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 (答案解析)-【2024-2022】近三年中考真题分类汇编

文档属性

名称 文言文阅读 (答案解析)-【2024-2022】近三年中考真题分类汇编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8.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11 11:59: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2024·绥化)阅读文言文,回答各题。
[甲]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节选)
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kuài)稽①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与百姓同其劳……使范蠡与大夫拓稽(zhè jī)行成②,为质于吴。二岁而吴归蠡。
至明年春,吴王北会诸侯于黄池,吴国精兵从王,惟独老弱与太子留守。勾践伐吴,吴师败,遂杀吴太子。
其后四年,越复伐吴。吴士民罢③弊,轻锐④尽死于齐、晋。而越大破吴。
[注释]①会稽:古地名。②成:讲和,和解。③罢:同“疲”,疲惫。④锐:精锐部队。
1.选出加点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  )
A.百里奚举于市 愿为市鞍马(《木兰诗》)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C.勾践伐吴,吴师败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十二章》)
D.女忘会稽之耻邪 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2.下列各项对文章内容的探究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开头用排比句式列举了六位历史上著名人物的事例,又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论证磨炼的好处,最后总结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B.成语“卧薪尝胆”出自[乙]文,这个故事恰好印证了[甲]文“生于忧患”的道理。
C.[乙]文中的 “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主要体现了[甲]文的“劳其筋骨”;[乙]文中的“身自耕作、与百姓同其劳”主要体现了[甲]文的“苦其心志”。
D.两文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逆境造就人才。经得起艰苦的磨炼,终能成就不平凡的事业。
3.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请断两处。
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
4.翻译[甲]文中画横线句子。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5.请你根据[乙]文简要概括越王勾践的人物形象。
(2024·广西壮族自治区)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选自《吴均集校注》)
【乙】
游牛首山记
癸卯三月,在金陵与客游牛首山。先一日,宿山下僧舍,凌晨相与摄衣而上,逮午始至最高处。客曰:“吾闻桂林之山名天下,其岩洞丘壑奇异,吾恨未及见,子盍为我言之?”余曰:“未暇也。客且为吾言兹山之胜。”客曰:“然。兹山者,……或晴雨之殊观,朝暮之异态。日月寒暑之不同其时,则莫不有其奇秀、明洁、峻邃之胜以应之。……虽吾亦不能尽言之也。”
余曰:“观止乎?”客曰:“如是。”
余曰:“吾无以告子。凡吾桂之山,其接于目者,皆如是也。……且是山幸而生于兹,使其不幸而生于粤①,则虽欲独以名称②,岂可得哉!”
(选自谢良琦③《游牛首山记》,有删减)
【注释】①粤:此指桂林。②名称:此指名声显赫。③谢良琦:明末清初广西全州人。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含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千丈见底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卖油翁》)
B.负势竞上 至于负者歌于途(《醉翁亭记》)
C.宿山下僧舍 屋舍俨然(《桃花源记》)
D.皆如是也 是进亦忧,退亦忧(《岳阳楼记》)
7.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首段描写富阳至桐庐的山水,与下文构成先分后总的结构。
B.甲文情景交融,借景物描写表达作者积极入世、建功立业的志向。
C.乙文作者与金陵客相约登牛首山,清晨已到达山顶,欣赏美景。
D.乙文作者认为牛首山幸好在金陵,如果在桂林,它就不会出名。
8.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②虽吾亦不能尽言之也。
9.观察景物的角度多种多样。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中“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采用了平视的观察角度;甲文“游鱼细石,直视无碍”的观察角度是①   ,“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的观察角度是②   。
10.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美景,我心向往。请你为富阳一带的山、金陵的牛首山分别拟一则宣传语。要求:体现山中景色的主要特点,每则20字以内。
示例:奔流千里,木秀林密,三峡美景,天下无双!(仅供参考,句式不限)
(2024·临夏)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
懋第①衰绖②入都门,至则馆之鸿胪寺。请祭告诸陵及改葬先帝,不可,则陈太牢③于旅所,哭而奠之。即以是月二十有八日遣还出都。弘范乃请身赴江南招诸将刘泽清等降附,而留懋第等勿遣。于是自沧州追还懋第,改馆太医院。顺治二年六月,闻南京失守,恸哭。其从弟懋泰先为吏部员外郎,降贼,后归本朝授官矣,来谒懋第。懋第曰:“此非吾弟也。”叱出之。至闰月十二日,与从行兵部司务陈用极,游击④王一斌,都司张良佐、刘统、王廷佐俱以不降诛。
(节选自《明史·左懋第传》,有改动)
【注释】①懋(mào)第:指左懋第,字萝石,明代著名政治家、外交家。富有民族气节,宁死不肯降清,被誉为“明末文天祥”,专谥“忠贞”。②衰绖(cuīdié):名词用作动词,穿孝服。③太牢:祭品。④游击:武职官名。
11.解释下列加点词。
①万钟于我何加焉   
②乡为身死而不受   
③来谒懋第   
④俱以不降诛   
12.翻译下列句子。
①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②懋第曰:“此非吾弟也。”叱出之。
13.【甲】文中“不受嗟来之食”的穷人是如何坚守“本心”的?同样面对选择,【乙】文中的左懋第表现出了哪些可贵品质?
