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一、选择题
1.1901年,清政府宣布将“通商惠工”作为基本国策;1903年,清政府成立了商部,同时参照英、日商法,制定了中国第一部具有商法性质的《商律》,还根据商人出资办实业的情况给予相当的官衔。这说明( )
A.朝廷开始放宽民间办厂限制
B.清末新政中进行了政策调整
C.晚清政府用法治取代了人治
D.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2.有学者认为,毛泽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奠基者、探索者和先行者。其主要依据在于毛泽东( )
A.撰写了《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
B.领导并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
C.撰写了《论十大关系》等著作
D.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3.1978年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主张;进入21世纪后,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种变化反映了( )
A.适应国际形势由两极到多极化变化的趋势
B.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由注重数量到注重质量
C.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不断发生变化
D.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入成熟
4.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提到,北朝有位士大夫曾对他说:“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亦要事也。”此时距孝文帝“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已六七十年。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北魏政权的制度改革很不彻底
B.颜之推对鲜卑的习俗高度认同
C.北朝因民族交融呈现文化多元
D.鲜卑语成为北方的通用语言
5.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大力整肃吏治,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使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但其去世后,家被抄,诸子或自杀,或被充军。张居正家族如此结局,主要缘于其改革( )
A.触犯了官僚地主的利益
B.损害了宦官集团的利益
C.改变了明内阁参政体制
D.没有得到明神宗的支持
6.下表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某项措施,该措施产生的作用是( )
鲜卑姓改为汉姓
鲜卑姓 汉姓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贺兰 贺
丘穆陵 穆 独孤 刘
步六孤 陆 贺楼 楼
A.使北方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B.实现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
C.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族的交融
D.使北魏立足中原经济文化中心
7.在百日维新期间,康梁等人并未将定宪法和开国会列入议事日程。光绪帝所发上谕虽然有100多条,但其重点和脉络很清楚,反复强调的主要是练兵和筹饷。这反映出( )
A.光绪帝没掌握朝廷实权
B.君主立宪制不符合中国国情
C.光绪帝变法决心不坚定
D.维新派对封建势力妥协退让
8.1983年,安徽某濒临倒闭的国营制药厂被8个年轻人承包,实行有奖有罚的经济责任制,9个月就盈利12万元。后来安徽省委、省政府从中得到启示,下发通知明确提出,小型国营企业也可以实行承包经营。由此可以看出( )
A.市场经济体制在全国逐步建立
B.政企职责不分弊端得到解决
C.经济所有制结构开始发生变化
D.企业的经营自主权逐渐扩大
9.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迹近于敛财……那时的百姓,实有不堪再括之苦……还带有急刻的心理。”作者认为王安石变法( )
A.加重人民的负担
B.实现了富国强兵
C.使北宋走向衰亡
D.加强了社会管控
10.自宋之后到明清数百年间,人们提及王安石更多地是关注他的诗歌散文,对其变法却很少提及。1908年,梁启超撰写《王安石传》,自此,王安石成为主流意识形态中无可争议的大改革家。这一变化说明( )
A.王安石综合成就较高
B.时代背景影响历史评价
C.认识历史要全面客观
D.个人立场决定历史认识
11.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2019年全国旅游市场基本情况》指出,2019年全年,国内旅游人数比上年同期增长8.4%,出入境旅游总人数同比增长3.1%。旅游人数快速增长的根本原因是( )
A.人民追求生活质量
B.人民娱乐方式的增加
C.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D.人民消费结构的完善
12.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开始向西方学习,主张“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曾国藩等人兴办洋务,主张“中体西用”;甲午中日战争后,康有为等人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发动戊戌变法。这说明近代中国( )
A.向西方学习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
B.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C.向西方学习具有救亡图存的目的
D.民族资本主义不断发展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了解决当时的“积贫”问题,王安石的指导原则是“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就是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和促进中小工商业者发展,从根本上巩固并扩大税源;强迫逃避税负成性的大地主大商人和特权阶层多交税费,强迫原来不承担差役的市民、未成丁、单丁、女户、佛寺道观和官员家庭交纳免役钱。
——摘编自姜锡东《“王安石变法”的成败得失》
