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作业检查试卷
初二语文 2015年12月
一、积累与运用(28分)
1.给加点字注音或者根据拼音写汉字(3分)
①万hú( )闲愁 ② bèi ( )论 ③风mǐ( )
④贿赂 ( ) ⑤ 斟( ) 酌 ⑥龟( )裂
2.解释下列加点的文言字词(3分)
①为坻( ) ②不可久居( ) ③但少闲人( )
④相与步于中庭( ) ⑤非相度不得其情( ) ⑥非咨询不穷其致 ( )
3.名句默写(10分)
① ,决眦入归鸟。(杜甫《望岳》)
② ,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③ ,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④不畏浮云遮望眼, 。(王安石《登飞来峰》)
⑤ ,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⑥落红不是无情物, 。(龚自珍《己亥杂诗》)
⑦ ,儿女共沾巾。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⑧ ,大渡桥横铁索寒。(毛泽东《七律·长征》
⑨僵卧孤村不自哀,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⑩山河破碎风飘絮, 。(文天祥《过零丁洋》)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在这深山中,半夜听到凄厉的狼嚎,让人毛骨悚然。
B.《奔跑吧兄弟》是一档收视率极高的大型户外竞技真人秀节目,播出时孤城寡人,很多人都守在电视机前观看。
C.从空中俯瞰,2010年广州亚运村建筑鳞次栉比,非常壮观。
D.这则广告把没有橘子汁的早餐比作没有阳光的日子,新颖独特,别具匠心。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昆虫学家法布尔把科学和文学巧妙地结合起来,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为我们刻画了一个绚丽多姿的昆虫世界。
B.为了避免类似问题不再发生,我们要加大管理力度。
C.那些成绩优秀的同学,大多善于及时发现和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D. 杜小康是否敢于在荒无人烟的芦苇荡接受磨难,是他战胜孤独的关键。
6.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填到横线处,正确的顺序应该是( )(3分)
暑假,我在浙江金华,游北山的双龙洞。 ……一路迎着溪流。入山大约5公里就来到双龙洞,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①山路盘曲而上。
②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
③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④出金华城大约5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
⑤山上沙土呈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
⑥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还是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A.④⑤⑥②③① B.①⑥②③⑤④ C.④①⑥②⑤③ D.③⑤⑥②①④
7.对下面这段话主要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成语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是汉语词汇系统中的精华。我们应该善待这份遗产。从较高层次的要求说,要积极研究它,挖掘它的深刻内涵,探讨如何在新的时代将它发扬光大。从较低层次的要求说,要正确的理解它,使用它。然而,我们许多人连这起码的要求也做不到,生活中误用成语的现象十分普遍。
A.成语是汉语词汇系统中的精华。
B.我们要正确的理解和使用成语。
C.生活中误用成语的现象十分普遍。
D.我们应该善待成语这份遗产。
二、阅读与赏析(32分)
(一)(4分)
山中留客 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①物态:景物的样子,这里指山中的景色。
8.首句中“弄”字有什么表达效果?(2分)
9.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