(2023·广州)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甲】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
余为夷陵①令时,得琴一张于河南刘几,盖常琴也。后做舍人②,又得琴一张,乃越琴也。后做学士,又得琴一张,则雷琴也。官愈高,琴愈贵,而意愈不乐。在夷陵时青山绿水,日在目前,无复俗累,琴虽不佳,意则萧然③自释。及做舍人、学士,日奔走于尘土中,声利扰扰盈前,无复清思,琴虽佳,意则昏杂,何由有乐 乃知在人不在器若有以自适,无弦可也。 (节选自欧阳修《书琴阮记后》)
[注]①夷陵:地名。②舍人:官名。③萧然:悠闲,潇洒。
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望其旗靡
B.名之者谁/有仙则名
C.山间之朝暮也/皆朝于齐
D.余为夷陵令时/不足为外人道也
15.用现代汉语翻译选文中的划线句子。
①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琴虽不佳,意则萧然自释。
16.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首段由远及近,移步换景,交代了醉翁亭的位置,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B.甲文第二段抓住景物的特征,写出了山中早晚的阴晴变化和四时之景的不同。
C.乙文中作者曾先后得到三张不同的琴,琴越来越好,作者反而越来越不快乐。
D.两篇选文都以写青山绿水为主,目的都是表现作者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之情。
17.从选文来看,欧阳修“意不在酒”、乐“不在器”,那么他真正追求的是什么呢 请结合两篇选文简要分析。
(2023·大庆)【古文阅读】
【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选自《陋室铭》)
【乙】
项脊轩①,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②,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③,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④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⑤可爱。
(节选自《项脊轩志》)
【注】①项脊轩:作者的书斋名。②垣墙周庭:庭院四周砌上围墙。③栏楯(shǔn):栏杆。④偃仰:安居,休息。⑤珊珊:同“姗”,引申为美好的样子。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实词的含义。
有龙则灵 灵:
谈笑有鸿儒 鸿:
无案牍之劳形 案牍:
顾视无可置者 顾:
19.选出下列加点虚词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
A.有仙则名 险躁则不能治性(《诫子书》)
B.无丝竹之乱耳 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C.旧南阁子也 当余之从师也(《送东阳马生序》)
D.以当南日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20.选出画波浪线句子停顿恰当的一项(  )
A.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B.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C.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D.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21.下列关于【甲】【乙】两篇选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铭”这种文体常用来述功纪行或警诫劝勉。甲文作者用此文体自述其志,表达安贫乐道的情操。
B.甲文结尾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类比“陋室",指出此室可以与古代名贤的居室比美。
C.乙文善用叠词表达情感。如“庭阶寂寂”中的“寂寂”二字,就是为了表达作者寂寞孤独的心情。
D.甲乙两文作者虽然生活时代不同、但都在对居室环境的描写中,表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高雅情趣。
2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2023·长春)阅读下面的课外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其跃也或激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①之,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
(节选自韩愈《送孟东野序》)
[材料二]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②,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③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
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④,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节选自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
【注释】①炙:烧煮。②穷:困厄,处于困境。③蕴其所有:有才华、有抱负。④兴于怨刺:写诗来抒发他们的怨恨。
23.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断三处)
人 之 于 言 也 亦 然 有 不 得 已 者 而 后 言 其 歌 也 有 思 其 哭 也 有 怀。
2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
25.以苏轼的经历和创作为例,写出你对上面任一材料的理解。
(2022·深圳)文言文阅读。
王舆,合淝人。舆初为小校,从周本攻危全讽①。临战,本视贼水栅②,部分诸将,指旁山头一小营,谓舆曰;“尔往为我取彼。”舆唯唯③,而色不欲行。本曰:“尔惮往耶?”舆曰:“公必不以舆为不武,请得此柵破之,舍而趋彼何为?”本大喜曰:“尔亦知此为必争之地耶?吾本自行,今为尔功,劳而遣之。”舆乘轻舟,袭破其前锋,遂排栅入,诸军继址,贼大溃。
与监军甄廷坚不相得,会廷坚被诬告有贰志,烈祖④遣使械⑤廷坚。舆刺知之,密告廷坚,因为谋曰:“今独可即日乘轻舟,归阙待罪,毋与中使⑥遇。”廷坚恐惧,不暇为他谋,即从其计。至金陵,遇赦得免。
舆少从军攻润州,为巨弩所射,中右耳。矢自左耳出,又中旁一人,犹立死。舆扶归营,卧百余日复起耳至老不聩亦无瘢痍⑦。攻颍州,倚营门,仗剑驱士卒登城。城上机石发,中营门及铠之半,皆糜碎,而舆不伤,莫不异之。
(选自陆游《南唐书》,南京出版社,有删节)
【注】①周本、危全讽;均为人名。②栅:设置水寨时插在水中的木桩。③唯唯;应答声。④烈祖:指南唐皇帝李昇(biàn)。⑤械:特指枷锁、镣铐一类的刑具。此处作动词。⑥中使:皇帝派出的使者。⑦瘢痍(bān yí):创伤后留下的瘢痕。
26.文中画浪线句子的断句,文博拿不准,请你用“/”标出来。(限三处)
卧 百 余 日 复 起 耳 至 老 不 聩 亦 无 瘢 痍
27.文中有三个词语,文栋不理解,请你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只写出词义)
方法指引 文中语句 字词解释
【借助工具书】《古代汉语词典》惮: 1.dàn①畏难,害怕。②敬,敬畏。③通“瘅”,劳苦。 2.dá④惊惧。 尔惮往耶 惮:   
【课内迁移】“莫不异之”中的“异”,根据《桃花源记》中“渔人甚异之”的“异”,可理解为“对……感到惊异”的意思。 遂排栅入 遂:   
【成语推断】“舍而趋彼何为”中的“趋”,可以根据成语“趋之若鹜”中的“趋”推断为“奔向,奔赴”的意思。 不暇为他谋 暇:   
28.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文雅觉得不大好懂,请你翻译。
舆少从军攻润州,为巨弩所射,中右耳。
29.文栋认为文中王舆个性鲜明,请你结合选文简析其形象特征。
(2022·衢州) 阅读
幽梦影(第二二则) ①
[清]张潮
艺花可以邀蝶,累石可以邀云,载松可以邀风,贮水可以邀萍,筑台可以邀月,种蕉可以邀雨,植柳可以邀蝉。
曹秋岳曰:藏书可以邀友。
崔莲峰曰:酿酒可以邀我。
尤艮斋曰:安得此贤主人?
尤慧珠曰:贤主人非心斋②而谁乎?
