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
(2024·广西壮族自治区)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开篇以比喻的手法生动写出风吹茅屋、茅草纷飞的情形。
B.诗人称呼“南村群童”为“盗贼”,表明了他对群童的痛恨。
C.“俄顷”两句借描写狂风停息的情景,营造深夜恬静的氛围。
D.“娇儿恶卧踏里裂”写出了孩子睡相不好、蹬破被里的情状。
2.这首诗交织着诗人的种种痛苦和强烈的渴望,请根据诗歌内容写出你的理解。
(2024·临夏)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
【甲】月夜忆舍弟 【乙】秦州杂诗①(其一)
杜甫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迟回度陇怯,浩荡及关愁。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水落鱼龙②夜,山空鸟鼠③秋。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西征问烽火,心折此淹留。
【注释】①秦州:甘肃天水古称。安史之乱后,杜甫弃职携眷西行,客居秦州三个月,写下著名的《秦州杂诗二十首》。【甲】诗也写于秦州。②鱼龙:指鱼龙川,今名北河。③鸟鼠:指鸟鼠山,位于今甘肃渭源县。与“鱼龙”指代秦州境内山水。
3.安史之乱使杜甫弟兄分散,【甲】诗从 两个感官角度描写了笼罩着悲凉气氛的边地秋夜之景,【乙】诗则借 两个地名来表现秋的肃杀凄凉,暗示秦州也不是乐土。
4.两首诗创作背景相同,请简要说说抒发了杜甫怎样的情感。
(2024·陕西)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题
赤壁
[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5.诗歌前两句借事(物)起兴,请简述这两句所记之事。
6.后两句论史抒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2023·广州)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7.诗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8.诗中的“见南山”可否改为“望南山”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023·镇江)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泊润州①江口
刘言史
秋江欲起白头波,贾②客瞻风无渡河。
千船火绝寒宵半,独听钟声觉寺多。
【注释】①润州:今江苏镇江。②贾(gǔ):商人。
9. 简述作者夜泊润州江口的原因。
10.根据诗句概括润州城的特点。
11.下列诗句均写到夜船行止,表达的情感与本诗最为接近的一项是( )
A.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B.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C.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D.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2023·潍坊)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问题。
千里思
郑锡①
渭水通胡苑,轮台望汉关。
帛书秋海断,锦字夜机②闲。
旅梦虫催晓,边心雁带还。
惟余两乡思,一夕度关山。
[注]①郑锡,唐朝登宝年间进士,官至礼部员外。②机:原意是弩机,代指武器。
12.下面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用“通”和“望”连接四个地方,紧扣诗题“千里思”。“望”是“思”的具体表现。
B.颔联意为:家乡来信被深秋大漠阻断;想写封家书,却战事不断、枕戈达旦。
C.“两乡思”是“独在异乡为异客”的羁旅之人的思乡之情。“惟余”极言思乡之切。
D.“一夕度关山”与“关山度若飞”都写出了迅速越过关山、立即奔赴战场的状态。
13.请简要分析“虫”和“雁”两个意象在表达思乡情感方面的作用。
(2022·贵港)阅读《江城子 密州出猎》,完成小题。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4.下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首词写了“老夫”苏轼“少年”“轻狂”的表现,上片侧重表现“心狂”,下片侧重表现“形狂”。
B.“千骑卷平冈”,千骑奔驰,腾空越野,好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卷”极言行走之快。
C.“鬓微霜,又何妨”表达了词人不服老的心境。其言外之意是:我虽然年纪大了,但是仍能跃马疆场。
D.本词是苏轼最早的一首豪放词,是他在艺术创作上一次大胆的尝试,在词的发展史上有着里程碑的意义。
15.“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用了典故,请分析其作用。
16.(2022·铜仁)阅读杜甫的《春望》,按要求答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首联抓住了“ ”和“ ”两个形容词,描绘了 的景象。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字字千钧,吟之更觉有味,请任选角度赏析。
