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课件(共5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5.2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课件(共5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34.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7-15 09:03: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 大规模采伐森林和修建道路后,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 108国道秦岭隧道建成通车后,为恢复和扩展大熊猫栖息地,人们拆除了原翻越秦岭主脊路段的机械围栏和铁丝网,并营造箭竹林。议一议,这样做是否必要?
1. 大规模采伐森林和修建道路后,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采伐竹林
盘山公路
栖息地逐渐远离交通线分布,呈现不连续块状分布
2.108国道秦岭隧道建成通车后,为恢复和扩展大熊猫栖息地,人们拆除了原翻越秦岭主脊路段的机械围栏和铁丝网,并营造箭竹林。议一议,这样做是否必要?
拆除前的机械围栏和铁丝网
营造箭竹林(生长稠密,竿细长)
破坏了栖息地环境,阻隔了原交通线两侧熊猫栖息地的联系,不利于熊猫繁殖与生存。
营造箭竹林,有利于提供充足食物,弥合块状栖息地之间的阻隔。
协调人地关系
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中国古代最令妖邪胆战心惊并且法力无边的四大神兽就是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兽了,他们被人们当作镇邪的神灵,其形象多出现在宫阙、殿门、城门或墓葬建筑及其器物上。
1.古代先民们为何将白虎作为神兽来崇拜?
虎,为百兽之长,威猛
2.除了四兽,古代还有太阳神、雷神、风神、山神、河神……,说明当时人们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采集—狩猎社会先民们劳作现场
人口数量少、生产力水平低下且发展缓慢、原始的平衡关系
上古先民的月亮祭祀
人们既敬畏虎的力量,又苛求它的庇护。华南虎是我国特有的老虎。在中国古代,华南虎一度曾与人和平相处,许多地方还因为华南虎捕食野猪,从而保护了庄稼,被当地人奉为“庄稼保护神”而加以崇拜,甚至许多地方还给老虎修建庙堂,作为祭祀的对象。
修建老虎庙堂
中国宝鸡出土的西周青铜虎
武松回家探望哥哥,途中路过景阳冈。在冈下酒店连喝了十八碗酒,喝完踉跄着向冈上走,酒家赶出来阻拦武松上山,理由是最近景阳冈上有只吊睛白额大虫(老虎)伤害了二三十个好汉的性命,而现在天色已晚,希望武松等到第二天中午前后结伴而行。武松听了,笑道: “我是清河县人氏。这条景阳冈上,少也走过了一二十遭,几时见说有大虫!你休说这般话来吓我!便有大虫,我也不怕……”
武松回家探望哥哥,途中路过景阳冈。在冈下酒店连喝了十八碗酒,喝完踉跄着向冈上走,酒家赶出来阻拦武松上山,理由是最近景阳冈上有只吊睛白额大虫(老虎)伤害了二三十个好汉的性命,而现在天色已晚,希望武松等到第二天中午前后结伴而行。武松听了,笑道: “我是清河县人氏。这条景阳冈上,少也走过了一二十遭,几时见说有大虫!你休说这般话来吓我!便有大虫,我也不怕……”
1.景阳冈上的老虎是从哪里来的? 为什么没有获得充足的食物?
2.武松打死老虎后,为何被当地人奉为“打虎英雄”?
第一,景阳冈上原来是没有老虎的;第二,景阳冈上的老虎是一只饿虎。
进入农业文明阶段后,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耕作和灌溉技术的发展,使食物供应变得稳定和可靠,人口开始迅速增长。人类开始大规模地开发利用土地、水等资源,毁林开荒、围湖造田等活动明显增多,人类与环境的对抗性明显增强,环境遭到破坏,特别是原始森林的破坏使得许多野生动物失去了理想栖息地。
农业文明时期“毁林开荒”
而人类则希望在人地关系出现矛盾的情况下能够主宰自然、改造自然。
我国古代朴素的人地关系思想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制天命而用之:掌握天命的规律而利用天命。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轲《孟子·公孙丑下》
“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制天命而用之。”——荀况《天论》
“五谷不宜其地,国之贫也。”——管仲《管子·治国篇》
“辨于土而民可富。” ——管仲《管子·立政篇》
“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种谷·第三》
天人相关论
因地制宜
1952年春,出现了华南虎吃人事件,(每天会下山吃两三个人),它们生性凶猛,无人敢靠近。当时,政府宣布华南虎为“四害”之一,除虎如同剿匪,大打人民战争,还组织专门的打虎队,一起剿虎,赶尽杀绝。各地涌现出了许多打虎英雄事迹。
打虎队剿虎现场及合照
1965年秋,福建政府听说后剿虎事件后联合四川政府,联系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了纪录片《深山除害》。 这部纪录片还在全国上映,轰动一时,华南虎在群众眼里也没有那么吓人。
1.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何频繁出现华南虎吃人现象?