倪永清曰:选诗可以邀谤。
陆云士日:积德可以邀天,力耕可以邀地,乃无意相邀而若邀之者,与邀名邀利者迥异。
庞天池曰:不仁可以邀富。
(选自《幽梦影》)
[注释]①本书有二九则短文, 每则短 文由作者的随笔和朋友的评点组成。②心斋:张潮号心斋。
30.仿照示例,对下面句中的加点词进行解释和品评。
艺花可以邀蝶,累石可以邀云
[示例]艺花可以邀蝶:艺,意思是种植,但又不止于种植,还包含插花、赏花等意思,让人联想到花引蝶、蝶恋花等养花带来的乐趣。
31.仿照张潮写七件事的句式,续写一件事。
提示:你可以从李白、柳宗元、苏轼、李清照等文人的作品中得到灵感。
32.文中朋友的评点各见性情,请你从曹秋岳、崔莲峰、陆云士、庞天池中选一位品评。
33.古人读书追求雅趣,阅读此文时适宜做下列哪件事?请说明理由。
A品茶 B听雨 C焚香 D   (自定)
34.从“风”“雨”“柳”“水”中选两个,分别写出含有此物的古诗句(各连续两句)。
(2022·丹东)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虽有嘉肴》)
【乙】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①善而救其失者也。
(节选自《礼记 学记》)
【注释】①长(zhǎng):生长,引申为发扬。
35.选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
A.弗食,不知其旨也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刿论战》)
B.虽有至道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C.人之学也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D.然后能救其失也 烨然若神人(《送东阳马生序》)
36.请将选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②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37.选出断句正确的一项(  )
A.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B.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C.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D.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38.根据选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①甲文论述的观点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
②乙文中“教也者”的目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B
2.C
3.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
4.示例一:在国内(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外部)如果没有能匹敌的邻国和外部的侵扰,这个国家往往就容易灭亡。
示例二:在国内(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外部)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外部的忧患,国家往往会灭亡。
5.示例:勾践是一个能够忍辱负重、发愤图强、与百姓同甘共苦、礼贤下士、善于把握作战时机、吃苦耐劳、生活简朴的人。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字词解释。文言字词包括实词和虚词。文言实词要注意积累,另外实词要注意特殊用法,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要结合语境正确答题。初中阶段遇到的虚词有:而,何,乎,乃,其,且,为,焉,也,以,于,则,者。常考的是:之、而、以、于、其。
(2)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选择题注意在文中找到对应句,逐字分析,选项内容和文章不要有出入,如事物发展顺序、线索、情感、语言特点、结构、手法等,不要以偏概全、无中生有。
(3)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断句先读懂句意,再结合技巧断句。断句技巧:①遇到名词、代词要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②虚词。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③疑问词要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④对话标志的词语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⑤如倒装句、宾语前置、判断句等。⑥修辞方法注意断句。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翻译句子注意重点字、翻译原则和句式。文言文翻译原则:信达雅,就是字词要翻译准确,语言表达要通达优美。文言文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5)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从以下角度出发:人物言行举止;旁观者角度;作者对人(事)物的评价;文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等。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结合文中重点段落和句子分析概括,尽可能四字词语答题。
【参考译文】
【甲】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别人的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体现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被消灭。这样,就知道忧愁祸患更有利于人生存,安逸享乐更容易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乙】
吴国已经赦免了越国。越王勾践回国后,深思熟虑,苦心经营,把苦胆挂到座位上,坐卧即能仰头尝尝苦胆,饮食也尝尝苦胆。还说:“你忘记会稽的耻辱了吗?”他亲身耕作,夫人亲手织布,吃饭从未有荤菜。从不穿有两种颜色以上的衣服,对贤人彬彬有礼,对待宾客热情诚恳,与百姓共同劳作。……越王让范蠡和大夫柘稽求和,到吴国作人质。两年后吴国才让范蠡回国。
到第二年春天,吴王到北部的黄池去会合诸侯,吴国的精锐部队全部跟随吴王赴会了,唯独老弱残兵和太子留守吴都,勾践攻打吴国,吴军大败,越军还杀死吴国的太子。
这以后四年,越国又攻打吴国。吴国军民疲惫不堪,精锐士兵都在与齐、晋之战中死亡,所以越国大败了吴军。
1.A翻译为: 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市:市井
翻译为: 木兰愿意去买来马鞍和马匹。市:买
B翻译为: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故,所以
翻译为: 所以自号“醉翁”。故,所以
C翻译为:勾践攻打吴国,吴军大败。师,军队
翻译为: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师,老师
D翻译为:你忘记会稽的耻辱了吗?之,的
翻译为: 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之,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故答案为:B
