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地表形态的变化 课件(90页)2024--2025学年高二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2.2+地表形态的变化 课件(90页)2024--2025学年高二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33.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7-15 08:53: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90张PPT)
活动探究:阅读教材P38,思考
1.外力作用的外力、作用形式分别有哪些?
2.外力作用形式间的关系?
作用形式: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等
风力、流水、冰川、海浪等
主要外力:
裸露岩石
风化作用
风化物
侵蚀作用
侵蚀物
搬运
沉积
固结成岩
黄土高原
喀斯特地貌
活动:观察下列地貌景观,说出塑造其形态的主要外力作用形式
花岗岩球状风化
海蚀地貌
流水侵蚀
(溶蚀)
风化
海浪侵蚀
冰 斗
冰川侵蚀
流水侵蚀
风力侵蚀
沙漠
冰川湖
花岗岩风化壳
黄土高原
活动:观察下列地貌景观,说出塑造其形态的主要外力作用形式
风力沉积
流水沉积
风化作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等的作用下,在原地发生的破坏作用。
1
侵蚀作用:地表的岩石及其风化物,在风力、流水、冰川、海浪等外力的作用下被破坏的过程。搬运作用:风化和侵蚀作用的产物,在风力、流水、冰川、海浪等外力作用下,离开原来的位置的过程。
2
堆积作用:搬运过程中的风化和侵蚀产物,因为外力减弱(风力减少、流速降低、冰川融化等),使搬运能力减弱,而发生沉积、沉淀的过程。
3
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黄山“天狗望月”
1.概念:
风化作用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的影响下原地发生的破坏作用。
风化作用
活动:阅读教材P38,回答:
1.什么是风化作用 有哪些类型?
2.分类:
物理风化
化学风化
生物风化
物理风化
热膨胀风化
岩石是热的不良导体。白天岩石表面受热膨胀多,内部膨胀少;
夜间岩石表面冷缩快,内部冷缩慢;
不均匀的膨胀与收缩,导致岩石产生裂隙;
最后岩石被层层剥落、破碎。
热膨胀作用
(洋葱状风化)
物理风化
寒冻风化
→结果:使得岩石发生机械破碎
水分渗入岩石裂隙
夜间温度下降,水结成冰,体积膨胀,使裂隙扩大、加深
白天解冻后,水分继续向裂隙深处渗透,反复冻融之后使岩石崩解破碎
冰劈作用
化学风化
1.化学风化:岩石发生化学成分的改变分解,称为化学风化。
例如,岩石中含铁的矿物受到水和空气作用,氧化成红褐色的氧化铁;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气结合成碳酸,能溶蚀石灰岩;某些矿物吸收水分后体积膨胀;水和岩层中的矿物作用,改变原来矿物的分子结构,形成新矿物。这些作用可使岩石硬度减弱、密度变小或体积膨胀,促使岩石分解。
化学风化
氧化作用使得岩石呈现红色
水中的碳酸令石灰岩沿着裂隙方向溶解风化
→结果:改变了岩石的化学成分
生物对岩石、矿物产生机械的和化学的破坏作用,称为生物风化作用。生物对母岩的破坏方式既有机械作用(如根劈作用),也有生物化学作用(如植物、细菌分泌的有机酸对岩石的腐蚀作用)
根劈作用
生物风化
在生物参与下,通过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进行
案例:花岗岩的球状风化
花岗岩是常见的侵入岩之一,其岩石表面节理发育,容易风化剥落。
讨论:花岗岩的球状风化是如何形成的?
