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无处不在 配套教学设计(64)

文档属性

名称 修辞无处不在 配套教学设计(64)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3.5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2-25 10:46:12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阅读教材,简单了解修辞的概念、类别等知识,积累有关修辞的基础知识。树立正确的修辞观,构建学习修辞的知识体系。
2、通过梳理课文中的语音修辞、词语修辞和语句修辞,积累教材中介绍的修辞手法,探究修辞在语言运用中的妙处,培养在广泛的语言实践中运用修辞手法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具体、生动、形象的情境,利用形象感知激发思维,突出“感”;通过合作探究深入思考,突出“悟”。使学生能够由“感”到“悟”浅入深出的理解汉字的特点。
2、“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上让学生以发现者的姿态进行角色活动,大胆质疑,相互解疑,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修辞的无处不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字的热情,在平时的生活中有创新的运
用修辞,提高语言魅力。
2、欣赏修辞运用的奇妙和精彩,提高学生学习修辞的兴趣,树立“大修辞”的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1、梳理探究语音修辞、词语修辞和语句修辞在语言运用中的妙处,培养在语言实践中运用修辞手法的能力。
2、展示、交流生活中的修辞现象,感受修辞的无处不在,从而树立“大修辞”的观念。
[教学方法]
五环节教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发现创新、运用拓展
2学情分析
修辞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学生长期以来对修辞的学习、了解基本停留在修辞格这一狭小的范围,其实,无论是书面表达还是口头表达,我们对语言材料进行选择,调整和整合的过程,都是在进行修辞活动,可以说修辞无处不在。因而学生对修辞并不陌生,通过课文学习,已积累了大量的修辞手法的运用实例,具备了一定的梳理探究的能力。教师在进行适当点拨和指导的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感受修辞运用无处不在的妙处,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3重点难点
1、梳理探究语音修辞、词语修辞和语句修辞在语言运用中的妙处,培养在语言实践中运用修辞手法的能力。
2、展示、交流生活中的修辞现象,感受修辞的无处不在,从而树立“大修辞”的观念。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欣赏周杰伦《青花瓷》
欣赏MTV:周杰伦的青花瓷。请学生谈谈其歌词的特点。
《青花瓷》正是凭借流行元素与古典意蕴结合形成的新奇独特的风格,给现代流行歌曲带来了新鲜感和创新性。周杰伦歌词中大量修辞的灵活运用,使我们能充分感受到修辞这种趋于书面的手法已经广泛渗透到普通大众的娱乐生活当中,形成一种良好的文化倾向。
今天就让我们深入的学习修辞,感受修辞的无处不在。
活动2【活动】自主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过程]
1、课前准备:分类梳理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利用课余时间搜集、整理生活中运用修辞的例子。
2、阅读教材:完成本课的相关基础知识梳理。
①修辞是对语言材料进行、和的过程,目的是为了。从这个角度讲,修辞在语言表达中无处不在。②从语言层面看,修辞可分为修辞、修辞和修辞。③语音修辞主要是为了使语句,。调配语音的主要
有、、、等。
④词语修辞是对所使用的词语加以和。正如古人写作中的。⑤语句修辞正如古人写作中的,可通过、、等手段来实现。
活动3【讲授】合作学习过程
[合作学习过程]
聆听音之美——语音修辞
教师活动
1、播放视频:电视剧《恰同学少年》中“毛泽东等人齐诵‘少年中国说’”的片段,感受语音修辞的魅力,思考如何增添自身语言的气势。
2、指导学生朗诵教材中优美的诗词散文,并引导学生分析其中所运用的语音修辞。
学生活动
1、观看视频。感受语音修辞的魅力,谈谈如何运用语音修辞增添自身的语言魅力。
2、学生朗诵。选择自己所喜欢的优美的诗文在班上朗诵,感受不同的语音修辞带来的
不同美感。
3、学生点评。对学生的朗诵进行评价并分析其中语音修辞运用的妙处。
设计意图
帮助学生通过聆听和朗诵优美的语言文段,感受语音修辞的音乐美,从而探究语音修辞的常用手法和表达效果。
品味词之巧——词语修辞
教师活动
1、投影展示推敲小故事,引导学生品味诗人用词的巧妙。
2、引导学生从已学的古诗词中梳理古人“炼字”所运用的词语修辞。
3、指导学生品味特定语境下运用词语修辞产生的巧妙的表达效果。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教材,掌握词语修辞所运用的修辞手段。
2、阅读推敲小故事,合作探究故事中用词的巧妙。
3、回顾以往学习的诗词,梳理古人“炼字”中运用的词语修辞并分析这些词语所产生的表达效果。
设计意图
1、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大胆质疑,通过小组合作相互解疑,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解决学习中的难点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能力,让学生享受学习成果。
感受句之妙——语句修辞
教师活动
1、展示常用语句修辞手法实例,引导学生探究不同句式产生的不同效果。2、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感受修辞的妙处,促使学生在广泛的语言实践中提高自身的语言魅力。