2.C:错误。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翻译为:苦心经营,把苦胆挂到座位上,坐卧即能仰头尝尝苦胆,饮食也尝尝苦胆。写勾践卧薪尝胆,对应“苦其心志”。
身自耕作、与百姓同其劳,翻译为:亲身耕作,与百姓共同劳作。写勾践亲自耕田,对应“劳其筋骨”。
故答案为:C
3.例句翻译为:夫人亲手织布,吃饭从未有荤菜,从不穿有两种颜色以上的衣服。“夫人自织”是完整的句子结构,后面可断句。“食不加肉”和“衣不重采”是并列句中间断句。再“织、肉”后面断句。
故答案为: 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
4.翻译句子注意重点字、翻译原则和句式。重点字“入、法家、拂、出、敌国、外患、恒、亡”。入:名词活用作状语,在国内。法家:有法度的世臣。拂,通“弼”,辅佐。出:名词活用作状语,在国外。敌国: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外患:来自国外的祸患。恒:常常。亡:灭亡。文言文翻译原则:信达雅,就是字词要翻译准确,语言表达要通达优美。文言文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故答案为: 示例一:在国内(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外部)如果没有能匹敌的邻国和外部的侵扰,这个国家往往就容易灭亡。
示例二:在国内(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外部)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外部的忧患,国家往往会灭亡。
5.①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翻译为:把苦胆挂到座位上,坐卧即能仰头尝尝苦胆,饮食也尝尝苦胆。写勾践卧薪尝胆,发愤图强。
②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翻译为:他亲身耕作,夫人亲手织布,吃饭从未有荤菜。从不穿有两种颜色以上的衣服。写勾践吃苦耐劳、生活简朴。
③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翻译为:对贤人彬彬有礼,对待宾客热情诚恳。写勾践礼贤下士。
④与百姓同其劳,翻译为:与百姓共同劳作。写勾践与百姓共同劳作。
⑤使范蠡与大夫拓稽行成,为质于吴。翻译为:越王让范蠡和大夫柘稽求和,到吴国作人质。写勾践忍辱负重。
⑥至明年春,吴王北会诸侯于黄池,吴国精兵从王,惟独老弱与太子留守。勾践伐吴。翻译为:到第二年春天,吴王到北部的黄池去会合诸侯,吴国的精锐部队全部跟随吴王赴会了,唯独老弱残兵和太子留守吴都,勾践攻打吴国。写勾践善于把握作战时机。
故答案为: 示例:勾践是一个能够忍辱负重、发愤图强、与百姓同甘共苦、礼贤下士、善于把握作战时机、吃苦耐劳、生活简朴的人。
【答案】6.B
7.D
8.①风和烟都消散了,天和山变成相同的颜色。
②即使我也不能全部说出它的美啊
9.俯视;仰视
10.示例:高山轩邈争向天,富阳奇山天下名。
牛首山高景色异,朝暮晴雨各相宜。
【解析】【点评】
(1) 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的一词多义现象。解题关键在于准确理解每个句子中加点词的具体语境意义,并与选项中的解释进行对比。注意区分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下的不同含义。
(2)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解题关键在于准确理解文意,把握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态度,同时仔细比对选项与原文的异同。注意细节信息的准确捕捉和逻辑推理的正确运用。
(3) 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翻译能力。解题关键在于准确理解词义和句式结构,遵循“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即忠实原文、表达通顺、语言优美。注意关键词语的准确翻译和特殊句式的合理调整。
(4)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景物描写观察角度的理解。解题关键在于准确理解文意,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观察角度。注意区分平视、仰视、俯视等不同观察角度的特点和表现方式。
(5) 本题考查对景物特点的概括和宣传语的拟写能力。解题关键在于准确理解文意,抓住主要景色特点进行概括和提炼,同时注重语言的简洁性和表达效果。注意宣传语要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能够激发游客的兴趣和向往之情。
【参考译文】
【甲】风和烟都消散了,天和山变成相同的颜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漂荡,随意的向东或向西漂流。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奇异的山,灵异的水,天下独一无二的。
水都是青白色的,清澈的水千丈也可以看见底。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头,可以直接看见,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长着绿的透出寒意的树,山峦凭依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这些高山彼此都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争着向上,笔直地向上形成了无数个山峰。泉水飞溅在山石之上,发出清悦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儿长久地叫个不停,猿猴长时间地叫个不停。像凶猛的鸟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追逐名利的心就会平静下来。那些整天忙于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
【乙】癸卯年三月,(我)在金陵和朋友一起游览牛首山。前一天,我们住在山下僧人的屋舍,凌晨时分一起披着衣服上山,直到中午才到达山的最高处。朋友说:“我听说桂林的山名扬天下,它的岩石洞穴丘陵山谷奇特异常,我很遗憾不能到那里看一看,你何不为我说一说桂林的山?”我说:“没有时间啊。你暂且为我说说这山的美。”朋友说:“好吧。这山,……有时晴天雨天有不同的景象,早晚有不同的形态。太阳月亮寒冬酷暑不同的时候,就不曾没有过它奇特秀美、明亮洁净、高峻幽深的美来应对。……即使我也不能全部说出它的美啊。”
我说:“看到这就没有了吗?”朋友说:“正是这样。”
我说:“我没有什么来告诉你。凡是我们桂林的山,能够用眼睛看到的,都是像这样的。……况且是山的幸运让它在此生长,让它不幸生长在广西,那么即使想要只凭借(这样)名声显赫,怎么能够得到呢!”
6. 对于选项A,"千丈见底"中的"见"意为"看见","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中的"见"同样意为"看见",两者含义相同,故A选项错误。
对于选项B,"负势竞上"中的"负"意为"凭借、依靠","至于负者歌于途"中的"负"意为"背着东西",两者含义不同,故B选项正确。
对于选项C,"宿山下僧舍"与"屋舍俨然"中的"舍"均指房屋,含义相同,故C选项错误。
对于选项D,"皆如是也"与"是进亦忧,退亦忧"中的"是"均作为指示代词,意为"这",含义相同,故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7.对于选项A,甲文首段并非与下文构成先分后总的结构,而是直接总写富阳至桐庐的山水之美,然后分写水、山之美,故A选项错误。
对于选项B,甲文通过描写富春江沿岸的奇山异水,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以及厌弃尘俗、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并未表达积极入世、建功立业的志向,故B选项错误。
