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江阴初级中学2016届九年级12月月考语文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江阴初级中学2016届九年级12月月考语文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2-25 13:24: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江阴初级中学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阶段性测试
初三语文试卷 2015.12
命题人:沈英 复核人:王咏梅
一、积累与运用(15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读音和书写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 )
A.雄 踞(jù) 驰(chí)名中外 B.拾(shè)级 殷(yān)红
C.绮(qǐ)丽 矫揉(róu)造作 D.氛围(fèn) 纷至踏来(tà)
2.选出填在下列语段中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
有些人之所以一遇事就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心里没底,也就是没有 事情的能力和本领。其实通过读书,我们可以 前人的智慧,增长才干,克服本能的恐慌。 ,越是博学的人,视野越开阔,头脑越冷静。
A.惊慌失措 掌握 吸取 因此   B.惊慌失措 驾驭 汲取 所以
C.手忙脚乱 驾驭 吸取 因此  D.手忙脚乱 掌握 汲取 所以
3. 对下面文段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 )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A.明年:第二年。B.具:同“俱”全、皆。C.制:制度。D.作文:写文章。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
A.“七河八岛”是扬州生态环境保持最完好的湿地景观,这里绿化覆盖率大约30%左右。
B.爱丽丝 门罗是一百多年来第13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性作家。
C.我国大部分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的价值十分广阔。
D.雾霾过后抓紧治霾才有可能避免不会陷入周而复始的雾霾困扰之中。
5.下列关于名著《格列佛游记》的说法,是错误的一项是 (3分) ( )
A.格列佛在利立普特小人国受到优待,作为条件他必须替国王递送信件,帮助工人搬运石头修建王宫,参加战斗摧毁敌人。
B.格列佛在“拉加多大科学院”的数学学校发现那儿教授数学的方法很奇特:命题和证明都用头皮一样颜色的墨水写在一块饼干上,然后让学生空腹吞下饼干。
C.格列佛当了“羚羊号”船长,第三次外出航海,他的部下图谋不轨,把他长期禁闭在舱里,后来又把他抛弃在了小人国。
D.《格列佛游记》的作者通过尖锐而深刻的讽刺手法和离奇的故事情节,深刻剖析了当时的英国社会现实。
二、阅读与赏析(共39分)
(一)(12分)
侯可字无可,华州华阴人。少倜傥不羁,以气节自许。既壮,尽易前好,笃志为学。随计①入京,里中醵金赆行②。比还,悉散其余与同举者,曰:“此金,乡里所以资应诏者也,不可以为他利。”且行,闻乡人病,念曰:“吾归,则彼死矣!”遂留不去。病者愈,辍己马载之,徒步而归。
知巴州化城县。巴俗尚鬼而废医,唯巫言是用,娶妇必责财,贫人女至老不得嫁。可为约束,立制度,违者有罪,几变其习。
签书仪州判官。西夏寇边,使者使可按视,即以数十骑涉夏境,猝与之遇,亟分其骑为三四,令之曰:“建尔旗帜,旋山徐行。”夏人循环间见,疑以为诱骑不敢击。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说渭源羌酋输地八千顷,因城熟羊③以抚之。琦上其功。
