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88张PPT)
逻辑与语文学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逻辑的一般知识。培养学生思维的缜密性,培养学生准确、严密、清晰地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辨析概念和运用推理的一般方法,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深入探究的习惯,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新课导入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残暴的国王,统治着一个奇怪的国家。这个残暴的国王颁布了一条奇怪的法令,所有从前线抓回来的俘虏都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你来这里做什么?如果答的是真话,就得用火烧死,如果回答的是假话,就得绞死。看起来,任何俘虏都难逃噩运。
有一天前线送来了一个俘虏,执法官按照惯例问他:你来这里干什么?聪明的俘虏回答:我来这里是为了被绞死。听了俘虏的回答,执法官顿时傻了眼,不知道如何是好。因为如果真的绞死这个俘虏,那么这个俘虏说的是真话,而说了真话是要被烧死的。可是如果把这人烧死,那他答的就是假话,而说假话的是要被绞死的。执法官不好处理,只好上报国王裁决。国王冥思苦想了半天也没想出个办法,最后只好把这个俘虏放了。这个聪明的俘虏利用真话假话,绞死烧死之间的逻辑推理关系,救了自己一命。
什么是逻辑
在现代汉语中,“逻辑”是个多义词,大致有四种词义:
第一,指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第二,泛指思维的规律;
第三,在贬义上指某种特殊的理论、观点和看问题的方法;
第四,特指一门研究思维形式及其规律和方法的科学。我们所说的“逻辑”一般指逻辑规律,即关于思维形式结构最基本、最一般的规律。
我那份不要啦!
一辆电车进站,有些人便一窝蜂似的往上挤。突然,“哗啦”一声,一块玻璃被一个人碰碎了。
售票员冲着那个人大喊:“玻璃碎了,要照价赔偿。”
那人反问:“要我陪什么?”
售票员:“损害人民财产,难道不该赔吗?”
那人理直气壮地说:“我是人民中的一员,人民的财产中有我的一份,我那份不要啦,还赔什么?”
理解概念的特点
概念是反映思维对象的本质属性和分子范围的思维形式。
属性包括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所谓本质属性,是决定该对象之所以成为该对象并区别于其他对象的属性;所谓非本质属性,是对该对象不具有决定意义的属性。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概念有内涵和外延。内涵是概念对思维对象本质属性的反映;外延是概念对思维对象分子范围的反映。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概念的两个逻辑特征,二者是相互依存的。
概念的外延之间的关系
有以下五种关系:
①全同关系。
②包含关系。
③交叉关系。
④矛盾关系。
⑤反对关系。
五种基本关系(Five Basic Relations)
1.同一关系:Identity
2.从属关系:Inclusion
3.交叉关系:Intersection
4.矛盾关系:Contradiction
5.反对关系:Contrariety
a b
全同关系
a
包含关系
b
b
a
a
b
a
b
交叉关系 矛盾关系 反对关系
概念的外延之间的关系有以下五种关系:
做练习
1.同一关系(全同):(identity)
语言表述:所有的A是B,所有的B是A。
例:鲁迅、《阿Q正传》的作者、许广平的丈夫、周海婴的父亲、空前的民族英雄、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爸爸和父亲 水泥和水门汀
“跳与跃” “拿与给”
A、B
欧拉图:
Euler Diagrams
2.从属关系Inclusion
语言表述:
A真包含于B(种属关系):所有的A是B,有的B不是A
A真包含B(属种关系): 所有的B是A,有的A不是B
B
A
A
B
A真包含于B
A真包含B
欧拉图: Euler Diagrams
3.交叉关系:Intersection
语言表述:
有的A是B,有的A不是B ,有的B不是A。
A
B
欧拉图: Euler Diagrams
4.矛盾关系(全异):Contradiction
语言表述:所有的A不是B,A+B=C。
欧拉图: Euler Diagrams
A B
C
5.反对关系(全异):Contrariety
语言表述:所有的A不是B,A+B<C。
欧拉图: Euler Diagrams
A B
C
总结:
同一关系(全同)
相容关系 从属关系:真包含(于)
(重合) 非并列关系
概念外延 交叉关系
间关系 矛盾关系 :两个概念
不相容关系
(全异) 反对关系
概念和词语的关系
概念和词语呈现非常复杂的关系。
①一个概念可以由多个词语表示。
“父亲”是“子女的男子”,这是“父亲”的概念。而“老子”“爹”“爸爸”“家严”“阿大”也可以表示这个概念,甚至“老爷子”“老头子”等在特定的场合也可以表示这个概念。
又如死是一种生理现象,中国人有上百种说法,一个字的有“亡”“故”“薨”;两个字的有“断气”“长眠”“物化”;三个字的“回老家”“上西天”“见阎王”;四个字的有“与世长辞”“百年之后”“骑鹤西去”;基督教有“上天堂”“下地狱”;共产主义者把它幽默地说成“去见马克思”。这些是同义词、近义词,词不相同,表示的概念却是一样的。
概念和词语的关系
②一个词语也可以表示多个概念。
如北京是个内陆城市,但不少地方被称为海,“中南海”“北海”“什刹海”等,在这里,“海”是蒙古语“海子”的简称,意思是花园,这是元代沿袭下来的名称。语言当中的多义词常常表示了不止一个概念。
幽默一则:
新上任的卫生委员向全班同学布置任务:
男同学打扫室外卫生,女同学打扫室内卫生;第一组第二组擦玻璃窗,第三组扫地、拖地板,第四组桌凳椅。厕所最脏,由班干部负责打扫。大家明白了吗?