03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之风化作用与地表形态
温度越高,湿度越大,风化作用越强;
干燥环境中,主要以物理风化为主,且随着温度的升高物理风化作用逐渐加强;
湿润环境中,以化学和生物风化作用为主,且随着温度升高化学、生物风化作用增强。
1.风化作用与气候有什么关系?哪些地区物理风化比较强烈,哪些地区化学风化比较强烈
合作探究:P40-1
(2021·浙江)石棉主要形成于原有岩石与侵入岩的接触带。下图为南部非洲局部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与丙地相比,形成甲地风化壳的
A.物理风化作用较弱
B.风力沉积作用较弱
C.生物风化作用较弱
D.流水侵蚀作用较强
2.形成乙地石棉矿的地质作用是
A.变质作用 B.风化作用
C.沉积作用 D.喷出作用
C
A
风化壳:
风化壳是指由岩石风化物在大陆岩石圈表层构成的、呈不连续分布的疏松表层。
影响风化壳厚度的因素:
1、地形起伏:地形和缓的地区较容易形成深厚的风化壳;
2、气候条件:湿热的气候条件下,风化作用强烈,形成的风化壳较为深厚;干旱或严寒的气候条件下,形成的风化壳较为浅薄。
03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之风化作用与地表形态
Ⅰ降水 Ⅱ蒸发 Ⅲ气温
是什么作用下形成了
波澜壮阔的峡谷景观
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流水作用是普遍而且强大的。
在构造抬升区,河流以侵蚀切割作用为主,如青藏高原的周边区域;
在构造沉降区,以沉积作用为主,形成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
水蚀作用包括下切侵蚀、溯源侵蚀和侧向侵蚀。
1.水蚀作用
1.水蚀作用
概念:
水流垂直地面向下的侵蚀
结果:
加深河床或沟谷
形成的地貌:
在山区常形成深切的V形谷
思考:
下切侵蚀能无限度地进行吗?
河床
河道
侵蚀基准面
一般以海平面作为
外流河的侵蚀基准面
【a.下切侵蚀】
河流阶地是地壳间歇性抬升和河流下切侵蚀共同作用的结果;
靠近河床底部的阶地形成年代晚,远离河流的阶地形成年代早;
阶地坡度越大,说明地壳抬升幅度越大。
【河流阶地的形成】
二级阶地
洪水位
二级阶地
一级阶地
一级阶地
河漫滩
河漫滩
侵蚀基准面抬升 侵蚀基准面下降
河床 坡度
河流 流速
侵蚀 强度
影响
变缓
减慢
减弱
河流淤积加重
不利于航运
变陡
增快
增强
水能丰富
【a.下切侵蚀】
1.水蚀作用
侵蚀基准面
一般以海平面作为
外流河的侵蚀基准面
下图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T0、T1、T2、T3,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砾石的平均砾径T3>T0>T2>T1。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
(1)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
A.T0 B.T1 C.T2 D.T3
(2)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为
A.T3形成时期 B.T2形成时期
C.T1形成时期 D.T0形成时期
(3)推测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 A.持续下降 B.持续抬升
C.间歇性下降 D.间歇性抬升
A
A
D
课堂练习
1.水蚀作用
概念:
在河流或沟谷底部地形变陡之处,因流水冲刷作用加剧,受冲刷的部位不断向上游方向移动的现象。
意义:
使沟谷、河流的长度不断增加。
【b.溯源侵蚀】
活动阅读P-40:瀑布与河流的溯源后退
思考:
1、尼亚加拉瀑布如何形成?
2、瀑布向上游方向后退的原因?
表层岩石抗侵蚀能力强(白云岩),下层岩石脆弱(页岩和沙质岩),水流形成差别侵蚀而成。
瀑布的常年冲蚀,使崖壁不断坍塌,致使瀑布逐步向上游方向后退。
黄河上的壶口瀑布每年都会向上游推进数米
活动阅读P-40:瀑布与河流的溯源后退
思考:
3、黄河壶口瀑布后退速度变慢的原因?
水量变小
当河流向上溯源侵蚀到达并切穿分水岭后,发生夺取另一坡河流上游段的现象,称为河流袭夺。
定义:
探究活动:溯源侵蚀与河流袭夺






被夺河
断头河
袭夺河
思考:1、说出袭夺发生后,水量减少、增加、流向改变的河段?
2、袭夺发生的条件?
两河距离近;一条高位河、另一条低位河;低位河溯源侵蚀强(坡度较大)。
(1)从水蚀作用角度解释图中水系演变现象。
恶沟地势低,源头较陡,溯源侵蚀作用强;
在地淤沟附近切穿了与大汶河的分水岭,袭夺了大汶河地淤沟以上河段;
使大汶河成为断头河,而恶沟河道加长、水量增大。
活动P42-1:





地淤沟
(2)旋峰峪附近的河谷非常宽浅,径流量很小,却充填着大量的河流冲积砂砾石及亚沙土,为什么?
旋峰峪附近的河道原来是大汶河的干流,被恶沟袭夺后成为断头河,河谷保留了原有的宽度,但因径流量变很小,搬运作用减弱,因而河床内存有大量河流沉积物。
活动P42-1:





地淤沟
(3)发生袭夺后,恶沟的径流量及地貌会发生什么变化?
