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第4课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1.背景:新中国成立初,我国工业水平很低,基础薄弱,而且门类不全。
2.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3.基本任务
(1)集中主要力量发展 ,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2)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
(3)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重工业
第一个五年计划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相应地发展其他产业,并不是片面地发展重工业。
4.主要成就——“一、二、三、四”
一大桥 1957年建成 长江大桥
二铁路 新建宝成、鹰厦等铁路
三公路 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
四工厂 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
武汉
5.结果: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绝大部分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
6.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 迈进。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1)时间、地点: 年9月在北京召开。
(2)内容
①通过了《 》,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工业化
1954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②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为副主席,刘少奇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决定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3)意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 的确立。
2.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
建设奠定了基础。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民主政治
1.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它结束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临时宪法作用。
2.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1.如图反映的经济建设成就是我国工业发展史上的奇迹之一,使长春市成为我国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业城市。该成就出现于( )
A.20世纪50年代
B.20世纪60年代
C.20世纪70年代
D.20世纪80年代
A
2.从“一五”计划到“十四五”规划,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坚持不懈、与时俱进地编制实施计划(规划)。“一五”计划实施的重点是( )
A.发展轻工业、商业
B.发展农业
C.培养建设人才
D.发展重工业
D
3.下图用来说明我国“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 )
A.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B.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C.宣告了新民主主义制度的确立
D.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专政政权
A
4.(2022青岛改编)徐特立是中国革命家和教育家,被尊为“延安五老”之一。下图是他1954年参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代表证。通过此次会议,他可以见证( )
A.《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代国歌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通过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通过
C
5.下面是我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代表来源及人数比例统计表(部分),据此可得出( )
D
项目 中共 党员 民主 党派 无党 派 工人 农民 解放 军 归国 华侨 少数 民族 妇女
人数 668 274 284 100 63 60 30 177 147
比例 54.84 % 22.85 % 23.16 % 8.16 % 5.14 % 4.89 % 2.54 % 14.43 % 11.99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直接民主性质
B.人民代表主要由政府推选产生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一穷二白]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 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统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成就瞩目]
材料二 “一五”计划时期我国各部门投资比例表
部门 重工业 农林水利 交通运输 文化教育 其他
投资比例 58.2% 7.6% 19.5% 7.2% 7.5%
(1)根据材料一概括当时中国的经济状况。
(2)材料二表明“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国民经济投资的重点是什么 请你列举“一五”计划中该部门取得的成就一例。
(3)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取得巨大成就有什么 意义。
答案:(1)工业水平很低,基础薄弱。
(2)重工业。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举一例即可)
(3)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7.(跨学科·地理)下图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观察图片可知我国( )
A.新建铁路主要集中在东南地区
B.建成了通往西藏的第一条铁路
C.已建成遍及全国的铁路交通网
D.重工业呈现重点分布的特点
D
8.(2022雅安)下表为1957年我国部分行业产量情况,表中信息说明我国( )
A
项目 产量 比1952年增长
钢产量 535万吨 296%
原煤产量 1.31亿吨 98.5%
发电量 193亿千瓦时 164%
粮食产量 1.95亿吨 19%
棉花产量 164万吨 26%
A.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
B.建立了门类齐全的工业
C.农轻重的比例协调发展
D.农业生产实现了专业化
9.(2023安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对经济、文教卫生的基本建设投资达493亿元,超过计划15.3%。棉布的销售量在1950年是5 647万匹,到1956年达到了 17 700万匹,同时食糖早在1955年就比经济恢复时期增加了163%。这说明第一个五年计划( )
