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单元 改革开放及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 课时训练(含答案) 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十单元 改革开放及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 课时训练(含答案) 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10 18:50: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改革开放及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
一、选择题
1.(2023·福建南平二模)下图所示为中国流动人口数量变动情况,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
A.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 B.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C.户籍制度的重大调整 D.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
2.(2023·浙江绍兴模拟)右图为2005年第40期《中国经济周刊》的封面。封面中十五“计划”到十一五“规划”用词的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中国(  )
A.计划经济已经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B.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形成
C.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3.(2023·江西五市九校协作体一联)在深圳特区创办之初的一次中央工作会议上,任广东省委第一书记的习仲勋提出:“希望中央给点权,让广东先走一步,放手干。”在当时的背景下,广东“要权”的实质是(  )
A.在特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B.对现有经济体制进行冲击
C.中央把部分权力下放地方
D.冲破教条主义的思想束缚
4.(2023·江西鹰潭一模)比较图1和图2,出现图1到图2的变化主要是因为(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B.改革开放进一步向纵深发展
C.入世谈判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D.两极格局的解体推动全球化
5.(2023·山东青岛5月模拟)下表为1985年和1998年各类经济成分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这一变化说明(  )
A.国有经济活力下降 B.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C.经济体制改革深化 D.市场经济体制形成
6.(2023·辽宁丹东二模)1982年,深圳政府率先实行价格闯关,调高主要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扩大差价,对企业下放定价权和实行一定幅度的浮动价格。这项制度(  )
A.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全面展开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C.改变了所有制形式和分配制度
D.打破了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束缚
7.1978年11月底,《人民日报》报道,广西允许农民养猪,“凡向国家交售一头肥猪,可以自宰一头,允许上集市出售。”北京通县也出现了“把仔猪下放给社员寄养”的新现象。报道还说,那些否定上述新政策、新现象的声音,是“文化大革命”流毒。这表明当时(  )
A.群众自发的改革举措获政府支持
B.改革开放政策成为普遍共识
C.改革开放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展开
D.经济体制改革已是大势所趋
8.1984年中央1号文件规定,土地承包期一般应在15年以上。1993年中央1号文件规定,在原定的耕地承包期到期之后,再延长三十年不变,还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这反映出(  )
A.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发生质变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逐渐深化
C.农业经济发展障碍得以消除
D.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效果显著
9.
1978年 邓小平访问缅甸、尼泊尔、朝鲜、新加坡、日本
美国普赖斯科学家代表团访华
1979年 邓小平访问美国
50名中国留学生赴美
1980年 世界银行代表团访华
上表历史现象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打开了外交新局面
B.启动了经济体制改革
C.加速了历史性转折
D.确定了对外开放国策
10.199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要加快上海浦东地区的开发,在浦东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某些经济特区的政策”。这标志着(  )
A.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出现
B.20世纪90年代国家经济重大战略步骤出台
C.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
11.下面是1979-200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速(比上年增长)曲线图。对20世纪80年代末的趋势解读正确的是(  )
A.经济环境影响经济增速
B.GDP整体呈现大幅下滑
C.国企改革一直停滞不前
D.调结构影响经济的发展
12.下表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的部分数据情况。据此可知(  )
年份 出口额(百万美元) 进口额(百万美元) 贸易差额(百万美元) 贸易额/GDP(%)
1978 9 750 10 890 -1 140 9.53
1984 26 139 27 410 -1 271 17.29
1989 52 538 59 140 -6 602 24.75
1992 84 940 80 585 4 355 33.90
1997 182 792 142 370 40 422 34.13
2004 593 326 561 229 32 097 59.77
A.中国经济的世界地位上升
B.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C.中国积极融入全球化进程
D.外贸在中国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全党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而作为我国最大的老工业基地和加工中心的上海却因限于历史的条件,失去了往日的光彩,困难重重,举步维艰。20世纪80年代,韩国欲把济州岛建成“国际自由城”,日本将那霸港开辟为自贸区,泰国也进行自由经济区建设,这些开放就意味着在吸收外资、转移产业上,中国面临着复杂而激烈的竞争。1991年邓小平说:那一年确定4个经济特区,主要是从地理条件考察的……但是没有考虑到上海在人才方面的优势。
——摘编自邵雍《浦东开发开放的前前后后》
材料二 上海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在服务国家大局中抢抓发展机遇。1993—2019年,浦东外贸进出口总额从26亿美元提高到20514.73亿元。GDP超过3.8万亿元,人均GDP超过2万美元。中国芯、蓝天梦、创新药、智能造、未来车、数据港等体现新技术、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六大重点产业表现亮眼。同时,长江流域外向型经济发展大幅跃升,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地区成为我国经济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
——摘编自钱智等《浦东开发开放三十周年评估与建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海浦东开发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浦东开发的成就并分析其原因。
