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课后素养训练(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课后素养训练(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11 00:42: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一、选择题
1.据统计,1965年西藏自治区的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干部仅7 600余人,到2014年年底,西藏全区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干部达10万余人,占全区干部总数的70%。这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A.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
B.推动了民族平等的实现
C.实现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共同繁荣
D.促进了祖国统一的大业
2.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不同的地方管理政策(如下表),其体现的共同政治理念是(  )
时间 政策 名称
1947年5月 设立民族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1980年3月 设立经济特区 深圳特区
1997年7月 设立特别行政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
A.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促发展
B.搁置分歧,民族利益至上
C.独立自主,主权毋庸置疑
D.因地制宜,民族平等共繁荣
3.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将宪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表述,修改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这体现了我国(  )
A.国家宪法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提
B.政府重视发展和完善民族关系
C.明确提出了民族平等与团结原则
D.以立法形式确保民族自治实施
4.下图是内蒙银行发行的二百元面值的纸币的正面和反面,它的正上方是“内蒙银行”四个字,两侧是“内蒙各族县、公私款项通用”的字样,正下方是“中华民国三十六年印”。反面是蒙文,币制200元和“1947”,这种纸币(  )
A.属于国民政府认可的法币
B.见证了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胜利
C.国民革命时期在全国流通
D.抗战胜利提供了物质保障
5.“(它)秉承了秦王朝以来直至中华民国时期‘因俗而治’的治边思想和传统,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变革和发展中具有崭新的生命力和极强的活力。”这里的“它”(  )
A.发挥了窗口和试验田的作用
B.满足了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愿望
C.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D.开创了民主统一战线的新局面
6.1941年公布的《陕甘宁边区各级参政会选举条例》,不仅规定凡居住边区境内年满十八周岁的人民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而且具体规定十名以上的少数民族居民,可选出一名乡市参议员,一百名以上的少数民族居民,可选出一名边区参议员。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A.完善制度构建提高执政能力
B.激发少数民族革命意识
C.抵制国民政府破坏民族团结
D.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7.根据我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自治权要以不违背我国宪法和法律的基本原则为前提,在此基础上根据地方实际采取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这表明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  )
A.是中央领导下的地方自治  
B.强调权利与义务统一
C.是符合国情的民族政策
D.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力
8.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全面正确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对此说法正确的是(  )
A.民族区域自治在新中国成立后才开始实行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层民主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各民族共同繁荣
9.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围绕革命中心任务,结合少数民族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提出了实行民族自治的思想。这表明(  )
A.民族区域自治实践不断拓展
B.民族民主革命重心实现了转移
C.党内的“左”倾错误已被清除
D.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新成果
10.1965年9月,西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隆重举行。出席大会的代表共有301人,其中藏族代表226人,其他少数民族的代表16人,少数民族代表人数占代表总数的80%以上。这表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A.实现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
B.消灭了数千年的农奴制度
C.实现了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D.实现了西藏地区的改革
11.随着民族自治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些自治县相继达到了国务院设定的设市标准。由此,当地少数民族的干部群众纷纷要求在宪法中增加“民族自治市”的条文,这一要求(  )
A.成为中国法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B.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启迪作用
C.表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
D.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
12.198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明确规定了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的自治权和上级国家机关对民族自治地方的职责,规定了民族自治地方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以及民族自治地方内的民族关系。据此可知,该法律的颁布(  )
A.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式确立
B.为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C.进一步完善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体现了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追求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雍正五年十二月)谕兵部:向来云贵川广以及楚省各土司,僻在边隅,肆为不法,扰害地方,剽掠行旅,且彼此互相仇杀,争夺不休。而于所辖苗蛮,尤复任意残害,草菅民命,罪恶多端,不可悉数。是以朕命各省督抚等悉心筹画,可否令其改土归流,各遵王化。
——《世宗宪皇帝实录·卷六十四》
材料二 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修正案。……对于一贯积极主张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少数民族利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来说,能够在基本法中鲜明地提出民族自治区域要对内实行各族居民在政治权利上的平等、对外加入全国统一的经济体系和市场,并且提出促使少数民族吸收国家主流文化的主张,不啻为一个革命性的变化。
——王柯《国民国家与民族问题——
关于中国近代以来民族问题的历史思考》