A.努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B.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C.贯彻优先发展轻工业战略
D.实现了文教卫生现代化
A
10.1954年9月,代表们走进了会场一起讨论问题。他们从车床边来,从田地里来,从矿井来,从海岸防哨来……同他们所爱戴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一起,商议国家大事。由此可知( )
A.代表们参加政治协商会议
B.出席会议的主要是工农代表
C.会议确立了我国基本政治制度
D.会议的代表具有广泛性
D
11.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制定过程中,毛泽东要求中央政治局委员参考以下文献。这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 )
D
国家或地区 主要文献
苏俄(联) 1918年苏俄宪法、1936年苏联宪法
欧洲 罗马尼亚、波兰、德国、法国等国宪法
中国 1923年曹锟宪法、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
A.沿袭了中国近代宪法的精神
B.以东欧宪法为主要依据
C.主要借鉴西方国家法制思想
D.体现了开放的国际视野
12.饱经风霜的新中国已经走过了70多个春秋,回首70多年来共和国不平凡的复兴之路,引发我们深深的思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与印度、美国的钢产量和发电量的比较
项目 中国 (1952年 产量) 印度 (1950年 产量) 美国
(1950年
产量)
钢产量 (人均) 2.37千克 4千克 538.3千克
发电量 (人均) 2.76千瓦时 10.9 千瓦时 2 949
千瓦时
材料二 经过五年经济建设,不仅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52年的 41.5% 提高到1957年的56.5%,而且工业生产水平和技术水平也有明显提高。1957年我国钢材自给率达到86%,机械设备自给率达到60%以上。1957年与1952年相比,工人劳动生产率提高了52%,12个工业部门的产品成本降低29%。
——郭德宏、王海光、韩钢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也加紧进行。1954年6月,宪法草案提交全国人民公开讨论,全国有1.5亿人参加了讨论,提出了118万条修改和补充意见。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大会根据这些意见,对宪法草案进行了认真的修改……
(1)材料一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我国怎样的经济状况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五年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这一时期我国在交通领域的成就。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过程具有怎样的特点。根据所学知识,指出这部宪法的性质。
答案:(1)当时我国还是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很低,基础薄弱。
(2)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工业生产水平和技术水平也有明显提高。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新建宝成、鹰厦等铁路。
(3)参与群众多,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4)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一五”计划实施与“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召开”之间有何联系。
答案:(4)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召开为“一五”计划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政治保障,“一五”计划的实施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召开提供了经济条件(或经济建设促进民主政治建设,民主政治建设又能为经济建设提供良好的政治环境;或写出二者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也可)。
13.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这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发展奠定了初步基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共中央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是为了尽快改变旧中国重工业严重落后的状况。旧中国经济结构畸形,1949年轻工业产值占整个工业的70%以上,而重工业所占比重则不到30%。重工业门类残缺不全,多数是采矿业或生产初级原料的工厂,除了一些从事修理和装配的工厂外,没有自己独立的机器制造业。这种畸形状态,严重制约和妨碍着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材料二 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国被迫卷入与美国的直接军事对抗,从而面临着巨大的军事威胁。这种严峻的国际环境,迫切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优先发展军事工业和作为军事工业基础的重工业。对此,周恩来曾作出具体说明:“有了重工业以后,才能使国防现代化。经过抗美援朝战争,我们的国防力量强大起来了。可是,我们还不能制造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门高级的炮。在运输上,我们自己还不能制造一辆汽车。”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叶扬兵
《论“一五”时期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经济结构的状况。根据材料二,归纳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答案:(1)状况:经济结构畸形,重工业落后且门类残缺不全。原因:抗美援朝战争加速了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的形成。
(2)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一、材料二中提取信息,自拟一个论题并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
答案:(2)(示例)论题:国内情况和世界形势是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基本依据。
论述:国内情况是旧中国的重工业非常落后且门类残缺不全,严重制约工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国际上,新中国成立后,遭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国被迫卷入与美国的直接军事对抗,从而面临着巨大的军事威胁。
结论:优先发展重工业是正确的选择,我国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共27张PPT)
第5课 三大改造
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1.农业合作化