(二)(12分)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九岁,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客谢之。十二,试经为童子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疑朗匿年,劾问。朗曰:“朗之内外,累世长大,朗虽稚弱,无仰高之风,损①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监试者异之。后关东兵起,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居野王,近山险,欲徙居温。朗谓邵曰:“唇齿之喻,岂唯虞、虢②,温与野王即是也;今去彼而居此,是为避朝亡之期耳。且君,国人之望也,今寇未至而先徙,带山之县必驻,是摇动民之心而开奸宄③之原也,窃为郡内忧之。”邵不从。边山之民果乱,内徙,或为寇钞④。
年二十二,太祖辟为司空掾属,除成皋令,以病去,复为堂阳长。其治务宽惠,不行鞭杖,而民不犯禁。迁充州刺史,政化大行,百姓称之。虽在军旅,常粗衣恶食,俭以率下。建安二十二年,与夏侯悖、藏霸等征吴。到居巢,军士大疫,朗躬巡视,致医药。遇疾卒,时年四十七。
【注】①损:减少。 ②虞、虢:虞国和虢国。③宄(guǐ):坏人。④钞:掠夺。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①朗躬巡视 ②慢人亲者
③客谢之 ④除成皋令
11.下列句中的“之”与“唇齿之喻”中的“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朗之内外 B.至之市
C.吾欲辱之 D.心乐之
12.下列对人物的分析评价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司马朗少年时即能从容应对质疑,初露才华。
B.司马朗执政不靠刑罚而靠宽厚仁慈,百姓照样不犯法,很有人格魅力。
C.司马朗为了让军士以他为榜样,故意在军队中过着简朴的生活。
D.当军队出现瘟疫时,司马朗能体恤下属,亲自为军士送医送药。
13.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边山之民果乱,内徙,或为寇钞。
译:
②虽在军旅,常粗衣恶食,俭以率下。
译:
(三)(4分)
冬天,在院中,在很高很高的枯枝上,常蹲着一对硕大的乌鸦,连大嘴都是漆黑的。它们并不叫,呆呆地蹲着,居高临下地瞧着这忙碌的大城市,像两个孤独而寂寞的旁观者。现在,在北京,连乌鸦都久违了。
几十年前,我小的时候,老鸹是北京一景。清晨,成群飞向城外,在乡下地里觅食;黄昏,成群飞回城里,在城里类似万寿寺这种多树少人的深宫大院里过夜。数量之多,达到遮天的地步,一飞就是乌压压一大片,总有几百上千只,叫着闹着,给清冷的天际增添了一点无序的伴奏。它们很准时,人们按着它们飞出飞进的钟点劳作休息,倒真能起到生物钟的作用。我常为现在我院中的那两只大呆鸟感到难过,它们似乎已经没有了日升飞出日落飞回的习惯,大白天都蹲在城里无所事事,而且也不敢肆无忌惮地大叫,老鸹不老呱了,怪可怜的。
(节选自舒乙《都市精灵》)
14.赏析下面这一句子,体会情感。 (2分)
它们并不叫,呆呆地蹲着,居高临下地瞧着这忙碌的大城市,像两个孤独而寂寞的旁观者。
15.作者回忆小时候“老鸹是北京一景”的情形,有什么用意?(2分)
(四)(12分)
向泥土致敬
耿立
①人们说乡村是泥土做的,是啊,木镇的一切都在泥土上。木镇的人不识字,但不妨碍他们把泥土当作《圣经》,他们知道大地上的一切都是泥土给的,炊烟呼吸,鸡啄驴鸣,花草物种,这些只是“圣经”上不同的文字。
②如果说草的种子是汉语印制的,父亲能读懂;那村长折腾土地的脾气就是英文印制的,他读不懂。因为有时村长让大家种水稻,但却颗粒无收。父亲说我们这里的地寒,水稻是金贵喜暖的玩艺,泥土有脾气,你不要拗,种子也有脾气,你不要拗,你能把庄稼种到石板上?
③有时,我看到父亲在田埂上扛着锄头走,一遇到牛从对面思索着走过来,父亲就退后一步,虽不像西方的人把手捂着胸脯那样,但绝对的虔敬,如同除夕从祖坟上把先辈的神灵请回过年一样。父亲相信牛和人一样,离头三尺的地方有神灵。
④父亲的手,虽然如树皮一样皱褶苍老,有点变形,条条青筋如蚯蚓,但有着泥土的温暖,我一握的时候,就感觉像庄稼的汁液传到我的血管,这是泥土的温度。这样的手在泥土里绝对灵活,他锄地时,绝对不伤害庄稼,而对草,也是尽量照顾,只要和和庄稼和谐相处,父亲是不会对草痛下杀手的。
⑤父亲年老了,手指有时不太灵便,有一年惊蛰后,他在麦田松土的时候,不小心把一根在泥土下路过的蚯蚓斩断了,父亲内疚喃喃:这怎么好,这怎么好。父亲停下手,拿眼睛乜斜看我一下,从兜里掏出一枝卷烟,咝咝地吸着。然后闭上眼睛,他说出了令我吃惊的话:让我装死一会。这是在推己及物想像蚯蚓的痛吗?