(1)依据材料一,概括雍正帝实行“改土归流”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分析我国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意义。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一、选择题
1.据统计,1965年西藏自治区的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干部仅7 600余人,到2014年年底,西藏全区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干部达10万余人,占全区干部总数的70%。这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A.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
B.推动了民族平等的实现
C.实现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共同繁荣
D.促进了祖国统一的大业
A [西藏全区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干部占全区干部总数的多数,反映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少数民族当家作主,与民族平等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少数民族当家作主,与民族共同繁荣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少数民族当家作主,与祖国统一无关,故D项错误。]
2.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不同的地方管理政策(如下表),其体现的共同政治理念是(  )
时间 政策 名称
1947年5月 设立民族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1980年3月 设立经济特区 深圳特区
1997年7月 设立特别行政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
A.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促发展
B.搁置分歧,民族利益至上
C.独立自主,主权毋庸置疑
D.因地制宜,民族平等共繁荣
A [民族自治区从中国历史出发,结合各民族发展实际情况,为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而设立,体现了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经济特区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出发,选择具有地理、资源等优势条件的地区,国家结合国内外实际给予特殊政策而设立,同样体现了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特别行政区是考虑到主权回归与港澳顺利过渡、和谐发展等目标均能实现的背景下设立的,也蕴含着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故A项正确。]
3.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将宪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表述,修改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这体现了我国(  )
A.国家宪法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提
B.政府重视发展和完善民族关系
C.明确提出了民族平等与团结原则
D.以立法形式确保民族自治实施
B [由材料“将宪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表述,修改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可知,我国政府非常重视发展和完善民族关系,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故选B项;材料并未强调宪法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之间的关系,无法得出A项结论,排除;民族平等与团结的原则在1954年宪法中就已明确提出,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中国在1954年就以立法形式确保了民族自治的实施,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4.下图是内蒙银行发行的二百元面值的纸币的正面和反面,它的正上方是“内蒙银行”四个字,两侧是“内蒙各族县、公私款项通用”的字样,正下方是“中华民国三十六年印”。反面是蒙文,币制200元和“1947”,这种纸币(  )
A.属于国民政府认可的法币
B.见证了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胜利
C.国民革命时期在全国流通
D.抗战胜利提供了物质保障
B [民国三十六年是1947年,这一年中国共产党党员乌兰夫领导组建内蒙古自治政府,被选为主席,其发行的纸币能够流通,意味着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胜利,B项正确;内蒙银行发行的纸币不是法币,排除A项;国民革命在1927年就已经结束,排除C项;抗战在1945年就已经结束,排除D项。]
5.“(它)秉承了秦王朝以来直至中华民国时期‘因俗而治’的治边思想和传统,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变革和发展中具有崭新的生命力和极强的活力。”这里的“它”(  )
A.发挥了窗口和试验田的作用
B.满足了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愿望
C.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D.开创了民主统一战线的新局面
C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它)秉承了秦王朝以来直至中华民国时期‘因俗而治’的治边思想和传统,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变革和发展中具有崭新的生命力和极强的活力”说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该制度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故C项正确。]
6.1941年公布的《陕甘宁边区各级参政会选举条例》,不仅规定凡居住边区境内年满十八周岁的人民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而且具体规定十名以上的少数民族居民,可选出一名乡市参议员,一百名以上的少数民族居民,可选出一名边区参议员。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A.完善制度构建提高执政能力
B.激发少数民族革命意识
C.抵制国民政府破坏民族团结
D.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 [根据材料“1941年”可知,这一做法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放宽少数民族居民参政的条件,目的是激发少数民族的革命意识,故选B项;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尚未成为执政党,不存在提高执政能力的说法,排除A项;材料中的做法是放宽少数民族居民参政的条件,吸引其积极参政,与民族团结无关,排除C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才逐渐确立起来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7.根据我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自治权要以不违背我国宪法和法律的基本原则为前提,在此基础上根据地方实际采取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这表明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  )
A.是中央领导下的地方自治  
B.强调权利与义务统一
C.是符合国情的民族政策
D.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力
A [由材料可知,根据我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民族自治地区的自治权应以不违背我国宪法和法律的基本原则为前提而实行,这说明现代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央政府统一领导下的地方自治制度,故选A项;B、C两项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民族区域自治不同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不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力,故D项错误。]