材料二 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内外交困的清朝政府对其经济政策作了调整。核心是以筹饷练兵为急务,以恤商惠工为本源。清政府在采取措施维持、改造和扩张国家资本的同时,也放宽了对私人资本的限制,鼓励和允许他们在一些领域中的发展,个别的还给予一定的资助与扶持。
——摘编自徐卫国《论甲午战后
清政府经济政策的变化》
(1)指出材料一中王安石变法是如何解决“积贫”问题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经济政策调整与王安石变法的相似之处。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一、选择题
1.1901年,清政府宣布将“通商惠工”作为基本国策;1903年,清政府成立了商部,同时参照英、日商法,制定了中国第一部具有商法性质的《商律》,还根据商人出资办实业的情况给予相当的官衔。这说明( )
A.朝廷开始放宽民间办厂限制
B.清末新政中进行了政策调整
C.晚清政府用法治取代了人治
D.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B [材料中“通商惠工”的基本国策以及成立商部等措施,体现了对商业发展的重视,是对传统“重农抑商”政策的调整,故选B项;材料并未提及清政府在其他时期对民间办厂的态度,因此“开始”一词无从体现,排除A项;材料中的措施是经济措施,并未提及政治方面,无法体现用法治取代了人治,排除C项;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2.有学者认为,毛泽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奠基者、探索者和先行者。其主要依据在于毛泽东( )
A.撰写了《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
B.领导并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
C.撰写了《论十大关系》等著作
D.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C [《新民主主义论》是定位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故A项错误;毛泽东领导并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只能证明毛泽东是建设道路的奠基者,故B项错误;《论十大关系》反思了斯大林模式,试图探索一条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故C项正确;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是邓小平的南巡讲话,故D项错误。]
3.1978年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主张;进入21世纪后,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种变化反映了( )
A.适应国际形势由两极到多极化变化的趋势
B.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由注重数量到注重质量
C.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不断发生变化
D.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入成熟
D [以“发展才是硬道理”到“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提出,这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入成熟,故选D项。]
4.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提到,北朝有位士大夫曾对他说:“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亦要事也。”此时距孝文帝“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已六七十年。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北魏政权的制度改革很不彻底
B.颜之推对鲜卑的习俗高度认同
C.北朝因民族交融呈现文化多元
D.鲜卑语成为北方的通用语言
C [根据材料可知,孝文帝改革规定官员学习汉语,禁用鲜卑语。但是民间还依然使用鲜卑语,士大夫对儿子“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如果精通了汉语和鲜卑语必然会受到欢迎,说明鲜卑语还有许多官员使用,从而显现出北朝因民族交融呈现文化多元性,故C项正确;材料中的改革是移风易俗方面而非政权制度,故A项错误;“颜之推对鲜卑的习俗高度认同”表述不全面,故B项错误;孝文帝改革后“汉语”为“正音”,“鲜卑语成为北方的通用语言”与之不符,故D项错误。]
5.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大力整肃吏治,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使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但其去世后,家被抄,诸子或自杀,或被充军。张居正家族如此结局,主要缘于其改革( )
A.触犯了官僚地主的利益
B.损害了宦官集团的利益
C.改变了明内阁参政体制
D.没有得到明神宗的支持
A [根据材料可知,张居正作为明朝的改革家,但是死后的遭遇令人惋惜,主要是其改革触动了统治阶级的利益,故A项正确;作为封建王朝的明朝,统治的基础是地主阶级,而不是宦官,故B项错误;张居正的改革并未触动明朝参政体制,故C项错误;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故错误。]
6.下表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某项措施,该措施产生的作用是( )
鲜卑姓改为汉姓
鲜卑姓 汉姓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贺兰 贺
丘穆陵 穆 独孤 刘
步六孤 陆 贺楼 楼
A.使北方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B.实现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
C.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族的交融
D.使北魏立足中原经济文化中心
C [材料体现的是孝文帝改汉姓的措施,该措施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族的交融,C项正确;均田制的推行促进了北方的经济恢复,A项排除;北魏政权封建化是多种措施的结果,仅靠改汉姓是不能实现社会转型的,B项排除;D项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