⑥即使冬令时节,父亲也闲不住。他会和叫做家贼的麻雀对话,有时就撒出一些苞谷给这些小家伙,作为对它们一年来在窗前恪尽职守叫醒农人的犒赏。有时父亲要在阳光晴好的时候堆粪翻粪晒粪,这是对泥土的滋补。你想他们陪伴着小麦走了一春,陪伴着苞谷走了夏季秋季,如今到了该歇息的时候,就如女人产后要吃红皮鸡蛋喝红糖水。父亲还会到田地里去,他像逡巡的士兵,把泥土里的瓦块、砖头了剔除了,怕这些骨头硌着睡眠的泥土,怕在地里漫游的小动物们闪了腰,怕来年开春撞坏了犁耙。父亲心里最清楚,土地糊弄不得,土地和人是兄弟,多少辈子都比邻而居,对别人好也是对自己好。
⑦从地里回来的父亲脸上有一块泥巴,母亲想用手抠下,又想卷起衣襟擦,父亲招呼了一下说不用了——父亲羞涩了,但母亲的亲昵是对劳作的一种尊重,泥土在脸上怎么了?有时米粒和碎馍掉到地上,父亲拾起吹一下,或者母亲用衣襟擦一下,就填到嘴里。泥巴在父亲的脸上,不就是土地的徽章么?作为对一辈子的老邻居的奖赏,是否在父亲的脸上撒一把草籽,用洗脸水一浇就能发芽?诗人雅姆说:
如果脸上有泥的人从对面走来
要脱帽致敬先让他们过去
⑧是啊,我们什么时候,对有泥的人有过足够的尊重呢?我们向泥土敬个礼吧。
(选自《散文》2012年第3期,有删改)
16.通读全文,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出“父亲”敬重泥土及其生灵的表现。(2分)
17.文章第⑥自然段画横线句子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加以赏析。(4分)
18.你如何理解第⑦自然段中“泥巴在父亲的脸上,不就是土地的徽章么”这句话?(3分)
19.联系全文回答,我们为什么要向泥土敬个礼?(3分)
三、表达与交流
20.作文(40分)
找回同学赠送的一张贺卡,是珍藏一份友谊;找回妈妈织的一件毛衣,是温存一份感动;找回登山的一个脚印,是坚守一种信念;找回儿时伙伴嬉戏的一张笑脸,是呼唤一种童心······我们在寻找中不断回味,捡拾起曾经的美好。
请以“找回 ”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将标题补充完整。
②不少于600字
③不得出现真实学校、姓名。
4. B
5. C
6. C
7. D
8.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写出了山林春光明媚、生机勃勃的美好景象。
9.表达了作者对山林的喜爱之情和对客人的挽留之意。
10. ①躬:亲自。 ②满慢:怠慢。③谢:道歉。④除:提拔
11. A
12. C
13. ①沿山的居民果然大乱,(纷纷)向内迁徙,有的被强盗掠夺(抢掠)。(得分点:“果”、“内”、“或”、“为”)
②即使在军营中,他常常穿简陋的衣服吃着粗劣的食物,用节俭的行为给士兵做表率。(得分点:“虽”、“粗衣”、“ 恶食”)
14.拟人的手法描写乌鸦的神态,面对这“忙碌的大城市”似乎已经失去了大叫的兴致,变现出对现代都市的针砭之意。可结合“呆呆”、“居高临下”、“孤独而寂寞”分析
15作者回忆小时候“老鸹是北京一景”的情形,意在突出现在老鸹在北京已经很稀有这样一个事实,它们已构不成北京的一个景致,作者为此感到非常的可惜。.
16. ①懂得泥土和种子有牛脾气“不要拗”;②与牛相遇时虔敬地后退避让;③不对草们痛下杀手;④误斩蚯蚓后深感内疚;⑤撒些苞谷给麻雀作犒赏;⑥用粪滋补泥土;⑦剔除泥土里的瓦块、砖头;⑧拾起米粒和碎馍,吹一下就填到嘴里。(每点0.5分,概括出4点)
17.(4分)示例:运用比喻修辞,将“父亲”比作逡巡的士兵,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父亲清除田间杂物时认真、仔细的神情。或: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泥土地、小动物以人的情态,活泼生动,富有情趣。或:运用排比修辞,父亲的连续三个“怕”,强烈地表达出父亲对土地及其生灵的关切之情(每个修辞各2分)
18.(3分)①父亲不嫌脸睥泥巴脏,反而将其当作农人的一种荣耀;②父亲脸上泥巴也是土地对父亲的一种特别奖赏;③这句话表现了父亲对泥土的无比尊重以及他和土地之间如同兄弟、邻居一样的亲密关系。
19.(3分)大地上的一切都是泥土给的,她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1分)土地上的人农人更具有淳朴宽厚、钟情于土地、热爱劳作的优秀品质。(1分,说出其中一点品质即可)向泥土致敬,就是向滋养我们的土壤和勤劳善良的人民致敬。(1分)(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