(1)原因:土地改革以后,农业分散经营,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农民有进行互助合作的要求。
(2)方式:引导农民参加 ,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3)结果: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2.手工业合作化:引导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农业生产合作社
二、公私合营
1.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目的:使私有制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2)形式:公私合营。
(3)创举: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 政策,实现了
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2.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1)结果:到 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赎买
和平
1956
(2)对三大改造的评价
①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 转变。
②意义: 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③不足:后期存在着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公有制
社会主义
1.阅读下表,1955年、1956年我国粮食总产量逐年大幅度提高的主要原因最有可能是新中国成立后( )
中国粮食总产量变化情况表(部分)
A
年份 1949 1953 1954 1955 1956
产量(亿吨) 1.13 1.66 1.69 1.83 1.92
A.掀起了农业合作化的高潮 B.建立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C.掀起了公私合营的高潮 D.进行了土地改革
2.1956年,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推动这一过程快速发展的直接因素是( )
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召开
B.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推动
C.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出现高潮
D.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B
3.“企业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改变,这在世界上早已出现过,但采用这样一种和平方法使全国工商界如此兴高采烈来接受这种改变,则是史无前例的,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其中“和平方法”指的是( )
A.公私合营
B.赎买政策
C.无偿没收
D.实行股份制
B
4.下图反映了我国某时期公私经济成分比例。与此现象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土地改革全部完成
B.农业合作化运动开展
C.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D.国民经济调整到位
C
5.下图所示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性质的三次变化,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中③处对应的是( )
A.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B.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D.土地改革的顺利完成
A
6.“长鞭呀,那个一呀甩,啪啪地响哎……沿着社会主义大道奔前方……”反映了人民满怀豪情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喜悦心情。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喜看稻菽千重浪]
材料一
图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
图二 农民申请加入农
业生产合作社
(1)材料一中两幅图片分别出现于哪一历史时期 由图一到图二可以看出土地所有制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答案:(1)图一:土地改革时期;图二:三大改造时期。由农民土地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笑迎携手日月新]
材料二 清康熙二年(1663年),张小泉剪刀始创于杭州,传统民用剪刀是张小泉的起家产品。它靠磨工精细、刃口锋利等十大特点称雄制剪业。当历史的时针指在1953年时,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开始了,原先的小作坊全部统一在一起,成立了一个制剪生产合作社。1956年,张小泉剪刀厂诞生。
(2)我国是如何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 手工业改造的实质是什么
答案:(2)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 有制。
[顺应趋势谱新篇]
材料三 唐山启新水泥厂工人庆祝公私合营的场景
(3)材料三反映的是我国哪一历史事件 这一事件过程中产生了哪一
创举
答案:(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赎买政策。
7.(2023陕西)下图是1955年创作的年画《拖拉机到咱社来代耕了》。该作品反映了( )
A.打土豪,分田地,开展土地革命
B.农业合作化的现实成果
C.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
D.《中国土地法大纲》的颁布
B
8.1954年底,我国手工业合作组织达到4.17万个,当年产值11.7亿元,相当于1953年产值的2.3倍。到1956年,全国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已有10多万个,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这表明
( )
A.国民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B.公私合营取得显著成效
C.手工业合作化适应了生产发展
D.“一五”计划进展顺利
C
9.(2022扬州)1956年,全国手工业工人代表、雕刻家杨士惠在献给毛主席的喜报信中写道:“毛主席、共产党指出了合作化的方向,给我们开辟了光明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这突出表现了( )
A.获得民族独立的自豪
B.对人民当家作主的骄傲
C.实现公私合营的喜悦
D.对中国发展道路的认同
D
10.《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56年)》中写道:“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引起了‘政治形势的根本变化’。”下列对“政治形势的根本变化”理解正确的是( )
A.中国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B.新中国工业化建设的号角已经吹响
C.封建剥削土地制度被彻底摧毁
D.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D
11.“本来一个人一天切30斤羊肉,切得很薄,合营后要求提高效率,每天切50斤,结果只好切得厚一些。羊肉老了厚了,也就不如原来的好吃了。”该材料反映了公私合营( )