学生活动
1、阅读教材,梳理语句修辞的手段及其表达效果。2、谈谈自己在平时生活的语言交流中感受到的不同句式
所产生的不同效果。
设计意图
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思考的能力。通过自身体验感受修辞的妙处,树立“大修辞”的观念。
活动4【练习】发现创新
发现创新
分小组展示从生活中搜集的运用修辞的例子,并分析修辞运用的妙处。学生分析评价,教师鼓励学生质疑,对生活中修辞运用不当的现象,勇于提出自己的看法,进行修改。
分组展示示例:
广告: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就有丰田车。(运用了顶真的修辞手法,构思巧妙,使上下句语势连贯,前后逻辑严密,同时说明了丰田车在世界销路之广,性能之优。)
歌词:提着昨日种种千辛万苦,向明天换一些美满和幸福。(“提着”“千辛万苦”,体现了词语的特殊组合,千辛万苦用提,不用背,拖,体现了一种举重若轻、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而后句的“换”字则表达了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有付出才有回报,幸福的前提是付出千辛万苦。)
短信:心愿是风,快乐是帆,祝福是船。心愿的风吹着快乐的帆,载着祝福的船,飘向永远幸福的你。(连用三个比喻,兼有排比,词简意丰,过目难忘。)
标语:一提农行手,永远是朋友。(和农行握手,将农行人格化,生动;和顾客交朋友,拉近了农行与顾客的距离。)
日常口语:难道你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吗?(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明明是知道却用反问,加强了批评的语气,引起思考。)
活动5【测试】[应用拓展] 
1、从语言连贯和修辞运用的角度看,填入横线上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唐诗以韵胜,故丰腴;宋诗以意胜,故瘦劲。譬如花,则 。
A.唐诗如芍药海棠,浓花繁枝;宋诗如寒梅秋菊,幽韵冷香
B.唐诗如寒梅秋菊,浓花繁枝;宋诗如芍药海棠,幽韵冷香
C.宋诗如芍药海棠,幽韵冷香;唐诗如寒梅秋菊,浓花繁枝
D.宋诗如寒梅秋菊,幽韵冷香;唐诗如芍药海棠,浓花繁枝
2、以“梨花院落溶溶月”为出句,下面能与它构成对偶句的一项是( )
A.柳絮池塘淡淡风B.榆荚临窗片片雪C.带水芙蕖点点雨D.丁香初绽悠悠云
3、下面一首古诗写的是闲适恬静的夏夜情景,括号中最适合填入的选项是( )
溪涨清风()面,月()繁星满天。数只船()浦口,()声笛起山前。
A.袭上依几B.拂落横一C.吹上横几D.掠明傍一
4、写出下列歌词中运用的最主要的一种修辞手法。
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⑵"卧似一张弓,站似一棵松,不动不摇坐如钟,走路一阵风"
⑶"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
⑷"遥远的夜空,有一个弯弯的月亮,弯弯的月亮下面,是那弯弯的小桥……"
5、选取《青花瓷》中一句歌词,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示例见附文)
6、运用修辞手法拟写一条以“说普通话”为内容的公益广告词。(要求:主题鲜明,构思新颖,语言简明。)示例:普通话同青春携手,文明语和时尚并肩。
方言诚可贵,外语价更高。若为普通话,二者皆可抛。
活动6【作业】[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梳理以学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积累相关的修辞知识,探究生活中的修辞现象,欣赏修辞的妙处,感受修辞的无处不在,从而在平时的语言实践中运用修辞提高自身的语言魅力。
在教学中我运用五环节教学模式,为学生搭建了一个比较广阔的学习平台,引导他们注意观察语言、文化现象,学会深入思考,合作探究和解决问题,锻炼他们从生活中发掘、探索问题的能力。
修辞手法对于学生并不陌生,但正确的赏析和灵活的运用修辞手法,对学生仍有一定的难度,为了让这些知识变得浅显易懂,让学生真实的感受修辞的无处不在,动画媒体的运用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通过音乐、视频让学生直观的感受修辞的魅力,而从生活中搜集修辞实例,更是让学生感受到修辞的趣味性和重要性,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修辞的兴趣,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化的热爱。
当然有一部分学生因为还不能很好地适应这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法而被“边缘化”,这也是新课程教学中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所以教师应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用智慧和耐心引领学生突破障碍,超越自我。
活动7【作业】附:方文山解读《青花瓷》文字修辞 
附:方文山解读《青花瓷》文字修辞
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
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譬喻)
冉冉檀香透过窗心事我了然(转化)
宣纸上走笔至此搁一半
釉色渲染仕女图韵味被私藏(转化)
而你嫣然的一笑如含苞待放(譬喻)
你的美一缕(转品)飘散去到我去不了的地方(转化)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
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夸饰)
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转化)
就当我为遇见你伏笔(转品)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类迭)