不明白!!
你明白了吗?
写作中的运用
选词贴切和概念的明确性:
概念是词语的思想内容,词语是概念的表现形式。词语运用得贴切、准确与否直接影响着概念的表达是否明确的问题。例:
1.班长工作很模范。
2.我做过一度家庭教师。
“模范”是名词,此处误用动词。“模范”可以做定语,如“模范工作者”“模范班级”等,但它不是形容词,不能受“很”修饰。
因此“模范”应改为“积极”“认真”。
“一度”副词误用为形容词,“一度”与“一次”用法不同,“一次”用在动词之后,“一度”用在动词之前。
应改为“一度做过”。
二.词语搭配恰当性
要避免用词的错误,不仅要了解每个词的意义所表示的概念,还要注意词与词之间要有一定的搭配关系。词语搭配不得当,往往会造成判断表达的不准确,使人不明其意。
例:
1.老师留给我们的印象是良好而又深厚的。
2.他的病状一直没完全康复。
3.不能把中学生培养成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
“良好”能跟主语“印象”搭配,但“深厚”不行,应改为“深刻”。
“病状”和“康复”配不拢,没有康复的是“身体”不是“病状”。
“学生”不会成为“现象”,应改为“人”。
命题
命题,是运用概念进行判断的语言形式,是断定或陈述事物情况的思维单位。语句“人是动物”就表达了一个命题。
一般来说,只有陈述句才直接表达命题,但即使是陈述句,它与命题之间也没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同一个命题可以有不同的语句表达形式。这表现在不同的民族语言对同一个命题的表达是不同的,并且在同一民族语言中对同一命题的表达形式也是多样化的。
命题
命题,是运用概念进行判断的语言形式,是断定或陈述事物情况的思维单位。语句“人是动物”就表达了一个命题。
(1)我们看下列语句:①红豆生南国,②春来发几枝?③愿君多采撷,④此物最相思!思考这些句子哪些是命题?
这里的语句②是疑问句,它仅仅提出问题。语句③是祈使句,它表达一种要求、愿望。语句④是感叹句,它只是抒发情感。这几类语句都没有直接描述事件,也这就无所谓真假,因此它们不表达命题。语句①则不同,它作为陈述句,描述了红豆生长的客观情况。这个描述是符合事实的,因此它是一个真的陈述句,语句①有所描述并且可区分真假,它表达了命题。
判断是表情达意的基本形式,判断中所用的词语前后不能出现自相矛盾的现象。
1.中国有世界上没有的万里长城。
2.工人师傅张大爷是苦水里长大的穷孩子。
3.他是多少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
中国就在世界上,怎么能说世界上没有呢?
“张大爷”怎么会是“穷孩子”呢?