A.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
B.大大提高商品供应量
C.一定程度上存在弊端
D.推动了国民经济发展
C
12.三大改造在理论上与实践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的社会变革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土地改革后,农村经济基本上还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劳动生产率低下,假如任其自由发展,可能会导致农村贫富两极分化。如果不引导农民走组织起来的路,不仅不能改善农民的生活,而且农村也不可能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商品、粮食、轻工业原料等条件。
——《历史纵横》
材料二 公私合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上海制药工业有了很大的发展。绝大部分的西药原料,我们都能自己生产了。……现在各种磺胺类的原料药,不但上海自己能够制造,供应国内有余,还大量出口远销国外。
——陈铭珊《回忆企业公私合营前后》
材料三 根据中国特点,用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与和平赎买政策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用逐步过渡的形式改造个体农业和个体手工业,在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使社会生产力继续得到发展,广大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独特创造。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的全面确立,是我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成为新中国一切进步和发展的基础。
——江泽民《在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1993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为什么要“引导农民走组织起来的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条“路”是指什么。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上海制药工业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实现发展的原因。
答案:(1)原因:为了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避免农村贫富分化加剧,改善农民生活,促进工业发展。“路”:1953年开始,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农业合作化道路。
(2)表现:药品的国产化程度提高;药品供应充足;药品原料实现出口。原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五”计划的实施。
(3)根据材料三归纳三大改造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三大改造的历史意义。
答案:(3)特点: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新改造形式(如“用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与和平赎买的方式进行改造,逐步过渡”);既改造又发展(改造的同时发展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历史意义: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答出“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即可)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种有计划的大量增产的要求和小农经济分散私有的性质以及农业技术的落后性质之间的矛盾是越来越明显了,困难越来越多了。这是两个带根本性质的矛盾。解决这些矛盾的第一个方针,就是实行社会革命,即农业合作化,就必须把劳动农民个人所有制逐步过渡到集体所有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第二个方针,就是实行技术革命,即在农业中逐步使用机器和实行其他技术改革。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
材料二 手工业合作社的规模,一般的一百人左右为宜,有的也可以几百人,有的也可以几十人……组织铁、木业合作社为农业生产服务,下乡修理农具,这个办法很好,农民一定欢迎。中国手工业几千年来就有这样做的。组织合作社以后,提高了技术,就能更好地为农民服务。
——《毛泽东文集》
经济形态 1952年 1956年
全民所有制经济 19.1% 32.2%
集体所有制经济 1.5% 53.4%
公私合营经济 0.7% 7.3%
私营资本主义经济 6.9% 0
个体经济 71.8% 7.1%
材料三
材料四 在1955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以及对手工业和个体工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以致长期遗留了一些问题。1956年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对一部分原工商业者的使用和处理也不很适当。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材料一中的“两个根本矛盾”是什么 如何解决这“两个根本矛盾”
答案:(1)“两个根本矛盾”:有计划的大量增产的要求和小农经济分散私有的性质以及农业技术的落后性质之间的矛盾。解决方法:实行社会革命,即农业合作化;实行技术革命,即在农业中逐步使用机器和实行其他技术改革。
(2)材料二中手工业改造的对象有哪些 改造后起到什么作用
(3)根据材料三,指出我国经济成分发生了哪些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2)对象:铁制品手工业者,木业手工业者。作用:提高了技术,更好地为农民服务。
(3)变化:全民所有制经济、集体所有制经济、公私合营经济所占比例均大幅提高并成为主要经济形式;私营资本主义经济消失,个体经济所占比例大幅下降。主要原因:1953—1956年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4)材料四是如何评价三大改造的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们评价历史事件的标准。
答案:(4)评价:1955年夏季以后,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对一部分原工商业者的使用和处理也不很适当。标 准:客观、公正,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是否推动生产力发展,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把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加以评价,主观目的和客观作用分别评价;具体历史事件具体分析,全面的观点,辩证的一分为二的方法;等等。(言之有理即可)(共13张PPT)
第二单元综合 阶段训练
1.从1952年起,中国开始以苏联高等院校为榜样,大量翻译苏联高等院校的教材。此外,还向苏联派遣留学生,仅1956年,就有1 800多名大学生和研究生被派往苏联留学。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实行三大改造
B.推进第一个五年计划
C.调整国民经济