月色被打捞起晕开了结局(转化)
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
你眼带笑意(上下两行形成倒装、譬喻的修辞关系)
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于碗底(摹写)
临摹宋体落款时却惦记着你
你隐藏在窑烧里千年(夸饰)的秘密
极细腻犹如绣花针落地(譬喻)
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转化、摹写)
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惹了你(上下两行三个句子运用了排比、类迭修辞)
在泼墨山水画里你从墨色深处被隐去(转化)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
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
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
就当我为遇见你伏笔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
月色被打捞起晕开了结局
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
你眼带笑意
譬喻:以“你隐藏在窑烧里,千年的秘密,极细腻,犹如绣花针落地”为例,“你隐藏在窑烧里,千年的秘密,极细腻”为“喻体”,“犹如”为“喻词”,“绣花针落地”为“喻依”。若从譬喻“运用想象力,以具体而熟悉之物说明或形容抽象之物”这个原则来看,想象力将“细腻的秘密”与“绣花针落地”巧妙串联在一起,呈现出彼此微妙的关系:那段“隐藏在窑烧里千年的秘密”是如此细腻,因而被小心呵护着,唯恐一碰就破,就像绣花针落到地上,是那么轻盈细微,却又带点小小的危险。而“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你嫣然的一笑如含苞待放”、“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你眼带笑意”等句也都是譬喻法的完全体现。类迭:类迭不仅能使语调和谐,还可强化词句所透露出的意思。“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惹了你”两句中连三个“惹”字就属此用法。有主动招惹之意的“惹”,让“芭蕉”与“门环”两种原本属于被动意象之物仿佛有了生气,芭蕉不再只是认命般让骤雨淋泄其身,而门环也不再被动等待铜绿染身,然后再对照下一句“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惹了你”,整个画面更是活了起来。第三段与第四段开头的“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属于类句。
转化:在《青花瓷》歌词中使用最多的就是转化,例如“冉冉檀香透过窗,心事我了然”,“釉色渲染仕女图,韵味被私藏”,“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月色被打捞起,晕开了结局”,“在泼墨山水画里,你从墨色深处被隐去”,“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等句。“你的美一缕飘散,去到我去不了的地方”也属于转化,在这句词中“美丽”被拟物化,成了能飘荡在空中的一缕雾岚,前往到一处故事主角无法到达的地方。美丽已不复见,人与物之间的界限在此模糊暧昧,词意却也变得深刻而繁复。
排比:“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惹了你”就是用两个以上结构相似的句法来表达性质相同的意念,显现出句子的节奏感与律动,增强词意的感染力,强化了“惹”的意象。
夸饰:“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夸张了隔江对望炊烟的距离,对应上一句“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所指涉的等待,仿佛是如此无穷无尽,而且隔了千万里,显得遥不可及;另一句“你隐藏在窑烧里,千年的秘密”中的秘密被保守了千年从未让人知道,象征守密者的细腻与坚毅,能让秘密在窑中历经千年煅烧也不泄露一字一句。
转品:简言之,就是转化某一个词原来的词性。例如“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就当我,为遇见你伏笔”中的“伏笔”原为名词,在这里做动词用。由于这样的转化,句子顿时有了动态感,进而深刻表达出前一句中的“书写”动作,以及隐含在书写动作下的心意。“你的美一缕飘散”的“一缕”则是数量词转化成副词,整个画面感都出来了。
倒装:“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你眼带笑意”就是个倒装句,正确的文法顺序应为“你眼带笑意,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使用倒装法,并不太会变动句子倒装前后的意思,但是意境上就有所不同了。就拿此句为例好了,未使用倒装的句子(后者)较平铺直叙,整体感觉没有起伏,较为平板,但倒装之后,让人更有想象空间,一位美丽的女子似乎就这么站在眼前,盈盈笑着。
摹写:所谓摹写,指的是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上能引起感官感受的描写。譬如“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于碗底”就在我们眼前栩栩如生描绘出青花瓷上的锦鲤颜色,尤其在白瓷衬底之下,仿佛即将跃出碗底似的。至于“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这句词是不是让你宛若看见庭院里被骤雨打弯的芭蕉摇来荡去,空气中的湿气透进了门环,让它招惹了一身铜绿色,耳边还传来淅沥雨声呢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6 页 (共 7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