改革开放及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
一、选择题
1.(2023·福建南平二模)下图所示为中国流动人口数量变动情况,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
A.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 B.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C.户籍制度的重大调整 D.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
解析1978年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调整了生产关系,解放了农村生产力,1982年到2005年,我国人口流动的规模越来越大,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导致人口流动的规模变大,故选B项。
2.(2023·浙江绍兴模拟)右图为2005年第40期《中国经济周刊》的封面。封面中十五“计划”到十一五“规划”用词的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中国(  )
A.计划经济已经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B.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形成
C.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解析从2006年开始,“计划”更名为“规划”,体现了由计划指令到规划指导的变化,表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故选D项。
3.(2023·江西五市九校协作体一联)在深圳特区创办之初的一次中央工作会议上,任广东省委第一书记的习仲勋提出:“希望中央给点权,让广东先走一步,放手干。”在当时的背景下,广东“要权”的实质是(  )
A.在特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B.对现有经济体制进行冲击
C.中央把部分权力下放地方
D.冲破教条主义的思想束缚
解析深圳经济特区创办之初,仍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广东“要权”的实质是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冲击,故选B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排除A项;C项是“要权”的表现,排除;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冲破教条主义的思想束缚,材料中的“要权”不是针对思想层面,排除D项。
4.(2023·江西鹰潭一模)比较图1和图2,出现图1到图2的变化主要是因为(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B.改革开放进一步向纵深发展
C.入世谈判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D.两极格局的解体推动全球化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改革开放后,上海陆家嘴现代化程度显著提高,这主要和改革开放进一步向纵深发展有关,故选B项;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排除A项;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排除C项;材料只提到上海,并没有涉及国际格局,排除D项。
5.(2023·山东青岛5月模拟)下表为1985年和1998年各类经济成分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这一变化说明(  )
A.国有经济活力下降 B.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C.经济体制改革深化 D.市场经济体制形成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与1985年相比,1998年国有经济比重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下降,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上升,说明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国有经济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下降,但并不代表国有经济活力下降,排除A项;乡镇企业属于集体经济,且在表中变化不大,排除B项;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形成是在21世纪初,排除D项。
6.(2023·辽宁丹东二模)1982年,深圳政府率先实行价格闯关,调高主要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扩大差价,对企业下放定价权和实行一定幅度的浮动价格。这项制度(  )
A.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全面展开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C.改变了所有制形式和分配制度
D.打破了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束缚
解析20世纪80年代初,深圳特区政府调整主要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给予企业定价权,实行浮动价格等,加强了市场对工农业生产、分配的影响,打破了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束缚,故选D项;直到1992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才明确提出,排除A项;全面展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在1984年,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这项制度改变了所有制形式和分配制度,排除C项。
7.1978年11月底,《人民日报》报道,广西允许农民养猪,“凡向国家交售一头肥猪,可以自宰一头,允许上集市出售。”北京通县也出现了“把仔猪下放给社员寄养”的新现象。报道还说,那些否定上述新政策、新现象的声音,是“文化大革命”流毒。这表明当时(  )
A.群众自发的改革举措获政府支持
B.改革开放政策成为普遍共识
C.改革开放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展开
D.经济体制改革已是大势所趋
D [根据材料“可以自宰一头,允许上集市出售”“把仔猪下放给社员寄养”“否定上述新政策、新现象的声音,是‘文化大革命’流毒”可知,经济体制改革的战鼓已经敲响,改革已是大势所趋,故选D项。]
8.1984年中央1号文件规定,土地承包期一般应在15年以上。1993年中央1号文件规定,在原定的耕地承包期到期之后,再延长三十年不变,还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这反映出(  )
A.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发生质变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逐渐深化
C.农业经济发展障碍得以消除
D.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效果显著
B [通过题干中1993年中央1号文件与1984年中央1号文件相关内容的对比可知有以下两点变化,第一,土地承包期的延长;第二,“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这反映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化,故选B项;通过题干可知,农民的承包经营权在时间上有所延长,其土地承包经营权并没有发生质变,故排除A项;题干没有涉及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障碍问题,故排除C项;题干涉及的是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问题,没有提及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故排除D项。]
9.