D.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
B
2.下表是1954年宪法制定的部分过程。由此可知,1954年宪法的制定
( )
A
时间 概况
1954年 3月 形成宪法草案初稿,各大城市组织 8 000 多人讨论,修改后形成宪法草案
1954年 6月 宪法草案公布,交全国讨论,两个多月中有1.5亿人参加讨论并提出意见
1954年 9月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修改稿,形成提交第一届全国人大的讨论稿
A.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原则
B.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完善
C.因缺乏经验而过程漫长
D.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根据下图反映的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我国( )
A.成为真正独立自主的国家
B.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C.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D.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C
4.下面是《回顾与思考——共和国经济建设之路》一书中的目录(部分章节)。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三章“ ”处的题目应是( )
A.欲速不达 B.全国动乱
C.迈向辉煌 D.经济腾飞
A
目录
第一章 经济恢复时期——巨人奋起
第二章 “一五”计划时期——一路凯歌
第三章 “大跃进”时期——
5.1962年,在大力压缩各项生产指标的同时,对工业企业进行关厂并厂,缩小规模,使全国的企业数由1959年的31.8万个减少到1962年的19.7万个,减少了38%。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 )
A.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B.工业生产严重过剩
C.“左”的思潮影响巨大
D.经济建设趋于理性
D
6.1980年,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在采访邓小平时说:“我看不出怎样才能避免或防止再次发生诸如‘文化大革命’这样可怕的事情。”解决该记者疑问的根本途径是( )
A.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
B.根据本国国情制定方针、政策
C.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D.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
D
7.(2023天津)在油田大会战时,王进喜率领钻井队“人拉肩扛”“盆端桶提”;遇到险情时,用身体搅拌泥浆制服井喷。在他们身上体现的时代精神是( )
A.保家卫国 B.艰苦创业
C.助人为乐 D.科技创新
8.(时空观念)下面哪一项全面反映了B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 )
A.遭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失误
B.社会主义经济持续和稳定发展
C.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D.正确与失误、成就和挫折错综交织
B
D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展现了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部分建设成果
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
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中国第一辆解放牌汽车
1956年,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试制成功
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
材料二 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经济的地位
项目 公有制经济 私有制经济
工业总产值 100% 0
商品零售额 95.8% 4.2%
材料三 所谓集中主要力量,不是集中一切力量,不是要冒进;不是搞重工业,其他问题都不搞了。
——《党史文汇》
材料四 我们现在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很大一部分是这个期间(1956—1966年)建设起来的;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和他们的工作经验,大部分也是在这个期间培养和积累起来的。这是这个期间党的工作的主导方面。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这一时期优先发展哪个经济部门。为什么要这样做
(2)材料二反映出我国经济成分有什么变化 这种变化有什么重要意义
(3)结合材料三,分析我国发展国民经济时应该注意什么。
答案:(1)重工业。新中国成立时,工业底子薄,我国要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必须优先发展重工业。
(2)我国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标志着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经济建设必须立足于本国国情,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制定政策要符合国情,要符合客观经济规律,不能急于求成。(言之有理即可)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作出的贡献。
答案:(4)领导全国人民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领导全国人民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积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 经验。(共29张PPT)
第6课 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一、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1.良好开端: 年,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 。
2.探索失误
(1)思想指导: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
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1956
工业国
多快好省
(2)失误表现:“大跃进”和 运动。总路线反映了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状况的愿望,但急于求成,忽视了
,加上当时自然灾害严重等因素,1959年至1961年,我国的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
3.国民经济的调整
(1)方针:中共中央提出了“ 、巩固、 、提高”的八字方针,于1961年初开始实施。
(2)成效: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人民公社化
客观的经济规律
调整
充实
二、“文化大革命”
1.背景: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
2.过程