“死难者”与“幸免者”不能同存。
一个句子可以表示不止一个命题,这就是多义句。
如:“王小刚在飞机上写字”,可以表示王小刚在飞机里面的桌子上写字,也可以表示王小刚把字写在飞机的机身上。“我们煤气厂今年夏天一定供好气”,在书面语里表示了两个命题,一个命题是供应好的煤气,一个命题是要把供气工作做好。这样的句子表示了哪个命题,是由上下文决定的。
材料1
从前有个青年从师学木工,手艺学得差不多了,就跟师傅闹翻了,回家单干。可他一个人拉不动大锯,又去找师傅,见师傅正跟一个木头人在拉锯。他回去后,也照样做了一个,可他的木头人不能动弹,只好厚着脸皮去请教。师傅问:“你量头了吗?”“量了。”“量腰了吗?” “量了。”“量腿了吗?”“量了。” “量心了吗?”“啊······没有。”师傅说:“对呀,没有量心怎么能做好呢?”
思考:师傅在对话中是如何巧妙地批评徒弟的?
解析
该题要注意的是对话中的谐音双关。试题中的师傅在徒弟第二次返回时巧借话题,妙作铺陈,自然引出“没有量心”。 “没有量心”表面上指没有测量木头人的心,而实际上是指徒弟闹翻了回家单干是没有良心的行为。“量心”与“良心”语音相同,师傅正是以此来教育徒弟的。
材料2
上世纪59年代,有一次周恩来总理接见了一位美国记者的采访。这位记者在采访时无意中看到总理桌子上有一支美国产的派克钢笔。那记者便以带有几分讽刺的口吻问道:“请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的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产的钢笔呢?”
周总理听后,戏谑地说:“这支钢笔,说来话长。这是一位朝鲜朋友的抗美战利品,作为礼物赠送给我的。我无功不受禄,就拒收。朝鲜朋友说,留下做个纪念吧。我觉得有意义,就留下了这支贵国的钢笔。”
美国记者一听,顿时哑口无言。
思考:周总理的答话说明了什么?
解析
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司马光)司马光的这句话不仅说明古人诗作语言含蓄的艺术特色,也表明不直接说出本意只用其他事来烘托或只用隐约闪烁的话来暗示是语言交际的艺术技巧。阅读此类语言材料,既要弄清其他事或隐约之词的表面内容(有时需要了解相关的历史背景) ,又要弄清其“语底” ,即本意。
从周恩来答美国记者的这段话看,周恩来明知对方所问美国钢笔,含有讽刺之意,却不直接击破,而是巧借美国人在战场上“丢盔弃甲”的事实,说明钢笔的来历,从美国战败这个角度给对方一个有力的回击,极具讽刺之意:堂堂的美国人在侵朝战争中留下了不光彩的一笔。
潜台词就是深藏在话语中的真正含意。
这种含意没有直接写出来、直接说出来,而是通过语言流露、表达出来。俗话说“说话听声,锣鼓听音”,指的就是话中有话,有潜台词。潜台词表现出说话者的真正意图、真正动机。
练习
推理
推理的特点
推理是从一个或几个已知判断推出一个新判断的思维形式。推理由前提、结论、推理联项三个部分组成。其中,前提是作为推理根据的已知判断;结论是根据已知判断所推出的新判断;推理的联项是前提与结论之间的逻辑联结项,是推理的逻辑常项。
《福尔摩斯探案全集》华生与福尔摩斯第一次见面福尔摩斯,说:“我看得出来,您到过阿富汗。”令华生吃惊不已。
之后他分析说:这一位先生,具有医务工作者的风度,但却是一副军人气概。那么,显见他是个军医。他是刚从热带回来,因为他脸色黝黑,但是,从他手腕的皮肤黑白分明看来,这并不是他原来的肤色。他面容憔悴,这就清楚地说明他是久病初愈而又历尽了艰苦。他左臂受过伤,现在动作品来还有些僵硬不便。试问,一个英国的军医在热带地方历尽艰苦,并且臂部负过伤,这能在什么地方呢?自然只有在阿富汗了。
推理中常见的有三段论推理和二难推理等
⑴三段论推理是由两个包含着一个共同项的性质判断作前提,推出另一个性质判断为结论的间接推理。这个定义注意三点:一是三段论全由性质判断组成;二是两个前提必须有一个共同项(相同的概念);三是三段论是间接推理,因为它的前提是两个判断组成。
三段论推理
凡犯罪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抢劫行为是犯罪行为 ,
所以,抢劫行为是违法行为。
三段论有大小前提和结论三部分。
①大前提:包含大项的前提。