2.看到《深山除害》纪录片,人们华南虎的态度为何由“谈虎色变”到“没有那么吓人”了?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安定,人口增多,为了养家糊口,许多山林被人们开垦出来种庄稼,抢占了华南虎的地盘,华南虎找不到食物,开始窜出山林,吃人害畜,人们开始谈虎色变。
人们对华南虎的大肆捕杀,已经成为了一种风气,华南虎种群遭受重创,从此一蹶不振;人在自然面前已经开始“主宰自然”,成为自然的主人。
70-90年代:从4000多只降到不足80只,华南虎危如累卵,华南虎彻底丧失了自发大规模繁衍的能力。很多地方已经很难找到华南虎的踪迹了。
华南地区,湖南各地陆续成立1000多只猎虎队,从1952年到1953年,捕杀的老虎数量高达170只;在粤北、粤东等地,1953年至1963年,有一个专业打虎队共捕杀了130多只虎;1960-1963年河南省至少捕杀华南虎60只。
1986年,在湖南安仁县,发现一只华南虎幼虎被铁铗捕获,因伤势过重,不久后就死了,这可能就是人类最后一次看到野生华南虎。
1.野生华南虎灭绝的原因?
栖息地丧失、过度捕杀
华南虎灭绝,是一个历史大悲剧。
1959年2月,林业部颁发的批示里,把华南虎划归到与熊、豹、狼同一类有害动物,号召猎人“全力以赴地捕杀”。
到了1989年,我国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将华南虎列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名单。对于这一濒临灭绝的物种,合法生存权姗姗来迟,仿佛是临终关怀。因为从此之后,野生华南虎从我们的世界完全消失。
1.导致对待华南虎的政策转变的原因是什么?
华南虎的灭绝、人地关系认识的改变
人类也逐渐认识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生存的家园,保护包括华南虎在内的野生动物也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放虎归山:拯救中国虎的绝望努力
野外无虎,幸好我们的动物园里还圈养了一批。大约在1956年,中国各地捕获了18只华南虎开始圈养,其中6只传有后代,2只为雄性,4只为雌性,它们成了日后中国所有圈养华南虎的始祖。
至今为止,中国存活的圈养华南虎仅有71只,其中包括两只正在南非野化和去年11月在当地出生的1只幼虎,68只散布在全国18个城市22个动物园中。
2.设立自然保护区的目的是什么?这样做,体现了什么人地关系?
保护栖息地,保护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各种生态系统。
2.结合下表,完成相关任务。
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阶段性特征
活动
(1)分析各发展阶段人口增长、资源利用、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2)当前,我们应如何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百山祖国家公园
良好生态环境既是自然财富,也是经济财富。形成绿色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构建经济与环境协同共进的地球家园。
(2)议一议,美国为什么要拆除艾尔瓦河的大坝?
(3)艾尔瓦河的大坝由修建到拆除,体现了人地关系思想怎样的转变?
拆除前的艾尔瓦河大坝
(1)美国为什么要建设艾尔瓦河的大坝?
(2)议一议,美国为什么要拆除艾尔瓦河的大坝?
(3)艾尔瓦河的大坝由修建到拆除,体现了人地关系思想怎样的转变?
1.大坝挡住鲑鱼溯河洄游的通道,破坏了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
2.该地区纳入国家电网后,大坝供电功能减弱。
3.减少河口泥沙,改变河口生态环境,使大量生物失去了栖息地
从改造、征服自然转变为人地协调的观点,积极谋求人地和谐。
(1)美国为什么要建设艾尔瓦河的大坝?
发电、水源、养殖、灌溉、防洪、旅游
在解决环境问题的实践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单纯依靠科学技术手段去修复遭到破坏的环境,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因此,人类必须转变传统的发展观念和模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如何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如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简单地把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作为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的唯一标尺;
单纯地把自然界看作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索取对象,忽视自然界首先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转变传统发展观念
转变传统发展模式
公众参与,从我做起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02
传统发展观念,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指出: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Road Transport
包括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生态、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可持续发展系统。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转变传统发展观念
转变传统发展模式
公众参与,从我做起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02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内涵
转变传统发展观念
转变传统发展模式
公众参与,从我做起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02
公平性原则
包括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类与其他物种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公平。
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基本原则
转变传统发展观念
转变传统发展模式
公众参与,从我做起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02
持续性原则
地球的承载力是有限的,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环境承载力之内。
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基本原则
转变传统发展观念
转变传统发展模式
公众参与,从我做起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02
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基本原则
共同性原则
地球是一个整体,地区性问题往往会转化为全球性问题。
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是世界各国共同的任务,需要各国的积极参与。
2、“竭泽而渔,岂不得鱼,而明年无鱼”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
A.持续性原则 B.公平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差异性原则
A
根据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需要,科研人员对某生态脆弱区的农业土地利用拟订了三种方案。
根据表格信息,你认为哪一种方案有利于该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并说明理由。
方案C ①方案C的侵蚀量最少,涵养水源的能力最强,生态效益好;
②长远上其总收人远远超过其他方案,经济效益好。
乙山村。
因为乙山村的方案积极考虑当地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开展农业生产活动;中草药和葡萄的种植既发展了经济,产生了经济效益,还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村里依然是青山绿水,因此也实现了村里脱贫的社会效益。
(1)上述两种生产致富方式中,哪一种是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为什么?