对于选项C,乙文中提到“凌晨相与摄衣而上,逮午始至最高处”,说明是清晨出发,中午才到达山顶,并非清晨已到达,故C选项错误。
对于选项D,乙文作者确实认为牛首山幸好在金陵,若在桂林则难以出名,这与文中“且是山幸而生于兹,使其不幸而生于粤,则虽欲独以名称,岂可得哉!”的表述相符,故D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D
8. 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的翻译,首先理解“俱”意为“都”,“共色”意为“同样的颜色”,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语序和表达习惯进行翻译,得出“风和烟都消散了,天和山变成相同的颜色”的译文。
②“虽吾亦不能尽言之也”的翻译,首先理解“虽”意为“即使”,“尽言之”意为“全部说出它的美”,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语序和表达习惯进行翻译,得出“即使我也不能全部说出它的美啊”的译文。
故答案为:
①风和烟都消散了,天和山变成相同的颜色。
②即使我也不能全部说出它的美啊
9.甲文中“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描述的是从水面向下看,能够清晰地看到游动的鱼和细小的石头,因此采用的是俯视的观察角度。而“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则描述的是山峰高耸入云,仿佛在竞相争高,这种景象通常需要从低处向上看才能感受到其壮观,因此采用的是仰视的观察角度。
故答案为:
第1空、俯视
第2空、仰视
10.为富阳一带的山和金陵的牛首山分别拟宣传语时,需要抓住各自的主要景色特点进行概括和提炼。富阳一带的山以高耸入云、层峦叠嶂为特点,可以用“高山轩邈争向天,富阳奇山天下名”来概括;金陵的牛首山则以景色多变、朝暮晴雨各异为特点,可以用“牛首山高景色异,朝暮晴雨各相宜”来概括。这样的宣传语既简洁明了,又能够准确传达出各自的主要景色特点,吸引游客的注意。
故答案为:
示例:高山轩邈争向天,富阳奇山天下名。
牛首山高景色异,朝暮晴雨各相宜。
【答案】11.益处;通“向”,从前;拜见;因为
12.①用脚踢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②懋第说:“这不是我的弟弟啊!”然后斥责他并让他离开。
13.【甲】文中“不受嗟来之食”的穷人坚守“本心”的方式体现在他宁愿饿死,也不愿接受侮辱性的施舍。他坚守了自己的尊严和原则,不为了生存而放弃自己的道德底线。
【乙】文中的左懋第表现出的可贵品质有:坚守忠贞不渝的品格、勇敢无畏的精神、正直不阿的品格。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和虚词含义的理解。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方法有多种:可以用迁移法类推,可以查字典词典,可以联系语境,可以由成语进行推断,不管是用哪种方法,都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
(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句子的翻译要求是“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当然也须关注古今异义,翻译句子时一定要用古义而不是今义。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理解分析文章内容首先邀通读全文,读懂意思,了解主要内容,揣摩中心思想;然后认真阅读题目,理解题意,明确题目的要求;第三,逐条解答,要带着问题,仔细地阅读有关内容,认真地思考、组织答案;最后,检查,看回答是否切题,内容是否完整,语句是否通顺,标点是否正确。
【参考译文】
【甲】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得到它就会饿死。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现在(有人)却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它;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让所认识穷困贫乏的人感激他们的恩德而接受了它。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
【乙】左懋第身穿孝服进入都城,到达后被安排在鸿胪寺居住。他请求去祭告各陵及改葬先帝,但不允许,于是就在住宿的地方陈设祭品,哭着祭奠。就在这个月的二十八日,他被遣送回都城之外。弘范于是请求亲自去江南招降各将领刘泽清等人,并留下左懋第等人不要遣送。于是又从沧州把左懋第追回,改住在太医院。顺治二年六月,听说南京失守,(左懋第)恸哭。他的堂弟左懋泰先前担任吏部员外郎,投降了敌人,后来归附本朝被授官,(这时)来拜见左懋第。左懋第说:“这不是我的弟弟。”然后斥责他并让他离开。到闰六月十二日,和随行的兵部司务陈用极,游击王一斌,都司张良佐、刘统、王廷佐都因为不肯投降而被杀。
11.第1句意思: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加:益处;
第2句意思: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乡同“向”,从前;
第3句意思:来拜见左懋第,谒:拜见
第4句意思:都因为不肯投降而被杀,以:因为
故答案为:
益处;通“向”,从前;拜见;因为
12.第1句:蹴:用脚踢;尔:语气词,不译;而:表修饰;与:给;之:代词;乞人:乞讨的人;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第2句:非:不是;吾:我;叱:斥责;出:让......出去;之:代词
故答案为:①用脚踢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②懋第说:“这不是我的弟弟啊!”然后斥责他并让他离开。
13.甲文中不受嗟来之食的穷人宁肯饿死也不接受带侮辱性的施舍,这是他坚守自己的尊严,不为了生存而放弃自己的底线;
乙文中的左懋第忠贞——不让去祭告各陵及改葬先帝,就在旅馆旁摆设祭品,哭着祭奠;听说南京失守,恸哭不止;他的堂弟投降授官来看他,直接他堂弟轰走,而且说“不是自己的弟弟”,最后因不降而被杀,这些都表现左懋第的忠贞和勇敢、正直。
故答案为:【甲】文中“不受嗟来之食”的穷人坚守“本心”的方式体现在他宁愿饿死,也不愿接受侮辱性的施舍。他坚守了自己的尊严和原则,不为了生存而放弃自己的道德底线。【乙】文中的左懋第表现出的可贵品质有:坚守忠贞不渝的品格、勇敢无畏的精神、正直不阿的品格。
【答案】14.A
15.①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间,寄托在酒上。
②琴虽然不够好,心情却悠闲自在。
16.D
17.示例1:追求山水之乐。甲文写他“在乎山水之间也”,在四时朝暮之景中获得乐趣;乙写他在夷陵时青山绿水每日都在眼前,心情悠闲自在。
示例2: 追求心灵的自由闲适。甲文写他自号“醉翁”,感叹“得之心”;乙文感慨“人不在器”,用自我调适的方式获得心灵的满足。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⑵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⑶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⑷本题考查理解文章主旨的能力。做好此类题目需要通读全文,抓住关键的语句,从文章所的不同对象、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评价。
14.A.都意为“向远处看”
B.命名/出名、有名
C.早晨/朝见
D.担任/跟,同
故答案为:A
15.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①重点字词:得,领会;寓,寄托。②重点字词:虽,虽然;佳,好;意,心情;萧然自释,悠闲自在。