②小前提:包含小项的前提。
③ 结论:推出的新判断。
思考:古时候,有两人同时生了孩子,其一人的死了,把另一人的偷走。两个母亲为此告到官府。大家想一想,能否用三段论智断孩子。
县官说:那就把这孩子锯成两半,一人一半吧,其中一个母亲说好,另一个说不好,我不要了,给她吧。肯定是那个说不要的母亲才是真的母亲。
大前提:所有的母亲都是不会害死自己的亲生孩子的。
小前提:其中一个母亲同意把那个孩子锯成两半,也即同意害死那个孩子。
结论:那个母亲不是孩子的亲生母亲。
⑵二难推理在前提中提出两种可能,然后由这种可能推理出两种结论,对方无论选择其中的哪一种结论,都会陷入进退维谷、左右为难的境地。
孙悟空在第三次打白骨精时,实际上就面临了二难,因为根据前面两次的经验,如果孙悟空第三次把白骨精打死,他就可能被师傅赶走,但如果不打死白骨精,师父就会被白骨精吃掉。所以,打白骨精或者不打白骨精,所引起两种后果,或者孙悟空被师父赶走,或者师父被白骨精吃掉,都是孙悟空所不愿接受的。
避重就轻
《西游记》: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如果孙悟空打死白骨精,那么他就会被师父赶走
如果孙悟空不打死白骨精,那么他师父就会被吃掉
或者打死白骨精,或者不打死白骨精
总之或者他被师父赶走,或者他师父被吃掉
思考题
古希腊国王欲处死囚徒,要么砍头,要么处绞刑。让囚徒挑选死法,让囚徒任意说一句话,如果囚徒说真话,就处绞刑;如果说的是假话,就砍头。结果有一个囚徒说一句话,国王既不能将他绞死,又不能将他砍头,只好放他。
请问此囚徒说的是何话?并简要加以分析。
答案:砍我的头
如果真砍他的头;那么“砍我的头”就是真话,真话要处绞刑。
如果处绞刑;那么“砍我的头”是假话,假话就要砍头。这样, 国王的规定就无法执行,所以只有放他。
这是一个二难推理的简单构成式
如果砍他的头;国王的规定就无法执行
如果处绞刑;国王的规定就无法执行
或者砍他的头,或者处绞刑
所以,国王的规定就无法执行。
理解逻辑规律
普通逻辑基本规律是关于思维的逻辑形式的规律。
包括: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普通逻辑基本规律对人的思维有强制性,违背了它,思维就会发生混乱,人们就不能正确地认识事物和准确地表达思想。
四个基本的逻辑规律
同一律
矛盾律
排中律
充足理由律
小资料
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由亚里士多德提出。
充足理由律由莱布尼
茨提出。
小资料
同一律 Law of Identity
含义: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都必须与自身保持同一。
表达式:A是A A→A
同一律保证思维与自身的同一性。
同一律的逻辑要求
词项:一个概念必须有确定的内涵和外延。
命题:同一命题仅且仅反映一种事物情况。
论题:同一论述中,中心论题必须明确地贯穿始终,前后一致。
同一律的作用
正确认识事物
有效交流
反驳谬误,揭穿诡辩
违反同一律的逻辑错误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必须保持概念自身的同一,否则会犯混淆概念、偷换概念错误。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必须保持论题自身的同一,否则会犯转移论题、偷换论题错误。
例如:一旅行者又饥又渴,来到一酒店。
他问:“老板,夹肉面包多少钱一份?”
“五先令。”“给我来两份。”
“好。”
“老板,我感到渴比饿更厉害。可用两份面包换十先令一份的啤酒吗?”
“当然可以。”于是他喝完酒就走了。
老板急忙叫住他:“你还没付钱呢?”
“我不是用面包换的酒吗?”
“可你面包未付钱啊。”
“我没吃你的面包,为何要付钱呢?”
“是啊,可是……”老板一时找不出问题出在哪里,只好让他走了。大家想一想问题出在哪里呢?
偷换概念
纪晓岚:皇上丢了!
和珅:皇上又不是个东西,怎么能丢呢?
纪晓岚:你说皇上不是个东西!
和珅:没有,皇上他是个东西……?!
此“东西”,非彼“东西”
转移论题
乘务员与乘客的对话:
乘:你怎么不买票,想逃票呀!
