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故
都
秋
的
郁达夫
美学家说:
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
诗人说:
秋天就像一条深沉的河流在歌唱,
河流两岸荡漾着我心思。
不尽长江滚滚来。
无边落木萧萧下,
——《登高》
枫叶荻花秋瑟瑟。
——《琵琶行》
故都的秋 郁达夫
学习目标:
1.了解郁达夫及文章的创作背景,积累文学常识。
2.概括并鉴赏文中的五幅秋景图,掌握文中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3.分析并鉴赏文章中的衬托和对比手法,学习并应用到写作实践中。
4.体会作者对故都的赞美和眷恋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情的由来,从而深层次理解本文的丰富内涵。
一、识作者
. 郁达夫 原名郁文,字达夫
. 三岁丧父,1922年日本留学归来后,与郭沫若、成仿吾等人组织了创造社。
. 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 抗日战争爆发后,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
极宣传抗日,后来流亡到苏门答腊。
. 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队秘密杀害,终年49岁。
. 1952年被中国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师生互动
作品主要有:
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
中篇小说:《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 《出奔》
散文名作:《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怀鲁迅》
[伴读] ①郁达夫曾说自己是“一出结构并不很好而尚未完的悲剧”,但至始不服输的气节和亲人的疼爱,偏让这出悲剧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走出了波澜壮阔的一生。
二、知背景
1933年-1936年郁达夫受白色恐怖的威胁,从上海迁居杭州退隐到闲适的山水之间。
1934年7月,他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来到北平,再一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这篇散文。
郁达夫北京故居
(前海北沿11号院)
【文体知识】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散文与韵文、骈文相对,不追求押韵和句式的工整,这是广义上的散文;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散文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行的一种文学体裁,这是狭义上的散文。
概念:
特点:
形散神聚:”形散“既指题材广泛、写法多样,又指结构自由、不拘一格;“神聚”既指中心集中,又指有贯穿全文的线索。散文写人写事都只是表面现象,从根本上说写的是情感体验。
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语言优美凝练
题目是能否换成“北平的秋”?
不能。“故都”之“故”有落寞沧桑之意,无比眷恋之情;“故都”更有一种文化的厚重感、历史的沧桑感,并带有眷恋之感。“故都”二字意味着北平不再是垂拱天下的政治中心,亦非京都繁华之地,但却是拥有数百年辉煌的历史文化的旧都。
【整体感知】
【结构梳理】
读第一部分,北国和南国的秋具有什么特点? 为何要提到南国之秋?
北国秋——清、静、悲凉 (文眼)
南国秋——慢、润、淡
多次提南国之秋是为了烘托对比北国秋的特点,突出北国之秋更有味,更切合作者的心境,也表达出作者对北国之秋的热爱与向往之情。
读第二部分,给五幅秋景图命名。并赏析:这几幅秋景图是如何突出故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的?
秋晨院景
秋槐落蕊
秋蝉残鸣
秋雨话凉
秋日胜果
秋景小院图
意象:破屋、破壁腰
青天、日光
牵牛花(蓝白)
秋草
色彩:
蓝、白、枯黄
手法:
驯鸽的飞声
冷色调
衰败、冷清(清)
以动衬静(静)
作者偏好冷色,蓝朵增添了萧瑟的秋意,营造北国情调的清冷氛围,对应北国之秋的悲凉,更反映他孤寂落寞的心态。
作者为什么喜欢蓝白色的牵牛花?这反映了他什么情感?
秋景小院图
意象:落蕊、丝纹
——
细腻、清闲、落寞
(悲凉)
落蕊: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极柔软的触觉。
对生命流逝与日渐衰老的落寞与悲凉感
秋槐落蕊图
听、嗅、触多感官结合(静)
意向:秋蝉、残声
——
寂寥(悲凉)
手法:嘶叫的秋蝉
——
渲染了秋冷清悲凉的气氛,同时也暗示着生命的衰亡。
以动衬静(静)
秋蝉残鸣
意象:
(悲凉)
色彩:
灰沉沉(灰)、单衣(青布)
手法:咬着烟管、缓慢悠闲声调、
微叹互答
冷色调(清)
细节描写 (生活悠闲)
云散雨霁谁点缀,
桥头斜影叹秋凉。
秋雨话凉图
灰沉沉的天底、凉风、
云卷、急雨
意象:
将熟未熟小椭圆形枣、细叶
——秋季颜色之变化
色彩: 淡绿微黄
——
清、静、淡色(清)
秋日胜果图
(1)在故都,秋天可选取的景物非常多,火一样的香山红叶,秀丽的北海公园等等,无不映出秋天的倩影,作者为什么只选取上述秋景来写呢?
合作探究
“一切景语皆情语。” 文中的景物表面看都是秋的真实色彩,实际是北国的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是自然界的客观色彩与作者内心的主观色彩的自然融合。五幅画面都染了冷色调,表现作者心中的悲凉,也体现了作者对整个人生和时代的感悟。
客观方面: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
主观方面:有三个因素:
第一、跟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这导致他思想苦闷,逃避现实;
第二、也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有关。郁达夫早年(三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地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
第三、还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①这一段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说明感秋处处有,而中国
文人最为突出,而秋的深味非北方莫属,这样写还是为了突出北国之秋。
②也使整篇文章的情、景、理相互交融,充实了内容,深化了主题。
第11段的大段议论写了什么内容 其作用是什么
文章结尾两段再次提到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用意何在
运用了什么手法
原文:南国之秋,当然也是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多次写到南国之秋的用意
对北国之秋的感受:
“清 ” 、“静”、“悲凉”
对南国之秋的感受:
“慢 ”、“润”、“淡”
(对比衬托)热爱、赞美和眷恋故都之秋
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四个比喻从饮食文化入手,让人从饮食中的“味”去领悟秋之“味”,从形象的“味”去品味抽象的“味”。北国之秋像“白干、馍馍、大蟹、骆驼”,让人感到味烈、味深、味浓、味久,而南国之秋就像“黄酒、稀饭、鲈鱼、黄犬”让人感到味润、味浅、味淡、味短。
悲秋 、颂秋?
讨论交流
开头:秋天,无论是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秋”,这故都的秋味。
结尾: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1)直接抒发了作者对秋天的热爱、向往、眷念之情。
(2)对行将流逝的故都文化,对故都朝不保夕的危险处境,这段文字不仅让人读出了作者的眷念和挚爱,读出了作者心境的苍凉和无奈,更让人读出了一种誓与之共存亡的悲壮和凛然,一种文化人对文化的执著、捍卫和坚守。
一语天然万古新,
去掉豪华见纯真。
清水出芙蓉,
闲笔出真情。
郁达夫笔下的故都的秋:
一曲悲凉的颂歌
故都的秋
总写(1~2段)
北国的秋:清、静、悲凉
江南的秋:慢、润、淡
分写(3~12段)
记叙
清晨静观
落蕊轻扫
秋蝉残鸣
秋雨话凉
佳日秋果
观秋色:清
听秋声:静
品秋味:悲凉
议论
人皆感秋
非到北方不可
中国文人尤甚
总写(13~14段)
南国之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北国之秋:色彩浓,回味永。
向往
品味
赞美
眷恋
知识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