(1)开始: 年夏,“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起来。
(2)概况:全国许多地方出现打、砸、抢事件,学校停课、工厂停工,一些党政机关受到冲击,大批各级领导干部和知识分子遭到批判和揪斗;国家主席 被诬蔑为“叛徒、内奸、工贼”,遭受了残酷迫害,成为“文化大革命”中最大的冤案。
1966
刘少奇
(3)“九一三事件”:1971年9月13日,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
(4)“文化大革命”结束: 年 月,华国锋、叶剑英等代表中央一举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
3.影响:“文化大革命”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新中国成立后最严重的挫折,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三、建设成就
1.成就
1976
10
工业 武汉、包头钢铁基地,大庆油田、 和大港油田建成;到1965年,我国实现了原油和石油产品的全部自给;新兴的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
胜利油田
交通 水利 修建了兰新、兰青、包兰等铁路,水利建设也取得很大成绩
科技 首先完成了人工合成 ;1967年6月,我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 ; 年4月,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73年,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强优势的
2.英雄模范人物:“铁人” 、党的好干部 、解放军好战士 。
结晶牛胰岛素
氢弹
1970
籼型杂交水稻
王进喜
焦裕禄
雷锋
1.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这次会议( )
A.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
B.制定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C.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
D.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A
2.“我们都是搞革命的,搞革命的人最容易犯急性病。我们的用心是好的,想早一点进入共产主义。这往往使我们不能冷静地分析主客观方面的情况,从而违反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材料反映的是( )
A.“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B.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
C.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中共中央提出八字方针,调整经济
A
3.“国民经济各部门比例有所改善,农业和工业的产值由1960年的1∶4变为1962年的1∶2;轻工业和重工业的产值由1960年的1∶2变为1962年的约1∶1。”国民经济出现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一五”计划的实施
C.“大跃进”蓬勃开展
D.八字方针的实施
D
4.(2022广州)下图是某解放军战士的日记(部分)。该战士默默无闻地为人民做了大量好事,毛主席曾为他题词,号召全国人民向他学习,其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精神教育和影响了几代中国人。这名解放军战士是( )
A.黄继光 B.邱少云
C.焦裕禄 D.雷锋
D
5.1966—1976年是混乱的十年,让人痛心疾首的十年,让人不堪回首的十年。八年级同学通过各种途径搜集相关资料,开展探究活动。
[“文化大革命”之灾难篇]
材料一 “文化大革命”期间,许多地方出现造反派组织打、砸、抢事件,学校停课、工厂停工“闹革命”。十年“文化大革命”中直接经济损失5 000亿元之多,职工平均工资下降49%,农民平均收入没有增加,许多农民甚至连温饱都难以保证。大批各级领导干部和知识分子遭到批判和揪斗,民主与法制受到践踏,社会和生产秩序陷于混乱,科学文化教育事业被严重破坏。
(1)根据材料一,说说“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带来怎样的灾难。
答案:(1)国民经济遭受巨大损失;民主和法制被肆意践踏,大批干部和群众遭到残酷迫害;科学文化教育事业被严重破坏。
[“文化大革命”之斗争篇]
材料二 叶剑英首先拍案而起,说:“你们把党搞乱了,把政府搞乱了,把工厂、农村搞乱了!你们还嫌不够,还一定要把军队搞乱!这样搞,你们想干什么 ”徐向前激愤地拍着桌子说:“军队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支柱。你们这样把军队乱下去,还要不要这个支柱!”
材料三 “文化大革命”期间工农业生产总值变化表(部分)
年份 1972— 1973年 1974—
1975年
工农业生产总值比上年增加 9.2% 11.9%
(2)材料二表现了老一辈革命家怎样的精神 材料三中工农业生产总值的增加与什么有关
答案:(2)表现了老一辈革命家大义凛然、勇于斗争、坚持原则的精神。周恩来和许多干部坚持党和国家的日常工作。
6.毛泽东曾在某次会议期间说:“客观形势已经发展了,社会已从这一个阶段过渡到另一个阶段,这时阶级斗争已经完结,人民已经用和平的方法来保护生产力,而不是通过阶级斗争来解放生产力……”这次会议最有可能是( )
A.中共七大
B.中共八大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B
7.《人民日报》社论见证了我国不同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状况。下表所反映的信息可用于研究( )
D
标题 内容
《卫星社坐上了卫星》 河南省遂平县卫星农业社有五亩小麦亩产两千一百零五斤
《今年夏天大丰收说明了什么》 我国粮食要增产多少,是能够由我国人民按照自己的需求来决定的
《全力保证钢铁生产》 要保证一千零七十万吨钢,必须具有停车让路、首先为钢的全局观点
A.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B.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农村乡镇企业的良好发展势头
D.工农业战线的“大跃进”热潮
8.作为国家主席的刘少奇,在被迫害时,曾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武器,维护自己的权利、尊严和人格。他说:“宪法保障每一个公民的权利不受侵犯,破坏宪法的人是要受到法律制裁的。”但在国家政治生活极不正常的情况下,这样的辩护起不到任何作用。材料反映了当时( )
A.我国民主与法制遭到践踏
B.我国人民法制观念淡薄
C.公民的权利不需要宪法的保护
D.经济领域发展受挫
A
9.(2023滨州)下表为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我国1956—1965年国内生产总值,从表中可以看出( )
A
时间(年) 1956 1957 1958 1959 1960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1 030.7 1 071.4 1 312.3 1 447.5 1 470.1
时间(年) 1961 1962 1963 1964 1965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1 232.3 1 162.2 1 248.3 1 469.9 1 734
A.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前进
B.国内生产总值持续增长
C.国民经济体系初步形成