阅读书本131页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转变传统发展观念
转变传统发展模式
公众参与,从我做起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02
传统发展模式:往往是以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品产量和提高消费水平为目的。这使得人类的社会生产多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形成一种不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使人类陷入严重的资源、环境危机。因此,要努力将传统的发展模式转变为可持续发展模式。
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强调环境承载力和土地、水、森林、矿藏等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改变传统的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特征的发展模式,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平衡需求与供给的矛盾,以实现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减少经济活动所造成的环境压力和资源消耗。
由高耗粗放型向高效集约型、更多地依靠可再生资源的方向转变,并逐步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社会经济体系。
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转变传统发展观念
转变传统发展模式
公众参与,从我做起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02
土地资源:防治土地荒漠化,治理水土流失和土壤污染,保护基本农田,对工矿废弃地进行复垦等件。
森林资源:地球上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是维持地球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
淡水资源:农业滴灌,工业污水的净化处理和循环利用,生活废水集中净化处理后用于绿化、洗涤等。
海洋资源:伏季休渔、禁止滥捕、沿海环境污染治理等。
转变传统发展观念
转变传统发展模式
公众参与,从我做起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02
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环境污染的治理加大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力度,加快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大力发展低碳循环经济,形成能耗低、污染小、科技含量高的产业结构,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落实减排承诺。
环境污染的治理
转变传统发展观念
转变传统发展模式
公众参与,从我做起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02
循环经济以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为特征、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强调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一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4.循环经济是21世纪发展的新亮点,该生态园的生产方式是循环经济模式的重要实践。按照可持续发展观的要求,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可以解决的两大难题是
①庞大的人口数量 ②生态恶化 ③资源超常规利用 ④经济超常规增长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下图为某地生态园的生产体系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题。
B
练习
阅读
滇池水华现象
滇池治理:一个高原湖泊的持久战
污水处理流程示意
1.如果这些污水不经任何处理就排放到河中,将会给环境带来哪些危害?
2.除建设污水处理厂外,我们还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保护和循环利用水资源?
民众:加强宣传,提高民众的水资源保护意识;
政府:建立和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保护水资源;
农业:生产中发展滴灌、渗灌等节水技术;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减少水污染;
工业:实现废水处理,达标排放;
生活:日常家庭用水的循环利用;节约用水等
1. 议一议,建材行业利用了哪些行业的废弃物?这种生产方式对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有什么作用?
阅读书本135页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增加资源数量,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浪费;
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减轻对环境的污染。
2. 与传统生产方式(资源—产品—废弃物)不同,这样的流程有什么好处?
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防治荒漠化,制止和扭转土地退化保护生物多样性。扩大轮作休耕试点,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海洋休养生息制度,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
生态保护
转变传统发展观念
转变传统发展模式
公众参与,从我做起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02
建设绿色贵州
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
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
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
严格保护耕地;
推进主体功能区制度建设;
建设好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
转变传统发展观念
转变传统发展模式
公众参与,从我做起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02
政治上、安全上、经济上、文化上、生态上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转变传统发展观念
转变传统发展模式
公众参与,从我做起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02
如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转变发展观念(观念)
(追求GDP增长——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环境相协调)
转变发展模式(行动)
(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清洁生产、文明消费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公众参与,从我做起(个人)
一群牧民在一块公共草场上放牧。如果每个人都从自己的利益出发,通常都会多养些羊来谋取更高的收入,草场退化的代价则由大家共同承担。如此这般,悲剧就发生了——草场持续退化,直至无法养羊,结局是所有牧民都会破产。
探究活动
假如你是上述材料中的当事人,你又会怎么做呢?
如果你家附近的一块绿地被投资商看中,拟将其开发建设为一个化工厂,以加工本地矿产资源,发展地方经济。
我同意建化工厂。这样可以将家乡的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将潜在优势转为现实优势,进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家乡经济的繁荣……
我不同意建化工厂。 化工厂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可能会对我们的身心健康、环境质量来诸多的负面影响……
以“我同意 / 不同意建化工厂”为辩题,举行一场辩论赛。
探究活动
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转变传统发展观念
转变传统发展模式
公众参与,从我做起
原始社会
农业社会
工业社会
信息社会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