恶沟袭夺了大汶河上游一段,径流量增加;
径流增加、落差加大,下切侵蚀作用增强,会形成下切很深的沟谷。
活动P42-1:





地淤沟
1.水蚀作用
A岸
B岸
a
b
a点和b点谁受到的离心力比较大?
O
概念:
垂直于两侧河岸的侵蚀;
【c.侧向侵蚀】
河流行进过程中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从而发生偏转,导致河道发生弯曲
A岸
B岸
v
F
1.水蚀作用
A岸
B岸
a
b
a点和b点谁受到的离心力比较大?
O
概念:
垂直于两侧河岸的侵蚀;
结果:
使谷底展宽、谷坡后退,河流横向发展
形成的地貌:
河曲地貌、牛轭湖等
【c.侧向侵蚀】
河流行进过程中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从而发生偏转,导致河道发生弯曲
A岸
B岸
v
F
探究活动:P41-横向环流
阅读教材“横向环流”,回答:
1.在右图中指出凸岸、凹岸。
2.画出图中ab、cd的河流横剖面。
3.说明横向环流的形成原因。
A岸
B岸
a
b
c
d
凹岸
凸岸
凸岸
凹岸
a
b
凸岸
凹岸
d
c
凹岸
凸岸
河水流过弯曲河谷,主流因惯性作用向凹岸偏移,凹岸水面变高,产生向下水流,下降水流沿河底流向凸岸。
凹岸侵蚀
凸岸堆积
凹岸侵蚀
凸岸堆积
【横向侵蚀的地理意义】
山区的河谷不断展宽
凹岸侵蚀后退
凸岸堆积前伸
在平原地区形成曲流带
牛轭湖
裁弯取直
河曲与牛轭湖
图为荆江部分河段,你能看到河曲吗?你能找到牛轭湖吗?
河曲与牛轭湖
问题:1.图中A、B两点哪个地方以侵蚀为主,哪个地方以堆积为主
2.左图中A、B两点哪个地方更适合建港口,并请说明理由?
B为凹岸,侵蚀,A为凸岸,堆积;
B点,该地地处凹岸,水流速度快,侵蚀作用强烈,水位较深,适于建设港口和码头。
下图示意某河谷断面经历的一次洪水过程。
3.该河谷
A.岩层①比岩层②形成年代早
B.岩层②比岩层①易受侵蚀
C.是断层上发育形成的向斜谷
D.呈“V”型,适宜修建水库
A
4.本次洪水
A.水位下降时,河流含沙量增加
B.水位上升时,河流搬运作用减弱
C.流量增大时,河流堆积作用增强
D.河流侵蚀作用使河床加宽变深
D
蛇曲景观大都是在草原或湿地上,但在青海省称多县称文镇的热喔拉山上,能看到通天河的多个连续拐弯(如图)。河流穿行在山脉之间,嵌入岩石深处,蜿蜒曲折,通天河的这种连续拐弯、特殊的蛇曲景观,被称为“嵌入式蛇曲”。据科学考察,青藏高原在抬升到现在高度之前,曾经是低海拔、起伏和缓的夷平面。
地质时期,青藏高原地形平坦,通天河以侧蚀为主,形成蛇曲;印度洋板块向北俯冲挤压(伴随板块运动),青藏高原地壳抬升;河流落差增大,发生下切侵蚀,形成“嵌入式”河曲。
根据材料一分析通天河“嵌入式”蛇曲的形成过程。(6分)
河流中挟带的泥沙,在流速降低时,会发生机械沉积作用,在河床上沉积下来,形成河流的沉积地貌。
2.沉积作用
2.沉积作用
【a冲(洪)积扇】
分布位置:在山前的泄洪口处(河流出山口处);
峡谷
扇缘
辫状河
扇顶
成因:河流自山地流至山口,因地形急剧变缓,流速骤减,所挟带物质不断堆积而成。
回顾:冲积扇成因、分布位置、地势及物质分布特征?
地势:由扇顶向扇缘逐渐降低;
物质分布:由扇顶向扇缘逐渐变细。
河流流速较大时,可挟带比较粗的碎屑颗粒,随流速降低,能挟带颗粒物变细。
由扇顶到扇缘,地势逐渐变平缓,河流沉积物逐渐变细。
1 000
100
10
1
0.1
0.001
0.01
0.1
1
10
100
速度/(厘米/秒)
粒径/(毫米)
粉沙

砾石
侵蚀
搬运
沉积
2.沉积作用
思考活动:
据图解释从扇顶到扇缘沉积物粒径变化情况?