D.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10.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开始后,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取得巨大成 就,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以及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和大港油田建立起来,一批新兴的工业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水利建设取得很大成绩,同时国防尖端技术取得巨大发展。这些都说明( )
A.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B.我国初步形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C.我国的工业产品生产能力领先世界
D.中国已经实现工业大国之梦
B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进行了模仿、探索,有过良好开端,但也出现了重大失误,使社会主义事业遭受到严重挫折。
时间 建设模式与特征 典型事例
20世纪 50年代 参照苏联模式 完成三大改造
工业化建设:完成“一五”计划
1956年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A 的召开
20世纪50—70年代 重大失误 B (50年代)
C (60—70年代)
(1)请将表格中A、B、C所在的横线填写完整。从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出现的失误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教训
答案:(1)A:中共八大;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C:“文化大革命”。教训:制定经济政策要从国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经济建设必须稳步前进;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等等。
材料二 过渡与探索时期的中国,克服了重重困难,取得了显著成就。
①武汉长江大桥 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③兰新铁路建成通车 ④中国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 ⑤大庆油田 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⑦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⑧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⑨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2)将上述成就根据所处时期进行归类,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以上时期取得显著成就的共同原因。
时期
序号
答案:(2)
时期 “一五” 计划时期 全面建设社会 主义时期 “文化大革命”
时期
序号 ①④⑧ ②③⑤ ⑥⑦⑨
共同原因: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作主;人民群众的建设热情高;各界齐心协力;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等等。(任答两点即可)
材料三 不同时代会有不同的精神风貌,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出现一大批感动中国的英雄模范人物。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3)请结合所学知识选取上面图片中任意一位英雄模范人物(示例除 外),仿照示例写一段英雄模范人物的解说词。(要求:写出所选英雄模范人物姓名、主要事迹及英雄模范人物所体现的精神风貌,不能抄写答题示例)
(示例)图四是钱学森,早年赴美留学,新中国成立后,放弃国外优越的生活,冲破重重阻力回国,在新中国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参与了中国运载火箭、导弹、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工作,成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钱学森的爱国精神、无私奉献精神,体现了那一时期中国人民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
答案:(3)焦裕禄,兰考县委书记。为改变兰考面貌,他以身作则,展开了追洪水、查风口、探流沙的调研工作。他得知自己患了癌症后,仍顽强坚持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表现出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他被人民称颂为“党的好干部”。(仿照示例写出英雄模范人物的主要事迹及英雄模范人物所体现的精神风貌即可)
(4)从以上探究活动中可以看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请你以“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与发展”为题,写一篇不少于100字的小论文。
答案:(4)(示例)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与发展。
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也遭到了严重挫折,造成了严重后果,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实践证明,只有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准确把握中国基本国情,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逐渐掌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开辟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始终坚持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60年代,王进喜、焦裕禄、雷锋等先进人物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和符号。
材料二 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许多身影总是给人以温暖和力量。他们迎难而上,勇往直前,在人民最需要的时刻挺身而出,充分展现了敢于担当、勇于奉献的优秀品质……无论是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艰辛探索的时代,还是在今天的和平时期,人们都有一种英雄情结。我们要缅怀革命先烈,传承英雄精神,珍惜美好生活。
请你结合材料,根据个人实际,谈谈你的看法。(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言之有理,语句顺畅)
答案:(示例)观点:弘扬英雄品质,传承英雄精神。
论述:无论是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艰辛探索的时代,还是在今天的和平时期,人们都有一种英雄情结。向英雄学习,关键是要学习其敢于担当、勇于奉献的精神品质,传承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以及奋斗不息的民族精神。在学习生活中,我们要把个人的理想与祖国各项建设的需要结合起来,不怕困难,不惧挫折,勇于担当,顽强拼搏,现在打好基础,将来为祖国作出更大贡献,争取成为新时代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