可轻财乐义,急人之急,忧人之忧。与田颜为友。颜病重,千里求医,未归而颜死,目不瞑。人曰:“其待侯君乎?”且殓而可至,拊之乃瞑。颜无子,不克葬,可辛勤百营,鬻衣相役,卒葬之。方天寒,单衣以居,有馈白金者,顾颜之妹处室,举以佐其奁具。一日自远归,适友人郭行扣门曰:“吾父病,医邀钱百千,卖吾庐而不售。”可恻然,计橐中装④略当其数,尽与之。关中称其贤。
【注】①计:计吏,考察官吏的官员。 ②醵:聚集钱财;赆:临行时赠送礼物。
③熟羊:地名。 ④橐中装:指珠玉之类的财物。
6.下列句中的“以”与“因城熟羊以抚之”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组是(2分) ( )
A.不以物喜 B.而吾以捕蛇独存
C.以激怒其众 D.醒能述以文者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 )
A.侯可入京应诏,回乡后将钱全部分给其他同举者,将要走时又留下来照顾生病的乡人,显示出他自律不贪的良好品格。
B.侯可任地方官政绩卓著。在巴州化城时,订立规约制度,基本上改变了当地“尚鬼废医”“娶妇责财”等陋习。
C.西夏寇边时,使者派侯可巡视,侯可立即带领数十骑到了边境,他设计迷惑敌人。
有功,被韩琦推荐作了泾阳知县。
D.侯可的朋友去世,他“鬻衣相役”以葬,并用所“馈白金”为朋友未出嫁的妹妹置
办嫁妆;友人父病无钱医治,侯可把自己的财物全给了他。其义举获得人们交口称赞。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比还 比: ②娶妇必责财 责:
③因城熟羊以抚之 城: ④急人之急 急:
9.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此金,乡里所以资应诏者也,不可以为他利。(2分)
(2)令之曰:“建尔旗帜,旋山徐行。”(2分)
(二)如梦令·春思(3分)【北宋】苏轼
手种堂前桃李,无限绿阴青子。帘外百舌儿,惊起五更春睡。居士,居士。莫忘小桥流水。
【注释】这首词是苏轼离开黄州多年后,回想起当年的生活情景而写的; 百舌儿:鸟名。
10.阅读诗歌,回答问题。(3分)
(1)词中第二句“无限”一词写出景物怎样的特点?(1分)
(2)你从“莫忘小桥流水”中读出苏轼怎样的情怀?(2分)
(三)(5分)
数字时代,我们的大脑被改变了【晓 辉】
①我们知道,人类的大脑是可塑的,当人类生活方式改变时,大脑也可能发生变化。从远古人类首次发现如何使用工具开始,人类的大脑就受到迅速而明显的影响。数字时代,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我们每天离不开网络、离不开手机时,我们的大脑是否也被改变了?
②科学家认为,对网络科技的深度依赖,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这在阅读时表现得最为明显。对书籍的深阅读与在网页上那种为了获取信息而进行的浅阅读是不一样的。美国技术专家尼古拉斯 卡尔在《网络也有黑暗一面》一书中写道:“过去几年中,我一直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觉得某些人或某些东西正在改变我的大脑,我目前的思考方式与过去相比已经截然不同,当我阅读时,能最为强烈地感觉到这一点。持久地阅读一本书或一篇长文,曾经易如反掌,我曾耗费数个小时徜徉在长长的文字里,我的大脑能够抓住叙述的演进或论点的转折,从而进行思考。但如今不再如此,往往阅读两三页后我的注意力就开始漂移了,我感觉我一直在试图将自己任性的大脑拽回到书本。”
③对书籍的深阅读需要耐心,而数字阅读堪称“耐心杀手”。以微博为例,浏览一个微博页面只要几分钟,眼睛在每条微博上停留的时间只有几秒。不断地扫视、浏览、搜寻感兴趣的关键词、点击阅读——这个过程因为信息的丰富、多样而足够刺激,但显然不足以锻炼耐心。一本优秀的图书通常是有内在的逻辑框架的,只有进入这一逻辑框架,才能说是阅读。而网络内容特别是微博这样的社交媒体每一条都互不关联,跳跃性的阅读当然谈不上逻辑了。互联网在给人们提供信息盛宴的同时,也使我们的思维“碎片化”。
