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5 七律.长征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五课
1933年9月,中央苏区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作战,由于中共中央领导人博古和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先是实行冒险主义的进攻战略,后又实行保守主义的防御战略,致使红军屡战失利,苏区日渐缩小。
1934年4月,中央红军在江西省广昌与国民党军进行决战,损失严重,形势危殆。7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红军第7军团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向闽浙皖赣边挺进,建立新的苏区。
10月初,国民党军向中央苏区的中心区域进攻,迅速占领了兴国、宁都、石城一线。红军的机动回旋余地更加缩小,在苏区内打破国民党军的“围剿”已无可能,于是被迫退出苏区,进行长征。
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背
景
资
料
知识技能目标:
1、会写“律、崖”等4个字。
过程方法目标:
1、朗读课文,读出磅礴的气势。
2、领悟诗句的表达情感,感受红军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背诵课文。
情感态度目标:
1、勇敢无畏,积极乐观。
1、领悟诗句的表达情感,感受红军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背诵课文。
教
学
目
标
重
难
点
知
作
者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主要作品有《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等。
一、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
毛泽东
听
诗
情
二、
感
诗
意
三、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逶迤
磅礴
岷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总领全诗,高度概括红军在长征途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直接表现出红军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写出了长征途中遇到的艰难险阻
与“不怕”相呼应,写出了红军藐视敌人,从容不迫的自豪感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呈现出五岭的弯弯曲曲连绵不断
突出乌蒙山的高大、险峻
夸张
比喻
衬托了红军战士征服高山,不畏困难的高大形象
对偶
“金沙水拍”“云崖”写出了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水流湍急的险恶之势,“寒”与“暖”相对即写客观现实又烘托主观感受。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烘托红军战士渡江脱险后的喜悦心情
既写出了泸定桥的险恶之势又突出红军飞夺泸定桥时的惊险悲壮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两层含义:红军战士经过无数艰难险阻,从敌人的重重包围中杀出了一条血路,令人欣喜;红军翻越岷山即将胜利会师,重大转移目标基本实现
总结全诗,升华主题
悟
诗
情
四、
1、这首诗描写了红军长征的那几幅“征难图”
腾越五岭
疾跨乌蒙
巧渡金沙江
飞夺泸定桥
喜踏岷山雪
2、这首诗表现了红军战士什么样的精神?
大无畏的英雄气概,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课
堂
活
动
将对应的诗句放在一起
五、
知
识
小
结
六、
课
文
主
旨
本诗生动地描述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热情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七、
课
后
作
业
八、
1、朗诵并背诵诗句
2、课后搜集毛泽东写得其他诗篇读一读。
谢谢观看
腾越五岭
疾跨乌蒙
巧渡金沙江
飞夺泸定桥
喜踏岷山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