(2022·泰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1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八年风味徒思浙”,表达了词人的思乡之情,反映出她四处飘荡的艰辛和对个人家庭稳定生活的向往。
B.“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表明作者素有的济世情怀。“因人常热”,主要指对封建专制的痛恨,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C.“俗子胸襟谁识我”中的“俗子”,从语境来看当指词人的丈夫;从广义上理解,也可泛指世俗之人。
D.“英雄末路当磨折”,是讲英雄的末路自然是磨难重重,反映出作者对今后求索的艰险早有思想准备。
18.下列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秋容如拭”,是写秋天的景色仿佛擦拭过一般明净,但这明丽的秋景却不能抹去词人的国难心愁,乐景反增悲哀。
B.“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三字短句斩截有力,通过身与心的对比与反衬,写出了词人不是男儿胜似男儿的豪迈气概。
C.“青衫湿”指因悲叹无知音而落泪。此处为用典,语出白居易诗《琵琶行》。“四面歌残终破楚”也是一处用典。
D.本词既有坚定的理想追求,又有巾帼英雄的侠肝义胆,蕴含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基调伤感低沉,语言刚健清新。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B
2.示例:杜甫在这首诗里描写了他本身的痛苦,但他不是孤立地、单纯地描写他本身的痛苦,而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他也不仅仅是因为自身的不幸遭遇而哀叹、而失眠、而大声疾呼,在狂风猛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脑海里翻腾的不仅是“吾庐独破”,而且是“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
【解析】【点评】
(1) 本题考查了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和表现手法,同时要注意辨析选项中的细微差别,避免被表面文字所迷惑。在解题过程中,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整体意境和诗人的创作背景进行综合分析。
(2) 本题考查了诗歌情感的解读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从诗歌的具体内容出发,结合诗人的生平和时代背景,深入挖掘诗歌所蕴含的情感内涵。同时,要注意把握诗歌中的关键词句,这些词句往往是诗人情感的集中体现。在解题过程中,要注重对诗歌情感的全面理解和深刻体会,避免片面和肤浅的解读。
1.A项:诗歌开篇“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是直接描述秋风如何猛烈地吹卷屋顶的茅草,并未使用比喻手法,而是直接描绘场景,因此A项错误。
B项:诗中的“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虽然表面上看似在责骂群童,但实则是通过自嘲的方式来表达生活的艰辛和无奈,并非真的痛恨群童,故B项错误。
C项:“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描述的是风停后天空阴沉、夜幕降临的景象,这并非营造深夜恬静的氛围,而是预示着接下来的艰难处境,故C项错误。
D项:“娇儿恶卧踏里裂”直接描绘了孩子因睡相不好而蹬破被里的情景,反映了诗人家庭生活的困苦,与诗歌整体意境相符,故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2.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不仅仅是一首描述个人遭遇的诗歌,更是一首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和诗人忧国忧民情感的佳作。诗人通过描写自己茅屋被秋风吹破的悲惨遭遇,进一步联想到广大“天下寒士”的苦难生活,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愤慨和对变革现实的渴望。诗中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更是直接表达了诗人希望天下人都能有一个温暖住所的强烈愿望,展现了其崇高的理想和深厚的爱国情怀。
故答案为:
示例:杜甫在这首诗里描写了他本身的痛苦,但他不是孤立地、单纯地描写他本身的痛苦,而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他也不仅仅是因为自身的不幸遭遇而哀叹、而失眠、而大声疾呼,在狂风猛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脑海里翻腾的不仅是“吾庐独破”,而且是“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
【答案】3.视觉、听觉;鱼龙、鸟鼠
4.两首诗都抒发了杜甫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饱受艰难困苦的忧虑关怀之情,对身处战乱、兄弟离散的忧虑、牵挂和思亲之情,对自身辗转漂泊、老病无成的伤感之情,以及渴望安宁、向往和平的愿望。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理解分析文章内容首先邀通读全文,读懂意思,了解主要内容,揣摩中心思想;然后认真阅读题目,理解题意,明确题目的要求;第三,逐条解答,要带着问题,仔细地阅读有关内容,认真地思考、组织答案;最后,检查,看回答是否切题,内容是否完整,语句是否通顺,标点是否正确。