④数字时代,人类的大脑结构也被改变了。由于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已经渗入到日常生活中,人们对触摸屏情有独钟。一些人因为在智能手机上面频繁敲敲打打而被戏称为“拇指族”。但是,就是这样一种看似简单的重复运动却在不断塑造着人们的大脑。在一项实验中,瑞士苏黎世大学神经科学家邀请37位手机重度用户参与实验,其中26人用智能触屏手机 ,11人用普通按键手机。他们将电极连接在这些参与者头部,测试他们的拇指、食指和中指在使用手机时,大脑皮层的反应。科学家记录下这些参与者10天的活动。结果显示,大脑皮层中拇指控制相关区域活跃度更高的是用触屏手机的人,而使用按键手机的则没有明显变化。使用触屏手机的次数越多,大脑皮层相应区域更加活跃。在数字时代长大的“数字原住民”,因长时间用拇指上网和操控智能手机,从而改变了大脑形成神经通路的方式。
⑤数字时代,人们更加善于利用社交网络与人交往,但在现实生活中与人交往的能力却越来越弱。多动症、自闭症、抑郁症、躁动症和多任务癖好等现代疾病,与过度上网和玩视频游戏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11、阅读全文,说说数字时代给我们的大脑带来了哪些改变。(3分)
12、联系上下文,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作用。(2分)
对书籍的深阅读需要耐心,而数字阅读勘称“耐心杀手”。
(四)(5分)做一颗彩色的露珠 杜旌
①晶莹透明的露珠,落在枫叶上就会闪烁出红色;落到荷花上便会表现出生命的苍白。这是它在适应不同的环境时所表现出的状态。而正是这种因环境而改变的特点,才让我们看到了露珠多样的美。人,也和露珠一样,要学会适应。
②仙人掌为了适应沙漠,将叶片变成刺,减少了水分的蒸发;蝴蝶为了适应环境,改变了体色,躲避了天敌,学会适应是一种策略和智谋,能让生活变得更加丰盈。
③适应一种环境,可以在心灵深处打上鲜明的烙印。年幼的叶嘉莹生活在书香世家。在四合院里,她每天都能看到父亲和伯父在院子里大声吟唱诗词,听到母亲和伯母在房间里小声吟唱诗词。聪明伶俐的她,从小受到良好家庭氛围熏陶。这种环境,给了他创作的源泉,她也在适应的过程中,让心不断地飞翔,成为最漂亮的露珠——蜚声中外的学者。
④适应一种环境,便会在接受环境的同时改变自己的心情,从而升华思想的境界。到过巴黎的人,一定会有这种感觉,在每一个人头攒动的场所,如埃菲尔铁塔、卢浮宫,都听不到大声的喧哗。人们静静地欣赏生活的美,品味艺术的圣神。平时习惯了大声说话的我们,在这种环境里更要学会适应。适应安静的环境,我们的心也会变得安静,我们的思维也会得到延伸,我们的境界也会得到提升,变成一颗高贵而有素养的露珠。
⑤适应,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热情地面对每一种环境,不胆怯,不多疑,如果每走一步都要前思后想,拿不定主意,最终只会在灰色的阴霾中伤害自己。
⑥林黛玉是无法适应环境的典型,她放入贾府,处处小心,事事在意,唯恐“别人家笑话了去”。其实整个贾府 的人都很关照她,可就因她无法适应,爱她的人也只能敬而远之,不想适应,不代表可以不适应,如在适应的过程中表现得被动消极,最终将无法真正融入新环境。我们要不断提醒自己:既然不能改变世界,我们就改变自己。
⑦做一颗彩色的露珠,不断适应环境,学会生存之道,从而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精彩。
1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14.请说说第④段的论证思路。(3分)
(五)(14分)走进春天的怀里
①头一次看见骆驼是在五岁。也许沙漠里的动物不适应滨海和平原地区的气候吧,我看见它们的时候,又正是骆驼褪毛的季节,一块一块半褪落的毛,挂在身上,远看像落魄的穷汉,穿着破衣在路上颠踬着;它们很憔悴,又怪又丑,给我极深刻的记忆。那些经过我家乡的骆驼,不久便离开了。它们颈下的铜铃,摇响在暮春沉迟的大气里,像是一首难以理解的凄凉的歌。那声音,曾在无数个夜晚,伴随过我童年的远梦。
②后来,大的战乱来了,无数安守家宅的人流离道途,破衣在风沙里飞舞,饥饿、疲困、丧家失子的惨痛,把人们变成苦忍的骆驼,在无尽的长路上跋涉着。等到看惯了战乱中的人脸,反而修正了我早期的印象,觉得那些骆驼并没有那么怪、那么丑,它们比人更能默默的忍耐,更能吞饮一切的痛苦。
