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节 功 课件(12)

文档属性

名称 第01节 功 课件(12)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626.5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5-12-25 11:06:28

文档简介

(共16张PPT)
第四章 机械能和能源
第一节 功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产生的位移是做功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
知道功是标量,功的计算公式W=Fscosα的含义及适用条件,能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知道什么是几个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知道几个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等于这几个力的合力对物体所做的功,基本能根据功的公式计算多个力的总功。
关于“功”的理解
功劳,跟“过”相对,例如丰功伟绩、功劳、立功;
成绩、效果、成效的意思,例如事半功倍、大功告成;
技术和技术修养,例如唱功、基本功等等。物理学里的功主要偏重于"成效、效果"的意思,当然还有它本身的物理意义。
我们为什么要引入功这个概念?
依据必修一所学知识,描写物体运动和受力之间的关系我们已经有了牛顿第二定律。
思考1: 在粗糙水平面,一个力F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将如何运动?力F对物体产生什么作用效果?
F
S
F
F
位移为零
把外力对物体作用一段距离而产生的效果,称为力对物体的空间累积效应,引入一个物理量来描述它。
F
F
S
F
F
F
S
F
F
一、怎样才算做了功
(阅读课本相应内容)
如果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了位移,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机械功,简称功。
1、功的概念:
F
F
F
F
机器向前推动泥土
直升机向上起飞
人拉着黄包车前行
人提着皮包往前走
判断以上情形中,力F是否对物体做功?说明理由。
F
F
S
思考2、手的拉力是否对皮包做功?
皮包没有在拉力的方向移动一段距离
一、怎样才算做了功
(阅读课本相应内容)
如果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了位移,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机械功,简称功。
1、功的概念:
2、做功的要素:
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
讨论与交流:(课本)
1、人是否对物体做了功:说明理由。
2、根据图片的条件,计算人对物体所做的功。
F=10N,S=5m
F=50N,S=3m
F=90N,S=0m
F=40N,S=100m,F与S成60o角.
W1=FS
=10×5J
=500J
W2=0
W3=0
二、如何计算功
1、F方向与S方向相同
W = F S
2、 F方向与S方向成α角
S
α
F
α
F
F=10N,S=5m
F=50N,S=3m
W1=500J
W2=0
二、如何计算功
1、F方向与S方向相同
W = F S
2、 F方向与S方向成α角
S
α
F
α
F
即 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力的大小、位移的大小以及力和位移夹角的余弦的乘积。
功是标题,单位为焦耳,简称焦,符号为J。
F=40N,S=100m,F与S成60o角.
讨论与交流:(课本)
2、根据图片的条件,计算人对物体所做的功。
练1、如图所示,重为1kg的木箱在拉力F=40N的作用下,沿光滑水平面向前加速运动,前进了8m。求:
(1)拉力F对木箱所做的功。(2)重力对木箱所做的功。
(3)支持力对木箱所做的功。(4)外力对木箱所做的总功。
S
F
解:
(1)
(2)WG= 0
(3)WN= 0
(4)W = WF+ WG+ WN = 320 J
三、如何计算总功
(1)、分别求出每个力所做的功,然后求出所有功的代数和。即:
W总=W1+W2+……+Wn
(2)、先求出物体所受的合力,然后再求出合力的功,即:
W总=F合 S cosα
求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有两种方法:
练1、如图所示,重为1kg的木箱在拉力F=40N的作用下,沿光滑水平面向前加速运动,前进了8m。求:
(1)拉力F对木箱所做的功。(2)重力对木箱所做的功。
(3)支持力对木箱所做的功。(4)外力对木箱所做的总功。
S
F
解:
(4)方法一:W = WF+ WG+ WN = 320 J
方法二:
W总=F合 S cosα=40×8×cos 0oJ= 320J
木箱所受的合力为 F合=40N
木箱所受的合力F合与位移的角度为 α= 0o
外力对木箱所做的总功为
F
G
S
练2、重为5Kg的小球在光滑水平面上匀速运动,向前滚动了9m,求外力对小球所做的总功?
解:小球作匀速直线运动,则所受合力为零,故外力对小球所做的总功为零。
四、知识小结
(一)功
1、概念
2、做功要素
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
(二)功的计算
说明:
α是F和s之间的夹角
只能用于计算恒力所做的功
求功时一定要明确求的是哪一个力在哪一段位移(过程)上做的功
(三)总功的计算
W总=W1+W2+……+Wn
W总=F合 S cosα
五、作业
1、完成同步练习
2、预习 第二课时 功有正负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