故答案为:①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间,寄托在酒上。②琴虽然不够好,心情却悠闲自在。
16.ABC.正确。
D.有误,甲文通过对琅琊山优美风景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乙文通过描写作者日常生活中与琴的相关生活,抒发对安逸闲适生活的向往;“以写青山绿水为主”“表现作者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之情”不正确。
故答案为:D
1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结合作者欧阳修及文章内容来谈。我认为他追求的是山水之乐。结合甲“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和乙“在夷陵时青山绿水,日在目前,无复俗累,琴虽不佳,意则萧然自释”等内容可知,作者沉醉于琅琊山秀美的自然风光中,同样在夷陵时,面对青山绿水,每天都能心情悠闲自在。由此可见,欧阳修“意不在酒”、乐“不在器”,他真正追求的是山水之乐。
故答案为:示例1:追求山水之乐。甲文写他“在乎山水之间也”,在四时朝暮之景中获得乐趣;乙写他在夷陵时青山绿水每日都在眼前,心情悠闲自在。
示例2: 追求心灵的自由闲适。甲文写他自号“醉翁”,感叹“得之心”;乙文感慨“人不在器”,用自我调适的方式获得心灵的满足。
【答案】18.神异(或“神奇”“灵异”);大;官府文书;看,视。
19.A
20.B
21.C
22.①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②小鸟时常来啄食,人来了(它们)也不离开。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重点词语的解释能力。作答的关键是平时勤于积累,多从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角度积累和整理。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掌握能力。平时要勤于积累,多巩固和消化,特别是对常见的词语的多义现象,要记住经典例句。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断句要善于抓住常见的表停顿的虚词,利用对称性结构,然后根据句意进行断句。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文本,然后根据选项的具体表述去分析和作答。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翻译句子要采取直译为主,意义为辅的原则,适当增删调补换,从而达到词达句顺。
参考译文:
甲:
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会有名气。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会有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苔痕碧绿,长到台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到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之人,来往的没有知识浅薄之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没有弦管奏乐的声音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著书时居住过的草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乙:
项脊轩,是原来的(旧日的)南阁子。室内只有一丈见方,不”容纳一个人居住。(这座)百年老屋,(屋顶墙上的)泥土(从上飞)渗漏,雨水往下流;(我)每次移动书桌,环视四周都没有可以挪置(桌案)的地方。再加上屋子方位朝北,不能被阳光照到,一过了中午(屋内)就已昏暗。我稍稍修理了一下,使(它)不从上面漏土漏雨。向前(这里的“前”指阁子北面,因这阁子是北向的)开了四扇窗子,庭院四周砌上围墙,用来对着南面射来的日光(使其反照室内),日光反射照耀,室内才明亮起来。又在庭院里混杂种植兰花、桂树、竹子等草木,往日的栏杆,也增加了光彩。借来的书摆满了书架,我安居、休息时长啸歌吟,有时又静静地独自端坐,听自然界各种各样的声音;庭院、台阶前静悄悄的,小鸟时常来啄食,人来了(它们)也不离开。农历十五的夜晚,明亮的月光洒满半面墙壁,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微风吹过,影子摇动,可爱极了。
18.①句意:有了龙就会有灵气。灵,神异(或“神奇”“灵异”)。②句意:到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之人。鸿,大。
③句意: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案牍,官府文书。
④句意:环视四周都没有可以挪置(桌案)的地方。顾,看,视。
故答案为:神异(或“神奇”“灵异”);大;官府文书;看,视。
19.A.“就”。B.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它。
C.句末语气词,表示判断/句中语气词,表示语气的停顿。
D.连词,用来/介词,因为。
故答案为:A。
20.句意:再加上屋子方位朝北,不能被阳光照到,一过了中午(屋内)就已昏暗。我稍稍修理了一下,使(它)不从上面漏土漏雨。故可断为: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故答案为:B。
21.ABD.正确。C.有误,“就是为了表达作者寂寞孤独的心情”表述错误,“寂寂”二字突显了环境的清幽,表达了作者身处书斋的惬意之情。
故答案为:C。
22.①重点词:斯,这;德馨,品德好(品德高尚)。句意: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②重点词:时,时常(时时、有时、时而、不时、常常);去,离开(飞离)。句意:小鸟时常来啄食,人来了(它们)也不离开。
故答案为:①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②小鸟时常来啄食,人来了(它们)也不离开。
【答案】23.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
24.大概是由于世上所流传的诗歌,多出于古代困厄之士的笔下吧。
25.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其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文段批驳“诗人少达而多穷”的观点,是为了立起“诗穷而后工”的论点。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划分句子节奏。一般根据句子的语法结构和句意来划分。
(2)本题考查句子翻译。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果遇到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材料一]这是韩愈为孟郊去江南就任溧阳县尉而作的一篇赠序。全文主要针对孟郊“善鸣”而终生困顿的遭遇进行论述,作者表面上说这是由天意决定的,实则是一种委婉其辞的含蓄表达,是指斥当时的社会和统治者不重视人才,而不是在宣扬迷信。文章运用起兴的手法,形象生动的从“物不平则鸣”写到“人不平则鸣”的道理。
参考译文:
[材料一]:一般说来各种事物处在不平静的时候就会发出声音:草木本来没有声音,风摇动它就发出声响。水本来没有声音,风震荡它就发出声响。水浪腾涌,或是有东西在阻遏水势;水流湍急,或是有东西阻塞了水道;水花沸腾,或是有火在烧煮它。金属石器本来没有声音,有人敲击它就发出音响。人的语言也同样如此,往往到了不得不说的时候才发言。人们唱歌是为了寄托情思,人们哭泣是因为有所怀恋。凡是从口中发出而成为声音的,大概都有其不能平静的原因吧?
