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竹书纪年》载:“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舜放尧于平阳。舜囚尧,复偃塞(禁闭、阻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后稷放帝朱于丹水。”该记述( )
A.可用于研究早期国家的建立 B.符合后世对禅让制的基本认知
C.可作为研究部落时代的信史 D.反映出权力更替中的斗争色彩
2.表
资料 出处
“文王孙子,本(宗)支(子)百世。” 《诗经·大雅·文王》
“大邦维屏,大宗维翰。” 《诗经·大雅·板》
“此令(意即好或善)兄弟,绰绰有裕。不令兄弟,交相为瘉(意为害)。” 《诗经·小雅·角弓》
据表可知,《诗经》( )
A.主张约束民众行为 B.深受宗法观念的影响
C.提倡削弱诸侯权力 D.对诸侯争霸进行劝导
3.井田制下,村社内的土地分为公田和私田,私田是分给村社成员的份地,按制度定期交换,村社成员要随份地变动而迁居,即“三年一换土易居”。这意味着私田( )
A.可以进行交易买卖 B.收获全部上缴国家
C.属于个人私有财产 D.所有权归国家所有
4.《诗经》中有许多女性视角的诗篇,如《(采采)卷耳》《采蘩》《采苹》《采苓》《采薇》《采芑》等篇。众多“采”字,反映出当时( )
A.女性生产劳动贡献突出 B.农耕生产以采摘为中心
C.母系氏族以采集业为主 D.农业种植业的日益发展
5.考古发现,二里头时期(约公元前1750年至前1520年)在鄱阳湖周边的江西新余出现带有二里头文化特征的觚、戈等。二里岗时期(约公元前1600年至前1300年),鄱阳湖西北岸石灰山、铜岭、荞麦岭的吴城遗址开始出现带有商文化因素的陶器、兵器等。这可用于佐证( )
A.中原文明向长江流域扩展 B.早期文化呈现区域性差异
C.中华文明由一体走向多元 D.各地区文明发展齐头并进
6.“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日有巢氏。”这段文献反映了传说时代( )
A.生产力水平低 B.“禅让”制度瓦解 C.开始定居生活 D.王位世袭制的诞生
7.二里头遗址,发掘出的核心区是呈“井”字形城市干道勾勒出的都邑空间格局、大量夯土建筑基址所形成的官殿区建筑布局,具有围垣的手工业作坊区,甚至有类似“里坊”的设施,还有镶嵌绿松石的玉制“中国龙”和其他复杂的礼仪器物等。对此解读正确的是,二里头遗址( )
A.代表了黄河流域文明的最高水平 B.体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C.当时居民经济生活以手工业为主 D.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8.盘庚之政的实施,使越来越多的诸侯归附于商王朝的统治之下。此后,随着商王祖甲改制的进行,以后的几代商王均竭力扩大王权,这极大地限制了内外服在国家事务中的影响力。这些现象表明,盘庚迁殷后的商代( )
A.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B.内外服制达到鼎盛
C.王室对地方统治力度有所加强 D.社会改革蔚然成风
9.商朝前期的占卜由贞人(负责占卜的巫官)与商王共同完成,贞人负责向神灵询问吉凶祸福,王则是问卜后的发布者或决断者。商后期出现了大批没有记刻贞人名字的卜辞,甚至帝乙和帝辛还亲自担任贞人之职。这一变化说明( )
A.商人的认识水平提升 B.史官取代巫官的职能
C.文字的载体发生变化 D.神权与王权逐渐合一
10.新石器时代中期,大多数聚落出现结构复杂的“大房子”,与众多中小型居址形成明显对比。“大房子”是部落公共活动中心,或部落首领住宅兼公共事务场所。“大房子”的出现反映了这一时期( )
A.社会矛盾逐渐加剧 B.部落组织日益复杂
C.劳动分工更加明确 D.国家形态初步具备
11.陕西清涧寨沟遗址是近年来商代考古的重大突破,遗址出土的大量青铜车马器、兵器、玉器、骨器、漆器、龟甲等与殷商高等级贵族墓葬物质文化相同,金耳环、蛇匕首、陶器则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这说明( )
A.黄土丘陵地区与商朝存在交流 B.商朝文化对周边地区的影响有限
C.清涧沟寨遗址文化具有独特性 D.商朝文化的起源呈现多元一体性
12.西周初年,周成王将纣王的哥哥微子启分封于宋国,并把一部分商遗民交给他去统治。统治者还告诉鲁、卫之君,对待殷遗民时,要照顾殷人的习俗,在疆理土地时,要依照周的法制。此举( )
A.有助于减少国家政局动荡 B.有利于实现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C.发展了华夏文化认同观念 D.推动了内外服制向周边地区的传播