(2)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把握与理解。把握诗歌的情感:可结合背景,把握诗歌的主旨、情感。这里的背景,一指诗歌反映的广阔社会现实,二指作者的人生经历;分析诗(词)眼,透视诗歌的主旨、情感。诗眼是解读诗歌主旨的一把钥匙。阅读诗歌,如果能抓住诗(词)眼,就容易体会作者的情感。如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断肠”一词,就能体会到词人思念家乡、寂寞悲苦的情感;解读意象,挖掘诗歌的主旨、情感。诗人总是把自已的思想感情寄托在自然山川、风花雪月等意象中。因此体会诗歌的意境、意象也能把握诗歌的情感;还可以借助典故,探寻诗歌的主旨、情感。用典就是运用古籍中的轶事、趣闻、寓言、传说人物或有出处的句子来以古比今,借古抒怀等。
3.甲诗首联写视觉听觉:路断行人——所见;戍鼓雁声——所闻;颔联写景所见;后两联抒思乡之情和忧虑之情;乙诗首联:连年征战,满目都是民不聊生的情形,实在令人内心悲伤,所以,我作出了远游他乡、投靠别人生活的决定。颔联:在道路险峻的陇坂面前,我迟疑徘徊着,很是害怕,等到翻越陇关时,更是发愁得要命。颈联:秋夜里,鱼龙川的水位开始下降,鸟鼠山一派空旷寂静。尾联:西行途中,我不断打听战争的消息,滞留于此,我时时感到胆战心惊。在颈联里诗人用鱼龙川和鸟鼠山两个地名写秋的肃杀凄凉。
故答案为:
视觉、听觉;鱼龙、鸟鼠
4.《月夜忆舍弟》这首五言律诗,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路断行人,成鼓声声,孤雁哀鸣。接下来从视听角度描绘了边塞的荒凉冷落。最后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居无定处,杳无音信,生死未卜。尾联点题,“寄书长不达”,音讯隔绝,久未通音信。通过描绘战乱时期兄弟离散、音信不通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兄弟的忧虑和思念之情;《秦州杂诗》(其一)开篇两句即言所见,蕴含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家事的伤心。接着两句写初到秦州时所见景色,水落鱼龙夜,山空鸟鼠秋,秦州地近边塞,其景萧瑟荒凉。最后两句写诗人西眺秦州,心为之“折”,壮志难酬,报国无门,只有对景伤叹。抒发了杜甫面对边关重镇战乱时动荡不安的时局,对故乡的思念,对亲人的忧虑,以及身处乱世,报国无门的无奈与感慨。表达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对朝廷群小的极度失望和自己决心置身事外的激愤。
故答案为: 两首诗都抒发了杜甫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饱受艰难困苦的忧虑关怀之情,对身处战乱、兄弟离散的忧虑、牵挂和思亲之情,对自身辗转漂泊、老病无成的伤感之情,以及渴望安宁、向往和平的愿望。
【答案】5.从沙中发现了一根折断的铁戟,拿起来自己磨洗,认出那是数年前赤壁之战的遗物。
6.诗人借对三国史事的遐想,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曲折二十的表达了自己空有抱负却生不逢时,无从施展的无奈。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感,学生应全面了解背景,把握形象内涵,体会意境特点,明确抒情方式。
5.本题考查理解“借物兴叹”的写法。“借物兴叹”是指借助于某种事物发出感叹,结合“折戟沉沙铁未销”这句话的意思,来具体分析即可。“折戟沉沙铁未销”指折断的画戟沉没在泥沙中尚未销融;诗人经过赤壁这个古战场,由一支“折戟”,题咏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引发了怀古幽情。表达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故答案为:从沙中发现了一根折断的铁戟,拿起来自己磨洗,认出那是数年前赤壁之战的遗物。
6.本题考查对诗人思想情感的理解。“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意思是:假使当年东风不给周瑜的火攻计方便;大乔小乔就要被曹操锁闭在铜雀台中。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的成功有某种机遇、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表达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故答案为:诗人借对三国史事的遐想,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曲折二十的表达了自己空有抱负却生不逢时,无从施展的无奈。
【答案】7.描绘了傍晚山色美好、飞鸟结伴投林的景象,这是一幅悠闲恬静的美好画卷。
8.示例1:不可以。“见”指的是无意中看到,“望”是有目的地观望。“见”更能表现悠然我的心境。
示例2:可以。南山和山气、飞鸟一样,都是“望”中所得,并不是无意“见”到的。“望”字才能前后统一。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画面描绘。描绘诗歌展示的画面时,首先理解诗歌的内容。然后在翻译句子的基础上,发挥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述。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7.本题考查再现诗歌画面的能力。答题时注意要依据诗句展开合理想象,不能是单纯的翻译诗句。示例:太阳下山了,南山笼罩在渐渐升腾的云气之中,显得非常美丽。外出觅食的鸟儿,呼朋引伴,成群结队地飞回巢穴。