[材料二]:我听到世人常说:诗人仕途畅达的少,困厄的多。难道真是这样吗?大概是由于世上所流传的诗歌,多出于古代困厄之士的笔下吧。大凡胸藏才智而又不能充分施展于世的士人,大都喜爱到山头水边去放浪形骸,看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等事物,往往探究它们的奇特怪异之处,内心有着忧愁感慨愤激的郁积,这些情感化为诗兴,即寄托在怨恨讽刺之中,道出了逐臣寡妇的慨叹,而写出了人所难于言传的感受来。大概越困厄就越能写得工巧。如此说来,并非写诗使人穷困潦倒,大概是穷困潦倒后才能写出好诗来。
23.本题考查划分句子节奏。句意:人的语言也同样如此,往往到了不得不说的时候才发言,人们唱歌是为了寄托情,人们哭泣是因为有所怀恋。
“人之于言也亦然人”,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此处断开;“有不得已者而后言”描述上句“如此”的的具体情形,此处断开;“其歌也有思其”是举例说明人们发言的原因,故此处断开。
故答案为: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
24.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盖:大概;传:流传;穷:困厄,处于困境。
故答案为:大概是由于世上所流传的诗歌,多出于古代困厄之士的笔下吧。
2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苏轼的经历和创作。苏轼的一生起起伏伏,仕途坎坷,他几经跌宕,被迫被贬为监察御史,并流放岭南但他心胸宽广,面对逆境泰然处之,仍然保持着对文学和艺术的热情,他在这段流亡岁月中写下《江城子》一词,表现了他对故乡的热爱。创作了大量内容丰富、独具特色的文学作品,这些成就的取得和她不停遭贬谪,身心得到磨炼息息相关。
根据选文“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可知,论述“物不平则鸣”的道理;根据“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其跃也或激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可知,从草木、水、金属石器等受外力的作用而发出声音;根据“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可知,由大自然的一些事物论及人的言论、歌、哭,都是因为有所不平的缘故;“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可知,得出结论:凡是从口中发出而成为声音的,大概都有其不能平静的原因。
故答案为: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其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文段批驳“诗人少达而多穷”的观点,是为了立起“诗穷而后工”的论点。
【答案】26.卧百余日/复起/耳至老不聩/亦无瘢痍
27.害怕;就,于是;空闲,闲暇
28.王舆年少时跟随军队攻打润州,被巨大的弓弩射伤,射中右边耳朵。
29.勇武有谋略:王舆发现水栅重要性,并乘舟袭破。明辨是非、胸怀宽广:王舆虽然与甄廷坚关系不和, 但依然坚信他的清白,并为他献计脱险。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断句先读懂句意,再结合技巧断句。断句技巧:①遇到名词、代词要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②虚词。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③疑问词要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④对话标志的词语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⑤如倒装句、宾语前置、判断句等。⑥修辞方法注意断句。
(2)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文言实词要注意积累,另外实词要注意特殊用法,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要结合语境正确答题。
(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翻译句子注意重点字、翻译原则和句式。文言文翻译原则:信达雅,就是字词要翻译准确,语言表达要通达优美。文言文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4)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从以下角度出发:人物言行举止;旁观者角度;作者对人(事)物的评价;文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等。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结合文中重点段落和句子分析概括,尽可能四字词语答题。
【参考译文】
王舆是合淝人。王舆起初担任小军官,跟从周本攻打危全讽。临近战斗,周本查看敌军的水栅,部署安排各位将领,指着旁边山头的一座小营地,对王舆说:“你前去替我攻下那里。”王舆唯唯应答,但从脸色上看不想前去。周本说:“你害怕前去吗?”王舆说:“您一定不认为我不勇武,请允许我前去攻破这个水栅,舍弃这样做却去攻打山头为了什么呢?”周本大喜说:“你也知道这里是兵家必争之地吗?我本来是自己前去攻打,现在就把它作为你的功劳,劳烦派遣你前去。”王舆乘着轻便船只,突袭攻破敌军的前锋部队,于是排除水栅进入敌营,各路人马相继进军,敌军大败溃逃。
王舆和监军甄廷坚关系不和,恰逢甄廷坚被诬告有反叛之心,南唐烈祖李昪派使者用枷锁把甄廷坚抓回去。王舆探询知道了这件事,秘密告诉了甄廷坚,趁机为他谋划说:“你如今只有在今天乘坐轻便船只, 回到朝廷等待治罪,不要和使者碰上。”甄廷坚感到害怕,没有闲暇制定其它谋略,就听从了他的计策。到了金陵,遇到赦免得以免罪。
王舆年少时跟随军队攻打润州,被巨大的弓弩射伤,射中右边耳朵。箭从左边耳朵射出,又射中旁边 一个人,尚且立刻死去。王舆被搀扶着回到营地,躺了一百多天,又起来,耳朵到老了也不聋,也没有留下瘢痕。进攻颖州,王舆倚着营门,拿着剑驱使士兵登城。城上发射石块,射中营门以及一半的铠甲,都碎烂了,而王舆没有受伤,没有人不对此感到惊异。
26.例句翻译为:躺了一百多天,又起来,耳朵到老了也不聋,也没有留下瘢痕。断句注意结合翻译,完整句子结构前后可断句,在“日、起、聩”后面断句。
故答案为: 卧百余日/复起/耳至老不聩/亦无瘢痍
27.尔惮往耶,翻译为:你害怕前去吗。惮:害怕
遂排栅入,翻译为:于是排除水栅进入敌营。遂:于是,就
不暇为他谋,翻译为:没有闲暇制定其它谋略。暇:空闲,闲暇
故答案为:害怕;就,于是;空闲,闲暇
28.翻译句子注意重点字、翻译原则和句式。重点字“从、为、中”。从:跟随。为:被。中:射中。文言文翻译原则:信达雅,就是字词要翻译准确,语言表达要通达优美。文言文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故答案为: 王舆年少时跟随军队攻打润州,被巨大的弓弩射伤,射中右边耳朵。
29.①舆乘轻舟,袭破其前锋,遂排栅入,诸军继址,贼大溃。翻译为:王舆乘着轻便船只,突袭攻破敌军的前锋部队,于是排除水栅进入敌营,各路人马相继进军,敌军大败溃逃。写王舆发现水栅重要性,并乘舟袭破。
②舆刺知之,密告廷坚,因为谋曰:“今独可即日乘轻舟,归阙待罪,毋与中使⑥遇。”廷坚恐惧,不暇为他谋,即从其计。至金陵,遇赦得免。王舆探询知道了这件事,秘密告诉了甄廷坚,趁机为他谋划说:“你如今只有在今天乘坐轻便船只, 回到朝廷等待治罪,不要和使者碰上。”甄廷坚感到害怕,没有闲暇制定其它谋略,就听从了他的计策。到了金陵,遇到赦免得以免罪。写王舆虽然与甄廷坚关系不和,但坚信他的人品,为他献计脱险。
故答案为: 勇武有谋略:王舆发现水栅重要性,并乘舟袭破。明辨是非、胸怀宽广:王舆虽然与甄廷坚关系不和, 但依然坚信他的清白,并为他献计脱险。
【答案】30.累,意为堆叠,但又不止于堆叠,还有收集、雕琢、造型等意思,让人联想到石引云、云绕山等赏玩石头带来的乐趣。
31.示例1:举杯可以邀月;示例2:戏鱼可以邀影;示例3:泛舟可以邀风;示例4:卷帘可以邀春
32.示例1:曹秋岳谈藏书邀友之趣,可见平日酷爱读书,情趣高雅。示例2:崔莲峰说“酿酒可以邀我”,有戏谑调侃之意,肯定性情豪放,善饮好客。示例3:陆云士赞扬踏实勤劳者,鄙视投机钻营者,爱憎分明。示例4:庞天池一语道破时弊,深刻尖锐,显得愤世嫉俗。
33.示例1:品茶。茶水入口,苦中有甘,回味无穷;茶叶浮沉,归于平静。此时阅读这则短文,领悟雅趣和智慧,书和茶同样滋养心灵。示例2:听雨。小雨闲适,大雨涤尘,雨声入耳也入心,就像读此文,既有朋友间的倾心交谈也有醒世警言。示例3:焚香。一缕轻香,若有若无,静谧的氛围,让人心情放松。此时读此文,就像朋友间的调侃、唱和,让人心情愉悦。
