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画家凡·高 教学设计 小学美术人美版四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7.画家凡·高 教学设计 小学美术人美版四年级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美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24-07-10 22:27: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小学美术人美版(四)年级下册《画家凡高》
教材分析
《画家凡·高》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画家凡·高曲折短暂的一生、数量惊人的艺术作品,使他成为一个传奇般的人物。通过欣赏凡·高的作品,引导学生近距离感受艺术大师的精神:刻苦、执着、积极探索、充满激情……启发学生去思考、感悟画家的内心世界。本课重点分析《吃马铃薯的人》和《星月夜》,以此来总结梵高所有作品的绘画特点:热情、执着、勤奋、创新、流动、奔放、光亮、明快、阴郁等,学习从了解画家开始, 感受画家在创作作品时,受所处时代和环境的影响,因而形成不同的绘画风格,教会学生以画家为专题进行欣赏的方法。只有深入了解画家,才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其美术作品的真正含义。
学情分析
本学段的学生已经在前一阶段的学习中欣赏过数位中外画家的作品,对绘画题材、绘画形式及风格有了初步的认识,而且也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自主搜集资料的能力。但本课首次出现以画家为专题进行的欣赏活动,学生在领悟、理解、和文化艺术的积累上还需要教师逐步搭建欣赏评述的阶梯,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方法,帮助他们开展专题性欣赏学习。
鉴于学生为四年级下册的孩子们,掌握有一定的知识,对于美丑有一些自己的选择能力。教师需要在本课中做的是讲解梵高的生平,并将他的遭遇结合到对绘画作品的讲解,从而延伸到绘画特点。
教学目标
1.了解凡·高生平及绘画风格,从多角度欣赏、认识凡·高的艺术作品。知道如何对一名画家及其作品进行专题性研究,并试写评述词。
2.学生在观察、描述、分析的过程中,利用课前调查、对比观察、 小组合作基础上的自主探究式学习的方法,进行专题欣赏学习。
3.学生在愉快的欣赏过程中,感受并学习画家凡·高对艺术热情、执着、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了解画家凡·高的生平,认识画家的绘画风格,用语言或文字等方式表达自己对作品的认识与感受。
教学难点:感受作品的思想内涵,从内容、色彩、笔触等方面表达自己对作品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谈话导入:有一位画家就善于运用富有变化的笔触和鲜艳的色彩来表现情感,让我们一起来认识画家凡·高。
作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艺术家之一,梵高也可能是最容易被误解的人。
评价一名偶像的潜力,大家会用三个方面概括,美、强、惨。凡·高,几次失业,生平皆靠家人救济,色彩功力近乎神技,画面只截取人世间最美的感情与风景,这样的简历足以傲视众多明星艺术家。
天才、偏执、疯狂、穷困、绝望、孤独是这个世界贴在他身上的标签。
Ppt呈现梵高的生平简介讲解:
文森特·威廉·梵高(1853-1890),荷兰后印象派画家。出生于荷兰一个新教牧师之家,24岁之前,曾在海牙、伦敦、巴黎等地的画店当店员。后来成为传教士,由于同情和支持穷苦矿工的要求而被解职,在度过了一段极度失望和贫困的生活后,他决定在艺术的探求中完成自我的解脱。1880年以后,他到处求学,向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求教,向荷兰风景画家安东·莫夫学画,但最后还是决定自学,他克服种种困难,努力按自己的认识表现世界。1890年7月,他在精神错乱中开枪自杀,年仅37岁。
在梵高去世之后,他的作品,《星夜》、《向日葵》、《有乌鸦的麦田》等,已跻身于全球最著名、广为人知与珍贵的艺术作品的行列。
师:这位世界上最伟大的画家之一,生前没有卖出任何一幅作品,不到两个月便与好友分道扬镳;在人生的最后两月,他辗转于各处精神病院,并用一把左轮手枪缓慢地、痛苦地结束了生命。
(设计意图:通过凡·高作品受欢迎的状况,以及他的人生标签引发悬念,引起学生好奇。并设置情境,通过信件来深入了解画家身份。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对梵高的认识,激发兴趣。并引发课题。)
二、自主探究
第一封信:
赏析《吃马铃薯的人》画面内容、色调、情感。
该画作是梵高在北布拉班特居住时的作品,也是画家自认为其最好的作品。总之,作品努力描绘农民的原始与纯粹,描绘着那时的乡村生活。像动物那样,他们生活在未被破坏的协调中,自然的环境,那是文森特·威廉·梵高所羡慕的。
师生总结早期作品在色彩、线条、情感上的特点。
热情、执着、勤奋、明快。
第二封信:
1.赏析《唐吉老爹》、《向日葵》。揭示画家身份。
2.具体分析《向日葵》的色彩、笔触、情感。
3.师生总结中期作品在色彩、线条、情感上的特点。
创新、流动、奔放、光亮
第三封信:
1.赏析《割耳后的自画像》。
2.赏析《星月夜》的线条、色彩等。并通过“画一画”小体验深入感受其特点。
梵·高通过这幅画作不是想用浩瀚的宇宙来反衬出人类的渺小,令人类生出畏惧之心,而是传达出一种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天空中飞卷的星云,好像在旋转着跳舞,好像鲜花一样怒放,那柔韧的枝条虽然力量微薄,却无畏地抽向天空。而直上云端的巨大柏树,形如一团黑色的火舌,不屈地奋力伸展着枝叶。传达出作者内心的苦闷和忧郁。也表现出人类的挣扎与奋斗。
3.赏析《奥维教堂》,更具体的感受凡·高内心的情感。
4.师生总结晚期作品在色彩、线条、情感上的特点。
5.讲述凡高生命最后的三天,并欣赏《麦田里的乌鸦》。
三、艺术实践
“写给凡·高的一封信”:学生以回信的形式,选择凡·高某一时期的作品进行赏析,撰写50字左右的评述文。
四、展示评价
学生上台朗读自己写给凡·高的回信,学生之间进行自评互评,而后教师进行评价。
五、拓展延伸
1.介绍凡高对后世的影响。
在梵高去世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在我们的课堂上,我们不必过于纠结梵高离开这个世界的原因,我们应该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他留给我们如此巨多绚丽的美好。
2.观看影视片段:凡·高来到现代,看到自己的画作现状以及听到后人对自己评价的反应。
六、课堂总结
“我心藏瑰宝灿烂如歌,唯有画作可为我吟唱”。凡·高为世界留下了璀璨的色彩和炙热的情感,他的故事深深打动着我们每一个人。通过了解他的故事、欣赏他的作品,在孩子的心灵里种下一颗美的种子,也许在不远的未来,它们便会开出美丽热烈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