7.在百日维新期间,康梁等人并未将定宪法和开国会列入议事日程。光绪帝所发上谕虽然有100多条,但其重点和脉络很清楚,反复强调的主要是练兵和筹饷。这反映出( )
A.光绪帝没掌握朝廷实权
B.君主立宪制不符合中国国情
C.光绪帝变法决心不坚定
D.维新派对封建势力妥协退让
D [材料说明百日维新由光绪帝主持进行,A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故错误;材料中光绪帝百日维新时并未涉及定宪法和开国会等内容,说明百日维新建立的并非君主立宪制,故B项错误;材料中光绪帝颁发上谕上百条,说明光绪帝坚持改革,故C项错误;由材料“在百日维新期间,康梁等人并未将定宪法和开国会列入议事日程”可知维新派在百日维新中未建立君主立宪的政治体制,说明维新派对封建势力作了妥协退让,故D项正确。]
8.1983年,安徽某濒临倒闭的国营制药厂被8个年轻人承包,实行有奖有罚的经济责任制,9个月就盈利12万元。后来安徽省委、省政府从中得到启示,下发通知明确提出,小型国营企业也可以实行承包经营。由此可以看出( )
A.市场经济体制在全国逐步建立
B.政企职责不分弊端得到解决
C.经济所有制结构开始发生变化
D.企业的经营自主权逐渐扩大
D [根据材料“1983年”“国营制药厂被8个年轻人承包”“小型国营企业也可以实行承包经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说是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国企改革,通过改革,企业的经营自主权逐渐扩大,故D项正确;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全国逐步建立是在21世纪初,故A项错误;政企职责不分的弊端尚未得到解决,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经营方式的变化,并非经济所有制,故C项错误。]
9.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迹近于敛财……那时的百姓,实有不堪再括之苦……还带有急刻的心理。”作者认为王安石变法( )
A.加重人民的负担
B.实现了富国强兵
C.使北宋走向衰亡
D.加强了社会管控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迹近于敛财……那时的百姓,实有不堪再括之苦”,可知作者认为王安石变法加重了人民负担,故A项正确。
10.自宋之后到明清数百年间,人们提及王安石更多地是关注他的诗歌散文,对其变法却很少提及。1908年,梁启超撰写《王安石传》,自此,王安石成为主流意识形态中无可争议的大改革家。这一变化说明( )
A.王安石综合成就较高
B.时代背景影响历史评价
C.认识历史要全面客观
D.个人立场决定历史认识
解析:题干材料体现了不同时期对王安石的评价不同,梁启超重视王安石变法与近代社会变革思潮相关,故选B项;“王安石综合成就较高”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A项;题干材料体现了不同时期对王安石的评价不同,与全面客观认识历史无关,故排除C项;D项说法错误,故排除。
11.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2019年全国旅游市场基本情况》指出,2019年全年,国内旅游人数比上年同期增长8.4%,出入境旅游总人数同比增长3.1%。旅游人数快速增长的根本原因是( )
A.人民追求生活质量
B.人民娱乐方式的增加
C.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D.人民消费结构的完善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2019年全年,国内旅游人数比上年同期增长8.4%,出入境旅游总人数同比增长3.1%”,可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水平有所提高,外出旅游的人数也有所增加,故C项正确。
12.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开始向西方学习,主张“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曾国藩等人兴办洋务,主张“中体西用”;甲午中日战争后,康有为等人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发动戊戌变法。这说明近代中国( )
A.向西方学习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
B.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C.向西方学习具有救亡图存的目的
D.民族资本主义不断发展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开始向西方学习……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曾国藩等人兴办洋务……甲午中日战争后,康有为等人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发动戊戌变法”,可知近代中国历次学习西方的改革都有挽救民族危亡的目的,故选C项;林则徐、魏源和曾国藩等都是主张学习西方的器物,故排除A项;题干材料反映了民族危机与向西方学习的关系,而不是仅仅涉及民族危机,故排除B项;鸦片战争时,民族资本主义尚未产生,故排除D项。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了解决当时的“积贫”问题,王安石的指导原则是“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就是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和促进中小工商业者发展,从根本上巩固并扩大税源;强迫逃避税负成性的大地主大商人和特权阶层多交税费,强迫原来不承担差役的市民、未成丁、单丁、女户、佛寺道观和官员家庭交纳免役钱。
——摘编自姜锡东《“王安石变法”的成败得失》
材料二 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内外交困的清朝政府对其经济政策作了调整。核心是以筹饷练兵为急务,以恤商惠工为本源。清政府在采取措施维持、改造和扩张国家资本的同时,也放宽了对私人资本的限制,鼓励和允许他们在一些领域中的发展,个别的还给予一定的资助与扶持。
——摘编自徐卫国《论甲午战后
清政府经济政策的变化》
(1)指出材料一中王安石变法是如何解决“积贫”问题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经济政策调整与王安石变法的相似之处。
[答案] (1)措施:发展农业和中小工商业以扩大税源;强迫地主、富商和特权阶层交税;征收免役钱以扩大征税对象。
(2)相似之处:都是为了解决国家财政的严重困难;都采取了放宽私人工商业的政策;都相对减轻了人民负担,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