③迎着风沙朝西走。在深浓的夜幕中,辽阔的原野上,我走着,心里摇响着驼铃声,幻想自己成为一只骆驼,忍着饥、忍着渴、忍着苦。在风雨霜雪的路上,我想念过骆驼;在饥饿干渴中,我想念过骆驼;当脚底起了流浆水泡,走路像针刺的时刻,我忍住泪,更想起那些负重的驼群了。如果有一天,我真能走到骆驼们生长的家乡,我真会诚心诚意和它们做朋友呢。
④但我一直没有机会进入想象中的沙漠,偶尔见到几只骆驼,也都是寂寞的流浪者,那个时代默默的负重奔走。后来转到南方,连一只骆驼也难见了,觉得自己已经变成一只骆驼,在人生的道路上,默默行走多年了。这不只是一种空无的幻觉。我曾在长途的饥渴中,咀嚼自己蓬勃的、嫩草般的青春,当我在深夜的灯前,打开稿笺,让我的精神在格子上一步步行走时,人世便变为广阔无涯的瀚海,永远也走不到边了。
⑤我多么希望我的作品,响成一片叮当的驼铃,除了安慰我半生行走的寂寞,也能为在人生旅程上行走的人们,带来一丝慰藉和盼望。从纯美的感情世界里走出来,从沉重的依乡恋土的情怀里走出来,从一长串战乱的时光里走出来,临波顾影,已两鬓星霜了。我真的是一只憔悴的骆驼,日以继夜的走着,走着,年轻的孩子看我,就像我童年看骆驼一样,怕是又老、又丑、又怪吧。但道路给我智慧和耐力,使我不呻吟,不叫喊,不颓丧。尽管已再没有大把的青春让我咀嚼了,我还会走下去的。只要苍天给我呼吸,我就拼命的前进,每走一步,我笔下便会扬起一串驼铃的叮当。
⑥一群走过中国大地的骆驼,竟然影响了我一辈子,使我一生行迹,像骆驼行走在沙漠上一样,处处都有饥饿寒冷,都有风雨霜雪。把历史的苦难和现实的苦难,都驮负在背脊上,何止我这一匹骆驼呢?
⑦据说骆驼队行进时,都让最老的、熟识道路的、有过无数跋涉经验的骆驼走在最前面;小的骆驼,走在中间;像我这种半老不老、又不强壮的骆驼,只能殿后了。希望先辈的姿影作为引导,年轻一辈的勇锐行姿作为激励,使我勉力跟上而不落队。让我们在驼铃的交响中,走到春天的怀里去,一直走到春来雨润的绿洲。
15.第②段加点的“我早期的印象”指的是对骆驼怎样的印象 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一印象?(3分)
16.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4分)
17.第④段中加点词“咀嚼”很耐人寻味,请结合句子品析。(3分)
18.文章以“走进春天的怀里”为题,有何用意?(4分)
(五)(10分)
19.根据课文默写(10分)
① ,雪上空留马行处。
②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
③ ,在乎山水之间也。
④ ,千树万树梨花开。
⑤先天下之忧而忧, 。
⑥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 。
⑦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窥谷忘反。
⑧ ,志在千里。
⑨无可奈何花落去, ,小园香径独徘徊。
⑩ ,春江水暖鸭先知。
三、表达与交流(共66分)
20.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答题。(6分)
近来,古典诗词和散文传承不断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一方面,一些地方的中小学教材里古诗词严重缩水;另一方面,“国学”热度持续上升,众多家长纷纷把孩子送往各类“国学班”接受传统文化教育。
教材“减负”该不该拿古诗词开刀?说说你的观点和理由,字数在100-120之间。
21.作文(60分)
“阅读”是人生中一种必不可少的生活姿态。“阅读”父母的点滴细节,体会劳作的艰辛;“阅读”自然的呻吟,明白要善待自然;“阅读”社会的美丑,懂得要守住道德的底线,阅读经典佳作,获得心灵的轻盈和洁净……
请以“阅读,真好”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字数在600字以上;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答案
1.D 2.B 3.C 4.B 5.C(“羚羊号”是第一次航海,格列佛没当船长;“他的部下图谋不轨”等是第四次航海的事;“小人国”是第一次航海的事)
