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和语文学习  配套教学设计(3)

文档属性

名称 逻辑和语文学习  配套教学设计(3)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9.5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2-25 10:27:38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逻辑的一般知识。掌握辨析概念和运用推理的一般方法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探究明白逻辑与语文的关系,培养严谨的思维,提高语言运用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深入探究的习惯,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2学情分析
由于这些年的大纲对于逻辑知识不作明确要求,在实际教学中对此也有所忽视,大部分学生对“逻辑”没有清楚的认识,但无论生活中还是学习中都有涉及,且高二的学生,已初步具备一定的逻辑与抽象能力如果教师诱导得当,采用合作、探究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学生应该能积极参与,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同时加强对学生自主精神、探究精神的培养,逐步养成合作学习的方式。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梳理感性材料,掌握概念、命题、推理和逻辑规律的一般知识
教学难点
把自发形成的思维习惯转化为自觉的合乎逻辑的思维方式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逻辑与语文学习
在新课标高考试题中,第13小题的熟语成语运用是逻辑概念问题,第14小题病句修改中的词语搭配、列举不当、句式杂糅、前后矛盾、关联词语使用不当等等都是逻辑问题,至于第1——6小题要运用排除法,归纳法,同样这也是逻辑知识的运用,至于作文、阅读中的论证方法——摆事实简单枚举法、讲道理的三段论推理、类比推理法、比喻论证法,反驳中的归谬法等都涉及逻辑知识。语法是研究怎样把话说通的学问,逻辑是研究把话说对的学问,可见,学点逻辑是多么重要。今天,我们重点探讨逻辑与病句辨析。
活动2【活动】逻辑与语文学习
课堂梳理探究
(一)出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思考相应问题
(二)分组展示讨论结果
(第一组、概念2..4题,第二组、命题2、3题,第三组、推理3题,第四组、逻辑规律1—5题)
(三).老师评点
1、概念
(1)明确:
概念是反映思维对象的本质属性和具体范围的思维形式。我们可以借此准确地区分一事物与它事物,一现象与它现象。
概念有内涵和外延。
内涵是概念对思维对象本质属性的反映;外延是概念对思维对象分子范围的反映。
内涵和外延相互依存。
(2)第一组展示讨论结果,多媒体公布答案,对照评点
第2题
阿Q——老舍(全异关系); 文学作品——小说(包含关系);
鲁迅——《孔乙己》的作者(全同关系); 教师——作家(交叉关系);
真理——谬误(矛盾关系); 社会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反对关系)。
第4题
①图书馆里有外国小说、古典小说和侦探小说等。
析:“外国小说、古典小说、侦探小说”分别从国别、朝代和内容方面说的,属交叉关系,不能并列。
②今天大扫除,女同学擦玻璃,团员扫地,班干部抹桌子。
析:“女同学、团员、班干部”三者之间属交叉关系,不能并列。
③词可以分为单音词、复音词、单纯词、合成词、褒义词、贬义词。
析:“单音词、复音词”是从音节上分的;
“单纯词、合成词”是从词的构成上分的;
“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是从词的感彩上分的。
(3)点拨:
①、概念间有五种关系:全同关系,包含关系,交叉关系,矛盾关系,反对关系
如:妈妈——母亲 学生——中学生 青年——演员 生——死 俯视——仰视
②、列举事物时概念划分标准前后要统一,否则导致语病
例1.出席团代会的代表有干部和青年,还有不少女同志。
(“干部、青年、女同志”三个概念有交叉关系,不能并列使用。)
例2.学校抓不抓青少年理想教育的问题,是关系到祖国建设事业后继有人的大事,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抓不抓”是“肯定否定”两面,而“是关系到……的大事”则是一面,可在“事业”后加上“是否”。)
(4)提升训练(多媒体展示)
①农贸市场的货物琳琅满目,除各种应时的新鲜蔬菜外,还有肉类、水产品、鱼、虾、甲鱼、牛蛙及各种调味品。
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们所缺乏的,一是勇气不足,二是谋略不当。
③他是个文学爱好者,阅读了大量的小说、诗歌、散文以及外国名著。
④这家乒乓球馆设施齐全,可为乒乓球爱好者提供不同档次的球台、球拍、球衣、球鞋等乒乓器材。
2、命题
(1)、命题,是运用概念进行判断的语言形式,是断定或陈述事物情况的思维单位。
(2)第二组展示讨论结果,多媒体公布答案,对照评点
第1题 把握概念和词语、命题和句子,体会语言妙处。
①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罗贯中《杨修之死》)。
连用同一个“梦”字,表达不同的概念,巧妙揭示了事情真相:前“梦”,睡梦;后“梦”,糊涂、不明真相。
②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鲁迅《故乡》)。
“路”既指坐船行走,又指人生历程。
③惨象,已使我目不忍睹;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指“我无话可说”,事实上“话”却说了这么多,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表达自己强烈的愤怒、悲伤的情感。
④可是匪徒们走上几十里的大山背,他们没想到包马蹄的麻袋片全烂掉在马路上,露出了马脚(曲波《林海雪原》)。“马脚”,双关,既是马走过的足迹,又指暴露了匪徒的行踪。
第2题 说说句子的隐含信息。
①你完成今天的作业了吗?