13.朱绘陶华盖圆壶是是河北省邯郸百家村古墓出土的文物,这也表明当时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并作为私有财产为墓主人所有。下列与陶器相关的考古发现中可以用来作为私有财产已出现证据的是( )
朱绘陶华盖圆壶
A.遗址出土有陶器和较多陶器碎片
B.多人合葬墓随葬品有陶钵、陶罐、骨器等
C.单人墓随葬品有陶器、石、玉钺等百余件
D.陶器上绘有丰富多彩的几何图案和动植物纹样
14.新余拾年山遗址为新石器时代中晚期重要的遗址,被考古专家定义的第一期文化距今约6000年,陶器以夹砂红陶为主,加工粗糙。第二、三期文化距今约5500年左右,陶器多为黑衣灰陶,质地更细,器形工整,造型多样,风格与长江下游的马家滨文化和西部湖南、四川境内的大溪文化有相似之处。这印证了( )
A.江西远古文化遗存的独特性特征 B.江西先民生产方式的多样化
C.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 D.中华文明内部的交流与借鉴
15.西周时期,统治者一方面以尊宠勋贵的名义众建诸侯,但多采用“元子代封”形式,并使诸侯的部分家族成员长期留守畿内,效命王室。另一方面,就封的诸侯也会安排其公室子弟入驻畿内,或直接服事天子,或负责管理王畿地区的居宅、土田等宗族财产。此举( )
A.意在增强周王室的统治力量 B.弥合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
C.有利于诸侯势力的发展壮大 D.确保姬姓贵族能有效控制地方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一 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蕃屏周。
——《左传》
材料二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狩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
材料三 (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击之……(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工臣下)射(周)王中肩。
——《左传》
请回答
(1)材料一所述的政治制度是什么?这一制度推行的目的是什么?这一制度的推行有何积极作用?
(2)据材料二概括诸侯有何义务?
(3)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出现了什么新问题?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什么?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青铜器1 何尊及其铭文 1963年出土,内底铸有铭文12行122字,其中提到周武王决定建东都于洛邑,即“宅兹中国”,与《尚书》中《洛诰》《召诰》等文献记载互证,为“中国”一词最早文字记载。
青铜器2 史墙盘及其铭文 1976年出土,器内有铭文18行284字,铭文前段颂扬西周文、武、成、康、昭、穆、共(恭)七代周王的功绩,后段记叙微氏家族高祖、烈祖、乙祖、亚祖、文考和做本盘者自身六代的事迹。史墙盘记述的周王政绩与司马迁《史记·周本纪》中内容非常吻合,关于微氏家族发展史部分内容并不曾见于已知文献。
——摘编自张文娟《西周著名青铜器的价值及其意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何尊、史墙盘蕴含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青铜器体现的特点。
参考答案:
1.D
2.B
3.D
4.A
5.A
6.A
7.D
8.C
9.D
10.B
11.A
12.A
13.C
14.D
15.A
16.(1)分封制;巩固西周奴隶主统治;有利于当时政治稳定,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范围,推动不同文化的交流。
(2)义务:定期朝觐周天子;保卫周王室。
(3)新问题:周王室衰微,诸侯不尊天子。本质问题:分封制崩溃。
17.(1)史料价值:何尊证明了周武王欲建东都洛邑;提供了中国一词的实物见证;史墙盘记载西周七代周王功绩,对研究微氏家族是重要史料补充。
(2)特点:制作工艺精滤;突出美观性;礼器兼铸铭文,具有实用性;铭文内容丰富,史料价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