
母亲
古老苍凉而又生机勃勃、包容丰富而又沉静超然
我的新生的力量不仅是地坛给予的,也是母亲的理解、支持、坚忍、期盼所赋予的
宽容理解厚重,有一股强大的生命力

我与地坛
母亲
精神支柱
地坛
精神家园
对生命的诠释
对母爱的解读
文章结构
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
我与母亲
地坛

母亲

荒芜
生机
残疾自伤
走出阴影
思考追寻
理解希望
追忆怀念
感悟认识
得到解答
人生的意义
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我与地坛》
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天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地我听到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与地坛》
我们从遥远的地方来,到遥远的地方去。我们是地球上的朝拜者和陌生人。——《扶轮问路》
我曾走过山,走过水,其实只是借助他们走过我的生命;我看着天,看着地,其实只是借助他们确定我的位置;我爱着他,爱着你,其实只是借助别人实现了我的爱欲。——《务虚笔记》
神仙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