(一)6.C(2分) 7.A(2分)
8.(4分)①等到 ②索求 ③筑城 ④对…感到着急
9.(1)这些钱,是乡里用来资助应诏的人的,不能拿来谋取别的利益。(2分)
(2)(侯可)命令他们说:“竖起你们的旗帜,围绕着山慢慢地行走。”(2分)
(二)10.(1)繁茂,生机盎然 (1分)
(2)对当年淸静闲适的田园生活的怀恋和向往。(2分)
(三)11. ①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②使我们的思维“碎片化”,不足以锻炼耐心。
③ 人类的大脑结构也被改变了,大脑形成神经道路的方式也改变了。(3分)
12、“耐心杀手”一词,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数字阅读“不足以锻炼耐 心”的弊端。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四)13.示例一:人要学会适应。
示例二:人要不断适应环境,学会生存之道,从而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精彩。
14.首先提出分论点:适应一种环境,便会在接受环境的同时改变自己的心情,从而升华思想的境界。然后列举在巴黎人们适应安静的环境的事例加以论证,最后得出了适应安静的环境,境界也会得到提升的结论。
(五)(14分)15.(3分)骆驼又怪又丑(1分),运用了欲扬先抑(或先抑后扬)的手法(1分),为下文刻画骆驼更能默默忍耐的精神做铺垫(或突出下文骆驼坚忍负重、默默忍耐的精神)(1分)。
16.(4分)排比(1分),增强语势(1分),写出了“我”在战乱中历经各种艰难困苦时对骆驼的思念和依赖(或在战乱中骆驼成了“我”战胜各种困难的精神寄托)(1分),表现了骆驼坚忍负重的精神(1分)。
17. “咀嚼”一词写出了作者反复品味自己的充满活力、充满希望、美好的青春岁月(1分),作为精神上的激励(1分),并让自己丰富的人生经历、体验成为文创作的源泉(1分)。
18.一方面是写骆驼一路行走,经历了各种艰难,但始终不放弃希望,走向绿洲。(2分)另一方面是写人们面对人生的挫折时,以骆驼精神激励自己,走向充满希望的未来。(第2点如仅答作者面对人生挫折…,则只得1分)
译文:侯可字无可,是华州华阴人。年轻时风流倜傥放荡不羁,拿讲义气自许。成年之后,全都改变以前的爱好,专心致志的学习。他随计吏来到京城,怀里揣着筹来的用于赠别的银子就出发了。等到科举回来,都散给了别的一同考科举的人,说:“这些钱,是乡里用来资助应诏的人的,不能用来谋取别的利益。”将要动身了,听说一个同乡的人病了,心里想:“我要是回去的话,那么他就死定了!”于是留下来没有离开。得病的人痊愈了,候可舍弃自己的马给他骑,他徒步回家了。
  做了巴州化城县知县。巴地的风俗迷信鬼神而不信医道,只听信巫师的话,娶媳妇必要女人家的财物,以至于穷人家的女孩子到老不能出嫁。侯可制定规章,订立法度,违反的人有罪,这样差不多改变了当地的风气。
  他又签任书仪州判官。西夏人入犯边境,使者派侯可巡视,他就带领数十骑兵来到西夏边境,突然与西夏人遭遇,立刻把它的人马分为三四伙,命令他们说:"竖起你们的旗帜,围绕着山慢慢地走。"西夏人来回走动隔一段时间就看到他们,很怀疑地把他们当作诱敌的骑兵不敢攻击他们。韩琦镇守长安,推荐侯可作了泾阳知县。说服渭源羌地酋长献纳土地八千顷,用熟羊城来抚慰他。韩琦上报他的功劳。
  侯可轻视财物,讲义气,急人之所急,忧人之所忧。他与田颜结为好友。田颜病重,侯可千里去求医,他还没回来而田颜就死了,田颜死后眼睛都不闭上。人都说:“难道不是在等候可吗 ”将要入殓的时候可到了,用手抚他的眼睛才闭上。田颜没有儿子,不能送葬,侯可不辞辛苦想尽各种办法,卖掉自己的衣物为他雇人入葬,终于把他埋葬了。天正冷,他穿单衣生活,有赠送他白金的人,(但是他没有留给自己),因为他看到田颜的妹妹房里什么都没有,就全都拿出来帮她置办了嫁妆。有一天从远处回来,正赶上友人郭行来扣他家的门说:“我的父亲病了,医生要了很多钱,卖我家的房子却卖不出去。” 侯可显出怜悯同情的样子,计算自己的财物大致和那数目相当,全给了他。关中的人都称赞他是好人。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