客:你什么态度!
乘:我态度怎么了!你什么态度!
客:我的态度比你好多了!
……
究竟是讨论态度还是卖票?
质疑
事物是运动变化的,思维也是变化的。
例:美国包括13个州。
这句话在1790年是真的,但今天看来是假的。
反驳
这个语句不完整。完整语句应为:
1790年的美国包括13个州。
这句话无论是在1790年还是现在都是真的,它的真值并不因为时间的改变而改变。
万能溶液
爱迪生
什么!那么你用什么容器来盛这种万能溶液?!
我有一个伟大的理想,那就是发明一种万能溶液,它可以溶解一切物品。
矛盾律 Law of Contradiction
含义: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一个思想及其否定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
表达式:不可能A并且非A
﹁(A∧﹁A)
矛盾律保证思想的前后一致、不自相矛盾 。
同一事物,不可能在同一时间内既存在又不存在。
——亚里士多德
矛盾律的逻辑要求
词项:不能用同一个词项反映两种不可共存的属性。
论题:同一论述不能主张一对矛盾观点。
矛盾律的作用
保持思维的前后一致、首尾一贯,避免自相矛盾。
艾舍尔 《画廊》
违反矛盾律的逻辑错误
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韩非子·难一》
矛盾律的要求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一个思想及其否定不能同时都是真的。就是说,一个思想与其否定,互相排斥,不能都真,至少有一假。如果违反这一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一个对象既予以肯定,又予以否定,就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通常人们说“出尔反尔”、“自己打自己嘴巴”等就是对这种错误的形象说明。
例如:价值连城的无价之宝。
我国有世界上没有的万里长城。
矛盾律的应用
神灵判决
死囚的生死由抽签决定。抽到生签,当庭释放;抽到死签,立即处死。
一个农夫被仇人陷害,法官判了他死刑。
处决前一天,农夫得知仇人把生死签换成了两张死签。
如果你是农夫,怎么办?
《威尼斯商人》中的故事
富商女儿鲍西娅的婚姻要按先父遗嘱由求婚者猜匣而定……
金银铅三个匣子
其中一个放有姑娘的照片
每个匣子上分别刻着一句话
谁猜中放有照片的匣子
姑娘就嫁给谁
匣子里的话(修改版)
铅匣子:肖像在此匣中。
金匣子:肖像不在此匣中。
银匣子:肖像在金匣子中。
肖像在哪个匣子里?
三句话中只有一句是假话。
答 案
分 析
A: 肖像不在金匣子中。
B: 肖像在金匣子中。
C: 肖像在铅匣子中。
条件:这三句话只有一句假话。
A、B两句话矛盾,不能同真,必有一假;
根据条件,断定C真,肖像在铅匣子中。
排中律 Law of Excluded Middle
含义: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一个思想及其否定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
表达式:或者A或者非A
A∨﹁ A
排中律保证思想的明确性,对于两种互相矛盾的思想排除中间立场。
排中律的逻辑要求
词项:同一论域下的词项,反映同一事物时,不是“A”,就是“非A”。
命题:针对同一对象,具有矛盾关系或下反对关系的一对命题,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排中律的作用
保证思想的明确性。
揭露“骑墙居中”、“模棱两不可”的逻辑错误。
违反排中律犯的逻辑错误
模棱两可
[唐初]苏味道,20岁考上进士,武则天执政时任宰相。 人称“苏摸棱”、“摸棱手”、“摸棱宰相”。
“决事不欲明白,误则有悔,摸棱持两端可也。” 《唐书·苏味道传》
棱,多面体的边。用手摸住任何一条棱,可同时摸到两个面,但又不肯定摸到哪一面,可以在两面中自由转换。“模棱两可”形容骑墙居间,不置可否的态度。
违反排中律要求的基本逻辑错误是“两不可”,即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两个具有矛盾关系的概念,或者具有矛盾关系或下反对关系的判断都同时予以否定。
例如:“说世界上有鬼,这不对,这是迷信;但要说世界上没鬼,也未免武断,因为有些现象还真不好解释。”
匣子里的话(原版)
铅匣子:肖像不在此匣中。
金匣子:肖像不在此匣中。
银匣子:肖像在金匣子中。
肖像在哪个匣子里?