8.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全面正确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对此说法正确的是(  )
A.民族区域自治在新中国成立后才开始实行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层民主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各民族共同繁荣
D [根据材料“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各民族共同繁荣,故D项正确;民族区域自治在新中国成立前已经实行,故A项排除;我国的基层民主制度不包含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故B项排除;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故C项排除。]
9.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围绕革命中心任务,结合少数民族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提出了实行民族自治的思想。这表明(  )
A.民族区域自治实践不断拓展
B.民族民主革命重心实现了转移
C.党内的“左”倾错误已被清除
D.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新成果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长征途中……提出了实行民族自治的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长征发生于1934—1936年,这一时期尚未进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践,故A项错误;B项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党内的‘左’倾错误已被清除”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中国共产党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围绕革命中心任务,结合少数民族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提出了实行民族自治的思想”,可知这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取得的新成果,故D项正确。
10.1965年9月,西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隆重举行。出席大会的代表共有301人,其中藏族代表226人,其他少数民族的代表16人,少数民族代表人数占代表总数的80%以上。这表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A.实现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
B.消灭了数千年的农奴制度
C.实现了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D.实现了西藏地区的改革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出席大会的代表共有301人,其中藏族代表226人,其他少数民族的代表16人,少数民族代表人数占代表总数的80%以上”,可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实现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故A项正确;题干材料未体现出农奴制度的废除,故排除B项;题干材料未体现出实现了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故排除C项;题干材料与西藏的改革无关,故排除D项。
11.随着民族自治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些自治县相继达到了国务院设定的设市标准。由此,当地少数民族的干部群众纷纷要求在宪法中增加“民族自治市”的条文,这一要求(  )
A.成为中国法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B.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启迪作用
C.表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
D.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
解析:A项强调的是法制,与题干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根据题干材料“当地少数民族的干部群众纷纷要求在宪法中增加‘民族自治市’的条文”,可知这一要求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启迪作用,故B项正确;C项在题干材料中并未体现,故排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已经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故排除D项。
12.198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明确规定了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的自治权和上级国家机关对民族自治地方的职责,规定了民族自治地方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以及民族自治地方内的民族关系。据此可知,该法律的颁布(  )
A.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式确立
B.为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C.进一步完善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体现了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追求
解析:题干材料“明确规定了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的自治权和上级国家机关对民族自治地方的职责,规定了民族自治地方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以及民族自治地方内的民族关系”表明该法律的颁布进一步完善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故C项正确;A、B、D三项在题干材料中并未体现,故排除。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雍正五年十二月)谕兵部:向来云贵川广以及楚省各土司,僻在边隅,肆为不法,扰害地方,剽掠行旅,且彼此互相仇杀,争夺不休。而于所辖苗蛮,尤复任意残害,草菅民命,罪恶多端,不可悉数。是以朕命各省督抚等悉心筹画,可否令其改土归流,各遵王化。
——《世宗宪皇帝实录·卷六十四》
材料二 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修正案。……对于一贯积极主张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少数民族利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来说,能够在基本法中鲜明地提出民族自治区域要对内实行各族居民在政治权利上的平等、对外加入全国统一的经济体系和市场,并且提出促使少数民族吸收国家主流文化的主张,不啻为一个革命性的变化。
——王柯《国民国家与民族问题——
关于中国近代以来民族问题的历史思考》
(1)依据材料一,概括雍正帝实行“改土归流”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分析我国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意义。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肆为不法,扰害地方,剽掠行旅,且彼此互相仇杀,争夺不休”“草菅民命,罪恶多端,不可悉数”等信息从加强中央集权的角度归纳。第(2)问,根据材料二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回答。
[答案] (1)原因:土司残害所辖人民,扰乱地方秩序;为加强中央集权,推行中央政令。
(2)经济上有利于形成全国统一市场,加速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政治上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文化上有利于加强对多元一体文化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