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6《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10 19:44: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6. 《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表里的生物》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主要写小时候的“我”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面有个小蝎子的话,从而表现了童年的我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是个善于观察、爱思考的孩子。本文不仅语言生动有趣,而且内容前后衔接自然,一步一步地把我对父亲的表的认识展示出来。这篇课文先阐述观点,再列举事例,紧扣单元要素:体会文章是如何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本课思路清晰,心理刻画的方法对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具有很好的启发。本文线索清晰,层层推进。全文以第一人称的写法,以儿童的眼睛观察世界,以儿童的思维认识世界。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并能从文中找出依据印证自己的观点。
2.理清“我”的探究过程,掌握文章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
3.培养自己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和不断探索的品质。
教学重点:
1.体会用具体事例证明观点的写法,结合课文关键语句,感受人物形象。
2.读懂课文内容,激发学生渴求知识的欲望,养成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学难点:
1. 激发学生从小培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和不断探索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质疑课题,梳理全文
1.今天我们再次走进作家冯至小时候的故事--《表里的生物》,读读课题。
2.如果让你在课题后面加个标点符号,你会加什么?为什么?(学生说出自己的答案,并说明理由)
3.是啊,表里藏着生物,搁谁谁都不信,可冯至小时候就信了,不仅信了,他还见人就说--(大屏幕出示:我有蟋蟀在钵子里,蝈蝈在葫芦里,鸟儿在笼子里,父亲却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
4.“我”小时候为什么会认为父亲的表里有蝎子呢?而且很长时间都在说着。(课文第一自然段)
二、细读文本,探究依据
(一)有限的经验
1.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作者在小时候有这样一个观点: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板书:发声皆生物)
2.自主学习问题:“我那时候以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作者小时候怎么会产生这样的认识呢?学习方法: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圈画关键词,读一读,停一停,品一品。
3.汇报交流要点:作者列举“鸟叫”“狗吠”“蝉鸣”“虫唱”“钟响”“三弦声”等事例,从不同角度充分说明自己的观点:“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我们来读一读这段精彩的观点说明。作者这样的观点,首先来源于他的生活经验,那么“我”怎么就不知道收音机、电风扇、汽车也会发声?
(它们并不是生物,也不需要依靠生物)我小时候住在一座小城里,城里没有工厂,所以也没有机器的声音。作者的观点来源于他有限的生活经验。
(二)大胆的猜测
1.我们相信作者的观点,还因为什么呢?来看看这几段话(出示课文 2~9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呢?
预设 1:父亲的表会发出声音(板书:表里会发声)
预设 2:作者的猜测。
2.他的想象有依据吗?
预设 1:有,作者小时候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当他听到父亲的表里有声音的时候,也会觉得有活的生物在里面。
预设 2:活的生物都喜欢隐藏,所以他猜测隐藏在表里的也是生物。
预设 3:蝉和虫都是小生物,平时都是隐藏起来的,所以他觉得表里面也应该是小生物。
2. 是啊,当作者听到父亲表里的声音,于是他就进行了大胆的猜测
(板书:大胆的猜测)
(三)小心的求证
1.作者相信表里有生物,还和一个人有关,是谁呢?生:父亲。
2.父亲的表里到底是什么样子呢,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出示图片)这是我们通过图片感受到表里的美丽世界,那我们读一读文中是怎样描述这个美丽世界的。
(生读相关句子)
3. 表里的世界如此美丽,所以作者总是央求父亲把表打开给他看,于是就有了下面的对话,我们一起合作这读一读。
4. 在这一段对话中,“我”第一次知道了表里的生物是什么?这个答案是出自父亲之口,父亲的话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
(学生回答自己的看法)
5. 作者因为父亲的这句话,证实了自己的猜测没有错,表里面有一个活的生物,这个活的生物是一个小蝎子,难怪我会拿着这个结论到处炫耀(出示句子:我有蟋蟀在钵子里,蝈蝈在葫芦里,鸟儿在笼子里,父亲却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
6.从疑惑到猜测,从猜测到验证,这是需要时间的,这是“我”一步步小心求证的。有限的经验,大胆的猜测,小心的求证,父亲的证词,让“我”对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深信不疑,对表里有个小蝎子深信不疑,童年的趣味跃然纸上,学到这里,你觉得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
三、品析人物,探究精神文中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我的依据是?
预设 1:文中的“我”是个好奇心强,求知欲强的孩子,我的依据是他一直追问父亲表里有什么可以看出。
预设 2:文中的我是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孩子,我的依据是文中第一自然段,他列举了很多事例,这都是他平常观察到的,由此得出了自己的观点。
预设 3:文中的“我”是个具有执着,锲而不舍精神的孩子,他从好奇表里的声音,到最后证实表里有蝎子,在这个探究过程中,我们能感受到。
四、思辨探究,畅所欲言
“我”发现父亲的表里有一种会发声的生物。事实上,那里根本没有生物,会发声的是表里的弹簧,那么,“我”的发现还有意义吗?
正方:
反方:
今天我们学习了第 16课《表里的生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即便你的发现结果是错的,是荒唐的,但是这几句话送给大家:做一个积极思考的人才是更重要的。在发现过程中的好奇心才是更有意义的。比发现结果更重要的是要做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是的,在发现过程中,慢慢养成仔细观察、大胆猜测、小心求证,锲而不舍的习惯,才是最有意义的,因为科学发现的机遇,总是等着好奇而又爱思考的人。老师衷心希望我们每一个同学都能成为这样的人。
五、板书设计
发声皆生物 有限的经验
表里会发声 大胆的猜测
表里有蝎子 “我”的深思熟虑
《表里的生物》教后反思
本文叙述了作者小时候一段幼稚可笑的经历。他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当听到父亲的怀表发出清脆的声音,他就认为里面也一定有一个小生物。可是父亲不许他动,使他充满好奇的心很痛苦。有一次,父亲终于打开表盖让他看,并说这摆来摆去的小东西是蝎子的尾巴,他信以为真,见人就说父亲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天真无邪,情趣盎然,这是小孩子真实的生活。谁还没有一段可笑的经历呢?学生的话匣子很容易就打开了。文章叙述质朴,就像与人倾心交谈一样,所以我从第一课时开始就尽量营造亲切的氛围,让学生津津有味地学,兴致勃勃地说。
在教学中,我分别采用自读、默读等形式,使学生在反复的品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和课文所要表达的意思。在第二课时中,我引导学生通过提问和自主合作交流的方式,了解课文大意,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说一说“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并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印证自己的观点。这个过程其实就是本单元"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实操过程,很好地提升了学生的这一语文素养。科学发现的机遇,总是等着好奇而又爱思考的人。讨论"我”是个怎样的孩子时,我觉得仅仅停留在有"好奇心”是不够的,还应该是善于思考,积极探索的。我让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作为依据,印证自己的观点,这是落实本单元"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实操环节,所以第二课时的讨论环节我不仅鼓励学生们大胆表达,还强调要有理有据。另外,在最后我设置了一个思辨性的问题,让学生畅所欲言,表达出自己的观点。
不足之处,在讲述第一自然段具体事例的时候,没有让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在说出几个能够验证作者观点的句子。另外,对课堂的整体把控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缺少小组交流的环节,应该给学生充分的自主交流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