故答案为:描绘了傍晚山色美好、飞鸟结伴投林的景象,这是一幅悠闲恬静的美好画卷。
8.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含义谈启示。“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中的“心远”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表现了作者鄙弃和厌恶官场黑暗,渴望远离世俗,清静闲适,与自然同乐的人生态度; 一问一答的句式,形象地表现了作者返归自然的闲适,对所选道路的自足,同时也在警醒那些知“迷”未返的人。要结合整首诗的感情去理解。诗人所以能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关键就在自己心高志远,自然就觉得自己住的地方偏静。诗句启示我们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保持自己的精神追求,就能克服环境对自己的不利影响。
故答案为:示例1:不可以。“见”指的是无意中看到,“望”是有目的地观望。“见”更能表现悠然我的心境。
示例2:可以。南山和山气、飞鸟一样,都是“望”中所得,并不是无意“见”到的。“望”字才能前后统一。
【答案】9.看风向风势,江面上将会有大风浪,船只无法过江。
10.“千船”可以看出润州城有长江重要渡口,属交通要冲;联系“贾客”和“千船”可以看出润州城商贾云集、经济繁荣;从“寺多”看出润州城寺庙多,佛事盛行。
11.B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作答的关键是仔细阅读诗歌文本,然后根据题干的具体要求去分析和归纳。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概括事物特点的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诗歌文本,然后根据题干的要求,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进行。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情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文本,然后根据选项的诗句意思和题目中诗歌的内容分析和概括。
9.结合“秋江欲起白头波,贾客瞻风无渡河”意思“秋江即将起波涛,商人旅客眺望风势却无法过河”来理解,可知是因为看风向风势,江面上将会有大风浪,船只无法过江。只要答出“江上将有大风浪”的意思即可。
故答案为:看风向风势,江面上将会有大风浪,船只无法过江。
10.结合“千船火绝寒宵半”的“千船”,可以看出润州城有长江重要渡口,属交通要冲;结合“贾客瞻风无渡河”“千船火绝寒宵半”,联系“贾客”和“千船”可以看出润州城商贾云集、经济繁荣;结合“独听钟声觉寺多”,从“寺多”看出润州城寺庙多,佛事盛行。
11.《晚泊润州江口》表达了诗人夜晚停泊在润州江口,在羁旅途中的哀愁以及绵绵的思乡之情。A.抒发的是思念友人之情。
B.抒发的是思乡之情。
C.抒发的是怀古伤今之情。
D.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
故答案为:B。
【答案】12.D
13.示例:羁留异乡,好梦难圆,伴随着秋虫的鸣叫,天已经破晓了。“虫”鸣“催晓”,以动衬静,渲染了凄凉孤寂的氛围,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凄苦之情。身在他乡,真希望鸿雁尽快将书信传递给家人。“雁”更好地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把握诗歌文本,然后根据题干的具体要求和选项的具体表述去分析和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及其表达诗人情感的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文本,然后根据题干的具体要求去分析和作答。
12.ABC.正确。D.有误,“一夕度关山”写出了诗人想快速回到家乡的思乡之情,并不是写诗人立即奔赴战场的状态。
故答案为:D。
13.“旅梦虫催晓,边心雁带还”意思是旅人的思乡之梦被虫鸣声打破了,身在边关而心在家乡,希望鸿雁尽快将书信传给家人。两句中“旅梦”指旅人的思乡之梦;“虫催晓”指虫鸣,天已破晓;“边心”指身在边关而心在家乡;“雁带还”指希望鸿雁尽快将书信传给家人。据此概括出答案即可。
故答案为:示例:羁留异乡,好梦难圆,伴随着秋虫的鸣叫,天已经破晓了。“虫”鸣“催晓”,以动衬静,渲染了凄凉孤寂的氛围,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凄苦之情。身在他乡,真希望鸿雁尽快将书信传递给家人。“雁”更好地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答案】14.A
15.词中运用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罪的典故。这里作者用“冯唐持节”(作者以魏尚自比),表达了希望能得到朝廷重用,实现杀敌报国之志。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词的理解。做此类题目,看是否曲解愿意,张冠李戴;看是否随意引申,任意拔高或贬低;看是否以假乱真,鱼目混珠;看是否无中生有,横生枝节;看是否以偏概全,故意反说。
(2)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用典是诗词中常见的一种手法,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为用典。可以丰富而含蓄地表达 =有关的内容和思想,同时增加作品的文化底蕴。