由粗到细
2.沉积作用
【b冲积平原】
主要分布在河流中下游的构造沉降区;
多个冲积扇堆叠可形成开阔平坦的冲积平原,如华北平原。
2.沉积作用
【c河漫滩平原】
在河流中下游地区,河流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由于河流改道或者继续向下侵蚀,河漫滩被废弃;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在一起,形成河漫滩平原。或洪水泛滥挟带的泥沙,堆积在河床两侧的河漫滩上,河水反复涨水泛滥,冲积层不断增厚,形成河漫滩平原。
二级阶地
洪水位
二级阶地
一级阶地
一级阶地
河漫滩
河漫滩
2.沉积作用
【d河口三角洲】
分布:河流入海(入湖)口。
成因:
河流带来大量泥沙;在河流入海口,地势平缓,河道展宽,河水分散,流速降低;海水的顶托作用,使流速更慢;海水中的离子使得河水中不易沉降的胶体物质也产生絮凝沉降;泥沙沉积而成三角洲。
恒河三角洲
2.沉积作用
【d河口三角洲】
据此讨论三角洲形成的物质条件和动力条件。
活动P43-2:
(1)物质条件:
河流挾带大量的泥沙和胶体物质。
(2)动力条件:
①河流流速变缓,如河口地势低平、海潮的顶托等;
②入海口的海底坡度平缓;
③入海口的潮差小,潮流的搬运能力弱。
灌溉区
宝瓶口地处弯曲河段凹岸,右侧是飞沙堰,受横向环流的作用,河中挟带的泥沙被底流由凹岸带至凸岸,并经飞沙堰流入外江。
凹岸
凸岸
【都江堰水利工程】
探究活动P46-3(2):
为什么都江堰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泥沙通过宝瓶口进入灌区?
流水作用
流速差异
流水侵蚀切割作用
下切侵蚀
构造抬升区
溯源侵蚀
侧向侵蚀
V型谷
河流袭夺
河曲地貌
构造稳定区构造沉降区
流水沉积作用
冲积平原
冲积扇
三角洲
下游沉积
山前沉积
河口沉积
03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风化作用与地表形态
流水作用与地表形态
风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风蚀地貌
风蚀作用
风蚀蘑菇
风蚀城堡
波浪谷
风蚀作用
磨蚀作用
吹蚀作用
地表的松散沙粒或风化产物在气流作用下被吹扬
风沙中的沙粒对地表物体进行摩擦或撞击,或在岩石裂隙中进行旋磨
教材P43:风蚀作用概念与类型?
1.风蚀柱
垂直裂隙发育的岩石或土体,在风长期吹蚀下,形成一些孤立的石(土)柱,称为风蚀柱。
2.风蚀蘑菇
在风沙强劲的地方,因接近地表部分的气流中的沙粒较粗,磨蚀作用强;露出地表孤立突起的岩石下部岩性较软,下部经长期侵蚀可能会形成顶部大于下部的蘑菇外形,称为风蚀蘑菇(蕈岩)。
3.石窝(风蚀壁龛)
岩壁受昼夜温差的影响逐渐瓦解,受风沙的吹蚀和磨蚀,岩壁表面形成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小凹坑,有群集,有分散,使岩石表面具有蜂窝状的外貌,称为石窝。
4.风蚀洼地、风蚀谷、风蚀残丘
松散物质组成的地面,经风吹蚀以后,形成宽广而轮廓不太明显的风蚀洼地。
4.风蚀洼地、风蚀谷、风蚀残丘
风蚀洼地:松散物质组成的地面,经风吹蚀以后,形成宽广而轮廓不太明显的洼地。
风蚀谷:某次暴雨将地面侵蚀成沟谷,风沿着沟谷侵蚀,沟谷扩大形成。
风蚀残丘:风蚀谷不断扩大,原始地面不断缩小,最后残留的一小块原始地面称为风蚀残丘。
风蚀垄脊
风蚀洼地
风蚀沟槽
土墩
雅丹地貌
形成过程:
外力沉积—地壳抬升—定向风风蚀—垄、槽—柱—残丘—消失。
2.风力搬运作用
活动:
阅读教材P44,回答:
风沙运动的三种形式?