1978年 邓小平访问缅甸、尼泊尔、朝鲜、新加坡、日本
美国普赖斯科学家代表团访华
1979年 邓小平访问美国
50名中国留学生赴美
1980年 世界银行代表团访华
上表历史现象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打开了外交新局面
B.启动了经济体制改革
C.加速了历史性转折
D.确定了对外开放国策
C [1978-1980年,中美加强官方访问与民间友好往来,同时世界银行代表团也访华,说明中国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联系加强,加速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性进程,故选C项;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美国尼克松访华、中日建交推动中国外交打开新局面,材料中未涉及这三项内容,故排除A项;材料内容与经济体制改革无关,故排除B项;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对外开放的国策,这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故排除D项。]
10.199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要加快上海浦东地区的开发,在浦东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某些经济特区的政策”。这标志着(  )
A.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出现
B.20世纪90年代国家经济重大战略步骤出台
C.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
B [材料“要加快上海浦东地区的开发,在浦东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某些经济特区的政策”说明了1990年,中央作出重要决策,准备开发开放浦东地区,故选B项;我国的经济技术开放区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出现,故排除A项;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初,故排除C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形成于20世纪末21世纪初,故排除D项。]
11.下面是1979-200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速(比上年增长)曲线图。对20世纪80年代末的趋势解读正确的是(  )
A.经济环境影响经济增速
B.GDP整体呈现大幅下滑
C.国企改革一直停滞不前
D.调结构影响经济的发展
A [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速放缓,甚至下降,这说明邓小平南方谈话前中国改革面临严峻的国内国外的环境,故选A项;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与GDP总量不是同一个概念,故排除B项;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国企改革已经取得丰硕成果,故排除C项; 20世纪80年代末国家的调结构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故排除D项。]
12.下表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的部分数据情况。据此可知(  )
年份 出口额(百万美元) 进口额(百万美元) 贸易差额(百万美元) 贸易额/GDP(%)
1978 9 750 10 890 -1 140 9.53
1984 26 139 27 410 -1 271 17.29
1989 52 538 59 140 -6 602 24.75
1992 84 940 80 585 4 355 33.90
1997 182 792 142 370 40 422 34.13
2004 593 326 561 229 32 097 59.77
A.中国经济的世界地位上升
B.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C.中国积极融入全球化进程
D.外贸在中国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C [由表格可知,中国对外贸易的进出口总额和外贸占GDP总额的比重总体呈上升趋势,经济与国际接轨的程度越来越深,这说明中国正在积极融入全球化的进程,故选C项;材料没有体现世界其他国家状况,故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对外贸易而非市场经济体制的信息,故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外贸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故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全党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而作为我国最大的老工业基地和加工中心的上海却因限于历史的条件,失去了往日的光彩,困难重重,举步维艰。20世纪80年代,韩国欲把济州岛建成“国际自由城”,日本将那霸港开辟为自贸区,泰国也进行自由经济区建设,这些开放就意味着在吸收外资、转移产业上,中国面临着复杂而激烈的竞争。1991年邓小平说:那一年确定4个经济特区,主要是从地理条件考察的……但是没有考虑到上海在人才方面的优势。
——摘编自邵雍《浦东开发开放的前前后后》
材料二 上海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在服务国家大局中抢抓发展机遇。1993—2019年,浦东外贸进出口总额从26亿美元提高到20514.73亿元。GDP超过3.8万亿元,人均GDP超过2万美元。中国芯、蓝天梦、创新药、智能造、未来车、数据港等体现新技术、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六大重点产业表现亮眼。同时,长江流域外向型经济发展大幅跃升,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地区成为我国经济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
——摘编自钱智等《浦东开发开放三十周年评估与建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海浦东开发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浦东开发的成就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1)背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上海发展相对迟缓;国际经济竞争压力。
(2)成就:外向型经济进一步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综合经济实力增强;带动长江流域经济发展;树立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标杆和新形象。
原因:中共中央的正确决策;上海人民的努力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人才因素、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历史的积淀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