14.本题考查对诗词的理解。A、 “上片侧重表现‘心狂”,下片侧重表现“形狂”理解有误。词的上片中“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干骑卷平冈”等描写表现的是“形狂”;下片中“鬓微霜,又何妨”“会挽雕弓如满月”等句子表现的是“心狂”。BCD三项正确
故答案为:A
15.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用典是诗词中常见的一种手法,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为用典。可以丰富而含蓄地表达 有关的内容和思想。本题中用的是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罪的典故。这里作者用“冯唐持节”(作者以魏尚自比),表达了希望能得到朝廷重用,实现杀敌报国之志。
故答案为:词中运用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罪的典故。这里作者用“冯唐持节”(作者以魏尚自比),表达了希望能得到朝廷重用,实现杀敌报国之志。
16.【答案】(1)破;深;国都沦陷,城池残破不堪,乱草丛生。
(2)【示例1】诗人触景生情(融情于景)花鸟本是悦人之物,但是诗人面对残破的都城,想到妻儿的安危,诗人见花而落泪,闻鸟鸣而惊心,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情感。
【示例2】这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移情于物,花鸟为感恨的主体,将花鸟拟人化,花鸟因感恨离别而落泪惊心,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情感。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赏析重要字词和诗句描绘的景象。首联写春望所见,意思是: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破”字写出了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深”字写出了荒无人迹的凄凉。这两句营造了长安沦陷,国家破碎,荒凉凄惨的气氛,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2)本题考查赏析重要诗句。《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诗人将花鸟人格化,把自己的感情寄寓在花鸟上:我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泪落潸然;我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诗人痛感国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越会增添内心的伤痛。这联通过景物描写,借景生情,移情于物,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故答案为:⑴ 破 ; 深 ; 国都沦陷,城池残破不堪,乱草丛生。
⑵ 【示例1】诗人触景生情(融情于景)花鸟本是悦人之物,但是诗人面对残破的都城,想到妻儿的安危,诗人见花而落泪,闻鸟鸣而惊心,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情感。
【示例2】这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移情于物,花鸟为感恨的主体,将花鸟拟人化,花鸟因感恨离别而落泪惊心,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情感。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⑵本题考查多角度赏析名句。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诗句描写了怎样的内容,然后从修辞手法、内容主旨、哲理等方面对诗句进行赏析。从修辞角度赏析,要答出该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及手法的作用;从内容主旨方面赏析,需要充分理解诗歌的内容,写出该诗句表达出诗人怎样的胸襟;从哲理角度赏析,则需要答出该诗句蕴含的哲理。
【答案】17.A
18.D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作答,如从诗歌遣词用句的角度赏析诗歌的语言特色,从修辞的角度、抒情的方法、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作答时只要抓住其中的一个方面的特点完成作答即可。
17.本题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BCD.正确。
A.“八年风味徒思浙”的意思是: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这里主要表达的是词人对贵妇人生活的厌恶和不屑,选项理解有误。
故答案为:A.
18.本题考查对诗词内容的赏析。
ABC.正确。
D.由“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等句子可知,本词句子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豪迈雄健,将身不能为男儿,心却不让须眉的苦闷以及宏大的抱负、志向表达得淋漓尽致,故基调高昂,并非“伤感低沉”。
故答案为: D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