3.风积作用
概念:
风所搬运的沙粒由于条件改变导致沙粒跌落而堆积
风积作用而形成的沙丘
风力变弱;
遇到障碍物;
下垫面性质改变(如风沙流在湖盆附近遇冷抬升)
风积条件:
沙丘:风力作用下沙粒堆积而成的丘状或垄状地貌。
受风力大小、地表形态变化,及植被、沙源等条件影响,沙丘形态多样。
新月形沙丘迎风坡坡形微凸而平缓;背风坡坡形下凹且坡度较陡;
两侧有近似对称的两个尖角,称为新月形沙丘的两翼,两翼延伸方向指向下风向。
在野外,可以找出沙丘缓坡,判断当地的盛行风向。
迎风坡
背风坡
盛行风
迎风坡
背风坡
盛行风
新月形沙丘(俯视)
迎风坡
新月形沙丘(侧视)
迎 风 坡
沙丘的移动方向
沙丘顺着风向移动
流动沙丘
风向
流动沙丘堆积的一层层沙基本上和陡坡平行
固定沙丘
固定沙丘
风向
固定沙丘堆积的一层层沙的结构是由里向外逐渐变新的堆积。
静止沙丘和流动沙丘构造
思考:
风向与坡向的关系
①静止沙丘
②流动沙丘
黄土呈灰黄或褐黄色,是一种质地均一的第四纪土状堆积物,具有多孔性、垂直节理发育等特点。黄土物质的颗粒以粉砂为主,富含碳酸钙。
全球黄土主要分布在中纬度干旱或半干旱的大陆性气候区。我国黄土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
阅读材料,说出黄土的特性和分布特征。
地面破碎、沟谷众多为主要特点。
可分为:
黄土沟谷地貌、黄土沟间地地貌
阅读材料,说出黄土地貌的特征。
【黄土沟谷地貌】
切沟
细沟进一步下切,宽度和深度较大,河道岸壁陡峭,分布串珠状陷穴
冲沟
长度可达数十千米,深度可达数十米,可能会下切至基岩
细沟
纹沟进一步侵蚀规模较小,可以横跨耕作
纹沟
坡面上的细小沟纹
黄土塬
顶面平坦宽阔、面积较大的黄土高地,四周为沟谷环绕
黄土墚
黄土塬受侵蚀切割,形成长条状的黄土高地
黄土峁
黄土墚进一步受流水侵蚀,形成穹状或馒头状的黄土丘
【黄土沟间地地貌】
(1)黄土的物质组成和分布特征反映了黄土的成因。列举黄土是风成的证据。
活动:P44-1
黄土是以粉沙为主的土状沉积物。
主要分布在中纬度干旱、半干旱的大陆气候区。我国黄土区与沙漠相连,从西北向东南组成物质颗粒变细。
(2)推测黄土墚和黄土峁的形成过程。
活动:P44-1
水蚀作用使黄土高原表面形成许多沟壑,随着沟谷(冲沟)发展,塬面不断减小,冲刷留下的类似山脊的长条形的黄土高地称为黄土梁。
随着水土流失的继续,地面更加破碎,横向沟谷发展,黄土梁被切穿,地面出现更多沟壑和一块块馒头状的小丘,为黄土峁。
(3)根据黄土高原的区域特征,提出治理水土流失的对策措施。
活动:P44-1
植树种草,保持水土;
缓坡修筑梯田;
沟谷打坝淤地;
沿等高线耕作;
调整农业结构(退耕还林、还草);
小流域综合治理等。
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某河流部分河段状况,据此回答7、8题。
图中支流含沙量较大,但支流河口处没有形成三角洲,最可能的原因是
A.支流河水流速慢  B.河口处植被茂盛
C.干流侵蚀作用强  D.干流泥沙沉积少
C
近年来,上图中河漫滩形成速度减慢,其原因是
下游兴建防洪大堤
上游新建大型水库
上游种植规模扩大
下游河道疏浚畅通
B
读某区域地形图(单位:m),回答9、10题。
太原盆地在地质构造上称为
A.冲积平原   B.向斜
C.褶皱     D.地堑
D
图中杏花村的地貌类型可能是
A.冲积扇   B.河谷阶地
C.U型谷    D.三角洲
A
读我国某处风蚀蘑菇等高线图(实线为图上可见部分,虚线表示被上部遮盖的部分),回答11、12题。
图中经过P处的等值线数值为
A.813米    B.814米
C.815米    D.816米
C
在岩壁上,可以见到形状各异、大小不等的孔穴,这种地貌被称为石窝。图中石窝最密集的地点是
A.①    B.②    C.③    D.④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