(可能平时经常不完成作业、老师天天布置作业)
②我们继续学习文件。
(可能这个文件很长,要分段学;或这个文件很重要,要经常学;或由于特殊情况而突然中断,又接着学……)
③你准备坐飞机还是乘火车到上海?
(有人准备去上海,还没有成行,选择何种交通工具,有自己定夺)
④从那以后,祥林嫂就不再提那件令人伤心的事了。
(不是自愿的,有难言之隐,祥林嫂过去经常提起寻事)
第3题 判断命题错误原因,说说语言运用给你的启示。
①报晓的雄鸡是我们起床的信号。
(“雄鸡是……信号”主谓搭配不当,应为“雄鸡报晓的声音……”)
②你这个意见很好,我想没有谁不会不同意。
(三重否定表示否定)
③他要么是个老师,要么是个作家。
(“老师”和“作家”是交叉关系,不能使用不相容的选言命题)
④出入校门的师生必须出示工作证和学生证。
(不是并列关系,应是选择关系,改“必须” 为“分别”或改“和”为“或”)
(3)点拨:
一句话在字面意义之外,还可能有“隐含义”,“潜台词”。
不是所有语句都表达命题,同一语句可以表达不同命题(多义,可能造成歧义)。
例3.县里的通知说,让赵乡长本月15日前去报到。
例4.对于这种做法,有人主张接受,有人反对,他同意这种主张。
(4)提升训练(多媒体展示)
①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加强了交通安全教育和管理。
②五一路乒乓球馆是体育局和民政局批准的专门推广乒乓球运动的团体。
③中国有世界上没有的万里长城。
④继续保持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作用,已成为无产阶级政党生死攸关的大问题。
3.推理
(1)推理是由已知命题得出新的命题的思维过程,往往要通过复句的语言形式来体现。
分为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二难推理等。
推理是用复句或句群来表达的,表达中不要用虚假的前提进行推理,也不要滥用关联词语,强加因果关系,更不能偷换概念。
例5.他普通话说得很好,看来一定是个北京人。
(大前提“普通话说得很好的都是北京人”,显然虚假。)
例6.最近我这位朋友去了一趟南方回来,结果他的思想依然如故。
(“他的思想依然如故”并不是“我这们朋友去了一趟南方”而造成的,属于强加因果造成语病。)
(3)提升训练(多媒体展示)
①第四季度,全厂齐心协力抓产品质量,结果生产成本下降了2%。
②近两年来,他科研成果的水平又有了新的提高,其中两项不但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而且填补了国内这方面的空白。
③我们班同学全都按时返校了,只有两个同学还没有到校。
④他的文章写得不长,所以艺术成就很高。
4.逻辑规律
(1)普通逻辑基本规律是关于思维的逻辑形式的规律,包括: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这三条规律要求思维必须具备确定性、无矛盾性、一贯性。
(2)第4组展示讨论结果,多媒体公布答案,对照评点
分析下面的例子,看看它们分别违背了什么思维规律。
⑴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我是群众,所以我是真正的英雄。
(两个“群众”所表达的概念并非同一,前者是“群众”这个整体,后者指“群众”中的一员。违背同一律。)
⑵严禁触摸电线,500伏高压,一触即死,违者法办。
(违者“一触即死”,自然不能再行法办,违背矛盾律。)
⑶这座山从来没有人上去过,上去的人也从来没有下来过。(违背矛盾律。)
⑷或者采纳他的意见,或者抛弃他的意见,我都不赞成。
(采纳他的意见与否,二者相互矛盾,不能同时否定也不能同时肯定),违反排中律。
⑸编辑同志,您说我的作品不够成熟,显得幼稚,那您就把它当成儿童文学发表吧。
(违反同一律。这里的“幼稚”是指作品不成熟、不完善,并非是指内容适合“不成熟的人”阅读的文学作品。)
(3)提升训练(多媒体展示)
①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复排的大型历史话剧《蔡文姬》定于5月1日在首都剧场上演,日前正在紧张的排练之中。
②当今世界,自主知识产权所占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科学发展的标志,而科学技术进步与否是国家富强的标志。
③几年来,他无时无刻不忘搜集、整理民歌,积累了大量的资料。
④很多人利用长假出游,怎样才能避免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有关部门对此作了相关提示。
活动3【作业】逻辑与语文学习
写一篇短文,阐述逻辑在语文学习中无处不在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5 页 (共 5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