三句话中只有一句是真话。
分 析
A: 肖像不在金匣子中。
B: 肖像在金匣子中。
C: 肖像不在铅匣子中。
条件:这三句话只有一句真话。
A、B两句话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根据条件,断定C为假,肖像在铅匣子中。
进一步:A、B两句话哪一句是真的?
逻辑思维规律的适用条件
逻辑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是同一思维过程,即在同一时间、同一关系下针对同一对象的思维活动。
艾舍尔 《骑士》
充足理由律
任何断定都必须有(充足)理由:
(1)给出的理由必须真实;
(2)从给出的理由必须能够推出所要论证的论点。
莫须有
狱之将上也,韩世忠不平,诣桧诘其实。桧曰:“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世忠曰:“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宋史 岳飞传》
同一律
同一律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都与其自身保持同一。“同一思维过程”,是指同一时间、同一关系、同一思维对象三个方面的“三同一”思维过程。
违反同一律要求的基本错误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概念、判断的内容不确定。具体表现为:偷换概念或混淆概念、偷换论题或混淆论题(或转移论题)。
例如:一旅行者又饥又渴,来到一酒店。他问:“老板,夹肉面包多少钱一份?”“五先令。”“给我来两份。”“好。”“老板,我感到渴比饿更厉害。可用两份面包换十先令一份的啤酒吗?”“当然可以。”于是他喝完酒就走了。老板急忙叫住他:“你还没付钱呢?”“我不是用面包换的酒吗?”“可你面包未付钱啊。”“我没吃你的面包,为何要付钱呢?”“是啊,可是……”老板一时找不出问题出在哪里,只好让他走了。大家想一想问题出在哪里呢?
矛盾律
矛盾律的要求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一个思想及其否定不能同时都是真的。就是说,一个思想与其否定,互相排斥,不能都真,至少有一假。如果违反这一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一个对象既予以肯定,又予以否定,就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通常人们说“出尔反尔”、“自己打自己嘴巴”等就是对这种错误的形象说明。
例如:价值连城的无价之宝。
我国有世界上没有的万里长城。
排中律
排中律的基本内容是: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具有矛盾或下反对关系的思想不能同假,其中至少必有一真。排中律的要求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对两个具有相互矛盾或相互下反对关系的思想同时予以否定,而必须承认其中至少有一个是真的。简言之,就是要保持思维的明确性。
违反排中律要求的基本逻辑错误
违反排中律要求的基本逻辑错误是“两不可”,即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两个具有矛盾关系的概念,或者具有矛盾关系或下反对关系的判断都同时予以否定。
例如:“说世界上有鬼,这不对,这是迷信;但要说世界上没鬼,也未免武断,因为有些现象还真不好解释。”
逻辑
概念 命题 推理 逻辑规律
1定义 定义 定义 同一律
2内涵和外延 多义句 三段论 矛盾律
3划分与关系 潜台词 两难推理 排中律
课外延伸
下面的故事运用了什么逻辑规律?请简要分析
1.数学家斯摩林,根据莎士比亚的名剧《威尼斯商人》中的情节编成一道逻辑推理题:
女主人公鲍西亚对求婚者说:“这里有三只盒子:一只是金盒子,一只是银盒子,一只是铅盒子,每只盒子的铭牌上各写有一句话。三句话中,只有一句是真话。谁能猜中我的肖像放在哪一只盒子里,谁就能做我的丈夫。”金盒上写的是“肖像在这里”,银盒上写的是“肖像不在这盒里”,铅盒上写的是“肖像不在金盒里”。
课外延伸
2.据说有一次,邻人偷了华盛顿家里的一匹马。华盛顿同一位警官到邻人的农场里去讨索,但那人拒绝归还,并声称那是他自己的马。华盛顿用双手蒙住马的两眼,对邻人说:“如果这马是你的,那么,请你告诉我们,马的哪只眼睛是瞎的?”
“右眼。”
华盛顿放开蒙右眼的手,马的右眼并不瞎。
“我说错了,马的左眼才是瞎的。”邻人急着争辩说。
华盛顿放开蒙左眼的手,马的左眼也不瞎。
“我又说错了……”邻人还想狡辩。
“是的,你错了,”警官说,“证明这马不是你的,立即把马交还给华盛顿先生吧!”
课外延伸
3.《庄子》载: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矣,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