34.示例:风: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雨: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柳: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水: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⑵本题考查学生的仿写能力,解答好此题,首先要审视好被仿写句的特点,如句式,修辞等方面,再就是注意语意通顺连贯。
⑶本题考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描写人物的关键语句来分析。
⑷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⑸本题考查诗文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
30.本题考查炼字。根据要求,要加以解释和品评。累石可以邀云:堆叠奇石可以招来白云。累,堆叠。结合“可以邀云”可知,这里的“累”是艺术的累,是收集、雕琢、造型的意思,“邀云” 赋予“石”以人的动作和情态,让人联想到石引云、云绕山等赏玩石头带来的乐趣。仿照示例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 累,意为堆叠,但又不止于堆叠,还有收集、雕琢、造型等意思,让人联想到石引云、云绕山等赏玩石头带来的乐趣。
31.本题考查仿写。用"....可以邀....”的形式仿写即可。结合李白诗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可仿写为:举杯可以邀月;结合柳宗元文“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可仿写为:伐竹可以邀水。
故答案为: 示例1:举杯可以邀月;示例2:戏鱼可以邀影;示例3:泛舟可以邀风;示例4:卷帘可以邀春
3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 “藏书可以邀友”意思是收藏书籍可以招来文人笔友。可见曹秋岳对书情有独钟,平日酷爱读书,情趣高雅。“酿酒可以邀我” 意思是酿造美酒可以招.我前来。美酒才能吸引崔莲峰前来,可见他性情豪放,善饮好客。“积德可以邀天, 力耕可以邀地“意思是积累德行可以获得..上天保佑,努力耕作可以获得大地的保佑。可见陆云士对 美好德行的看重,对踏实勤劳者的赞赏,对“邀名邀利者”的鄙弃。“不仁可以邀富”意思是不讲仁德可以获得富贵,可见庞天池对现实中那些“不义而富且贵”之举的深刻批评,愤世嫉俗。
故答案为: 示例1:曹秋岳谈藏书邀友之趣,可见平日酷爱读书,情趣高雅。示例2:崔莲峰说“酿酒可以邀我”,有戏谑调侃之意,肯定性情豪放,善饮好客。示例3:陆云士赞扬踏实勤劳者,鄙视投机钻营者,爱憎分明。示例4:庞天池一语道破时弊,深刻尖锐,显得愤世嫉俗。
33.本题考查拓展阅读。选文中“艺花”“累石”“裁松”“贮水”“藏书”等都属于雅事,能带来“邀蝶” “邀云” “邀风”“邀萍” “邀友”等雅趣, 所选事件应与此相契合。
故答案为: 、示例1:品茶。茶水入口,苦中有甘,回味无穷;茶叶浮沉,归于平静。此时阅读这则短文,领悟雅趣和智慧,书和茶同样滋养心灵。示例2:听雨。小雨闲适,大雨涤尘,雨声入耳也入心,就像读此文,既有朋友间的倾心交谈也有醒世警言。示例3:焚香。一缕轻香,若有若无,静谧的氛围,让人心情放松。此时读此文,就像朋友间的调侃、唱和,让人心情愉悦。
34.本题考查古诗句默写。风: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雨:沾衣欲湿桃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水: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故答案为: 示例:风: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雨: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柳: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水: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答案】35.A
36.①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
②学习的人有四种过失(不足之处),传授知识的老师必须了解。
37.B
38.①教学相长。②教师就是善于发现并纠正学生的缺点的人。
【解析】【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一词多义。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后再根据句意解释词语含义。
(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基本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3)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断句前,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文段思路,尤其是把握文章中涉及的人物及关系。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比如借助虚词,借助句式,借助对话词“曰”、“云”等,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等,读出含义,然后断句。
(4)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概括。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甲】虽然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乙】学习的人有四种过失(不足之处),传授知识的老师必须了解。人们的学习,有的错在贪多,有的错在求少,有的错在认为知识太简单,有的错在学知识半途而废。这四种过失产生的原因,心理状态是不同的。知道了他们的心理状态,这样以后才能补救他们的过失。传授知识的人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发扬他们的长处,并且补救他们的过失。
故答案为: ①教学相长。②教师就是善于发现并纠正学生的缺点的人。
35.A.均为副词,均译为“不”;B.名词,道理\动词,说;C.结构助词,的\代词,这件事;D.代词,这样\词缀,……的样子。
故答案为:A
36.故答案为: ①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
②学习的人有四种过失(不足之处),传授知识的老师必须了解。
37.句意:有的错在贪多,有的错在求少,有的错在认为知识太简单,有的错在学知识半途而废。
“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均为并列短语,是对“学者四失”的阐释;
故断为: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故答案为:B
38.(1)根据【甲】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可知,甲文通过将食物只有品尝才能它的美味与只有学习才能知道最好的道理进行类比,即:将“佳肴”与“至道”作类比,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接下来通过“学”与“教”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与“困惑的地方”,进而“自反”“自强”,从教与学的关系得出“教学相长”的观点。(2)【乙】文“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为判断句,其意思是:传授知识的人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发扬他们的长处,并且补救他们的过失。点明“教也者”的目的“教师就是善于发现并纠正学生的缺点的人”,注意用自己的话回答,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①教学相长。②教师就是善于发现并纠正学生的缺点的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