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逻辑的一般知识。培养学生思维的缜密性,培养学生准确、严密、清晰地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辨析概念和运用推理的一般方法,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深入探究的习惯,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2学情分析
这些年的大纲对于语文逻辑知识不作明显要求,许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此也有所忽视,大部分高中学生没有接触过逻辑。但如果教师指导得当,学生应该能积极参与。要加强对学生自主精神、探究精神的培养,逐步养成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多种学习方式的交互作用中,提高语文的综合素养。学生的思维习惯是自发形成的,学习逻辑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3重点难点
1.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梳理感性材料,掌握概念、命题、推理和逻辑规律的一般知识。
2.把自发形成的思维习惯转化为自觉的合乎逻辑的思维方式是教学难点。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逻辑与语文学习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残暴的国王,统治着一个奇怪的国家。这个残暴的国王颁布了一条奇怪的法令,所有从前线抓回来的俘虏都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你来这里做什么?如果答的是真话,就得用火烧死,如果回答的是假话,就得绞死。看起来,任何俘虏都难逃噩运。 有一天前线送来了一个俘虏,执法官按照惯例问他:你来这里干什么?聪明的俘虏回答:我来这里是为了被绞死。听了俘虏的回答,执法官顿时傻了眼,不知道如何是好。因为如果真的绞死这个俘虏,那么这个俘虏说的是真话,而说了真话是要被烧死的。可是如果把这人烧死,那他答的就是假话,而说假话的是要被绞死的。执法官不好处理,只好上报国王裁决。国王冥思苦想了半天也没想出个办法,最后只好把这个俘虏放了。这个聪明的俘虏利用真话假话,绞死烧死之间的逻辑推理关系,救了自己一命。
活动2【活动】探究逻辑的概念、命题和推理的一般知识
课堂分组探究(把学生分为小组,由学生和教师一起讨论确定深入探究的课题重点)
1.概念、命题、推理和逻辑规律的一般知识。
2.运用逻辑知识解决语文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活动3【活动】理解概念的特点、概念和词语的特点
理解概念的特点主要由同学们自主学习完成
(学生自主交流)按学习小组交流课前搜集的各学科涉及的概念和定义。
选择某一概念思考它包含哪些具体的对象,能否自己给概念下个定义
明确:你对概念的理解是
概念由两部分和组成。
概念的外延之间的关系有几种关系(用图表示试试看)
概念和词语呈现非常复杂的关系。(讨论交流)
①一个概念可以由多个词语表示。
②一个词语也可以表示多个概念。比如杜鹃可以表示杜鹃花还可以表示杜鹃鸟
(学生搜集举例)
活动4【讲授】理解命题的特点
命题是运用概念进行判断的语言形式,是断定或陈述事物情况的思维单位。
一个句子可以表示不止一个命题,这就是多义句或歧义句
潜台词
活动5【讲授】理解推理的特点
推理是从一个或几个已知判断推出一个新判断的思维形式。推理由前提、结论、推理联项三个部分组成。其中,前提是作为推理根据的已知判断;结论是根据已知判断所推出的新判断;推理的联项是前提与结论之间的逻辑联结项,是推理的逻辑常项。
推理中常见的有三段论推理和二难推理等。
(1)三段论推理是由两个包含着一个共同项的性质判断作前提,推出另一个性质判断为结论的间接推理。这个定义注意三点:一是三段论全由性质判断组成;二是两个前提必须有一个共同项(相同的概念);三是三段论是间接推理,因为它的前提是两个判断组成。
比如:凡犯罪行为都是违法行为B是C
抢劫行为是犯罪行为,A是B
所以,抢劫行为是违法行为。A是C其中B项必须概念相同
三段论有大小前提和结论三部分。这是最简单的一种形式
①大前提:包含大项的前提。②小前提:包含小项的前提。③结论:推出的新判断。
自己做一个简单三段论
(2)二难推理在前提中提出两种可能,然后由这种可能推理出两种结论,对方无论选择其中的哪一种结论,都会陷入进退维谷、左右为难的境地。(举举例子)
活动6【讲授】理解逻辑规律
普通逻辑基本规律是关于思维的逻辑形式的规律。包括: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普通逻辑基本规律对人的思维有强制性,违背了它,思维就会发生混乱,人们就不能正确地认识事物和准确地表达思想。
普通逻辑基本规律不是约定俗成的。它是人类在长期的实践中对思维活动的概括和总结。
(1)同一律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都与其自身保持同一。
违反同一律要求的基本错误具体表现为:偷换概念或混淆概念、偷换论题或混淆论题。
(2)矛盾律
矛盾律的要求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一个思想及其否定不能同时都是真的。就是说,一个思想与其否定,互相排斥,不能都真,至少有一假。如果违反这一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一个对象既予以肯定,又予以否定,就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通常人们说“出尔反尔”、“自己打自己嘴巴”等就是对这种错误的形象说明。
例如:价值连城的无价之宝。
(3)排中律
排中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具有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其中至少必有一真。简言之,就是要保持思维的明确性。
违反排中律要求的基本逻辑错误是“两不可”,即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两个具有矛盾关系的概念,或者具有矛盾关系的判断都同时予以否定。
例如:“说世界上有鬼,这不对,这是迷信;但要说世界上没鬼,也未免武断,因为有些现象还真不好解释。”这段论对“世界上有鬼”和“世界上没鬼”这对互相矛盾的判断同时否定,犯了“两不可”的错误。
活动7【练习】课外延伸 学习探究
下面的故事运用了什么逻辑规律?请简要分析
1.数学家斯摩林,根据莎士比亚的名剧《威尼斯商人》中的情节编成一道逻辑推理题:
女主人公鲍西亚对求婚者说:“这里有三只盒子:一只是金盒子,一只是银盒子,一只是铅盒子,每只盒子的铭牌上各写有一句话。三句话中,只有一句是真话。谁能猜中我的肖像放在哪一只盒子里,谁就能做我的丈夫。”金盒上写的是“肖像在这里”,银盒上写的是“肖像不在这盒里”,铅盒上写的是“肖像不在金盒里”。
2.据说有一次,邻人偷了华盛顿家里的一匹马。华盛顿同一位警官到邻人的农场里去讨索,但那人拒绝归还,并声称那是他自己的马。华盛顿用双手蒙住马的两眼,对邻人说:“如果这马是你的,那么,请你告诉我们,马的哪只眼睛是瞎的?”
“右眼。”
华盛顿放开蒙右眼的手,马的右眼并不瞎。
“我说错了,马的左眼才是瞎的。”邻人急着争辩说。
华盛顿放开蒙左眼的手,马的左眼也不瞎。
“我又说错了……”邻人还想狡辩。
“是的,你错了,”警官说,“证明这马不是你的,立即把马交还给华盛顿先生吧!”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3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